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宽幅不是梦,ISCO电影变形镜头开箱及改装!(2楼有更新)

 smife 2015-11-06
 本帖最后由 hdbeijing 于 2014-4-15 12:36 编辑

前言
                前段时间,LZ在网上偶然看到一款神器,能让普通相机拍出2.35:1超宽幅影像。翻阅了大量资料和视频后,中毒太深,正好看到岛国有人在出类似的神器,就毫不犹豫的全部拿下了。这种神器就叫做电影变形头。是用在电影放映机上的一种镜头。具体的原理一句话也说不清楚,正好网上找到一份资料,电影人邓东写的《电影.胶片.数码》,都是一些电影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我摘录了部分,在下面开箱前,有必要先大致了解下。   
背景资料
以下资料摘自《电影.胶片.数码》,邓东著
PDF下载地址:http://www./archive/d ... lmstock_Digital.pdf

什么是电影胶片
         电影在开始放映之前,大家看到的肯定是一块白色的银幕(如果没看见那是有幕布挡着)。电影开映后,一束强光打在银幕上,画面出现在银幕上,于是电影就开始了。
  这个看似很神奇的过程,其实很简单。强光是电影放映机的大灯泡发出来的,那灯泡非常亮。然后强光把电影胶片上的图像打到银幕上,就这么简单。 如果没有胶片,银幕上就是一片白色。看过幻灯片吧,跟那个是一回事。跟幻灯不同的是,电影必须是连续的画格,才能产生运动的画面。
  看图,下图中就是几种常见的电影胶片,从左到右分别是:70mmIMAX胶片;70mm胶片、35mm胶片,16mm胶片。(前些年还有8mm胶片,不过已经绝迹了。)这些胶片是按照宽度来命名的。除了MAX,其他胶片都是竖着放映。

  目前我们在电影院里看到的电影几乎都是用35mm胶片放映的。
        35mm胶片地球人都见过,我们用的135胶卷就是35mm胶片。只是电影用的35mm胶片上的感光材料跟135胶卷不同而已。电影前期拍摄用的35mm胶片跟“放映拷贝”也是一样的,区别也在感光材料上。

       下图是一个35mm电影放映拷贝的帧画面,每帧的大小是20.9mmX17.5mm,基本上算方形,占大约4个齿孔的位置。旁边蓝色的是声轨的位置。这个尺寸是行业标准,全世界通用,很早以前就确定了,并一直没有改变过。不改变的原因很简单,电影院不但要放新电影也要能放老电影。如果电影胶片跟家用电器似的,今天录像带明天DVD后天又改蓝光,电影院老板非疯了不可。

电影画面
  既然35mm电影胶片的帧画幅都一样,那是不是所有用35mm胶片放的电影都一样呢?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左图。

        这是2007年的两部 电影,想必大家都看过了。对比一下它们的电影胶片和放映画面,看出什么猫腻没有?上面那个的胶片画面跟放映画面是一样的;而下面这个,胶片上的画面比放映 画面窄小,好像被“压扁”了。这就是当今两种主要的宽银幕电影,上面那种就是传说中的“遮幅宽银幕”(Flat Widescreen),也有人称为“标准宽银幕”:下面那种就是传说中的“变形宽银幕”。
  观察一下这两种胶片。“遮幅宽银幕”的胶片画面跟放映画面一致,但帧画幅中有很多地方没能用上。“变形宽银幕”倒是把画幅用得挺足,可就是画面是压扁的。这就是它们的基本特点;至于说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们后面有故事要讲。
        除了这两种电影,还有没有别的电影呢?有,老电影。看过《南征北战》《英雄儿女》没有?那些老电影都不是宽银幕,画面都是方的。看图,就是我们所看到的3种电影,左边是电影画面在胶片上的样子,右边是在银幕上的样子,仔细对比一下它们的特点。

  这3种电影在银幕上的高度是一样的,但宽度却不同。为了定义这种差异,一个重要概念被引入,那就是“宽高比”(也称横纵比)。所谓宽高比,就 是宽度与高度的比值。假设高度是1,宽度是X,那么宽高比就等于X:1。这样,这3种画面就分别是,1.37:1,1.85_1,2.35:1。我们可以 简称它们为:1.37画面或者1.85电影,2.35电影。总之这些数字就代表这些电影在银幕上的画面,记住,定义电影画面宽高比是以它最终在银幕上的样 子来定义,而不是以它在电影胶片上的样子。如果结合它们在胶片上的样子,我们就可以说:
  1.37=方形银幕=老电影,1.85=遮幅宽银幕(标准宽银幕),2.35=变形宽银幕
  1.37的电影已经退出江湖多年,不再有人拍这种方形的画面。我们今天在电影院里看到的电影要么是2.35,要么就是1.85。而其中大约 70%是2.35的电影。发行1.85还是2.35的拷贝,没有必然的规律,电影院也都能放。如果硬要说的话,可能一些比较文艺或者自认为文艺的电影喜欢 发行1.85,比如去年的《色戒》、《理发师陶德》、《美国黑帮》都只发行了1.85的携贝,而好莱坞大部分电影都发行2.35拷贝。
  有时候你可能会看到宽高比1.78,2.40,2.39……之类的数字。其实,1.85=1.78:2.35=2.39=2.40,这个 “=”是因为它们是一样的东西,只是各家表述不同,而视觉效果是一样的。我们如今看到的电影画面就只有两个,1.85和2.35,世界没那么复杂。

宽银幕的故事
  
  我们前面已经了解了当今电影胶片的情况,知道了两种主要的宽银幕。下面我们来讲讲宽银幕的故事,翻一下它们家的旧账。开头可以这样,“话说电影刚刚发明的时候……”。
  
学院标准
  1884年,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柯达公司创始人)发明了照相胶片。在胶片发明之前,照相一直使用玻璃为成像材质。胶片以其轻便、不碎、可弯曲等特性,将照相业带入一个新的世纪。
  1892年,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大发明家,通用电气公司创始人)和他的下属威廉·迪克森(WiIiiam Dickson)发明了Kintoscope电影机(俗称西洋镜)。他们利用柯达的照相胶片实现了连续画面的播放,并同时推出了35mm胶片,就是左图中 这个样子。紧接着在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兄弟改进爱迪生的电影机,第一次把电影画面投放在银幕上供众人观看,电影正式诞生。尽管电影史上关于电影是谁 发明的有些争议,但35mm胶片,从1892年诞生至今的100多年来,它的样子就几乎没有变过。
  当年爱迪生推出的35ram电影胶片是这个样子的,它是由24.9mm×18.6mm的帧画面构成的,宽高比为1.33:1。如果用“黑话”说,就是1.33画面。
  1926年,有声电影诞生,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FOX)利用部分胶片位置印上了光学声轨,从而使帧画面尺寸变成22mm×16mm,宽 高比为137:1。福克斯的这个画面尺寸获得了各大制片公司的认可,于是大家纷纷使用这个标准。1 932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发小金人的那个单位)把这个尺寸命名为“学院标准”(Academy)。

  学院标准确立的二十年代也是好莱坞制片模式逐步完善的时期。随着好莱坞电影在全世界的流行,无形中将“学院标准”这种美国国内的电影标准变 成了一个国际标准。上图是“学院标准”的制作流程,影片在拍摄的时候就已经给声轨留好了位置,然后在后期加上声轨,最后制成影院拷贝,在电影院里放映。整 个过程中,帧画面的宽高比保持在1.37。


宽银幕的出现
  三四十年代是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时代,电影生产蓬勃发展,但这一时期,除了出现彩色胶片外,电影技术并没有什么进步。原因很简单,电影业已终是一台稳定工作的印钞机,当这印钞机还能不停地印钱的时候,是不会有人想要去改进它的。
  然而,到了五十年代初,强劲对手电视粉墨登场,好莱坞电影那套路数变得不再新鲜时髦了。电影观众成批撤离影院回家看电视,好莱坞的利润急刷下 滑,各大电影公司好景不再甚至债台高筑,于是有的开始变卖家产(如华纳家族出售华纳影业),有的开始搞副业(如迪斯尼公园),有的干脆就收摊了(如出品 《公民凯恩》的RK0雷电华影业倒闭)。但如何把观众抢回来,仍始终是各电影公司的头等大事,比较好的办法当然是搞些你在家里看不到的东西(这种思维一直 延续到现在)。这一时期,电影业开始了诸多革新。如超大场面、彩色电影。立体电影、立体声、宽银幕电影等花招纷纷出笼。
  其中堪称革命性的进步就是彩色电影和宽银幕的出现。宽银幕根本性地改变了人类的视觉感受,直至今日,“宽屏”概念仍然不时在我们的视听生活中掀起波澜。

变形镜头的出现
  1953年,福克斯首先推出一种叫“CinemaScope”的宽银幕系统。这种宽银幕电影在拍摄的时候,用一种变形镜头 (Anamorphic Lens),把拍摄画面的宽度“挤压”一半在胶片上成像。如下图所示,电影在拍摄的时候,被摄场景经过变形镜头在胶片上形成“被挤压”的画面。在后期处理 中,挤压画面不发生变化,然后加上声轨,做成放映拷贝。在影院放映的时候,再用一台带“反变形镜头”的放映机,把压缩的画面“还原”成一个正常的画面。这 就是“变形宽银幕”的原理,这个原理一直用到现在。

  “变形镜头”技术最初是一战时法国人发明的,用在坦克潜望镜上,就是为了获得更宽的视野。后来福克斯把专利买了,开发出这种“变形宽银幕”。 严格来说,这样的变形方式,对画面的质量是有损失的。用今天数码的观点来看的话,最终画面的宽度上的像素密度比高度上的像素要少一半。当然,这只是理论.在实际情况中,因为胶片的染料颗粒非常细,这样被“压扁”的画面,对最终在影院里的放映效果并不构成影响。

  变形镜头因为要把景物压缩。所以它的光学设计跟传统的球面镜头(Spherical Lens)。不一样,我们平常玩的照相机和摄像机都是球面镜头(一些镜头有非球面镜片,两回事啊)。如图是一个变形镜头,注意看它的光圈,不是圆形而是椭 圆的。变形镜头的光学和机械都比球面镜头要复杂。
  当年福克斯出品了《The Robe(圣袍千秋)》和我们熟悉的梦露电影《How to Marry AMiltionaire(爱嫁金龟婿)》。一经推出,市场反应那是相当的好。其他制片公司看着那叫眼热啊,福克斯也不闲着,开始向同行们兜售专利使用许 可。期间,哥伦比亚、环球、米高梅、迪斯尼都曾掏钱买过许可。其中,迪斯尼还拍了非常经典的《海底两万里(1954版)》。可是,也有人不买福克斯的账, 派拉蒙就是一位。
  不服气归不服气,有本事你也搞宽银幕啊。派拉蒙的确没有宽银幕技术,但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于是派拉蒙硬是憋出一个“遮幅宽银幕”(Flat Widescreen)。就是下图中这种,把1.37的画面上下各挡掉一块,画面就“宽”了。哇靠,这不是大家玩DV剪辑的把戏吗?的确是。现在看这种方 法挺拙劣的,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当时就不同了,起码不用花钱啊。(估计派拉蒙也没好意思申请专利)其他制片商一看,哎哟,太有才了,于是纷纷效仿。甚至连 福克斯也忍不住跟着一起玩这种把戏。但各家对于遮去多少画面的做法并不统一。派拉蒙遮成1.66,米高梅遮成1.75,环球和哥伦比亚遮成1.85。最后 大家合计,把遮幅画面宽高比统一为1.85:1,当时还起了个名称叫“全景宽银幕”(Panoramic)来炒作市场。从此,宽高比1.85的宽银幕成为 电影画面的标准之一。

  这种“遮幅宽银幕”虽然有投机取巧的嫌疑,但它的确在放映效果上实现了宽银幕。它成本低,原来“学院标准”的制片系统都不需要变动,只需加 块挡板就可以了。而变形宽银幕的变形镜头不但制造成本高,而且比较复杂,从前期到后期再到放映,都需要投入资金更新设备。但同时,“遮幅”的缺点也显而易 见,就是它浪费了胶片上近30%的成像面积。所以,这种“技术革新”多少有点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味道。而且遮幅的极限也就1.85了,不能再宽了,想象 一下,如果遮到2.35,就有一半的胶片面积是黑的,这也忒残酷了。
  福克斯的CinemaScope宽银幕系统虽然是革命性进步,但它的镜头成像系统并不完善,尤其在拍摄特写的时候会出现图像扭曲的情况 (哈,真的变形了)。而电影系统最核心的品质就是它的成像质量。福克斯CinemaScope系统的镜头由Bausch&Lomb公司制造 (Bausch&Lomb就是博士伦,他们曾经也是镜头厂牌,只是现在给人做镜头了),但在CinemaScope推出的早期,博士伦并没能很好 地解决这个问题,所以那些早期的clnemaScope电影会刻意避免近距离的人物特写。因为这个缺陷的存在,给一个生产放映机镜头的小厂牌一次大展宏图 的契机。这个厂牌就是Panavislon(潘那维申,简称Pana)。
  Panavision成立于1953年。它的创始人罗伯特·高兹查克(Robert Gottschalk)是相机店老板,其朋友圈里不乏光学专家和电影业内人士。当福克斯推出cinemaScope宽银幕的时候,许多影院面临添置新电影 放映机的问题,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老罗看到这是一个商机,于是纠集了威廉·曼恩等一众光学专家,开发了一款可以兼顾1.37画面和2.35画面的放映机 镜头,也就是Pana的第一个产品:Super Panatar。从此Pana开始吃变形宽银幕的饭。
  随着Panavision在光学设计和制造能力上的增强,终于在1958年,Pana针对Cinemascope的缺陷,推出了Auto Panastar变形宽银幕摄影机。该款摄影机解决了变形宽银幕一直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很快在业内获得认可。这一革新当年还拿了个小金人奖。
  相比Panavision在变形宽银幕技术上的不断跃进,福克斯的Cinemascope已经变得陈旧落伍无人问津,其他制片商陆续转投 Pana的怀抱。1 967年,福克斯拍了最后一部cinemascope电影《In Like Flint(谍报飞龙续集)》,盛极一时的cinemascope宽银幕从此隐退江湖。
  在Cinemascope称霸江湖的那段日子里,除了Panavision在开发变形宽银幕技术外,各大制片公司也在研发自己的宽银幕技 术。一些新面孔曾一度在电影市场崭露头角,诸如华纳的WarnarScope,米高梅的Cinerama,派拉蒙的MagnascopeR KO的superscope,香港邵氏的Shawscope……等等。它们有的是基于35mm胶片,有的基于70mm胶片,但因为技术和市场等原因,这些 新军都在短暂的试验期结束后销声匿迹。
  今天,变形宽银幕的标准已经统一,名称也统一为Anamorphic Scope(变形宽银幕),简称Scope,Panavision作为变形宽银幕标准的领导者,已不再涉足放映机,而是专注于摄影机及镜头身勺开发制造。 如今,Pana垄断着变形宽银幕前期拍摄的市场,如果你前期要拍摄2.35的变形画面,除了Pana的摄影机没有太多的选择。好莱坞的发行商和院线都偏好 2.35宽银幕,因此好莱坞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电影在前期直接拍摄2.35的变形画面。
    下面补充张常见的节目源在不同放映设备上放映的效果。


品牌介绍

       ISCO 其实是 Schneider 的子公司,这并不是什么秘密。ISCO曾经是施耐德的子公司,生产的镜头和施耐德颇有渊源,70年代因为经济上的原因ISCO被施耐德卖出,如今这家公司依然存在,主要生产电影镜头


下面这张列表是ISCO部分放映头的规格以及售价,可以看到售价都不菲。

        施奈德更是夸张的推出带光圈的,采用非球面技术,最大光圈达到了F1.7的放映头,价格高达4000欧元。在国内大家还都是比较认施耐德。但其实ISCO HD PLUS要比施耐德的Super Cinelux明显高出一筹。国外投影论坛大家对这两家镜头的评测对比http://www./ubb/f1/t010817.html



镜头开箱
        镜头从岛国空运过来,正赶上3月中EMS日本爆仓,经历了将近20天才到上海,到上海居然三天没人投递,然后LZ直接杀到EMS投递处自取的


起初还在担心几只镜头没有盒子,会不会摔坏什么的,当打开箱子时,这种顾虑完全消失了

四只镜头被单独装在防撞空气柱里面,保护性相当好,这种空气防撞盒子还是第一次见到,质量非常好,在这赞下日本卖家的严谨作风
空气柱里面还有一层蓝色的起泡保护膜,用胶带密封,防止进灰

取出来以后就是这样,全金属制作,分量相当沉,特别的骚红色的颜色,非常炫

这个是变形头的前口,镜片镀膜也十分漂亮

后口

后口上标有镜头的焦距,80mm定焦

前口望出去是椭圆形的,这也是变焦头的最主要特征之一

这个是拿掉变形头以后的放映头

4只镜头成色非常新,一点磕碰也没有,这点非常欣喜

需要说明的是,最左边这支45mm/f2.1的是放映头,右边三支依次为90mm/f2.1+变形头,  80mm/f2.1 +变形头,  60mm/f2.1+变形头,三支变形头是一样的,都可以拆下来变成普通电影放映头

某些角度看上去有点手榴弹的味道

后口大小也都不一样,这点和我们普通的镜头不一样,最粗的一只是90mm定焦,80次之,60mm的最小,而且后口没有卡口,光秃秃的

4只镜身到是同样的直径,变形头可以在不同定焦前面通用

拆下以后就变成4只定焦+3只变形头

侧面就能看出大小差距了

和观音家别的镜头放在一起,骚红色显眼多了

顶部看下去有点对比

排排坐,来张集体照

90定+变焦头合体后非常威武,可以和小白兔一决高下了,虽然没有小白兔粗,重量绝对超过小白兔了


镜头改装

        看完上面开箱会发现,电影放映头的后口是没有卡口的,具体是怎么用在放映机上的也不晓得,但是,想把放映头改装用在单反上,肯定是要改装的。前段时间没来及写开箱的一个原因就是不会改装,拿去星光器材城的师傅看了下,要加不菲。索性自己研究,找了不少放映改装的资料,大部分原理都差不多。基本都是放映头改成m42口,再使用调焦筒转接到单反上。

准备材料:
M52-M42调焦筒;
mt foto 相机保护胶带;
M42-EF转接环;

改装过程:
1.要将放映头改装用到单反上,首先要知道放映头的法兰距是多少。如果小于相机法兰距的话,装到相机最远处是无法合焦的。但是放映头的资料很少,怎么测量放映头的法兰距呢?在这有一个小窍门,就是手动把放映头放到相机卡口前,然后从取景器里观察,前后移动放映头,如果最远处在某一位置可以合焦(画面清晰呈现),这样的话,其法兰距是大于相机的法兰距,可以改装用在相机上。如果镜头在相机卡口前移动,最远处始终模糊的话,法兰距一定小于相机的法兰距,这样的镜头无法改装。
       经过测试,90定和80定法兰距都大于佳能单反的法兰距,而60定和45定则无法合焦,不能使用在佳能相机上。(但是应该可以使用在索尼A7这种微单上面)

2.为放映头增加对焦装置。这个装置就是调焦筒,调焦筒有些人应该不陌生,玩放映头和一些老头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个东西其实就是一个能伸缩的转接环,有各种卡口。调焦筒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对焦,还有一个是缩小最近对焦距离。调焦筒比较常见的是M42-M42口,我买的这个是M52-M42,原因是因为,这款放映头后口比较粗,不容易转接到M42口上,后来发现M52口正好比90定的后口直径大一点,然后又就有个思路:把90定的后口用胶布绕几圈变粗,然后插到M52前口里面。这里用到的mt foto 相机保护胶布,之前买来时贴在镜头和遮光罩上防磨损的,这次正好派上用场,撕下不留痕迹。


3.将调焦筒装到相机上。这一步就简单多了,由于调焦筒的后口就是最常见的M42口,所以用一个最简单的M42-EF的转接环就可以装到机身上了。

上机效果,90定+变形头还是很威武的,由于十分重,装在机身上会头重脚轻,加了一个脚架环就好多了





样片

       由于放映头和变形头可以分离,单独使用,故样片也分有好几种,下面我会分别标明

5D3+ISCO 90mm/F2.1 放映头样片(JPG直出,含100%截图)
由于放映头一般都没有光圈,所以样片全部是以最大光圈F2.1拍摄,可以看出虚化效果还是不错的

100%截图分辨率已经非常不错了,睫毛清晰可数

公园里的垂丝海棠

100%截图




树叶的100%棘突可以看到有紫边,但锐度还不错,要知道这是全开的效果,已经非常意外了

这张印象特别深,因为JPG直出的色彩真的非常赞,饱和度也很高,后期都省了

100%截图







下面两张都是近摄的微距,由于调焦筒可以伸很长,使得最近对焦距离变得很短,最近能到10cm左右,这两张大概距离20cm左右拍的,可以媲美百微了。但由于光圈无法缩小,近摄时景深非常小,稍微动下就容易失焦。


得益于F2.1 的光圈,晚上光线比较暗时也能获得不错的快门速度,这张是ISO400,快门1/250秒

没有光圈叶片,焦外就是全开的正圆形光斑,非常好看


5D3+ISCO 90mm/F2.1 +ISCO变形头样片(含100%截图)

      下面开始重头戏,变形头拍摄出来的超宽幅样片,下面这张就是5D3直接拍出来的原片,分辨率5760x3840,可以看出,在3:2的画面里,景物都是横向压缩了的,这就是变形镜头的含义

在PS里,将横向像素拉伸,就可以得到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到,被压缩的景物又恢复了原始的长宽比,画面变成10800x3840超宽幅,像素达到4100w像素!!超过了D800!!


再看看100%分辨率,由于只是横向拉伸了像素,画面细节损失非常小。

再看下这张,在办公室里拍摄的人像,这张是直出

经过拉伸还原比例以后,保留了超宽背景画面的情况下虚化效果还能达到这么好。(这里提一下,我站在人像前面大概两米的距离,如果普通定焦想拍出这种浅景深且背景如此宽的效果,距离人物起码要六七米以外。而室内是没这么大的空间施展的,所以,这个就是变形镜头拍的超宽幅和普通镜头裁剪出来的超宽度的区别。)

100%截图,锐度不错

其他一些样品,都是经过拉伸成正常比例的画面,非常喜欢这种电影画面的感觉







夜景效果


这张可以看出,背景点光源的光斑变成了那种椭圆形的,和电影里一模一样

路边的烧烤摊

后期成黑白效果也很赞


视频样片
烧烤摊


夜景




变形镜头转接到普通镜头的玩法

       再说说变形头的其他玩法,知道了变形镜头可以装到放映头上,原理上应该也可以装到其他镜头前面实现变形。
不过想要在普通镜头上使用变焦镜头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

1.镜头焦距必须大于70mm以上;(小于70mm以下会有非常大的黑圈)
2.镜头前镜片不大于变形头的后镜片组,否则无法覆盖。
3.镜头的前镜片不要太凹陷在机身里。(比如我使用的蔡司xiaob,58mm/2,凹陷太深,导致离变形镜头后组太远,会有很大暗角,而ISCO的60MM定就不会有这个问题。)


还有一点补充:不管是ISCO放映头+变形头,还是普通镜头+变形头拍摄,都要二次对焦。什么意思呢?变形头最前端有一圈对焦环,上面标注了对焦距离,从1.5M,2M。。。一直到无穷远。在对焦前要先吧变焦头的对焦距离设定在差不多的对应的位置,然后再用普通镜头上的对焦环对焦,否则无法合焦。如果是自动对焦镜头+变形镜头拍摄,只要变形头设定在正确的位置上,镜头的自动对焦依然会工作,这点还是不错的。

5D3+ EF 100mm/2.8L USM +ISCO变形头样片

这张就是由5D3+百微拍摄的,由于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变形头转接环,就直接用手托着挡在百微前面拍摄

还原后的画面



RX1r + ISCO变形头 样片(使用机内智能变焦X2,等效70mm焦距)

        由于RX1r自带智能变焦,可以实现1.5x,2x变焦(实际上就是机内裁剪),使用2x变焦等效70mm焦距,再把变焦头放在镜头前就可以拍摄了。
下面几张也是LZ用铁手托着拍的,说成人肉装接环一点不假。






iPhone 4s + ISCO变形头 样片
iPhone也来凑个热闹,大家都知道4s的焦距是35mm,这种就能看出焦距太短出现的效果

拉伸以后



普通镜头转接变形头的优缺点

优点:
1.不用说了,肯定是提高了变形头的适用性,使得可选择的镜头群更多。任何一款镜头只要加了变形头,都可以变成一款超宽幅镜头(听起来就很爽,不过要满足前面说的两个条件)!!
2.可以实现自动对焦,这点在拍快速移动的物体时挺有用。还有就在拍摄视频时实现自动追焦。
3.普通镜头可以收缩光圈,不像放映头只有最大光圈可以使用。使用小光圈就能拍出超宽幅大景深的风景照了。画面锐度也会提高。

缺点:
1.转接麻烦,由于变形头后口螺纹和普通相机不通用,无法直接安装在普通镜头上,需要特定的装置固定;
2.对镜头比较挑剔,某些焦距太广,口径太大的镜头无法使用。

总结

       经过了大半个月的折腾,从对变形头的一无所知,到翻阅各种资料,各种视频,到准备材料,自己动手改装,再到出片,学到不少东西,这其中的乐趣只有经历的才能体会的到。从前两年折腾奶昔转接,到出了奶昔换了一堆自动机器,终于还是难当DIY的诱惑。我想等A7的换代产品更新后,弄部二手的玩玩转接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由于时间仓促,和器材的限制,某些测试无法进行,比如另外两支镜头由于没有微单,就没法测试了。以后有时间有机会再和大家分享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