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液晶电视或液晶显示器都已经进入了16:9世代,很多厂商在宣传产品时总是以电影为卖点大肆宣传自己的16:9产品,但16:9是否是正统的电影比例很多网友或许并不清楚。事实上16:9并非电影的原生比例,我们看到的点对点16:9片源都是经过后期处理也就是修剪过的片子,在画面内容上有一定的丢失,而真正没有修剪过画面的16:9片源还是有黑边的。 对于喜爱原汁原味电影的电影爱好者来说,有黑边的16:9片源更适合体验完整画面的电影。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电影银幕比例的基本知识。
早期电影的银幕比例为1.33:1(4:3)
在电影刚刚出现的年代,所有电影的画面大小形状都是差不多的。我们一般把画面宽度和高度的比例称为长宽比(Aspect Ratio,也称为纵横比或者就叫做画面比例)。从19世纪末期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几乎所有电影的画面比例都是标准的1.33:1(准确地说是1.37:1,但作为标准来说统称为1.33:1)。也就是说,电影画面的宽度是高度的1.33倍,这种比例有时也表达为4:3,就是说宽度为4个单位,高度为3个单位。 ![]() ![]() 这种画面比例后来被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所接受,称为学院标准(Academy Standard)。 电视的普及促使宽银幕电影出现 20世纪50年代,刚刚诞生的电视行业面临着采用何种屏幕比例作为电视标准的问题。为了方便把电影搬上电视屏幕,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NTSC)最后决定采用学院标准作为电视的标准比例,这也就是4:3电视画面比例的由来。这个比例一直到今天仍是电视的主导标准。 随着电影通过电视屏幕迅速进入家庭,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发现电影院里的观众开始大量流失。为了让观众重新回到电影院,他们想出了新主意:立体电影和宽银幕电影。这两种电影的试验实际上从20年代就开始了,但直到50年代才受到真正的重视。当然立体电影并未真正的成为大众消费的主流,宽银幕却一直传承下来。 ![]() ![]() 变形宽银幕电影是指用变形球面镜头拍摄,把图象在水平方向挤压,使得画面能适合于1.37:1的胶片,如果对着光源直接看电影胶片的话,圆体看起来就会象又瘦又长的椭圆型。当播放影片时,就用带有变形镜头的电影播放设备,利用光学原理重新把图象拉宽放映,使图象回到原来的纵横比。其他画面比例还有1.66:1和2.20:1(70毫米胶片)等,但我们的介绍集中于1.85:1和2.35:1就行了。 ![]() 《英国病人》采用1.85:1学院宽银幕
![]() 电影《细细的红线》采用2.35:1变形宽银幕 实际上也有一些相反的情况:你在4:3的电视上能看到比宽银幕电影更多的内容。这是因为有些导演(包括詹姆斯·卡梅伦)会使用超级35毫米摄影机来拍电影,这样得到的原始胶片就是4:3的,在电影院里用宽银幕格式放映的时候实际上是裁取了4:3画面的中间一块。请看下面的例子。 ![]() 《空军一号》电影宽屏版
![]() 《空军一号》满屏版 这两个画面分别来自哥伦比亚三星的《空军一号》宽屏版和满屏版。导演沃尔夫冈·皮特森就采用了超级35毫米摄影机来拍这部电影。电影在电影院中放映的时候是用的2.35:1的比例,但这并不是全部的原始画面,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等到制作DVD的时候使用的是原始胶片,这样我们就看到了比电影院中更多的东西。画面中的白框显示了2.35:1的画面所裁切的部分。 目前来说采用4:3银幕比例的电影已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现在主流的电影以2.35:1居多。那么我们过去在电视上看的4:3片源以及近些年主流的16:9片源是怎样来的呢?在下文中笔者将为大家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电影转为电视画面的方法 方法一:Pan & Scan Pan & scan 是安排一个4:3或16:9的窗体随着宽银幕电影每一帧来回移动从而捕捉画面的主要部分,这样当然有许多问题:随意改变了导演的拍摄意念和美学观,更糟糕的是忽略掉了许多重要的画面信息,几乎有43%的画面是在Pan & scan的取景框外。简单的理解是就好像用4:3或16:9摄像机对着宽银幕摇镜头一样。所以用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4:3或16:9片源只是电影画面的一部分。对于那些喜欢原汁原味电影画面的人来说并不喜欢这种方式,特别是4:3画面被切割掉太多。 ![]() 《银翼杀手》电影原版画面
![]() Pan & Scan 16:9电视画面
![]() Pan & Scan 4:3电视画面 这两幅画面都是取自华纳的《银翼杀手》上图来自的电影原版,中图来自16:9全屏电视版,下图来自4:3全屏电视版。这个场景中哈里森·福特正在和肖恩·杨说话。注意原版背景中导演刻意营造的画面,在Pan & Scan 4:3电视版中完全丧失了意境,而且两个角色也只剩了一个。 可见Pan & Scan的好处是屏幕上均能看到影片内容,但画面内容被裁减,因此对于真正的电影爱好者来说并不会喜欢这种方式的全屏影片。 方法二:Letterbox 在Letterbox方式下,电影的全部原始画面都被保留了,电视屏幕上下的未使用部分则用黑边来填充,这样来构成一个4:3或16:9的画面。 ![]() ![]() 《心灵捕手》 《都是爱情惹的祸》 如果是1.85:1的影片采用Letterbox在4:3画面中尚可接受,如果是2.35:1则画面黑边过宽有些压抑。 ![]() 采用Letterbox方式的16:9电视版画面 但随着目前宽屏显示产品的逐渐普及,在16:9显示产品的支持下,Letterbox逐渐被大多数人所钟爱成为目前最为主流的电影/电视画面转换方法。 方法三:重新构图 对于一些电脑制作的电影,为了避免画面关键细节的缺失采用了重新构图的方式来转换电影画面。 从上文我们了解到电影转化为电视画面的几种方法,也同时了解到16:9并非正统的电影画面比例,只是相对接近1.85:1的学院宽银幕。在宽屏显示产品普及的今天Letterbox已经成为最为常用的画面转化方式,我们也知道16:9并未原生的画面比例也同样经过了Letterbox方式的转化。 ![]() 迪斯尼动画电影《虫虫危机》原版
![]() 《虫虫危机》4:3电视版 当然这种重新构图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少有电影厂商会这样做。 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电脑特效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目前也有一些采用纯数字摄影机拍摄的剧集或影片可以是原生16:9画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