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019期:谈谈银幕画框的长宽比例

 睡猫candy 2015-12-27

文|华冶夫


看完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一直想写篇文章,想来想去总离不开影片中不断变化的画框比例,索性绕开影片本身,专门谈谈画框的问题。


先看看《山河故人》的画框比例是如何变化的。故事分成1999、2014、2025三个段落,每个段落的画框长宽比都不同。



1999年的故事,画框长宽比是1.33:1


2014年的故事,画框变宽了(1.85:1)


2025年的故事,画框变得更宽(2.35:1)


好了,先暂时忘掉这部电影,把注意力集中到数字上:1.33:1、1.85:1和2.35:1这是电影史上最主流的三种画框比例。


1.33:1是最早确立的银幕长宽比,被称为“标准银幕”, 后面两种都是它演化而来的。


1.85:1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确立的宽银幕标准,称为“学院宽银幕”,主流文艺片基本都采用这种画框比例。


2.35:1是好莱坞大片的画框标准,由变形镜头拍摄得来,称为变形宽银幕,是长宽比最高的一种银幕比例。



一、标准银幕的来历


你可能要问,为什么把1.33:1确立为电影标准银幕呢?这事儿跟爱迪生有关。


没错,就是那个发明大王爱迪生,他发明并申请了打孔胶片的发明专利,在大规模量产推向市场前,必须确定画幅长宽比,这个小小的问题引来七嘴八舌的争论。


大家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建议,什么正方形啊、矩形啊,甚至圆形的啊(技术上不好实现),都有。单说矩形,有人提出应该是竖幅的矩形,画面高度应该大于宽度,并提出了看似充分的理由。


理由还挺有趣:人类从爬行动物进化为直立行走,直立行走的状态更接近竖幅的矩形,摄影以人为主,当然竖幅比例更恰当!


别被这种论调蒙了,看起来有理,其实是扯淡。因为它根本没考虑到人眼的视野问题,如图:


人类双眼的视野范围相当于两个圆圈水平交叉,如果简化为矩形的话,显然是横向的而非竖幅的,从观看的角度来讲,电影画框肯定是横向矩形更合适。


爱迪生也倾向于横幅长宽比,但具体比例多少,他心里也没有底。最后,他想到了绘画中的黄金分割原则,把胶片长宽比设定为4:3,即1.33:1。


拜托,绘画中的黄金分割比例是右侧这样滴,不是直接套用数字那么简单。但不管怎样,4:3的画幅比例就这么确定了,虽然出自工科男爱迪生之手,但不能说跟艺术一点关系都没有哈(黄金分割)。


虽然这种画框比例视觉体验并不太好,但作为一种工业标准被沿用了下来。电视诞生后,为了方便在电视屏幕上播放电影,也沿用了4:3的画幅比例。


二、适应电视荧幕的“变形记”


电视荧幕一直是电影播放的重要渠道,二者同为4:3的时代,一切是那么和谐,而当电影变成宽银幕后,4:3的电视屏幕就有点招架不住了,要继续放电影,得琢磨点办法。

第一种办法,直接把宽银幕电影拿到电视上播出,这样最方便,但上下留有黑边,浪费了电视荧幕的显示范围,很可惜。而且画面变得很小,看起来不舒服。


第二种办法,把宽银幕电影画面裁剪成4:3的比例,这样就可以满屏播放了。

事实上,很多片子都是这么干的。为了防止裁切后漏掉重要信息,影响观众理解,在拍电影时就要考虑电视播出时的裁剪问题,必须把戏剧元素尽可能安排电视裁剪的方框内。行话叫“电视安全范围”。



拍片要考虑电影和电视两种画框比例的构图,把摄影师折腾得够呛。


第三种办法最奇葩,直接把宽银幕画面变形为4:3放映。


90年代的时候,大陆很多电视台播港台或歪果电影就是这么干的,画框水平方向被压扁了,带来的结果是电影中的胖子变瘦了,瘦子成了火柴棍,一度让观众以为歪果仁就长这样。


咦,外国太奇葩了,自行车轮胎怎么是扁的?


现在的电视屏幕已经普及宽银幕了,基本不再受到上述问题的困扰。

顺便说下,目前高清电视的标准是1920*1080,计算下来长宽比约为1.78:1,介于学院宽银幕和变形宽银幕之间。如图:


当然是个相当妥协的结果,目的是在电视屏幕上兼顾两种宽银幕电影的放映需要,还要考虑大量采用4:3画幅拍摄的新闻节目。


三、你喜欢哪种画幅比例?


毫无疑问,4:3的画幅太窄了,它无法充满我们双眼的视野。看4:3的电影会给人一种透过窗户偷窥的感觉,削弱了画面的感染力。


我们生活中接触的各种屏幕都逐渐变成宽银幕,如电影、电视、电脑、手机等,因为大多数观众并不喜欢4:3,它的确给人一种落后于时代的印象。


顺便说下,4:3画幅接近单眼视野。你打开一部老电影,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来看,视野就会舒服多了,至少视野基本填满了,但你愿意这样看完一部电影吗?


再扯一句,教室里的多媒体幕布基本还在沿用4:3的比例,我倒是为这项“落后”的设计叫好,因为它不容易让学生沉浸在画面中,让学生把注意力随时切换到在一旁唠叨的老师身上来。


1.85:1是最接近人类的双眼视野,是最平实自然的画幅比例,最擅长表现人物跟环境的关系,是文艺片最喜欢的画幅。


2.35:1 比人眼视野更宽,给人极度开阔的感觉,超越日常生活体验。好莱坞大片最爱这种比例,它们喜欢在银幕上制造奇观,制造令人震撼的恢弘场景,制造生活中见不到的白日梦境,这无疑是最合适的比例。


再问一次,你喜欢哪种画幅比例?


四、画框比例对摄影的影响


1.33:1

画幅人物为主,拍特写、中近景时,画面显得饱满自然,但表现环境空间容易显得局促。




如果影片以人物为主,表现人物关系为主,不需要突出环境造型元素,4:3其实是很好的画幅比例。大家拍学生作业时,可以试试4:3的画幅,还能省下不少美工的花费。


1.85:1

能把人物和环境比较和谐的结合起来,在表现人物的同时,还可以比较舒服地呈现人与环境的关系,而且是一种比较自然、亲密的关系,跟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差不多。



2.35:1

首先,表现壮阔的环境游刃有余。



但是,拍小景别就有点无所适从了。比如,拍人物特写镜头,1.33:1的画幅其实是最合适的,1.85:1开始带点多余的环境了,2.35:1的画面直接显得空荡荡的了,有浪费胶片的嫌疑。


不是说2.35:1的画幅一定没法舒服地拍特写,想想办法利用多出来的画面还是可行的,比如加点道具或动作什么的,总之会费点劲,不然画面相当单薄。



更常见的双人中景,放在1.85:1的画框里非常合适,怎么看怎么舒服。



但在2.35:1的画框里,就有点问题了。要么让演员离得很远,如隔空喊话一般,比如:



要么多抓点演员、道具什么的来填充空白,构图会变得更复杂了。


《山河故人》的摄影师余力为是这样解释影片画幅比例变化的:


用1.33:1的画幅比例来表现90年代,一方面突出人物关系的密切,另一方面给人以历史的印象(那个年代的电视、DV正是这种画幅比例) ;


2014年的故事刚刚发生,是我们今天最熟悉的时期,所以用1.85:1的画幅来表现人物、环境的亲切感;


2025年的故事里,人物之间的关系异常冷漠,用2..35:1的画幅来表现空旷环境中人物的孤独、以及人物关系的疏离。


看了摄影师的阐述,你觉得《山河故人》的摄影达到预期效果了吗?欢迎大家到电影里去找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