分享

读书没有用? 那是你方法错了 - 简书

 胜利你最帅 2015-11-05

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最近常有人和我交流读书的秘诀,当对方得知我一年大约读150-200本书的时候,大多很惊讶,觉得这是件很了不起的事。其实很多牛人一天都要读十多本甚至几十本书,而我一个月才读了十多本。如果你也掌握了阅读方法,并花时间养成了每天阅读的习惯,你就会发现我的阅读量不算什么,it's so easy。其实阅读速度没那么重要,我认为比较难的部分是:选择好书,理解透彻,能运用于生活。这三点也是检验读书效果的唯一标准。

曾经的我很鄙视有人说“读书没有用”这类言论,但有一天,我也不禁问了问自己:除开读书本身的愉悦,读这些闲书,我获得了些什么?

我不想说素养、气质、腹中有诗书这类有助于提升逼格的老生常谈,我想聊一聊老生常谈的另一个话题:阅读方法。因为读书也可以是一件技术活,是可以规划可以预期到收益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将收益最大化,这似乎更重要,至于如果你在不知觉之间收获到一些虚无缥缈的好处,那么,恭喜你了!

1、(初级)选书:不管是读得博还是读得精,通识教育不能错过

我的老师曾说,对一个学科系统的学习,最大的好处在于你能学到知识体系。而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可以帮助我们对一个问题有全面、系统的理解。比如你觉得你对文学很了解,其实你只是很了解其中的一个小分支而已。当你想谈论文学的时候,由于视野的局限,你的谈论很可能非常具有局限性而不自知。

所以我们要在制定阅读计划的时候有意识地补充完善我们的知识体系,真正打开我们的视野!那么具体怎么选书呢?

有人说,人生的捷径就是读一流的书,是啊,时间有限,为什么不直接与一流的思想交流、试着用一流人士的眼光看世界?另外读书不能只读一个类型,就像早年很多科学家废寝忘食地工作,因为透支生命又没有注重健康饮食和适当锻炼而英年早逝。读书也是一样,如果你的某一个方面很厉害,但是不读心灵类的、哲学类的书,当人生陷入困境的时候就很难走出来。

欧洲的大学教育很重视通识教育,大一所有学生是不分专业的,大家都要把“常识”学好。这些课程使学生拓宽视野、避免偏狭,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也就是教他们学会做人。

因为我们的大学教育早早地分专业了,一些公共课大家也没仔细听,但是如果你愿意,后天弥补也未尝不可。我建议在设定读书计划的时候,一定要涉及一些:哲学、心理学、历史、文学、科学、经济、管理、健康。如何读这些领域又快又好?你只读一流的书,并有选择得读:比如读一本科普入门读物,一本发展史,几本学科经典,几本现阶段最新研究,几本与生活有关的分支类学科或者感兴趣的小主题。其实你读得并不多,却收获了别人几十年的研究。

2、(初级)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直到上大学时我才渐渐喜欢上阅读,因为很喜欢上老师的课,基础并不好的我为了赶上他们的快节奏我不得不主动阅读。工作后,我尽量挤时间读,用零碎时间读,晚上回家读。但是由于读书没有方向,慢慢地,效率降低了不少,感觉没有什么收获,只是在混时间而已。越来越拖延,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直到有一天我不系统阅读了,读书停了一段时间。

终于有一天,我参加了100天阅读训练营,21天写作打卡训练营。重拾阅读,捡起书写的习惯,才发现我之前的阅读方法错了。改进方法后我的阅读一下子上了高速通道,我也感触良多。

100天阅读训练营其实就是每天阅读后写一个小短评、感想,发在群里打卡,小伙伴互相监督。大概每几个星期还有老师做一些关于阅读的分享,大家能阶梯型提升,并互相交流。其实阅读一天不难,难就难在坚持。朋友们,如果你还没有形成阅读习惯,又总是无法自我管理,参加训练营吧。一个微信群,几个爱读书的小伙伴,美好的氛围,不花钱的投资,真是再好不过!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活动怎么办?你发起一个呗!公众号“生活美学社”的“21天写作打卡”活动如今已经第三期了,你肯定想不到,第一期的时候只是因为群主很久没写文章想练一练,又怕自己坚持不下来,就拉了一群人当自己的“陪练”!有一个目标,想为之坚持,做到这份儿上,还会坚持不下来吗?

3、(初级)来一个月总结吧,给自己满满的成就感!

网上的牛人很多,王韧勉就是一个。他受到“读书报”每年评选今年新书的“10/100”的启发,自己每看100本书都进行一个“10/100好书评选”。我受到他的启发,每个月评选一次,我一个月大概看15本书,从中评选出5本喜欢的书分享给朋友,因为才看了印象很深刻,所以这时候特别容易进行分享和总结。

(图片来自于网络)

4、(中级)制定读书计划(半年计划、全年计划):明确读书方向

制定计划的时候除了在“1.选书”那部分里面提及的知识要全面之外,还要给主题阅读留有余地。今年我想着重攻克一个什么课题?我想深入了解一个什么问题?这个主题要读哪些书,我初步能得到什么?(读完了之后)收获了哪些,还需要补充吗?

5、(中级)每半年,整理书架、写一次宏观的读书总结

曾经我读书不写读书计划,没有读书总结,我这样读了几年书,其实效果仅仅局限在当下读书的愉悦,一年、两年后什么都忘了。

当我清理那满满当当的书架时,我开始问自己:“这么多曾经看过的书你都不记得内容了,读书还有用吗?”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我开始审视和反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本来是预想大概会收获什么类型的知识的,但为什么这本书没有去看?这本呢,看了一次,勾勾画画,时间久了,不看目录还真不知道这本书在说什么,因为读书笔记、总结和输出没有做好。

而且旧书越堆越多的书架,无形中阻碍了新知识的进入。其实书架和我们的知识体系一样,需要分类,需要新陈代谢,需要去粗取精。如果永远不舍弃旧的书,怎么迎来新的知识?所以,每半年定期清理书架,把不用的书处理了吧。

作家董桥在《访问》里说,“我现在看书不留下书,看完之后我就送人。这样我可以保持我的originality。我会受到书的影响,可是我不要它摆在我的身边,这样我的文章才不受这本书的影响。”他的做法对于我们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吸收书里的思想,但是我们自己的思想要独立。而且看书不留书,那么在看书的时候,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才更珍惜,更加努力把书里的精华进行内化。

清理书架和每半年写一次宏观的读书总结有共通之处,目的是检查一下自己这段时间的读书计划进行得如何,总结一下收获,最好试着复述一下自己之前计划的那几个主题阅读。在复述作者观点的过程中更容易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这时,思考这个主题阅读达到效果了吗?对这个主题,还需要继续深入吗?这样,下一阶段的读书计划就制定出来了。

图片来自于网络:三一学院的图书馆

6、(中级)整理:碎片化阅读时代,如何将知识碎片整理进自己的知识体系?

曾经我习惯把读书笔记写在笔记本上,后来发现笔记本很乱,上一篇是抒情散文,下一篇就是科技文了。于是我分了几个本子分别记录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书的感想。即使如此,我还是很容易就忘记一年前看了什么,其实这种方式的弊端可以通过定期复习之前的笔记来弥补。但在知识结构的构建角度来看,纸质笔记相当不利于整理。

再后来,随着互联网阅读和手机阅读的兴起,平时常利用零碎时间看微信分享、网页、博客、微博,有时候看到特别好的,觉得特别感触的,久了也就忘了。我迫切需要一个方便的软件把这么庞大的信息碎片、阅读笔记和书籍摘抄加以整理,于是我开始用“印象笔记”。

首先,在印象笔记中新建几个笔记本,分别命名哲学、心理学、历史、文学、科学、经济、管理等。可以加一些符号来表示这是一个大类。然后开始建小分类,细化大类,并“新建笔记”把自己的摘抄、评论用文字或者图片的形式拖拽到笔记本里,放进小分类中。

最后,再将这些大类、小类用思维导图来加以整理,就变成一张自己的知识体系啦!思维导图软件可以将文件转化为图片,并提供丰富的陈列方式,所以如今的读书笔记不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也可以是声光电的全面覆盖,更加立体化的读书笔记或许还可以带来一次知识创新。

这是萧秋水老师用思维导图做的知识结构整理,可以点开看大图

7、(高级)读书的稳定收获源自于定期输出

输出有多重要?因为输出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整理,所以可以说:没有输出,这些书都白读了,因为它们只会慢慢被遗忘。

输出的方式多种多样:主动和朋友谈及最近对自己影响大的观点,在复述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思考,养成习惯在公众平台发表文章,随时记录自己的感悟,定期参与读书沙龙、写作派对……

总之,一定要将这些凌乱的知识排列整齐,将知识用起来,改变你的生活,改变曾经的读书方式。我相信,如果你没有尝试每天书写一点点,并长期坚持,是很难看到读书的收获的。但这一点一滴的力量集聚起来之后,量变达到质变,将会改变你的一生。

图片来自于网络

曾经闷头读书效率低下的我,在一段时间段内,密集地读了不少好书和牛人的读书心得,觉得他们很厉害,于是开始实践起来。以上观点是我根据这些好书的思想加上自己的理解总结出来的,如有雷同请呵呵。这些观点不一定对,也不一定适合你,不过呢,它们曾经对我的帮助很大,所以我希望写下来,让你也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