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电影技术,遭遇被市场裹挟捆绑的争议——3D电影,拿什么爱你? 今年暑期档,有超过60部中外新片轮番登场,其中3D制作占据了大半江山,就连七八部面向低龄儿童的动画电影也打出3D招牌,大加渲染其上天入地的特效场面及“如假包换”的3D效果。 《阿凡达》点燃全球影迷对于立体影像的狂热之后,3D似乎成了一部电影的标准配置,引得无数电影人竞折腰。 不过,看着一边倒的“3D”排片,一些观众皱起了眉头,抱怨戴眼镜看电影太累且画面太黑。让人不解的是,有些电影明明制作了3D、2D两个版本,到上映时却基本只排映3D版。高票价和未必舒适的观影体验让人质疑,只放3D版似乎成了某种形式的“强迫”消费。对此,片方也很是委屈,他们认为自己也是被逼无奈,因为眼下3D银幕是主流,而在蒸蒸日上的新媒体面前,只有更先进的技术,才能保证电影必须在大银幕上看。3D电影,究竟拿什么爱你? ——编者 观众抱怨:请不要剥夺我的选择权 未必舒适的观影体验,随着3D影片的日渐增多,正成为越来越多观众的抱怨。 人们发现,看3D电影时画面总是黑乎乎的。到底有多暗?有研究表明,3D电影的亮度只是普通电视机亮度的十分之一,与2D电影相比也逊色不少。《阿凡达》首映时,为了满足卡梅隆的要求,拷贝的亮度、色彩经过特别调整,使用最先进的双机播放,亮度达到了10FL(英尺朗伯,一种亮度单位)。但一般影院里放映的3D电影只能达到3.5FL的平均亮度水准。加上目前绝大多数3D电影都是先以2D格式拍摄完成后再转换成3D,这一过程会不可避免地损失亮度,导致画面偏暗从而影响画质。有些影院为了省钱,还会调低放映机灯泡的亮度以延长使用寿命,这使得3D电影体验更加糟糕。 在《复仇者联盟》上映时,就有观众调侃:“满怀期待坐进放映厅,谁知银幕暗得离谱。在雷神和钢铁侠、美国队长打斗的夜戏中,只看见黑影闪来闪去,连人脸都辨不清。” 电影画面暗淡可能只是为3D电影减分,必须戴眼镜则是3D电影最致命的弱点。“3D眼镜又大又沉,看久了鼻梁都承受不住,有时候还会头晕眼花,实在是受罪。”对于戴着近视眼镜的观众来说,3D眼镜更是“雪上加霜”,“总不能为了看电影还特意去配个隐形眼镜。”针对这一情况,还诞生了“晕3菜”这个网络热词,指的便是戴3D眼镜观看3D电影时引发的晕眩现象。虽然眼下已经出现所谓“裸眼”3D技术,但目前还看不到大规模商用的迹象,未来几年上映的3D电影,观众要想体验到3D效果,仍然需要佩戴眼镜。为了保护儿童,意大利等国家已禁止6岁以下的儿童观看3D电影。 片方诉苦:靠技术才能杀出重围 “明明有多个版本,就是找不到影院看2D版。”有观众告诉记者,《沉睡魔咒》上映时,媒体报道该片有IMAX3D版也有普通3D和2D版本,查了各大影院的排片表却让她非常失望,多数影院排的还是3D版,“找不到地方看2D的”。平时看电影经常会找些优惠券,但优惠券多数不适用于3D版本,而3D版本的电影本来就比2D的贵不少。有人认为,影院不提供2D版是对消费者正常消费行为的约束和限制,是剥夺观众的选择权。 有相同经历的观众不少,既然2D观影的需求存在,那为何非得“绑架”观众看3D版本呢? 不少人将矛头指向经济利益。一张3D电影票的票价比2D版高出三分之一甚至一倍不在少数。在上座率相近的情况下,3D的票价优势就显现出来,放3D比放2D显然经济效率更高。 然而,制片方也有话要说——“我们也很无奈。”据统计,目前国内银幕数超过两万块,其中3D银幕有1.5万块,占了四分之三,留给2D影片的放映空间极为有限。一位电影导演透露,身边有不少朋友原本做的是2D电影,结果在院线根本排不到场次,不得已只能做3D。简言之,3D已经成了市场准入的“格式门槛”。 电影人不得不面对的另一个残酷现实是:近年来,手机、平板电脑等小屏幕的飞速发展已经对大银幕产生了威胁。有业内人士预言:未来10年,在电影放映领域,小屏幕将与大银幕平分秋色。 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方便和便宜,就拿北美市场来说,这两年风头最劲的影音下载网站Netflix和Hulu,8到10美元包月,可无限量下载电影;亚马逊提供的影音在线观看服务,每次最低只要99美分;苹果公司的iTunes打包下载,最贵也不超过20美元。相比之下,去趟电影院真是又累人又费钱。 好莱坞最早感受到这种威胁——2010年以来,北美电影市场无论票房还是观影人数都持续下滑,而应对之道,就是砸更多的钱营造视觉奇观,凸显大银幕无可比拟的视觉优势,给观众一个非去电影院不可的理由。正因为这样,“3D+IMAX”成了好莱坞出品的标准配置。以眼下正在热映的《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为例,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全程采用数码3D电影摄像机拍摄的电影。该摄像机使用了目前商业领域面积最大的4K分辨率传感器。超大的画幅能够记录更加丰富的画面信息,在动态范围方面的表现更为出色。此外,4K的超高分辨率也意味着每帧画面都非常精细。这种技术可以呈现更为立体的效果,但代价是大量人力财力的投入。据透露,《变形金刚4》成本是2.1亿美元,比前三部都要高;制作过程也是系列中最长的,耗费了三年时间。 在中国,新媒体的浪潮同样波涛汹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达4.05亿,在全国网民总数中占比超过68%;在线视频已超过社交网络成为中国互联网第一大时长服务。面对兵临城下的新媒体,打技术牌,成了许多电影主动或被动的自救之道。 “没有故事,再好的3D也只是技术” 只是,仅仅依靠3D就能拯救电影?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的一句话或许能给出答案——“没有故事,再好的3D也只是技术”。麦基对于如今盛行的3D技术持中立态度,他认为,一旦观众将自己融入角色或者故事中,他们不会在乎那到底是不是3D。“一部伟大的电影足够激起你的思维想象,《卡萨布兰卡》、《冰风暴》……回想那些你看过的好电影,它们需要是3D的吗?”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电影题材和内容都适合用3D技术加以呈现。比如夜戏,3D电影本来就比普通电影暗些,所以片中只要是晚上,观众就感觉眼前漆黑一片,难以捕捉人物的表情。 许多人将2009年视为3D电影的元年,因为那一年《阿凡达》上映。然而,3D电影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3D风潮曾几度消退。最早的3D电影甚至可以回溯到1922年,当年的9月27日,洛杉矶一家宾馆里上映了一部名为《爱的力量》的立体电影,同年还有另外一部《M.A.R.S》上映,当然这些都是无声电影,之后的几年里还出现过几部短片,然而,当时电影还在为成为主流娱乐而努力,画面、音响、特效上都在技术攻关阶段,更具实验性质的3D引不起观众的兴趣,因此,3D电影的雏形只是在当年出现过,热潮都谈不上,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而《爱的力量》电影胶片也已经遗失。 1952年,随着技术的进步,3D电影的“黄金时代”来临,当年上映的《非洲历险记》也被认为是影史上第一部3D彩色电影,当时的宣传语是“狮子在你腿上,爱人在你怀里”,影片中对那头食人狮低劣而奇观式的展现,现在看来实在是粗糙得无法观看,《生活》杂志当时给该片的评价是“廉价、荒谬”,但很多观众都涌进电影院去感受“自然视角”。这部影片小小地推动了3D技术的发展,之后两年里,出现了《恐怖蜡像馆》这样的卖座3D电影,希区柯克也拍过一部3D版的《电话谋杀案》。当时还出现了很多3D短片,它们通常会在美国一些城镇的网球比赛或是什么展销会上放映。不过这股热潮并没能保持多久,笨重的3D眼镜让观众非常不舒服,对于那些本身戴眼镜的观众来说更是一种折磨。1954年之后,3D电影又一次销声匿迹。 1982年,迪士尼拍摄了一部《魔法之旅》,虽然这部短片只有16分钟,但通过CGI与真人表演的混合,打造出了在当时令人惊讶的3D效果。同年,以3D方式拍摄的《13号星期五》第三部上映。1983年,3D版的《大白鲨3》更轰动一时,放映首周就赚得1300万美元的票房。此后,3D电影又陷入沉寂。直到2004年,第一部IMAX3D长片《极地特快》诞生。该片在2000块普通2D银幕上放映,IMAX3D银幕只有75块。就是这75块IMAX3D银幕,获得的票房占全片总票房的30%。3D+IMAX的“超强组合”,让发行方看到了巨大的商业潜力,也让卡梅隆在2004年就提出3D时代即将到来的说法。 如今,3D电影依然没有发展到可以裸眼观看的地步,加上急功近利的电影公司大量投放“伪3D”电影,最近一波的3D电影热潮也已经开始消退。针对北美电影市场的统计显示,2009年《阿凡达》上映时,3D票房占了全部票房的85%,到了2010年的《爱丽丝梦游仙境》,这个比例仍然高达70%。然而进入2011年,两大暑期档的重磅炸弹《加勒比海盗:惊涛怪浪》和《功夫熊猫2》上映时,尽管影院已经尽可能多地安排了3D场次,但3D银幕贡献的票房比例仍然锐减到45%;《赛车总动员2》的3D票房更是只有总票房的37%左右,远低于此前预估的55%到65%。与此同时,股票市场也开始对3D电影失去信心,主打3D动画片的梦工场股价下跌18%,负责提供3D眼镜等技术设备的RealD公司股价下跌24%。 相关链接 越变越宽的电影银幕 1950年之前:1.37∶1占主流 电影史上曾有数十种画幅比例,其大致趋势是越变越宽。 无声电影时代画幅比例多是1.33∶1,因为胶片本身的比例就是如此,如1915年面世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也就是说其画面的宽度是高度1.33倍,这种比例也可以说是4∶3,即宽度为4个单位,高度为3个单位。 到了1927年有声电影时代拉开帷幕之后,经过了5年的探索,期间还曾有最接近正方形的1.20∶1比例影片登场,如弗里茨·朗执导的《杀手就是M》、F·W·茂瑙执导的《日出》和金·维多执导的《哈利路亚》等。直到1932年美国电影学院委员会才明确将1.37∶1作为35mm有声电影的标准画幅比例,所以1.37又被称为“学院比例”,成为不仅是好莱坞也是全世界电影通用的最常见的画幅比例,比如1941年的《公民凯恩》。 1952年:2.59:1的全景电影诞生 到了1950年代,电视的普及让电影人有了危机感,电视的1.33∶1的画幅比例和电影当时1.37∶1相差不大,所以电影人也希望能出现一种专属于电影的画幅比例和观赏效果,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于是宽银幕电影应运而生。当然演变到今天的规格并不是一蹴而就,也经过了如下诸多尝试。 1952年9月30日,《这是立体声宽银幕电影》在纽约百老汇剧院首次公开上映,宣告画幅比例为2.59∶1的全景电影诞生。虽然只是简单的主视角纪录片,但却取得了巨大成功,受到观众的极大欢迎。拍摄时由三台联接在一起的摄影机在三条35mm的胶片上分别摄取宽幅画面的三分之一,放映时使用三台同步运转的放映机,将各占画面三分之一的三条影片同时投映于银幕,并合成整幅画面。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一台摄影机和一台放映机也可以完成原本复杂的工序,如米高梅1962年推出的《西部开拓史》就是由65mm胶片拍摄完成,画幅比例为2.89∶1,宽高比接近3倍。 宽银幕电影热:1.85∶1和2.35∶1 《这是立体声宽银幕电影》解放了银幕,也开启了1950年代的宽银幕热。派拉蒙影业于1953年推出了1.66∶1的西部片《原野奇侠》,之后该画幅比例在欧洲流行甚广,就是所谓的“欧洲宽银幕”。而美国却更流行起1.85∶1的所谓的“美国宽银幕”。所以当时很多影片如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奇爱博士》,都是在欧洲以1.66∶1上映,而在美国以1.85∶1上映。 二十世纪福斯公司也开发出CinemaScope,即用变形镜头拍摄的宽银幕。1953年的《圣袍千秋》就是使用变形镜头拍摄,通过镜头对投影图像进行变形处理,用35mm的胶片拍摄出画幅比例为2.55∶1的影片。之后,无论是使用70mm胶片还是使用变形镜头拍摄,宽高比在2倍以上的电影越来越多,2.35∶1逐渐成为变形宽银幕的标准比例。当然也有特例,比如1956年《国王与我》是用55mm胶片拍摄,画幅比例为2.55∶1。1959年《宾虚》是2.93∶1,1965年《坦克大决战》则是2.76∶1。1970年《巴顿将军》用70mm胶片拍摄,画幅比例为2.2∶1。 如今,观众最常在电影院里见到的是1.85∶1的标准宽银幕和2.35∶1的变形宽银幕。普通3D银幕观影时画幅比例为2.35∶1,而IMAX银幕观影时为满屏状态,画幅比例为1.85∶1,多了26%的可视范围,全画幅视野更开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