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玩笑,逗乐子,寻开心,或者表面上做个某动作,实际是做做样子,不是认真的,苏州话叫做“打棚”或“打打棚”。弹词《孟丽君·少华脱险》:刘奎璧(白):“江妈啊,我叫倷劝劝小姐,倷叫小姐抓我只脚,实头打棚……” 棚,普通话念作“peng”,但苏州念作开口音“榜(bang)”,打棚一词除了苏州,其他吴方言区如上海、无锡等地讲话中也普遍使用。 “打”字在这里表示一种动作。比如打扫、打扮,解释起来,也可以表示正在搞卫生,正在装饰。 棚,即“豆棚瓜架”的棚,指用竹木搭成的棚架,供豆类、瓜类蔓生的藤须攀附生长。旧时人家(特别是农家)屋前、屋后或在院子里架设的豆棚瓜架,简称“棚”。 古代无空调,豆棚瓜架自然成了夏日人们纳凉最佳处之一,纳凉闲聊时,多用故事(以稀奇古怪的鬼故事、传说和笑话最常见)打发时光,这是太平时期民间最常见的生活场面。 正因为“棚”下闲聊多是开玩笑、逗乐之类,所以慢慢地,两者之间就易被联系起来。明末清初,有个叫做“艾衲居士”的,干脆就把自己编的一部话本小说集,题名作“豆棚闲话”。《豆棚闲话》一共收录12则故事,每则都是以在豆棚中说闲话开始,引出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然后回到豆棚作为结束,学术界普遍认为,《豆棚闲话》在中国话本小说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与西方的《天方夜谭》和《十日谈》写法有点儿类似。 所以,另一位文人“天空啸鹤”,在为《豆棚闲话》作叙时,说它“收燕苓鸡壅为药裹,化嬉笑怒骂为文章,莽将廿一史掀翻,另数芝麻账目;学说十八尊因果,寻思橄榄甜头……忽啼忽笑,发深省处,胜海上人医病仙方;曰是曰非,当下凛然,似竹林里说法说偈。假使鼾呼宰我,正当谑浓,那思饭后伸腰;便是不笑阎罗,偶凑机缘,也向人前抚掌。迟迟昼永,真可下泉酝三升;习习风生,直得消雨茶一盏。”一句话,是调笑文章,是作乐、消闲。 到了乾隆年间,又有曾衍东(字七如,号七道士),也仿照编写了《小豆棚》一书,正如光绪年间项震新所说:“虽曰闲书,而无不可于花晨月夕,展玩流连,可以助谈笑,可以长识见,并可以寓劝惩,较《豆棚闲话》,更觉取精用宏,安得以‘闲书’目之乎?”但其表现形式,还是闲聊说笑。 豆棚瓜架中取笑作乐这种生活场面,甚至连叶圣陶先生也注意到了,因为圣陶先生也是苏州人,当然熟悉“打棚”一语。他在《穷愁·贫女泪》中就这样写道:“豆棚瓜架,一家欢笑,此乐亦正不浅。” “打棚”本身又可作为“搭棚”的意思,外面搭个棚,一个虚空的外壳,里面内容不一样,所以是假的,不是认真的,它还是可以归结为开玩笑、寻开心的意思。 既然如此,那么它与打诨、打趣的区别在何处呢? 打诨,是指以诙谐的语言凑趣助兴,重点在“语言”上,“打棚”则包括动作,比如,表面高举手装作要打人的样子,逗吓小孩,可说是“打棚”,不可用“打诨”。而且“打诨”具有贬义,如“插科打诨”,可能这“诨“不是好字的缘故,而“打棚”是中性词。 “打棚”似乎更接近乎“打趣”,但打趣是文学语言,苏州人口语中没有打趣一词。此外,打棚,有时也写作“打碰”,这是因为打棚有时还有“搭讪”的功能。比如,有一家人,全家显得紧张又神秘,似乎发生了什么大事,邻居们很关心,但看这家人神情显得严肃,有“拒人于外”的意思,不便多问。这时,有个邻居就想出一个办法,去与这家的小孩子“阿二”搭讪搭讪,或许能问点什么信息出来。这时他就会讲:“我过去与阿二头打打棚,看看阿能问点明堂出来。”这里的打棚(打打棚)虽然还表示逗小孩取乐,但明显有“搭讪”“套近乎”的意思了。 例句: 1、我刚才说“变形金刚”买勿到,是打棚,吓吓倷格,昨天我就把“变形金刚”买下了。 2、打棚要有一个度,不能太过分。 3、“倷又勒浪打棚哉!” ——苏州话经常这样讲。有时主要责任方在解释某个问题和说明事件时,故意回避实质,东扯西拉,用以推卸、搪塞时,追究方可能就会这样批评责任方,意思就是要求对方严肃地对待,不要敷衍塞责。尽管语气平和,但是提醒的意思非常明显,即:“你不要开玩笑,问题或许很严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