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5年河北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资料

 yiyidaodao 2015-11-07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11 分) 

溪桥晚兴 

郑协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郑协:南宋末遗民。芊芊:草木茂盛。   

( )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分)   

( )有人说诗中的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分)

 

景物有六种——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你说全了吗? 

手法是动静结合,野渡边亭基寂寞为静,平岸春流为动,晚照人闲立为静,杨花飘飞为动,有静有动,画面充满生机。你说准了吗? 

字并非表现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你理解对了吗?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了解诗家语,读懂诗人心——有效读懂诗歌 

执教者 

王凤华 

课时 

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人教版高三复习诗歌鉴赏专题 

教材分析 

诗歌鉴赏模块,分三部走——读懂诗歌,会做试题,规范答题。读懂诗歌,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学情分析 

高三一轮复习诗歌时,学生读不懂诗歌是解读诗歌的最大难点。在读懂诗的基础上,方可进一步会鉴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诗歌的语言习惯,有效读懂诗歌的表面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每步由温故知新,总结方法——小试牛刀,趁热打铁——沙场点兵,提升巩固三环节构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诗歌的三种语言特点:改变词性、变换语序、成分省略。 

难点 

将讲授的诗歌语言的特点融会贯通地把握,在做题时,可以自如地读懂诗歌。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课堂主体是对诗歌语言四个特点的了解和及时运用,四个板块均由温故知新,总结方法——小试牛刀,趁热打铁——沙场点兵,提升巩固三环节构成。 

.每个板块的例题的选择都注重典型性和由易入难的梯度性。 

.每个环节都侧重学生的参与,注重从学生的理解角度,做进一步指导,解决课堂预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说起诗歌鉴赏,大家可能都会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就是读不懂。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了解诗家语,读懂诗人心。 

  

唤起学生的共鸣,明确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 

分钟 

众所周知,诗歌具有以下特点,含蓄凝练、音韵和谐、言简义丰。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做出变形不可。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 

  

1. 整体感知本节课的重点。 2. 了解诗歌语言变形的几大特点就是源于诗歌这种文体表情达意的需要。 

教学过程 

35 分钟 

一、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总结: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出塞(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赏析乱斫胡兵缺宝刀中的字。 

(将士们与胡兵激战,把宝刀都砍得缺了刃口。一个字,写出了战斗时间之长,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 

二、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请还原下列句子中颠倒了语序的部分。 

1. 苏轼《念奴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2. 辛弃疾《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3. 辛弃疾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答案: 1. 应为应笑我多情” 

2. 应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3. 应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总结: 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或是满足修辞上的特殊需要,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读诗时,要还原颠倒的语序。 

1. 杜甫《秋兴(其八)》: “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 

( 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2. 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应为黄花报霜信。) 

3. 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应为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4.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应为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题元十八溪居(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赏析影落杯中五老峰中的字。 

答:远处的五老峰影能倒映杯中(翻译诗句)写出了溪居的明净,更显示了溪居的主人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世外高人。(效果)③“字,尤为神妙,似乎五老峰是一个物体,会落入杯中。想象之奇,令人叹为观止。(手法) 

三、填补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请翻译以下句子。 

1.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2.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答案:金风(吹起),玉露(凝结的时候),(牛郎织女)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次相逢)。 

五陵年少争(送)缠头,(弹奏)一曲 (琵琶女得到)红绡不知数。 

总结:诗歌的特点短小凝练,省略很多信息。要想读懂诗歌大意,需要填补诗词中的省略。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问: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当时轰动朝野。它妙在何处? 

(教师预设:想象作者问卷帘人的话语——“雨后的海棠可还好?,想象其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想象其惜花凋零的神态,体会其惜花伤春之情。) 

总结:要想品读诗歌之妙,我们要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问: “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 一联是如何表达对李白的思念之情的?( 分) 

(翻译:我在渭北独对着这无语的春之绿树,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 

答:想象。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 

借景抒情。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 

四、注意文言词语的用法,不能以现代汉语习惯理解 

总结:读诗时,我们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词语,如古今异义、通假字、古诗中常见的特殊词语。 

余杭四月 元 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① 一晴生意繁 : 四月余杭,雨后乍晴,万物复苏,生机盎然。 

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1. 温故知新环节,难度不大,按座位序列让学生作答。 

  

  

  

  

  

  

  

2. 小试牛刀环节,适当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并按序列作答。 

  

  

  

  

3. 沙场点兵环节,尤其是《 题元十八溪居 》《 春日忆李白 》有一定难度,让学生同桌或小组讨论完成。 

  

  

  

  

  

  

  

  

  

  

.温故知新环节,选取学生学过的典型的课文例句,进而总结出诗歌语言的特点。 

  

  

.小试牛刀环节,让学生试着用刚总结出的方法,去读懂诗歌。 

  

  

3. 沙场点兵环节,和试题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做题的第一步,先有意识去读懂诗歌,进而才能有效品读出诗歌之妙,把握准诗歌的情感。 

课堂小结 

分钟 

我们一起回忆这节课所学内容,读懂诗歌就要知诗家语。诗歌语言的特点有:含蓄凝练、音韵和谐、言简义丰。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如忍、敢、肯等。读诗时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去注意词类活用现象以理解词语,还原语序,补充诗句中省略的成分,在平日的读诗和文言文时要用心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强化本节课的所学。 

布置作业 

分钟 

配套学案上的试题。 

  

及时巩固 

板书设计 

知诗家语——晓读诗法 

改变词性 ── 理解词语! 

颠倒词序——还原语序! 

省略句子成分——补充省略! 

重要文言词语——用心积累! 

说课 

一、说教学内容

诗歌鉴赏三步走:能读懂 —— 会鉴赏 —— 精表达,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因此,在诗歌复习伊始,先教给学生如何读懂诗歌。读懂诗歌,分为读懂字面含义和读懂深层含义两部分。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三看,即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用以把握诗歌的表面含义;也可以教给学生四抓,即明意象、知典故、看尾句,读题干,进一步读准读深诗歌;也可以教给学生读懂诗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从内在结构上把握诗歌内容、结构、写法。我的这节课,侧重让学生从诗歌的语言习惯角度把握诗歌大意,读懂诗家语,消除对诗歌的畏惧心理。这是读懂诗歌的第一课时。后面还会再次教授其他读懂诗歌的方法。 

二、说学情

高三一轮复习时,学生读不懂诗歌是解读诗歌的最大难点。只有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方可进一步有效鉴赏诗歌。 

三、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诗歌的四个语言习惯,并能综合运用,以有效读懂诗歌的表面含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每步由温故知新,总结方法 —— 小试牛刀,趁热打铁 —— 沙场点兵,提升巩固三部组成,让学生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序列化中发展。 

四、说教学难重点

1. 重点: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改变词性、变换语序、成分省略。 

2. 难点:将讲授的诗歌语言的特点融会贯通地把握,在做题时,可以自如地读懂诗歌。 

五、说教学过程

1. 导入部分,单刀直入。 

我的导语是:“ 说起诗歌鉴赏,大家可能都会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就是 读不懂 。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了解诗家语,读懂诗人心。唤起学生的共鸣,明确教学目标。 

2. 追本溯源,解除疑惑。 

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就要了解诗歌这种文体的独特性,它讲究含蓄凝练、音韵和谐、言简义丰、抒情性强。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语言的特点是源于诗歌自身的特点和表情达意的需要。因为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调整不可。 

3. 四个特点,四种方法。 

针对古代诗歌语言表达和当今语言习惯的不同,结合学生读诗做题中最亟待解决问题,本节课选取了诗歌的四种特点重点讲解,即改变词性、调整语序、省略成分、文言词语(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相对应地读诗的方法为: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填补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注意文言词语的用法,不能以现代汉语习惯理解。 

4. 三大环节,层层递进。 

在讲解诗歌语言每个特点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并熟练运用,设计了三个环节,即温故知新,总结方法 —— 小试牛刀,趁热打铁 —— 沙场点兵,提升巩固。 ① 温故知新环节,选取学生学过的典型的课文例句,进而总结出诗歌语言的特点。 ② 小试牛刀环节,让学生试着用刚总结出的方法,去读懂诗歌。 ③ 沙场点兵环节,和试题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做题的第一步,先有意识去读懂诗歌,进而才能有效品读出诗歌之妙,把握准诗歌的情感。每个板块的例题的选择都注重了典型性和由易入难的梯度性。 

5 . 学生参与,有效理解。每个环节都侧重学生的参与,注重从学生的理解角度,解除学生的困惑和难点。 

六、说板书

知诗家语 —— 晓读诗法 

改变词性 —— 理解词语! 

颠倒词序 —— 还原语序! 

省略句子成分 —— 补充省略! 

重要文言词语 —— 用心积累! 

 

教学反思 

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收获: 

1. 立足学生,有效施教。 

高三的复习,课时紧张,如何复习才能最高效实用,这是每个 高三 老师在备课前要充分考虑的,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以及近几年高考越来越侧重考查学生真正读懂诗歌的趋势,我将这节课定为了解把握诗歌的内在语言习惯,有效读懂诗歌。这节课复习内容和复习方式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特点,他们的难点在哪,生长点在哪,做到了有的放矢。 

2. 例题典型,由易入难。 

本节课选取例题还算典型。比如,沙场点兵中的例题,赏析乱斫胡兵缺宝刀中的字。有些学生就会解读为缺少宝刀,理解成战士杀敌勇猛,惜装备不足,却不知此处是一个典型的使动用法,一个字,写出了战斗时间之长,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本节课选取例题,还关注了例题的梯度性,温故知新的简单,小试牛刀的深入,沙场点兵的难度,让学生有序思维有序前进。 

3. 以生为主,教师引导。 

这节课,关注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悟和理解。许多的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只是在适当时机点拨一二,促进学生更深入思考。 

这节课,也有诸多不足。 

1. 教师语言表达过于随意。 

2. 例题的选取可以更典型。《余杭四月》例题的选择,过于简单。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之景物描写的手法” 

执教者 

贺江涛 

课时 

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高考知识点 

教材分析 

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了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而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技巧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中国诗歌中景物描写历来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而视角、感官、动静、色彩、虚实、修辞正是达成诗歌强烈画面感的有效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读懂所留作业中的七首诗歌;了解六大类写景技巧在其中的具体运用;读熟背诵诗歌,从而准确领会掌握写景手法,形成感性认识;熟读题目和答案,明确答题方法,做到层次清晰,用语准确。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七首诗歌入手,逐一解读感受写景技巧,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揣摩诗句,深入写景手法。 

难点 

1. 以动衬静的手法特点 2. 虚实结合的作用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本课主要经由试题讲解的途径,通过具体的诗歌鉴赏习题,来介绍写景方法;并通过对习题所涉及七首古诗中景物描写的句子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感受理解写景方法。 

1.通过习题展示古诗写景方法。 

2.对习题答案中与学生理解有出入的地方重点点拨,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写景手法的内涵。 

3. 师生共同解读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句子,体会写景手法的精妙妙。 

4. 师生共同梳理总结,对写景手法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总说导入 

分钟 

导入: 

这节课帮同学们梳理总结一下古诗中景物描写的方法,我们就以上节课留的七道诗歌鉴赏题为例来进行分析总结。 

教师出示 PPT 并介绍: 

诗中有画本是苏东坡对王维诗歌的评价,而实际上,这四个字,也是中国整个古典诗歌景物描写的共同特点,就是说古诗中的景物描写画面感非常强,诗人在诗里描摹风景,常跟绘画联结起来。所以,今天就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来概括古诗写景手法——“调视角动感官诗中绘画境,探虚实借修辞画外品诗情,其中嵌进了写景手法中的四大类:视角、感官、虚实、修辞。 

准备好上节课留的作业,简单了解主要写景手法的名称。 

让学生明确本课的主要内容及主要途径,做到心中有数。 

简单介绍前两种 

分钟 

1.变换视角:从远近、高低、俯仰等不同方面绘景,以便于在空间上对画面做多层次拓展。 

2.调动感官:就是诗人调动读者的各种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试图让读者在观其形之外,还能闻其声、嗅其味、触其质,以使读者全方位感受画面上的景物,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简单了解变换视角和调动感官的概念。 

概念简介 

通过第一题中诗歌具体感知变换视角、调动感官、色彩映衬、动静结合。 

15 分钟 

教师出示 PPT 展示诗歌鉴赏第一题所选诗歌《早春寻李校书》,具体感受写景手法。 

一、变换视角 

1.前三联写早春景色,都有哪些意象?安排顺序时有远近的顺序吗? 

(风云柳为远景,梅江为近景;莺为远景,笋为近景。) 

2.“”“为远景好理解,缘何为远景? 

(柳的整体样貌需要远观才见;草色遥看近却无,柳色也是,体现早春的特点。) 

3. 梅为近景好理解,江为何亦为近景? 

(琼花,细纹,必得近观才见,体现早春特点:水非夏天里的大雨大浪,水是秀美轻柔温润的。) 

4. 出示 PPT ,总结视角的变化: 

远景近景相结合。第一联是远镜头,第二联则是近镜头,第五句是远镜头,第六句又是近镜头,画面极具层次感。 

二、调动感官 

简单分析后,出示 PPT 总结:用多种感官写景,全面而精确地写出了早春风物。云白、柳绿、梅红等是视觉,兼红气是嗅觉,莺啼尚小是听觉。 

三、色彩映衬 

简单分析后,出示 PPT 总结: 

多种色彩映衬,柳枝翠绿,早梅鲜红,浪花洁白,波纹泛绿,早春的景色,艳丽秀美,充满了生机。 

四、动静结合 

简单分析后,出示 PPT 总结: 

动静结合。动景与静景交错出现。春风、江流、山莺是动景,柳枝、梅、芦笋是静景,动静结合,使春景别富生机。 

五、写景手法的作用 

并非为单纯的炫技,而是形成画面感,使读者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感受到了早春的气息与活力,体会到了诗人的欣喜与愉悦之情。 

1.朗读诗歌,参与课堂讨论,感受诗歌景物描写之美。 

2.了解其中的写景手法。 

让学生在朗读、思考、讨论中感知诗歌意境,理解写景手法。 

通过第二——五题中诗歌具体感知巩固前四种写景手法 

15 分钟 

一、教师出示 PPT 展示诗歌鉴赏第二题所选诗歌《村行》,通过二、三联,具体感受写景手法。 

(一)变换视角 

简单分析后,出示 PPT 总结: 

远近结合,第二联写远景,第三联写近景,既宏大开阔,又细致入微,景色层次分明。 

(二)调动感官 

简单带过 

(三)色彩映衬 

教师出示 PPT 展示: 

色彩映衬,用胭脂”“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色和荞麦花色,显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 

(四)以动衬静 

教师分析后,出示 PPT 总结: 

以动衬静,第二联先写万壑之中的天籁之音,再写无语立斜阳的数峰之静,以声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寂静。 

二、教师出示 PPT 展示诗歌鉴赏第三题。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照应了第一联的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字。 ) 

三、教师出示 PPT 展示诗歌鉴赏第四题。 

赏析首句中字的妙处。 

(化静为动) 

四、教师出示 PPT 展示诗歌鉴赏第五题。 

赏析颈联中字的妙处。 

(化动为静) 

1.朗读诗歌,参与课堂讨论,感受诗歌中写景手法的运用。 

2.明确了解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区别。 

让学生在朗读、思考、讨论中感知诗歌意境,理解写景手法。 

通过六题中诗歌具体巩固扩展变换视角的写景手法。 

分钟 

教师出示 PPT 展示诗歌鉴赏第六题。 

一、读诗,找出意象,感受视角的变换。 

(由远及近、由面到点、由白天到傍晚、由低到高) 

二、点出色彩和动静的处理。 

积极朗读,领会 “ 变换视角 ” 的手法,了解空间之外的时间顺序 

  

让学生在朗读、思考、讨论中感知诗歌意境,理解写景手法。 

虚实结合、修辞手法。 

分钟 

一、虚实结合 

(一)概念介绍: 

作用提炼:丰富诗歌意象,开拓诗歌意境,深化诗歌情感。 

(二)教师出示 PPT 展示诗歌鉴赏第七题。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①“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 

②“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 

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 

二、修辞手法 

教师直接出示 PPT 《早春寻李校书》《村行》《塞鸿秋》,回顾这几首诗歌,总结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运用。 

朗读诗歌,参与课堂讨论,感受虚实结合的写景手法。 

让学生在朗读、思考、讨论中感知诗歌意境,理解写景手法。 

课堂小结 

分钟 

教师通过出示 PPT 总结古诗常用的写景手法 

布置作业 

分钟 

1. 背诵这七首古诗,领会古诗常见写景手法,形成感性认识。 

2. 熟读题目和答案,明确答题方法,做到层次清晰,用语准确。 

板书设计 

1. 变换视角:远近高低俯仰点面——空间 

时间 

2. 调动感官:视觉 

听觉 

嗅觉 

3. 色彩映衬: 

4. 安排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化静为动。 

5. 虚实结合 

6. 运用修辞:比喻、拟人 …… 

  

说课 

一、设计思想 

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了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而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技巧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中国诗歌中景物描写历来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而视角、感官、动静、色彩、虚实、修辞正是达成诗歌强烈画面感的有效方法,这些主要的写景手法学生必须要明白于心才可以应对高考。 

二、教学目标 

1.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2.带学生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理清其中景物描写的常见手法。 

3.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答题思路,掌握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三、教学重点 

品味揣摩诗句,深入理解写景手法。 

四、教学难点 

1.以动衬静手法的理解。 

2.虚实结合手法的作用。 

五、学生情况 

1.高三学生或多或少掌握了一点诗歌鉴赏的技巧,但是由于对诗歌中的技巧和手法,复习时往往只流于概念的机械识记,而缺少深入准确的理解,所以,面对试题时还是于事无补,答不准题,拿不到分。 

2.虽然做了很多题,但很多学生做题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做一题会一题,不注意总结归纳,对知识没有系统清晰的认识。 

针对这种情况,这节课设计思路为:精选了七道诗歌鉴赏题,从试题入手,让学生通过对试题中所涉及诗歌的理解和记诵,深入理解诗歌主要的写景手法;并通过研究答案,明确基本的答题步骤,形成答题思路。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解诗歌的意境,明确诗中常用的写景方法。 

2.练习法。先留下作业,课上以作业中的诗歌为例,对诗歌常见写景手法做准确深入的理解,形成感性认识。 

3.要求学生背诵作业中的七首诗歌,从而牢固掌握写景手法。 

七、教学过程 

1.总说写景手法。 

2.以 、 题中诗歌为例,讲解前四种手法:变换视角、调动感官、色彩映衬、动静结合。 

3.以 、 、 题为例,区别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化静为动。 

4.以第 题为例,进一步补充并深入理解变换视角的方法。 

5.以第 题为例,讲解虚实结合的手法。 

6.回顾 、 、 题中的诗歌,感受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景物描写中的运用。 

7.写景手法小结。 

8.留作业。 

八、板书设计 

1. 变换视角:远近高低俯仰点面——空间 

时间 

2. 调动感官:视觉 

听觉 

嗅觉 

3. 色彩映衬: 

4. 安排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化静为动。 

5. 虚实结合 

6. 运用修辞:比喻、拟人 …… 

教学反思 

一、用来让学生了解并记忆手法的诗词,要精选: 

1. 选写景手法最典型的诗歌,选对学生来说难易程度适中的诗歌。 

2. 选问题和答案都设计最清楚明晰的题目。 

3. 对所选诗歌和题目,教师要有深刻的认识准确的理解。 

二、只讲手法,用处不大。只有结合具体诗词来记忆才是最好的方法。 

三、要把所学诗词进行归纳、分类,使它们在解题思路和手法上都系统起来。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掌握技巧,日积月累,逐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四、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会事半功倍。 

诗如画,古代诗人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在我们今人面前展视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在讲解诗歌时可以引导学生模拟诗中场景,把诗中的场面搬到课堂中来,进行二次创造。 

案例评析 

评析教师: 侯喜 君(河北正定中学) 

本课程的两个课例,都是关于高三诗歌复习的内容。 王凤华老师的课,讲的是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 贺江涛老师的课,讲的是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诗歌复习之后,怎样进行反思总结。两节课传授的都是诗歌复习的策略。 

王凤华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对诗歌特点进行分析,由凝练含蓄的风格推出其常常改变词性的特点,由音韵和谐的要求推出其常常颠倒语序的情况,由言简意丰的要求推出其常常省略的特点。然后从这几种情况推出对应的策略:凭借词类活用知识把握词性,推敲词义;凭借句式知识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凭借词语省略的知识,填补诗词中的省略成分,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最后还引导学生从古今异义的角度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上述四方面所涉及的能力其实就是学生读懂诗歌的最基本的能力。 

本节课的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习惯,进而引导学生有效读懂诗歌。王老师以何逊的诗《临行与故游夜别》和常建的诗《题破山寺后禅院》为例,讲清了词性变化的现象,以苏轼《念奴娇》中的多情应笑我和辛弃疾《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为例讲清了语序颠倒的特点,以《琵琶行》中的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为例讲清了省略的特点。之后各以实例让学生分析。方法明确而实用,学生领会起来深入浅出。可以说,本课的内容与目标十分吻合,目标完全达成了。 

王老师的课,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语言特点上,用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法。课内的例子是学生所熟知的,比如暮去朝来颜色故,比如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有利于学生理解。课外的例子,也都是学生认真分析一下便能理解的。比如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学生根据后面的诗句就能够分析出生意的意思。本节课中每一个读诗方法的学习,都是在这样的引领下进行,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学习对应得恰到好处。 

本节课是读诗方法的学习,其本身的知识性更强一些,再加上诗歌本身是一种较难懂的文学体裁,所以本节课以讲解为主,学生的活动相对就少一些。这是本课的性质决定的。但本节课依然有较好的生成。比如对于春风又绿江南岸,王老师让学生讲对绿字的理解时,学生只答出了江南岸都是绿色的,王老师就用学生能够回答的问题予以引领,一步一步地使学生对绿字产生了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其他地方也多如此。 

这节课教学设计较为巧妙。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目标单一。本节课只在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歌语言特点,借以引出读诗的方法,而方法同样简单明了,教师讲得清楚,学生学得明白。二、过程恰切。总体而言,本课每一部分都采用了先示例、后练习的结构,即讲即练,迁移得及时而有效。示例都是先熟习者,后生疏者,形成了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渐入佳境。从学生的表现看,这种顺序确实起到了有效引导学生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用了恰当的习题,通过学生的解答判定学生的学习状况。每一段教学过程的后面的小试牛刀,无不既使学生能够运用所教方法,提升运用能力,又能扩大学生的视野,使之丰富经验。同时,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有时鼓励,有时点拨,有时订正,也比较恰当地提升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勇气和兴趣,比如学生解说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时,教师表情欢悦,意示鼓励,还点头表示赞许。 

总的来说,王老师有相当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着良好的教学技能。其声音清晰响亮,字正腔圆。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能清晰入耳。其教态优雅,穿着大方得体,动作舒展自如;总是面带微笑,请学生回答问题时,身体前倾,伸手相请,表现出很强的亲和力。其基本功扎实,言谈举止之间表现出充分的自信。有很高的教学机智,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不失时机地启发、点拨、订正,有效地推进了教学的进程。 

贺江涛老师的课,主要是对已经学过的东西进行复习。无论在什么样的知识点上,学生复习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有两个,一是遗忘,二是散乱。这样的课把学生学过的东西予以重复,既强化了记忆,使学生记得牢固;又进行了反思,使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得更深,能力也就相应得到了提高。 

贺老师先以一幅对联引出对本节课内容的概括。它们是: 调视角动感官诗中绘画境,探虚实借修辞画外品诗情。 贺老师把其中的视角”“感官”“虚实”“修辞拎出来,引导学生认识,就把本节的主要内容概括了出来。学生借此产生了深刻的认识,也有了总体的印象。 

之后,贺老师用了《早春寻李校书》《村行》《题西溪无相院》《鹧鸪天》《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塞鸿秋浔阳即景》《送魏十六还苏州》等诗词,一一领着学生分析其中的景物描写手法,最后作了总结: 1. 变换视角:远近、高低、俯仰、点面 —— 空间、时间。 2. 调动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 3. 色彩映衬。 4. 安排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化静为动。 5. 虚实结合:开拓意境,深化感情。 6. 运用修辞:(比喻、拟人、借代、通感 …… )这就把诗词中写景手法搜罗净尽。使学生对诗词写景手法产生了总体印象。 

贺老师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古诗词,都是学生此前做过的,有的出自模拟试题,有的出自限时训练,有的出自复习指导用书。虽然学生可能已经忘记,但一经提起,他们还是能回忆起来的。因为学过,所以学生都能较好地回答老师的问题,教学进程因之而能够顺利推进。更主要的是,学生在此前,对于诗词写景手法的知识是散乱无章的,虽然这些手法都知道,但不成体系,散乱无章。经此一节课复习,这些手法就成为一个系统存储在了学生的心里,学生一旦再在考试中遇到诗词写景手法的题,定然能够迅速从知识库中提取出来,用于解题实践。本节课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在诗词写景手法方面建立起知识体系,其目标可以说是完美地实现了。 

贺老师的课,采用的是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方法。因为所用诗词都是学生学过的,所以教师没有一点一滴地细讲,而是注重引领学生回忆,使学生把当前的学习与从前的学习勾连在一起,强化了学生的印象。本节课虽然涉及到了七八首诗,但一者因为学生都学过,二者因为教师引领学生学习时,并不面面俱到,而是单挑所需要的内容去讲,所以进程既快,效果亦好。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不累,却又能积极思考,积极记忆,使知识形成较好的知识框架。 

本节课是对旧知识的复习,所以师生之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一问一答,但由于教师引导得恰当,所以学生在简单的一问一答中,渐渐把散乱在头脑中的知识拢在了一起。这可以说是学生本节课最大的收获。也因为是对旧知识的复习,所以本节课的设计也较为简单,回忆学过的诗词逐一讲析成为整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也无须对学生的水平作评价,因为本节课结束,学生自能把诗词写景手法牢记并能够运用在鉴赏实践中。 

贺老师有很高的教学能力。吐字清晰,声音圆润动听。板书强劲有力,结构漂亮,如同书法,而且前后构成一体,成为一幅完整的知识框架图。讲解写景手法,深入浅出,详尽透彻。教态自然优雅,富有亲和力。 

综观两节课例,都较为完满地达到了教学目的,而其教学方法也带有普适性,可以供高三语 文 老师进行诗歌复习时采用。需要注意的, 王凤华 老师的课属于起始课,适于在进入诗歌知识点时使用,其作用在于使学生懂得并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为其后的诗歌复习奠定基础。 贺老师的课则属于收束课,适于在复习了一段时间之后用,其作用在于把所学的东西分类归纳,总结解题经验,构建知识体系,从而提升鉴赏能力。另外, 贺老师的课只是一个例子,它所讲的只是诗词的写景手法。其他知识点,如诗歌的抒情手法、诗歌的风格特点等,也都应该用这种方法复习。如果能把诗词各个知识点都按这种方法复习,则学生在诗歌鉴赏方法必能构建起更大的体系。 

课程设置的依据与复习建议 

要搞好诗歌复习,我们首先要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特点和设置规律。河北省采用的是新课标卷,所以我们的高三复习就要研究新课标卷。远的不论,本课程就以近五年的高考试题为材料进行研究。 2010 年诗歌试题采用的是南朝陈的文学家江总的诗《雨雪曲》, 2011 年诗歌试题采用的是唐代周朴的诗《春日秦国怀古》, 2012 年诗歌试题是北宋晏几道的词《 思远人》, 2013 年采用的是南宋陆游的词《鹊桥仙》, 2 014 年采用的是宋代无名氏的词《 阮郎归》,综合看五年的试题,其特点是: 1. 体裁单纯。有诗有词,两首诗,三首词。宋词为主。 2. 内容广泛。有抒发边塞军人思乡情怀的,有抒发怀古伤今之情的,有抒发思妇怀人之情的,有抒发士志壮志难酬之情的,有抒发待人不至而思绪纷乱之情的。从诗歌考点的分布看,基本上是三大类,第一类是考查诗歌中的情感,共五次。第二类是考查环境、景物以及情景关系,共四次。第三类是考查对诗歌中某个具体的词语或语句的内容的理解,有时一年考两次,如 2012 年;有时考一次,如 2010 年;有时不考,如 2011 年。 

搞好高三诗歌复习,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三点: 

1.引导学生建立完备的知识体系。要让学生对以下诗歌鉴赏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了如指掌。其一是诗歌的大体类别以及每类的共通的思想感情。其二是常用意象内涵及其象征意义,其三是各类表达技巧及其作用,其四是常见典型创作风格的基本特点。 

2.引导学生掌握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一是引导学生多作诗意理解的练习。二是让学生记忆一些不同类型的诗歌,反复分析,反复记忆。 

3.引导学生建立简洁的答题范式。诗歌鉴赏题,都是有规律的,问题的设置有规律,答题也有规律。把诗歌的题型作一个大致的分类,总结出每一类的通用的答题模式,对于学生解题有一定的帮助。 

诗歌复习教学中教师层面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高三诗歌复习效果欠佳,主要责任在老师:没有采取正确的复习策略,没有在有限的时间里引领学生生成诗歌鉴赏能力。原因不外乎以下几大方面。 

一、从内在素养上说,有些老师的诗歌鉴赏水平不高。老师很少独立鉴赏诗歌,缺乏鉴赏诗歌的经验,所以在教学生鉴赏时,只能借鉴各种资料上的方法,道听途说,东拉西扯。 

解决此问题的对策: 1. 阅读《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之类的书。 2. 整理高考诗歌试题,认真做。做完之后再对答案,进而调整自己的答题思路,整理自己的解题经验。 3. 拿一些没有出过题的诗,练习独立命制试题。 

二、从教学观念上说,有些老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有两种表现。 

其一简单化, 关于诗歌的许多解读往往是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无形之中,将欣赏诗歌所需要的理解、鉴赏乃至探究等能力统统降格为识记。解决此问题的对策: 1.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时,设计巧妙的问题,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思考之后再启发之。 2.让学生亲自写鉴赏文字,做具体的鉴赏实践。 

其二是模式化。老师们以归纳概括的名义, 将古代诗歌教学衍变为知识的考查点,进行 “ 模式化 ” 训练 —— 教师总结答题套路,学生依样画葫芦,答案模式化,流于表面 。 解决此问题的对策:把老师总结套路改为让学生反思经验。老师引领学生把所做的试题进行归纳整理,可按体裁整理,可按题材整理,可按题型整理,每归纳一类题,就让学生对标准答案进行提炼,找出某一类题的答题思路。 

三、从教学策略上说,老师讲诗歌时思路不对头,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下面分别解说。 

1.先讲知识,后做题,两者未能很好结合。解决此问题的对策:弱化知识点的集中讲授,把各知识点分配到平时的练习当中,把枯燥的知识点附着在生动的诗歌上,使学生在记忆诗歌的同时记住知识点。 

2.纯从答案的角度讲诗歌,了无趣味,消减了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解决此问题的对策:老师在备课时,先不要看答案,而应该先独立鉴赏诗歌,然后从鉴赏辞典上或网络上看相关鉴赏文章,从而印证自己对诗歌的分析。然后再看答案,看它与自己所做的答案有何出入,对标准答案作了调整之后,再给学生讲诗歌,讲答案,就准确、生动了。 

3. 不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学生的知识无法形成合力。这主要表现在进行诗歌复习时,从来也不肯引导学生学会与教材联系,与学过的知识联系,使已有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凭借。解决此问题的对策:一是勾连教材,学会联想。二是整合已有,解决新题。 

诗歌复习教学中学生层面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学生对于诗歌知识点,第一个问题是有畏惧心理。 

解决此问题的对策:教师复习之初就要让学生明白,诗歌试题并不难,只要正常学,就能学会。引导学生,让他们不要互相恐吓。采用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做题策略。一般而言,人们的信心都是随着一次次成功渐渐形成的。让学生一开始做一些比较容易的诗歌试题,他们做上了,对诗歌题的畏惧就减小一些。如果接着做的题依然能够做好,则对于诗歌题很难做这一看法的认识就会产生不认同感。随着鉴赏水平的提升,让学生做的题的难度就可以增加,学生对诗歌鉴赏题的畏惧心态在这样的循序渐进的学法下,就会漫漫消失净尽。 

第二个问题是读不懂诗。学生对诗歌鉴赏题产生畏惧心理,一直没有足够的信心,最主要的原因是读不懂诗。怎样才算读懂诗歌?一要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二要领会深层意思,明白诗歌写出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反映了什么思想等。教师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用功。 1. 分析题目,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 分析注释,获取隐含信息。 3. 了解作者,推断写作背景。 4. 逐句分析,由表及里。 

第三个问题是丢分现象严重。究其原因,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审题不准,答非所问;二是作答不规范,答案不得体。 

解决此问题的对策: 1. 审读题干,弄清要求和答题指向。 2. 规范答题,力求全面周到、简明扼要。另外,还要引导学生规范作答。其一,按分作答。答案的详略是可以按分数确定。其二,分条作答。许多学生没有养成分条作答的习惯,所以卷面极乱。其三,简要作答。切勿以字多为佳。 

诗歌复习教学中测评工具运用方面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高三诗歌复习在测评方面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是:方式单一,不足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者让学生做复习用书上的题,或者印发小型检测试题进行限时训练,或者印发一套套的试卷,总之是离不开做题的思路,时间一长,学生兴趣锐减。 

本问题的解决策略:因时制宜,变换测评方法。特作如下三种建议: 1. 变考试为讨论,化枯燥为有趣。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与小组展开答题竞争。 2. 变师测为生测,化单调为精彩。老师在课前就向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找出自认为精妙的题,或自认为较难的题,抄写下来,上课后出示其他同学,由其他同学解答。 3. 变解题为出题,化被动为主动。教师依照复习的需要,找出最好的诗歌材料,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照着某种形式,设置题干,并做出标准答案。 

第二个问题是测评无序,对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无法形成有效助力。 

本问题的解决策略:统筹规划,形成诗歌练习系列。 1. 集中商讨,划分诗歌类别。 2. 分工协作,精选典型诗题。 3. 长远计划,分布试题先后。各种类型的题确定出来之后,就把它们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一下,看哪些先让学生做,哪些后让学生做,哪首诗放在这套试卷中,哪首诗放在那套试卷中,做一个总体规划。 

第三个问题是试题答案不标准,导致学生疑惑丛生。 

本问题的解决策略:打磨试题,修订答案。题不好,就换题;答案不好,就换答案,要保证题和答案都没有问题。 

第四个问题是评改试卷时,偏离学习的主体。测评后都是老师阅卷,一是老师累,二是偏离了学习的主体,效果并不佳。 

本问题的解决策略:把小型考试的试卷答题纸交给学生,教师讲评分标准,学生依照教师的解讲评卷,从而完成阅卷任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