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行一刻

 汕头能率 2015-11-06

刀法,是指用刻刀在印章上锲刻文字的技巧和方法。篆刻是书法与刀法相结合的艺术,刀法与书法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刀法不仅可以表现书法的笔意,并能充分表现出线条的“金石味”,比书法又多含许多艺术内容,这是篆刻艺术的根本艺术价值所在。因此,刀法是篆刻技法中的主要内容。不论章法再巧妙,如果不通过刀法的配合,是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篆刻作品的。

篆刻刀法包括执刀、运刀的各种技能和方法,有其特定的表现形式。在完成章法之后,就要依靠刀法来完成篆刻作品的艺术创造,刀法是最后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因素。它可以充满意趣地表现篆法的结构美和书写美,也表现了刻刀在不同印材上锲刻时所产生的刀法美和个性美。它的重要性如同书法中的用笔。印章中篆法用笔的轻重、缓急、转折、方圆、肥瘦、藏露等艺术形式,都要通过刀法才能完成。所以,学习刀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刀法的进化

篆刻刀法的产生与发展,与中国文字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先民在结绳记事之后,遂用图画文字记事,而最早的图画文字多数是刻出来的,这就是原始刻划符号。继而到殷商甲骨文,这种成熟的文字,也是刻出来的。所以,从文字诞生开始,刀法就伴随着产生了。甲骨文中的锲刻技法已经相当丰富与成熟。先秦时期的文字,除铸造的钟鼎文以外,主要就是印章文字,这种印章文字是镌刻而成的,因此带来了锲刻刀法技巧的发展。秦汉时期的印章,有铸、凿、刻、琢、切等刀法。到了元末,王冕取花乳石刻印,开启了印材利用的新阶段,为冲刀、切刀这两大刀法体系的进一步形成创造了物质条件。到了明清时代,经过文彭、何震、汪关、朱简、程邃、丁敬、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等篆刻家的大量创作实践和探索,使刻石刀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二)执刀方法

执刀之法有五指执刀法、捏拳执刀法和三指执刀法三种,与书法执笔相比,只有捏拳式执法有区别,其方向和角度是不同的。

五指执刀法

五指执刀法又分为竖式和横式两种: 

1. 五指竖式执刀法:用拇指、中指相对握定刀杆,无名指顶在刀后,小指辅于无名指之后。同于“五指执笔法”,故又称执笔法。不同的是刀杆应向前,并稍向右边倾斜。起刀时,须运全身之力聚于腕、指间。将前刀角按捺入石。运刀时,迎面向里徐徐进刀,取中锋侧笔之意。此种执刀法有运刀如笔的艺术效果。

2. 五指横式执刀法:这种执刀法与竖式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手向右外倾倒,使刀斜卧。用无名指抵住石章的右外侧,自右向左,取刀的外角入石奏刻线条,主要依靠拇指、食指、中指将刀握住。这种执刀法因有无名指抵住石章,有稳健之特点。 捏拳式执刀法

用拇指与四指呈握拳式的执刀方法。要求五指紧聚作握拳状,将刻刀紧握手中,用大拇指侧按刀的尾部。运刀时,由外向里,刀柄略向外倾斜,运刀时主要是依靠腕力和肘部的力量,使刀在印面上运动。选择刻刀时宜用粗柄刻刀。这种执刀法的优点是易于着力,宜刻硬质印章和巨印。缺点是印章印文线条的细微部分不能充分表现出来。

三指执刀法

此法类似于五指执刀法。拇指、食指、中指自然伸直,相向握住刀杆,刀杆斜倒右边,伏在食指第三关节上,与印面约成35度交角,下刀角向身,接近三指执钢笔法。起刀用力将外刀角按捺入石。由右向左横冲镌刻,也可由内向外冲刻运刀,其优点是刻出的线条劲直雄健,宜刻白文印;缺点是锲刻宛转流畅的线条却很不容易。齐白石善用此种执刀之法,已到达出神入化的境地,线条斑驳,别具风貌。

(三)基础刀法

篆刻的刀法,有基本刀法和辅助刀法。基本刀法是冲刀法和切刀法,辅助刀法是帮助弥补冲切刀法的不足而使用的刀法,种类名目较多。

冲刀法

冲刀法的执刀方法可以用五指、三指、握拳式三种方法,其特点是刀刃在印石上以冲走运行的方式镌刻线条。在运刀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起刀、行刀和收刀的表现方法和要求。 

1. 起刀:用刀角自右向左入石,刀柄与印面呈35度角状。角度太小,刀身会碰擦印面,手指易接触印框;角度太大,刀刃与印面垂直,也难以着石,运行不易。

2. 行刀:刻刀运行时,要控制好刀角入石的深度,运刀要保持运力平稳,不要太浅,太浅者刀迹浮滑,纤弱无力;太深会使刀角陷入石中,难以再运行。若不注意陷入石中,应提起重新调整角度,再行运刀。冲刀的速度也不宜过快、过猛,否则会导致线条破碎,而且难以收刀。运行时要用无名指抵住石章的右侧,以控制刻刀的适度冲力,防止刻刀滑出。

3. 收刀:要适可而止。做到胸有成竹,及时收刀,不要使刀尖超了界限,锋芒毕露。同时,还要防止因用力过猛而使刻刀冲出限度,破坏其他线条,甚至刻伤左手。用力要稳健,保持及时能放能收,行则有力,停则立止。

切刀法

切刀法就是在印石上用刀刃以起伏切刻的方式锲刻线条的技法。其执刀法亦同冲刀法,只是角度和方向不同而已。切刀法的起刀是先将刀刃的右角刻入印石,与印面呈45度角,刀柄略向右倾,刻入石面。如此反复进行,以点组成线,逐步完成印文笔画。其行刀方法,要求在注意点的基础上,将刀柄向左倾斜,使刀刃逐渐切下,使刀刃的左角贴近印石。这样,就可由点切刻连接成线条。切刀行刀时要防止切刻的点画排列不要连接得太整齐,如算盘子状,要自然错落,以达到含蓄老辣,富有金石气,又能避免锯齿形的弊病。丁敬及浙派篆刻艺术作品,主要用切刀法。

(四)其他刀法

篆刻的其他刀法,可称为辅助刀法。用这些刀法都是在冲、切刀法的基础上,以冲、切为主,偶尔辅以其他刀法。在辅助刀法中,有的是冲切刀法中的一部分,有的是冲切刀法的补充和发展。名目繁多,据前人总结,有用刀十三法或十五法之说。现将见于历代论著及经前人实践过的刀法分述如下:

埋刀法

辅助刀法的一种,亦称“伏刀”。用力按刀入石而起刀;沉着不轻滑浮飘而行刀;锋藏不显露而收刀。清许容《说篆》云:“埋刀法,笔锋藏而不露,刀法着而不浮。”清姚晏《再续三十五举》云:“藏锋不露,谓之伏刀。”类同“切刀”。 涩刀法

篆刻入刀有欲行不行之状,这谓“涩刀”。此法运刀时,刻刀冲破印面阻力,徐徐挣扎前进。邓散木《篆刻学》云:“微微摇曳刀锋,令向两边相摩荡,呈欲行不行之状,斯乃得之。”吴昌硕因之而悟出钝刀之法。

轻刀法

运刀轻举,凌厉而不凝重,但非浅率轻滑。吴让之悟得此法妙奥,从而获得逸韵自如、灵巧明快的浅刻法。

舞刀法

舞刀法又可叫“刺刀法”,是在冲刀法不易克服印面阻力的情况下,将刻刀向两边摇摆,用力徐徐奋力刺进。刻出的笔画线条,两边都带有芒刺,以出乎自然之上。邓散木云:“行而不知,谓之舞刀。”又云:“此言能以意行,不著迹象。”清许容《说篆》云:“舞刀法,迹外传神,熟极生巧。”亦有人认为舞刀就是刺刀。如赵宦光云:“刀锋向两边摩荡,如负芒刺,谓之‘刺刀’。”

飞刀法

辅助刀法之一种,是下刀用力迅疾,运以快速果断的冲刻的方法。刻出的线条痛快淋漓。明赵宦光《篆刻指南》云:“疾送若飞鸟,谓之飞刀。”邓散木云:“疾送不回,谓之飞刀”。论其性质类同冲刀。

覆刀法

亦称平刀法,覆是倒的意思。刀刃斜卧于印面,然后运刀,指腕齐力,向下一压,按刀入石,刻出明洁整齐的线条。明赵宦光云:“刀放平,若贴地以覆,谓之覆刀”。邓散木云:“此亦冲刀之一法也,谓握定刀杆,平覆印面,向前冲刺,借取势也。”

迟刀法

刻印时,刀刃入石较深,不能速进,谓之“迟刀”。邓散木云:“徘徊审顾,谓之迟刀。”又云:“刻印下刀必须徘徊审顾,不能任意为之。”此法要求运刀时不可急促、率意、轻滑,而要审慎严谨,稳健准确。

复刀法

即重复用刀之法。一刀不成,再复一刀,直到适合为止。明赵宦光《篆学指南》、清姚晏《再续三十五举》均谓:“一刀去又一刀去,谓之复刀。”邓散木论复刀云:“刻印每成一画,必下数刀,非仅一刀了事。”

反刀法

刻印时,一刀去一刀来,谓之“反刀”。明赵宦光《篆学指南》云:“一刀去一刀来,即往复来,谓之反刀。”邓散木云:“石质坚者用之。” 挫刀法 类同“涩刀法”。邓散木《篆刻学》云:“将放而止,谓之挫刀。”又云:“此与书法之‘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八字同意,为锲家下刀时必备之条件。”

铲刀法

用以铲平印面字底部分的残石屑,即所谓“平起其脚”。将印文收拾干净,使印文清晰。此法在明清时盛行,现已罕为印人所用。邓散木云:“平正其下,使无参差,谓之平刀(铲刀)。用同‘补刀’。”

单刀法

刻印时,每一笔画均用一刀刻成,谓之单刀。其中又有正刀和侧刀之分。

双刀法

刻印时,印文的每一笔画均用两刀刻成,谓之双刀。其中又有正刀和侧刀之分。

正刀法

指以刀刃之正锋入石镌刻,形同书法之中锋行笔。

侧刀法

指以刀刃之斜倒入石镌刻,形同书法之侧锋行笔。

正入法

是起刀入石方法之一种,即以刀刃之一角正锋入石而起刀。

侧入法

入刀法之一种,指刻印时,刀杆稍作倾斜状,以刀锋之一角侧入印石而起刀。 双入法 即起刀时以刀刃之双角同时刻入印石而起刀。 单入法 亦为起刀法之一种,即以刀刃之一角入石而起刀。

补刀法

刻印既成之后,用此法修饰印面。明赵宦光《篆学指南》云:“既印之后,或中肥边瘦,或长或短、或垂或起,或左或右,修饰匀称,谓之补刀。”邓散木云:“短长肥瘦,修饰都匀,谓之补刀。”又云:“印不宜多修,多修则神意两失,长者短之,肥者瘦之,其所修饰,不过一刀二刀而已。”其法用途类同复刀,但有区别。

(五)刀法习练

直线镌刻的训练

直线的镌刻是篆刻的主要刀法内容,必须多下功夫练习直线的镌刻。直线在印文中可表现横画和竖画,而横画和竖画是篆刻文字的主要笔画。因此,直线镌刻的练习就显得十分重要。直线的刻法有单刀刻法和双刀刻法。

单刀直线练习宜先用2厘米以上的石章。练习线条的长度,应长于实际印章中的线条。如果实际应用的印章为1.5厘米,印文由四字组成,那么一般印文的线长最多只有0.8厘米左右。因此,只要具备了刻2厘米以上线条的能力,那么刻实际印文的短线条就不会感到困难了。单刀直线练习时,所刻的线条应与石章的边线平行或垂直。这样平行地刻下去,印石的利用率比较高,且能达到规范训练的要求。

双刀平行线,是在刻单刀平行线的基础上进行的。既可以原单刀直线上加双刀练习,也可重新作双刀直线练习。

朱白文镌刻的训练

朱文线条与白文线条是相辅相成的,在刻平行线时,被刻出的直线只是白文,而剩余的是朱文线。所以,只要将原平行的直线改变一下,将平行线的两端连接起来,就可得到朱文线和白文线。将三条朱文线中间的一条朱文线两头离边框留一条线的距离而切断,就使两边的线条变成白文线。若这条线两端不留线,而直接刻出印面之外,就变成了朱文线。

方折回纹线训练

方折回纹朱白文,是以四边作平行线,逐层向里内收刻。两种方法均可训练,一种是每一层均作“口”字形,各自独立,四边相连逐层缩小。另一种是作一根方折的线条逐层向里收缩。前者是若干根回纹线条组合,后者是由一根环回形线条向内的延续,也可由内向外延续。只要排列整齐,在刻成白文同时,相应的朱文线条也产生了。回纹朱白文,在朱文与白文之间,可以加以调节,即可以是粗细相等,也可以是朱文细白文粗或白文细朱文粗。最好是朱白文的粗细不同,这样便于区分,有利于熟练掌握。

圆转回纹朱白文训练

圆转回纹朱白文训练的方法,与方折回纹朱白文的练习相同,只是变“口”字形为圆形而已。

(六)刀法运用

刻印时,多以左手握印(也可纳入印床),右手执刀,其运刀方向不变,或迎面向里,或由右向左。需要调转方向时,且转动印章,而不是调转刀的方向。印文笔画的纵横、交错、转折、方圆等都是靠左手转石就刀而成。

在掌握了刀法的基本知识后,就要运用刀法进行治印,进行实践。运刀时要运全身力气于腕指间,稳健、准确、果断地按预定方向而奋力冲、切进刀,达到以刀为笔,随意挥洒的铁笔书法境地。将刀法运用于实际的印文镌刻中去,并且要练习用各种刀法镌刻各种特点的印文。下面有五种基本的刀法应用,可逐步进行练习,最后达到能灵活运用各种刀法去表现各种不同特征的印文。

双刀刻白文竖画

刻竖画,紧沿笔画内缘左上方起笔处进刀,直至笔端,后将石章转180度,从这一笔的另一侧起笔处进刀,直至终点,然后修平笔画两端,则白文字的笔画空出。根据情况,有时也可以不必修整笔画两端,反而会天然成趣。 双刀刻朱文竖画 双刀刻朱文竖画,紧沿笔画外缘右上方起笔处进刀,直至笔端,后将石章转180度,从这一笔画的另一侧的起笔处进刀,直至笔端,最后修整两端,朱文竖画即成。也可不修整笔画两端,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单刀侧入冲刀刻白文印

此法是从印文的一侧进刀,运刀方向从外向里。视具体需要控制刀杆向右的斜度而取其侧笔之法。用此法刻成的笔画,靠右手一侧光洁平整,另一侧随进刀的深度、斜度而斑剥成形。如果是刻较细的白文印,可垂直刀杆入石。

单刀侧入横冲刀刻白文印

指用“三指执刀横冲刀法”中的单刀刻法。齐白石对这种刻法作了发展,不但横冲,而且直冲,运刀方向、角度灵活变通,纵横挥洒,随心所欲,臻入化境。一刀即能成形的单刀刻法,对初学者来说比较困难,应先熟悉双刀刻法,进而练习单刀刻法。均需从临摹前人名印,从平实一类印章入手。

单刀侧入叠刀刻白文印粗画

所需刻的印文笔画如果较粗,又要使笔画的一侧光洁平整,另一侧任其斑剥,而单刀侧入冲刀法又不能达到要求的,就应采用单刀侧入叠刀法。其刻法是先刻完单刀侧入冲刀法的第一刀后,又以同样的手法刻第二刀,两刀加在一起,吻合成一个单刀侧入冲刀法的粗笔画。齐白石的印章中,较粗的印文就是采用这种刀法而成的,相当于刀法中讲的复刀法。有人认为齐白石的所有印章都是单刀一刀完成的,这是欺世。因齐氏印章中,有的笔画很粗,仅凭一刀是刻不出来的。因为,要刻出那样粗的笔画,人的力量是办不到的,即使力气再大,也达不到这个要求。人的力气是有限的,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即使是练气功的人,也达不到要求。

总之,刻印时要认识到“文有朱白、印有大小、字有稀密、画有曲直,不可一概率意”。刀法、篆法和章法是篆刻艺术的三大要素,而刀法又是直接用以表现刻印技巧的关键。成熟的刀法可以使篆法以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同时,刀法又是历来区别印章流派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刀法要与篆法、字法、章法、印材、内容等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刻出具有特殊风格的印章来。

(七)刀法弊端

初学篆刻者容易出现一些刀法上的弊病,必须引起重视,若不注意,起步不正,后患无穷。现将常见初学者易出现的五种弊病简述如下:

钉头鼠尾

这是初学者最常见的现象之一,主要是由于奏刀不稳,刻刀入石时用力过猛,入石太深,一下子就留下很重的刀痕。然而行刀和收刀时又腕力不足,或缺少胆略,虎头蛇尾。所以产生起刀处的线条过于粗重,而行刀、收刀的地方线条又过于纤细的结果。也有的因为入石时用力过于轻,而行刀也轻,却在收刀时不能控制用力,猛刻而形成收刀处笔画过粗,都是用力不均的结果。

粗细失调

这也是行刀不稳,一会儿重一会儿轻,产生的线痕时粗时细,缺少整体感。所以粗细失调的线条,如果组合在一起,就会导致十分零乱的后果。

支离锁碎

片面地追求古印中所谓的斑蚀剥落的效果,导致白文的支离,朱文的锁碎。这样的结果,不但不能体现古印的线条的苍劲古朴,反而连基本的刀法形迹也表现不出来。

粗肥臃肿

线条的挺劲与否,并不取决于线条的粗细。但初学者由于不懂得基本的道理,认为只要粗实,就能体现力度,以致于形成粗肥臃肿的刀法之弊。

鹤膝刻板

这种弊病常见于切刀法刻印不善而致。运刀机械切刻,便产生呆板的锯齿状刀迹。以此表现朱文与双刀白文时,线条的两侧如平行起伏,就会产生鹤膝状的恶态,俗不忍睹,故有谓此最是篆刻刀法之大忌,必须加以避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