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础知识——电影画幅比

 永声树 2017-11-04

看电影的时候,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在大屏幕上看到的电影画面有的高、有的宽,这里就涉及到电影画幅的概念,行业内称为“画幅比”,即画面宽度和高度的比例。电影画幅比是以最终呈现在银幕上的画面尺寸来定义,而非拍摄时记录下的画面尺寸。

胶片时代,电影拍摄通常使用的是标准的35mm胶片,这里谈画幅比也基于35mm胶片。

初期的电影是无声的,35mm胶片底片上可以全画幅记录画面,有效画面尺寸约为24*18mm,彼时的画幅比是4:3=1.33:1,称为“全画幅”。

电影进入有声年代,35mm影片除画面外,还需要在齿孔内侧留出一条记录声音的位置(下图中蓝色竖纹部分),便压缩无声影片画面的面积,将放映尺寸改为22*16mm,画幅比变为1.375:1。不过此种画幅的电影因为宽银幕电影的出现已经退出江湖很多年了。

宽银幕电影是现代电影放映的主流,主要有两种画幅比:

一、“遮幅宽银幕电影”,画幅比为1.85:1。

拍摄时在摄影机片窗前加一遮挡窗格,遮去原来标准画幅的上下两边,使画幅比遮挡成1.66:1至1.85:1的画幅比例(后统一为1.85:1)。由于画幅上下两边被遮挡住,画面宽高比例也就明显增加,放映时用短焦距镜头直接放映,得到的银幕效果与宽银幕效果相同。用此方法制作宽银幕电影简单经济,在世界上被广泛应用。

二、“变形宽银幕电影”,画幅比为2.35:1(或称2.39:1)。

拍摄时利用水平方向“压缩”的镜头拍摄成画面,放映时另用“展宽”的镜头把画面从水平方向展开,使放映画面画幅为2.35:1。变形宽银幕的实际比例2.39(约定俗成称为2.35)。

从下图可直观地看出35mm胶片有声电影三种画幅格式的区别,左边是指电影画面记录在胶片上的样子,右边是指电影画面在大屏幕上的样子。


随着人们对电影质量的无限追求,一种新的拍摄格式应运而生:超35mm。下图可以看出超35mm拍摄时占用了预留给声音的胶片位置,这样它比标准35mm宽了3mm,高度增加2.6mm(帧之间的间隔变小),画幅面积足足多了32%。

在后期进行底片扫描(Telecine)时,更大的底片面积,就意味着在同样的扫描精度下,能获得更精细的画面。这样,超35mm的画面质量远远好于普通35mm胶片。超35还可以方便后期进行“再构图”(Re-Frame),看下图,超35拍出来是一个1.33的画面,后期剪辑时,可以裁成1.85的画面,也可以裁成2.35的画面,还可以裁成4:3或16:9的电视画面。

这里插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李安导演的《少年派》,全片采用1.85的画面格式,但片中近两分钟的飞鱼段落突然变为2.35,而在大约十分钟之后又出现了一个大约七八秒钟的俯视画面,这个画面的左右黑边让图案信息变成了1.33:1的比例。有意思吧?有人这样读解这段画幅变化的用意:这两段一是老虎与派之间最强烈的直接冲突动态,一段是达成和解状态的静态。2.35:1是目前最常用的影片画面比例,表示流行和当下的最现实里人们的不安与矛盾心态;1.33:1的安静则是老电影的天然LOGO。

让我们总结一下,看看35mm胶片电影的画幅比吧:

名称

全画幅

学院画幅

遮幅宽银幕

变形宽银幕

画幅比

1.33:1

1.37:1

1.85:1

2.35:1


现在电影已进入数字时代,大部分数字电影摄影机采用了超35规格成像器件,依靠高分辨率(2K/4K等),在画面裁切上游刃有余,而电影的画幅依旧沿用胶片时代的经典比例,即1.85:1和2.39:1。

很多人知道,DCI组织规定2K图像标准为2048*1080,4K图像标准为4096*2160,但画幅比的确定致使影像的实际有效像素产生变化,具体如下表所示:

分辨率

水平方向有效像素

垂直方向有效像素

画幅比

2K

2048

858

2.39

1998

1080

1.85

4K

4096

1716

2.39

3996

2160

1.85

当然,技术的发展为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提供了更多样的可能性,IMAX电影、巨幕电影和立体电影风头强劲,日后还会变幻出更多种的电影形式,电影画幅比也会一起变化和发展。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