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楼上的守书人

 昵称535749 2015-11-06

2015-11-06 14:01 | 豆瓣: 

大连给人的第一眼是蓝色的,北方城市少有的干净而清远。一辆锈迹斑斑,叮叮当当的有轨电车从街头驶过,才发现原来它也有厚重的一面。了解一个地方,老建筑是不二的途径。走近它,就像遇到一本旧书,泛黄的经年之美,每一扇窗,每一个细节,好像有许多历史故事与你娓娓道来。


高楼上的守书人

雕花很有古典韵味


高楼上的守书人

广场上屹立百年的老建筑

城市凝固的记忆

1898年,沙俄强租辽东半岛在这里仿照法国巴黎城区的模式,修了向四面八方辐射出十条大街的圆形广场,设政府、邮局、银行等机构(最初样子)。五年后被日本赶跑侵占后,在此基础仿效欧美,花心思扩建了多座洋风,又夹杂一些东方元素的建筑群。中山广场就是这样一个具有鲜明色彩的殖民遗迹。

一年前因探寻书店,偶入这里很惊艳,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这些近代建筑让人眼花缭乱,仿佛置身上海滩。而今重来,站在曾经写满屈辱、由日本人一手设计的老建筑身旁,听它们诉说过去,在它们的脚下重塑脑海里的历史,立马想到的是超越个人情仇、民族恩怨去拯救日本古建筑的梁思成的义举,他觉得那是世界的遗产,喜欢的是善良日本人民与其文化传统,憎恨的一定是他们贪婪的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

对于原生态的自然,不动就是最好的保护,但对于沧桑的老建筑,应该是一直使用下去才是保护它们的价值所在,不管是什么背景留下的,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好吧切入正题,来看看广场老建筑旁边还开了哪些有意思的小书店呢?

中日文化交流的平台


高楼上的守书人

永东书店藏身于此

沿着广场岔开的上海路往里走拐弯,永东书店就在一栋写字楼的九楼。店不大,居然没有一本中文书。掌柜宋东是一个帅气的大连小伙,留日八年的海归。无论谁进门都会热情的用日语说一声“いらっしゃいませ”,可惜今儿他休假,短发带黑框眼镜的店员,练剑道的小刘正忙着打包书,她喜欢这里,一呆3年多了,虽然每天总有发不完的快递。

我踏进门又想起和宋东探讨书店生存困难时他说的话:我们能盈利啦,因为独家资源和日本很多出版社都有合作,每天网上销售书籍占店全部营业额的50%,生存是没问题的。


高楼上的守书人
高楼上的守书人

爱书的女汉纸希望读者收到书的那一刻会有笑容

书店的生存一定跟出版行业相关联。宋东说,我在日本书店打工时,出版社不会像国内一样直接发给书店,而是规定只能给日本两家最大的出版代销公司日贩与东贩以8折的价格统一发行给各类书店、便利店销售(两家占市场份额90%以上)。所以实体书店和网络商城书价基本一致(独立书店渠道销售占总额70%)。这种政策保护让实体书店有了足够利润空间,避免了像国内传统书店因为电商恶意竞争而关门的尴尬处境。这些以外,他给我透露一个小秘密。现在他家里的珍藏的书居然有了3千册以上(他现在只看日文书),早年没有留日之前,其实他是个看书就头大的人(四大名著都没有摸过),但是自从留学后就不同,因为那时他受到身边日本同学阅读氛围的影响,居然慢慢喜欢上和书接触了,找的兼职也开始在书店。回国后虽然找到高薪的翻译工作,但没多久就毫不犹豫的辞职开了这家专营日本原版图文的书店。


高楼上的守书人

村上春树的书总是摆在最显眼处


高楼上的守书人

日文的二手书很新,10元一本的特价书也能找到

我说开店累吧,宋东笑了:现在的工作与当初出国最初留学时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刷盘子发传单、居酒屋烧烤、咸菜工厂切腌萝卜、酒行卖酒半夜在浴池刷澡堂子,爬到几十多米高的建筑物上安装露天屏幕、和同伴两个人卸下26吨集装箱的猪饲料等等比的话,太轻松了。当然还有一些有趣的客人也会让你觉得开心。

刚开业那会,一位日本顾客当天买了几百元的书,过了些日子,这位客人又把这些书送回了书店,我觉得过意不去,他却笑着说:“我买的这些书已经都看完了,现在无偿的还给书店,希望书店能够越办越好,以后能增加租书业务,让更多的读者受益。”后来书店就多了这项服务。

正是凭借着对书籍的热爱,加上大连由于地域和历史原因,另辟蹊径的方式,让“永东书店”的更好地为在华工作的日本友人、留日归国的学子及广大的日语学习者们服务。当然成为一个文化交流平台才是他创业的初心。

做减法的异度空间


高楼上的守书人

木文堂就藏身于此


高楼上的守书人

永东书店下楼距离不到500米处,木文堂隐匿在一条小巷里。地处闹市,却能给人一种悠闲松弛的感觉。经营文史哲图书为主,80多平米,除了供人走路的过道,全部是高耸书垛。当然也能找到佛教类冷门书籍。从当初的3平米起家,20岁就没有换过工作一直以书店营生,坚持下来算来今年已有16个年头,喜欢呆若木鸡这个词而取名木文堂的老板汪斌看起来很儒雅,面容淡然不惊。

进店右侧一角有四个座椅和一个茶盘,供读书者阅读与交流。座椅旁边有一个木制的架子,里面的格子上是各式各样的茶碗。


高楼上的守书人
高楼上的守书人

“这些都是顾客的,我们经常一起坐着喝茶,交流感受。”暖一壶茶,靠在窗口,去年此时老汪闲聊时给我讲了一个关于他们书店发生的故事,听完觉得就像发生在身边。还原当时的画面是这样的:


高楼上的守书人

前几天,不起眼的木文堂老顾客来了不少。当一个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出现在高耸的书堆面前,一般不主动打招呼的老汪还是经不住喊了声:哥们,好久不见啊,你怎么整的如此沧桑啊?头发稀疏,两鬓白发隐现,啤酒肚已经稍稍隆起,眼神迷离、脸色苍白的中年大叔K,一时语塞。再来在木文堂,时隔了整整7年。“这么久不来?8年前你可是赶都赶不走哦。”“想不到你还记得我,说来话长……”

原来是这样,8年前他本是一个无忧无虑过小日子的银行职员,单位就在中山广场,他常做的事情,就是下班散步去附近一家叫木文堂的小书店,静静地埋头书里。


高楼上的守书人

但离开书店走进他的现实:三十好几还无房无车,作为人大金融专业毕业的高材生,自然让他脸面无光。旁人的势利可以不去理会,最让他痛苦的是家里人也开始数落他,身边的同学们慢慢混的都比他好,有当上局长院长的,学习最差的发小也成了企业家。K说那段时间,他迫切希望改变平庸的现状。工作上的不顺心、事业的失败,这些压抑,只有在这家小小的书店可以给他做减法。但好景不长,他妥协了,开始变的更积极向上,拼命地进修专业知识,学会了喝酒应酬、送礼陪笑,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加班的时间越来越长,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让自己忙的终于没能再踏入书店一步。


高楼上的守书人

在这个旮旯,我愿做个安静的美男纸

“哦,这样啊。我还以为你出国了。”老汪听完他的无奈,好奇的追问了一句,现在过的咋样?“不好吧,现在升职了是xx银行的副行长,有车还买了几套房子,孩子也正准备送出国留学,不过……”“不过什么?”老汪看他的眼神不对劲。“我不敢面对一个结果:前两天上医院检查了,肝上有个肿瘤,化验单在身上我现在还瞒着家人,还没有勇气去确定是良性还是恶性。”老汪惊呆了,不知道怎么安慰这个憔悴无力的男人。他知道会有两个结果:良性的话就是万幸,假如不幸是恶性,男人失去的将是全部,金钱地位、事业家庭等等。


高楼上的守书人

老汪不喝茶看书时,喜欢站台

K拿起一本以前他最爱的书买单后舒口气说,走出医院的那一刻,我在思考我之前的选择是否是对的,不由自主冒出来的一个念头就是去以前常来的地方,我喜欢这里的氛围很安静,书的味道,能与世隔绝,所以我就来了。老汪点头没有说话用深沉的目光送走这个命运未知的男人出店门,在心底向他呐喊:别管明天会怎样,好好活着就有希望。

我没有继续追问结果如何,但记住了老汪最后说的一句话:“通过书这个载体认识了很多朋友,这也是我最大的收获。如果书店不变必然会死,但我现在还盈利,等到了需要变得时候再变吧。”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