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发泡疗法(天灸疗法)及运用

 太平时光 2015-11-07

一、中药发泡疗法(天灸疗法)

以药代针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药发泡疗法,或叫天灸疗法。是流传在民间的一种有效疗法,它历尽千年而不衰,临床应用效验非常,现整理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中药发泡疗法是祖国医学的一种独特疗法,它是利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中药贴于穴位或患部,使局部充血起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有明显效果的一种方法。现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发泡治病验方,患者不妨一试,该法只要掌握得当,就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临床上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1、
斑蝥发泡法:临床用于治疗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等症。
2、
白芥子发泡法:贴大椎、身柱、肺俞主治寒哮;贴下关、颊车主治口眼歪斜。
3、
白降丹发泡法:用白降丹极少许点于适宜的穴位,外贴黑膏药,24小时取下,肤起水泡即可,主要用于坐骨神经痛肩周炎
4、
大蒜发泡法:用于治疗喉肿痛合谷、涌泉治疗扁体炎、鼻衄等症。
5、
巴豆发泡法:12小时起泡后取下。临床上用于治疗便秘、积滞。
6、
吴茱萸发泡法:外敷于百会、涌泉穴,治疗脱肛子宫脱垂、小儿水肿等。
7、
威灵仙发泡法:取鲜嫩威灵仙叶加少量红糖捣成糊状,贴穴位上,覆盖油纸,胶布固定,如贴足三里穴可治疮下血;贴太阳穴治疗急性结膜炎;贴身柱穴治疗顿咳等。
8、
毛茛发泡法:取鲜嫩的毛茛草药切碎、捣拦,捏成直径约1cm的药饼,将制好的药饼敷于需要的部位,如痹证敷于关节肿胀处;哮喘敷于天突或膻中穴;急性黄疸高血压敷于内关穴等。
一、历史渊源 :
发泡疗法,包括鲜中药发泡疗法,古代称为“天灸”,现代称为“药物发泡灸”,是指采用对皮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抹或贴敷在穴位、病处,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有如火燎之状,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法。
(1) 发泡灸源流:
 战国时期和晋代:发泡治病,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蓟” ( 
芥子泥 ) 敷“中颠” ( 百会 ) 发泡,以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所载以药物贴敷穴位使之发泡以治病的验方很多,可谓“发泡灸”的奠基时期。宋代:宋代率先将发泡疗法称之为“天灸”,王执《针灸资生经》卷三中说 : “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为药物发泡疗法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这表明,在宋代,以发泡灸疗法防病治病已相当普遍。明、清时期:此期发泡疗法的使用更为广泛。李时珍《本草纲目》说 : “治痣黑子,斑蝥三枚,人言少许,以糯米五钱炒黄去米,入蒜一枚,捣烂点之。须臾即泡,三五日脱落。”赵学敏《串雅外编》有 : “治喉痹……独蒜瓣半枚,银朱少许,共捣如泥,摊药膏上,贴眉心印堂穴,如起泡流水无大碍,勿误入目”。朱棣所编《普济方》中说 : “目赤肿痛,红眼起星,生移星草捶烂如泥,贴内关穴,少倾发泡,揭去。” 晚清时代的外治专家吴师机《理瀹骈文》一书中所述的发泡方剂有膏、丹、丸、散、饼、栓、泥等多种剂型,所载的发泡验方不胜枚举,并且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皮科等疾病,扩大了应用范围。总之,历代众多医籍中均载有不少发泡疗法的方剂,内容丰富多彩,方法多种多样。
(2) 现代应用及研究:
 近百年来,发泡疗法越来越受到学者和专家们的重视,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在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均有突破性的创新,并开始用于疑难痼疾的治疗。例如发泡疗法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和
支气管哮喘、腮腺炎、风湿性关节炎、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变应性鼻炎、额窦炎、梅核气、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强直性脊椎炎胃脘痛均获得满意的疗效。临床例证不胜枚举。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发泡疗法治病机制在于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使亢进者下降,低下者升高,趋向协调平衡,正是《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理论的体现。
 综上所述,发泡灸起源于战国时期,奠基于晋代,定名于宋代,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应用。近代,发泡灸已引起国内医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发泡疗法的治病机制将成为研究的热点,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定会大放光彩。
二 主要作用
1、局部组织的刺激作用:发泡所采用的药物大都带有较强的刺激性,有使皮肤发泡的作用,可使局部    天灸
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从而起到清热解毒、消炎退肿的作用,甚者发泡化脓,使渗出液增加,能发挥消炎退肿的效果。  2、经络穴位的调衡作用: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能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天灸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使其趋于平衡,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3、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药物透过特异腧穴的皮肤,其有效成分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变部位,发挥其药理效应。更重要的是药物通过经络腧穴吸收、传输、利用的同时,经络腧穴对药物刺激做出较强反应,将药物作用放大,其疗效是经络腧穴与药物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  4、神经调节作用:主要通过药物使作用部位的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从而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5、免疫机能作用: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从而调整和增强人体免疫
三、客观评价 :
(1) 确有一定疗效 (但非秘方、也非祖传):
 发泡疗法,例如用珍贵的鲜中药系例药材调制后,外敷于发病关节(或穴位),经数小时左右去除草药,大约 1 ~ 2 天内,敷药处出现小泡并逐渐融合成大泡,将泡刺破后,积液排除,患处逐渐愈合,达到治疗目的。这种治疗方法如上所述对一些疑难病症确有一定的疗效,但并非秘方,也非家族祖传。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经文献检索,近年来也有数十位学者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报告。尽管对配方作一些改良,但基本原理完全相同,疗效也相似。“八五”攻关课题中有一个中医药项目主要针对发泡疗法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这足以说明,发泡疗法已纳入现代中医学研究的行列,有必要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2) 应加强病例的科学总结发泡疗法疗效各家报道不一,有的甚至达到 95 %以上或达到 100 %,或治愈率高达 90% 以上,或称之能将慢性疾病“一次根治”“一次治愈”,可谓比神药还灵,这似乎有夸大疗效之嫌。我们认为,应该建立统一的疗效评判标准,进行多单位和多中心的统计,尽量做前瞻性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病例总结的相对科学性。
(3) 应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发泡疗法虽然已有不少报道,但极大多数仅为病例总结,而且样本较小,更缺乏基础理论的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这样就难于走向世界。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建议国内学者多申请一些这方面的研究课题,为发泡疗法的机制研究作出贡献。
四、发泡药物与其他用品 :
(1) 药物:发泡药物应根据病情选择。一般选用 1 ~ 2 种即可。各种药物虽都能发泡,但其药理机制不完全相同,所以应对症下药。
  1、毛茛发泡法:取鲜毛茛叶捣烂,敷于穴位或患部,初有热辣感,继而所敷皮肤发红、充血,稍时即起水泡。发泡后,局部有色素沉着,以后可自行消退。敷贴时间为1-2小时。如敷内关、大椎穴主治
疟疾;治风寒湿痹可敷患处。
  2、威灵仙发泡法:取鲜嫩威灵仙叶加少量红糖捣成糊状,贴穴位上,覆盖油纸,胶布固定,如贴足三里穴可治痔疮下血;贴太阳穴治疗急性结膜炎;贴身柱穴治疗顿咳等。此药贴在穴位上,局部若出现蚁走感后,最多不超过5分钟,应将药去掉,以起泡为度,防止刺激太过。
  3、大蒜泥发泡法:将大蒜(以紫皮者为佳)捣烂如泥状,取3—5克贴于穴位上,贴敷时间为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发红或起泡为度,如敷合谷穴治疗扁桃体炎;敷涌泉穴主治咯血、
鼻出血;敷鱼际穴治疗喉等。
  4、吴茱萸发泡法:取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陈醋少许调成糊状,贴敷穴位上,覆盖油纸,胶布固定,贴敷时间为2-4小时。如贴百会穴治疗子宫脱垂、脱杠、
胃下垂;贴涌泉穴主治小儿水肿;敷脐周主治脘腹冷痛、胃虚呕吐及虚寒久泻有较好疗效。
  5、
白芥子发泡法:白芥子研末,以醋或汁调成膏状,每次用5-10克贴于穴位上,油纸覆盖,胶布固定,贴敷时间为2-4小时,以局部充血潮红或起泡为度。该法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哮喘痰嗽、口眼歪斜等证。
  6、
蓖麻仁发泡法:取蓖麻仁捣烂如泥状,贴敷穴位上,覆盖油纸,胶布固定。如敷涌泉穴治疗滞产;敷百会穴治疗子宫脱垂、脱肛、胃下垂等。
  7、毛茛或威灵仙发泡法:

1、药物:根据需要事先将新鲜的毛茛或威灵仙等中草药切碎、捣拦,捏成直径约1cm的药饼)、塑料纸、纱布、胶布、绷带、75%酒精棉球、5ml注射器一副、消毒瓶盖一个(直径约3cm,高2cm)。
8、斑蝥发泡法:取斑蝥适量研为细末,并取胶布一块,中间剪一如黄豆大的小孔,贴在欲发泡部位,以暴露穴位保护周围皮肤,再将少许药粉置于孔中间,上面贴胶布固定,以局部起泡为度。该法可用于治疗
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胃痛等症。斑蝥对皮肤有强烈刺激作用,可迅速引起充血和发泡,故应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使用,孕妇及过敏者禁用。
2、操作方法:
 (1)摆好体位,暴露发泡部位。
 (2)将制好的药饼敷于需要的部位,如痹证敷于关节肿胀处;哮喘敷于天突或膻中穴;急性黄疸敷于内关穴等。
 (3)盖上塑料纸、纱布,以胶布固定。
 (4)敷4小时左右后,病人感局部
灼痛、蚁走感,皮肤潮红,即可将药饼取下,上扣一直径约3cm的瓶盖,以绷带固定。
 (5)8~12小时后,皮肤逐渐起泡,待水泡内液体充盈、胀满时,经常规消毒,用针头刺破水泡底部,抽出液体。
 (6)再以酒精棉球消毒针眼,盖上消毒纱布,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二、临床应
①治疗风湿痛、神经痛等:
用斑蝥贴敷穴位治疗四肢关节、腰背部的风湿痛(包括职业性良性关节炎、肌纤维炎、风湿性关节炎、因神经血管疾病或外伤而引起的关节疼痛等)及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三又神经痛、手术或外伤瘢痕区的反射性神经痛等)、传染性肝炎恢复期的肝区痛等,均有一定的近期疗效。据数百例的观察,有效率在90%以上。大多数患者经1~3次治疗后,症状即消失或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尤以对急性风湿痛疗效显著。对增生性关节炎无明显效果,对有明显不可逆性的关节病变亦不适用。
②治疗颜面神经麻痹 :
取斑蝥粉0.2克,置于药油摊得较薄的膏药中心处,然后贴在病侧的太阳穴上(嘴歪向左侧贴在右侧,歪向右侧贴在左侧)。1昼夜后局部发泡,刺破后揩干渗液(防止流入眼内及附近皮肤上),隔2~3日再贴,直至痊愈。局部发泡有感染时,待痊愈后再贴。治疗过程中忌饮酒。据近千例的观察,一般在用药后4~7日内口眼歪斜即渐减轻,10~14日可望痊愈。
③治疗
肝癌 :
从斑蝥中提取的斑蝥素,对普通型
原发性肝癌前期有一定疗效,表现为治疗后癌块缩小,自觉症状改善,生存时间延长。但对黄疸、腹水型肝癌的疗效较差。据35例、15例、32例原发性肝癌的治疗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74%、80%和72%。另有5例治疗后,1例临床治愈;2例病情一度好转,最后死于肝功能衰竭;另2例病情明显改善。用法:内服斑蝥素片或胶囊(每片或每粒含斑蝥素1毫克),每次1片(粒)。开始每日1次,待适应后可增加到2~3次,同时多饮绿茶解毒。并配合应用中草药,大部分病例加用小剂量化疗。此外,有用斑蝥原生药制成药片治疗肺癌、肝癌、乳房癌、宫颈癌,用斑蝥烧鸡蛋(鸡蛋叩一小孔,放入去头、足、翅的斑蝥1~3只,再用纸和泥糊好,置于火上烤熟,只吃鸡蛋,每天1只)治疗肝癌、胃癌,均获得一定疗效。服用斑蝥制剂后的副反应,主要表现在消化道和泌尿系统方面。如口腔、咽部粘膜充血、灼痛或溃疡;心窝部不适,甚或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尿颊、尿痛,甚或血尿。有时可出现四肢、面部麻木,或心率减隆,或暂时性血压升高等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方面的反应。一般反应轻者不一定停药,多饮绿茶或对症处理即可缓解;泌尿系统症状严重者,应该停药数天。个别病例服药后心电图提示心肌损害,所以在服药期间应注意心脏情况。
④治疗神经性皮炎:
㈠斑蝥15克,浸入70%酒精100毫升中,1周后取浸液涂患处。涂药后数小时,局部即发生水泡,用针刺破,敷料包扎,3~4天后即结痂脱落而愈。如病灶部仍有苔藓样变,可再次涂药,直至病变组织脱尽为上。一般涂药1~3次。亦可结合用0.25%
普鲁卡因于病灶周围封闭。单用斑蝥酊外涂治疗24例,除1例中断治疗外,均获痊愈。加用普鲁卡因封闭治疗54例,除2例结果不明外,亦均治愈。㈡斑蝥2克,浸入65度烧酒100毫升中,7昼夜后取其上清液涂于患处,每日1~2次。30例患者经15~50天治疗后,痊愈25例,显著进步或进步者4例,无效1例。涂药后起泡者7例。治愈病例中,18例随访半年以上,有8例复发,但病情较原来为轻,经再涂药,很快又趋治愈。认为斑蝥酒有良好的止痒作用,可以阻断因搔痒而引起的恶性循环,使已紊乱的大脑皮质机能得到调整,并消除因搔抓对皮肤的刺激;同时,斑蝥酒的引赤作用,可以加速局部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从而改善局部营养,使苔藓比的病理组织吸收消退。
⑤治疗
斑秃
取斑蝥40只,
闹羊花40朵,骨碎补40片(每片约2分厚),浸于95%酒精500毫升内,5天后取澄清液涂擦患处,每天1次。擦药前,先用土大黄一枝黄花煎洗患处。据24例经1个月以上的治疗观察,其中显效及好转者9例,控制发展者11例。
⑥治疗传染性疣:
取斑蝥12.5克,
雄黄2克,研粉,加蜂蜜适量,调制成膏。同时先将疣之角化层削去,以碘酒消毒,然后取相当疣大小之斑蝥膏,用手指搓成扁圆状置于疣面,以胶布固定。经10~15小时,患部即起水泡,疣便浮离皮肤。治疗10例,均痊愈。
 (2) 其他用品:治疗盘、塑料纸、纱布、胶布、绷带、 75% 酒精棉球、注射器一副等。
五、操作方法 :
(1) 摆好体位,根据不同的病情辨证选定穴位或部位,并暴露发泡部位。敷药前将痛点或穴位处清洗干净,局部消毒。
(2) 将选定的药物敷于确定的穴位或部位上。
(3) 用消毒纱布包扎,以胶布固定敷药,以防止药物滑脱。
(4) 敷药后数小时,敷药部位
发热、有少许疼痛(因个人局部皮肤情况不同时间有所不同)。随着时间推移,病人感局部灼痛感,蚁走感,皮肤潮红,尽量坚持一段时间,当灼痛感极强时,将所敷的药取下,将小泡用消毒纱布包扎好或上扣一直径约 3cm 的消毒瓶盖,用胶布或绷带固定。注意保持伤处的干净。禁止用水清洗伤处,避免感染。
(5) 一般将药取下之后,敷药的部位皮肤表层红肿,这时患者有些胀痛感。 6 ~ 12 小时后,伤处皮肤逐渐起泡,初为小米粒或黄豆大小的水泡,水泡会逐渐变大,最后溶成一个比较大的水泡或 2 至 3 个较大的水泡。待水泡内液体充盈、胀满时,经过常规消毒后,用消毒针头刺破水泡底部侧面,抽出水泡里面的白色液体。
(6) 伤口愈合时可有伤处皮肤及周围有些骚痒。几天以后,结口处自行脱落,新长成的皮肤呈紫红色,一段时间后,皮肤紫红逐渐变浅变淡与周围皮肤颜色相同。发泡处的皮肤愈合复原后,根据需要还可再次发泡。
六、适应症 :本法具有祛邪通络、清热解毒、止痛消肿之功效。
(1) 多用于
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关节肿痛、肩周炎、网球肘、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等。
(2) 也可用于妇女
痛经过敏性鼻炎牙周病、面神经麻痹、肝炎、疟疾、小儿消化不良、慢性支气管炎等。
七、注意事项 :
(1) 应用本疗法前,首先要明确病情,按疾病需要,选择发泡部位,然后按照规程进行操作。
(2) 由于发泡的药物多有腐蚀性和刺激性,对皮肤有一定的创伤,所以本疗法治疗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故除本疗法介绍的适应证外,其他病症一般不宜使用。有些发泡的药物还有较大的毒性,所以发泡药物禁止口服和乱敷。药物敷用后应即包扎好,防止药物外溢或滑脱。中药发泡疗法还有很多,使用发泡疗法应选择适宜的药物与穴位,外敷的部位不宜过大。
(3) 发泡后,可以将水泡挑破,也可以不挑破让其自行吸收。但要注意局部清洁,用消毒纱布包扎,预防感染。
(4) 如病情需要在原发泡处进行第二个疗程即在同一部位进行重复治疗时,必须待发泡处皮肤完全愈合后再进行。
(5) 发泡部位一般不会感染,愈合不留疤痕及色癍。如发泡处感染,即外涂或外敷消炎药物。
(6) 在治疗一些急性或烈性传染病 ( 如
白喉 ) 时,应配合应用抗毒素、抗菌素或其他药物。疼痛明显时可服用一些止痛片,疼痛会越来越轻,直至伤口自行愈合。治疗过程中注意饮食忌生冷辛辣、肥甘厚味、鱼腥发物,避免冷水。
(7)护理
  1.向病人解释发泡疗法的作用及发泡过程,以取得病人配合。
  2.发泡前应将局部清洗干净,或嘱病人洗澡。
  3.敷药后应密切观察局部反应,如病人感烧灼,疼痛较重,皮肤反应大,可提早将药饼取下。
  4。发泡过程应注意保护水泡,避免碰破,抽吸泡液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抽吸后用无菌敷料覆盖固定,隔日更换敷料一次,待局部干燥愈合即可。
  5。局部皮肤病变者,禁在病变部位发泡。
自制代针膏
斑蝥 雄黄等份为细末,炼蜜为丸如
绿豆大小,用时每穴一丸,胶布固定.四个小时后去掉.(以起水泡为度)取穴以阿是穴为主.主治一切痛症的治疗 循经或辨证取穴
蜜为丸就是拿炼蜜把那些药面制成药丸。
炼蜜就是熬蜂蜜,熬蜂蜜(注意要小火慢熬)在旁边放一碗凉水,见蜂蜜泛黄沫时,用一根竹筷子在蜂蜜中沾一下,把竹筷挪到凉水碗上方,让蜂蜜滴入水碗中(一滴即可),如果蜂蜜在水中不散开而沉底(这叫作“滴水成珠”),就算好了。一斤蜂蜜大约能“炼出”八两左右,一斤中药粉,大约须用炼好的蜂蜜一斤二两左右,具体要看中药粉的性质,即中药本身的含油量等等因素。(蜜用的太少,药丸就太硬)如果蜂蜜炼不到火候,就作不了药丸,太过火也不好,所以须要掌握“火候”。
书载代针膏方

代针膏  
 1  药物组成  
乳香2分,白丁香5分(细直者是),巴豆5分(去壳,炒焦),碱各5分。   处方来源   《外科发挥》卷一。   方剂主治  疮疡脓热不溃。   制备方法   上为末。   用法用量   热水调,点疮头上,常以碱水润之,勿令干。  【主治】诸肿恶疮,肿核赤晕,已自成脓,不肯用针刺脓,此药代之。但用小针点破疮头,却上膏药,脓即自溃。
2  【处方】
枳壳1个(大者,去瓤),巴豆5钱(去皮)。
【功能主治】痔漏。
【用法用量】上药将豆妆在枳壳内,线缚,罐内盛,醋煮干枳、豆,晒干研细,用丝线蘸湿展药,敷痔根上;津调代针膏,敷疮头尖。败肉自去。
【注意】如顽漏日久不可用。
【摘录】《袖珍》卷三
3  万宝代针膏
【来源】《普济方》卷二七五引《德生堂方》。
【组成】
硼砂血竭轻粉各3克蟾酥1.5克麝香0.3克蜈蚣(金头者)1条脑子少许雄黄3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人蜜调和为膏。看疮有头处,用小针挑破,以药少许,摊在纸上,贴患处,次日其脓自出。如腋下有核,名暗
疔疮,或有走核,可于肿处亦如前用针挑破之。
【主治】诸肿恶疮,肿核赤晕,已自成脓,不肯用针刺脓,此药代之。但用小针点破疮头,却上膏药,脓即自溃。
【禁忌】忌食鸡、羊、鱼、酒、面等物。
4 替针丸一四六《景岳全书》
治脓成不溃者。
白丁香,硵砂另研,真没药,乳香,各一匙。糯米,四十粒,先以矿灰拳大一块,置磁碗内,量入井水,待热气将息,以米排入灰中,良久候米如水晶状,取出用之,如米未就,再用灰制。右各另为末,然后和匀收贮。用时以饭丸麦粒大,每用一粒,水湿粘疮头上,其脓自出。凡疮疡血气壮实,脓成不溃者,宜用此药以泄其毒,则肌肉易生,疮口易敛。若气血亏损者,须用甘温之剂以培根本,否则不惟不溃,且难收敛。若附骨疽及紧要之地,当及时针砭出之为善。

 灸法分两大类: 一类为火热灸法; 另一类为非火热灸法。天灸,是非火热灸法的一种主要方法。而天灸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天灸就是穴位药物贴敷疗法; 而狭义的天灸则是其中的发泡疗法。发泡疗法是利用中药中某些有刺激性的药物, 捣烂调糊, 敷贴穴位, 致使穴位发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这种疗法的特点是, 多选用有强烈刺激, 能使敷药局部皮肤充血, 发热及表皮下渗液形成水泡的药物。常用的中药有: 毛茛、石龙芮、铁线莲、威灵仙、斑蝥、旱莲草、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蒜泥、生姜等。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关节炎、喉痹等。近十几年来, 应用此方法治疗的疾病面越来越广, 几乎涉及到内、外、妇、儿、骨伤、五官、传染病等各科多种疾病。本治法简便, 疗程亦短, 对一些难缠的顽疾有特效。故在此作一介绍。

1 内科
1. 1 治疗三叉神经痛周氏治疗23 例。施灸药物: 蟾酥、冰片、细辛、斑蝥, 按3∶3∶3∶1 的比例研末备用。其中眉枝疼痛17 例, 取太阳穴, 上颌枝疼痛者23 例, 取下关穴, 下颌枝疼痛者21 例, 取颊车穴, 如疼痛敏感处可同时施灸。一般对病史较长、病情较重或年龄偏高、皮肤松弛者, 用药量可稍重。治愈17 例, 总有效率95. 7%( 22/ 23) 。本法适用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对于继发性患者须同时给以病因治疗[ 1] 。
1. 2 治疗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王氏治疗72 例。药物配制: 取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洋金花等药物各等份研成细粉作主药,以公丁香、肉桂等药各等份研末作芯药。以新鲜老姜汁调成膏。第1 组穴位: 百劳、肺俞、膏肓、大椎; 第2 组穴位: 定喘、风门、肾俞。对照组32 例, 发作期轻者用氨茶碱, 中度患者加??2 受体兴奋药,重度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喷雾剂, 控制感染可用抗生素, 缓解期患者服酮替芬等。治疗组与对照组1 a 内疗效观察, 临床控制34例、6 例, 显效21 例、7 例, 好转10 例、10 例, 无效7 例、9 例, P <0. 01。在远期观察1 a 中治疗组有效65 例中复发率27. 7%( 18/65) , 对照组为56. 5%( 13/ 23) , P < 0. 01[ 2] 。孙氏治疗157 例。药物配制: 白芥子35%, 洋金花35% , 细辛18%, 甘遂12%。痊愈51例, 显效87 例, 总有效率94. 9%( 149/ 157) [3] 。张氏采用发泡和敷药间隔使用。外敷药为北细辛、甘遂、南星各等分; 发泡膏为白芥子2 份, 斑蝥1 份, 用二甲亚砜调成糊状。随访2 a 以上, 哮喘未再发作占34. 2%( 13/ 38) , 总有效率为94. 7%( 36/ 38) [4] 。吴氏等每年伏季以复方斑蝥膏敷贴穴位, 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200 例, 总有效率达95%, 同时进行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测定, X 线胸片对照, 证明本法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对慢性炎症有很好的消炎作用[ 5] 。
1. 3 治疗梅核气詹氏治疗62 例, 均用喉科异功散( 斑蝥、血竭、乳香、没药、全蝎、玄参、麝香、上梅片) , 选双侧人迎穴行发泡灸, 重症适当加用针刺治疗, 近愈24 例, 显效22 例, 好转11 例, 总有效率为91. 9%( 57/ 62) [ 6] 。李氏等选主穴天突、华盖、定喘等; 配穴肺俞、脾俞、内关等。药用延胡索、白芥子、细辛、人参芦各10 g , 甘遂5 g , 斑蝥3. 5 g , 生半夏、生南星各2. 5 g, 麝香0. 4 g 。共研细末, 以姜汁调成糊状。敷贴穴位, 8 h 后揭下, 皮肤起大小水泡, 过3~5 d可放出浆液, 1 周后逐渐愈合。痊愈30 例, 总有效率94. 7%( 36/38) 。痊愈病例经3 个月随访均未见复发[ 7] 。
1. 4 治疗面瘫赵氏等治疗56 例, 取斑蝥1 枚, 生姜5 g , 麝香0. 25 g , 用带皮鲜柳棍将药捣烂作“面瘫膏”。敷贴于患侧面部的颊车穴至下关穴处。其中44 例在1 疗程15 d 内治愈, 10 例在2 个疗程以内治愈, 治愈率98. 43%( 54/ 56) [ 8] 。
1. 5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廖氏治疗风湿性膝关节炎35 例, 将甘遂6 g , 白芥子9 g , 湿热型加薄荷叶6 g , 用茶水调成糊状; 寒湿型加桂枝6 g , 用姜汁调成糊状, 做成直径2. 0 cm 大小灸饼, 置于内、外膝眼上, 再用半张麝香风湿膏固定。结果, 痊愈18 例, 显效10 例,总有效率100%[9] 。杨氏用斑蝥25 g , 麝香1 g , 雄黄5 g , 以蜂蜜调成糊状。在病变局部寻找压痛点, 或循经取穴。贴敷后使皮肤发泡,共治疗50 例, 治愈32 例, 显效13 例, 总有效率100%[ 10] 。周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6 例, 用斑乌合剂( 斑蝥、红花各10 g , 生川乌、
生草乌、秦艽、莶草、鸡血藤各15 g , 苏木12 g , 老鹳草20 g。用75%医用乙醇600 ml 浸泡3~4 d) , 对照组33 例, 用南京长澳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英太青( 双氯苯酸钠凝胶) 。两组病例均局部外涂受累关节, 1~4 次/ d, 用药前按摩局部皮肤。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P < 0. 01[ 11] 。龚氏用雄黄、斑蝥各30 g , 麝香10 g , 以蜂蜜调成糊状, 敷于疼痛处使其发泡,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痛498 例, 治愈127 例, 显效184 例, 有效167 例, 总有效率达95. 98%( 478/ 498) [ 12] 。
1. 6 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尤氏等治疗72 例, 用发泡膏( 白芥子、斑蝥等分, 研细末, 加50%二甲亚砜) , 选贴于肩三针( 肩骨禺、肩 、骨需俞) 和阿是穴。每周1 次, 4 次为1 疗程。痊愈27 例, 显效28 例, 总
有效率为90. 3%( 65/ 72) 。并认为肩周炎病程长是疗效差的根本原因, 同时指出肩周炎患者必须早期治疗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13] 。
2 外科
2. 1 治疗寻常疣高氏取市售新鲜大蒜适量, 去皮后捣烂成泥状,将蒜泥平铺于疣体上, 约1~2 mm 厚, 用棉签压实, 使蒜泥与疣体表面不留间隙。外用点燃艾条, 距蒜泥约0. 5~1 cm 左右, 使疣体局部有烧灼感, 待不能忍受时移开, 片刻再灸。重复以上操作过程6~10 次, 除去蒜泥。2~4 d 可见疣体局部起一小泡, 5~7 d 水泡吸收, 干燥, 结痂, 7~10 d 疣体随痂皮脱落。一般每次治疗3~5 处病灶为佳。治疗46 例, 共169 处病灶, 1 次施灸治愈136 处, 23 处因患者初次施灸不配合, 2 次施灸才治愈, 另10 处改用他法[ 14] 。
2. 2 治疗白癜风李氏等治疗95 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5 例, 分别用捣烂的白芥子和补骨脂酊外涂病灶, 3次/ d, 至病灶皮肤充血、潮红、并出现水泡, 连续3 d 为1 疗程, 2 疗程后停药, 3 个月后判定疗效。治疗期间病灶接受日光照射。结果:治疗组在总有效率、色素恢复率、不良反应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15] 。刘氏用斑蝥酊( 斑蝥50 g, 用95%酒精1 000 ml 浸泡2 周)涂在白斑处, 令其自然干燥, 一般2~3 次, 白斑处发泡后即停止涂药。水泡发起1 d 后, 可用消毒针刺破, 放出液体, 令其自然干涸、
结痂, 痂落而愈。发3 次泡为1 疗程, 休息2 周可行第2 疗程。结果, 1 个疗程治愈3 例, 2 个疗程5 例, 3 个疗程6 例, 显效22 例, 有效25 例, 总有效率70. 11%( 61/ 87) [16] 。
2. 3 治疗银屑病张氏夏季三伏天用中药穴位发泡治疗冬季型银屑病38 例。药用: 黄芪25 g , 防风、白术、丹参各20 g , 乌梅、大枣各7. 5 g , 斑蝥20 只, 陈酒适量。初伏前1 周, 将乌梅、大枣浸入酒内。治疗时取药末适量, 以药酒调和, 做成5 分硬币大小的药饼, 敷贴在大椎等穴位上, 时间不得少于1 h, 24 h 内可出现红斑、水泡。水泡在1 cm 以上者, 在其下部刺一小口, 使液体流出。初伏、中伏、末伏各治疗1 次。连续治疗2 a, 基本痊愈5 例, 显效8 例, 总有效率65. 79%( 25/ 38) [17] 。
2. 4 治疗神经性皮炎晏氏治疗17 例, 用斑蝥、生半夏、白狼毒各10 g , 以10%稀盐酸调和成发泡膏, 外敷皮损处。3~4 次/ d, 连用7d 为1 疗程。如起泡后第2 d 仍未吸收者, 用针头抽吸水液后, 继用发泡膏, 直至疗程结束。对照组11 例, 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外涂。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痊愈13 例、5 例, 好转3 例、3 例, 无效1例、3 例, 总有效率为94. 12%( 16/ 17) , 72. 73%( 8/ 11) , P <0. 01[18] 。
2. 5 治疗化脓性感染江氏等用神验疔毒丸( 大黄、雄黄、巴豆仁各等份) 外敷发泡法治疗各种外科化脓性感染186 例, 其中各部位疖、疔83 例, 浅表脓肿71 例, 淋巴结炎22 例, 乳房脓肿7 例, 阑尾脓肿6 例, 颈淋巴结核11 例。用时选择略大于病灶的膏药一张, 将0. 5~2. 5 g 药粉撒于正中, 令患面朝下, 贴在患处, 2~ 4 d 内不要揭动。适应于疔、痈、疽的早期尚未成脓, 局部皮肤无溃损者。结果,治愈148 例, 显效29 例, 总有效率为95. 16%( 177/ 186) [ 19] 。
3 妇科
3. 1 治疗痛经施氏等用发泡膏( 白芥子、斑蝥等分, 研细末, 加50%二甲亚砜) , 外敷中极、关元治疗妇人痛经82 例, 每逢经前5 d贴第1 次, 月经始潮贴第2 次。2 个月经周期为1 疗程。结果, 显效
56 例, 有效18 例, 总有效率达90. 24%( 74/ 82) [20] 。

4 五官科
4. 1 治疗病毒性角膜炎蔡氏将鲜白翳草捣烂, 敷在患者第2 条腕横纹与内关穴之间, 稍偏桡侧, 盖住桡动脉。左眼病敷右手, 右眼病敷左手。双眼害病, 1 次治1 眼。原则上先治轻的后治重的, 先治发展期, 后治稳定期的病眼。经治4 例, 均愈。蔡氏认为, 在3~5 d内不要碰破或压破水泡, 让其逐渐成熟自行溃破, 或等成熟后刺
破[ 21] 。
4. 2 治疗变应性鼻炎汤氏等治疗360 例, 分为两组, 各180 例。以不同穴位大椎加内关穴组与印堂加外关穴组进行疗效比较, 观察斑蝥浸出液贴敷穴位发泡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的总有效率93. 5%, 两组之间有效率比较, P > 0. 05; 两组患者治疗后鼻粘膜激发试验均有明显减轻, P < 0. 01; 血清总IgE 水平均有明显降低, P < 0. 01[ 22] 。史氏治疗120 例, 将约20 mm×20 mm 的胶布,中央剪1 直径6 mm 的圆孔, 对准印堂穴, 取独头大蒜10 g , 轻粉少许, 捣如泥, 取黄豆大放入圆孔, 再盖上一层胶布, 15~20 m in可去掉, 见有小泡, 约经3~4 d 皮肤恢复可再作第2 次治疗, 3 次为1 疗程。痊愈57 例, 显效38 例, 好转18 例, 总有效率94. 2%( 113/ 120) [ 23] 。史氏还用白芥子、斑蝥, 加醋调成糊状, 以同样方法治疗80 例, 敷贴24 h 左右去掉。痊愈38 例, 显效27 例, 有效13例, 总有效率97. 5%( 78/ 80) [ 24] 。
4. 3 治疗额窦炎郭氏等报道治疗组39 例, 用巴冰膏( 巴豆、辛夷各50 g , 细辛25 g , 冰片10 g , 加凡士林) 贴于两侧迎香穴, 24 h 揭去。7 d 贴1 次, 上迎香穴和下迎香穴可交替使用, 4 次为1 疗程。对照组30 例, 口服红霉素, 同时作负压置换疗法。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 4%( 37/ 38) 、83. 3%( 25/ 30) , P <0. 05[25] 。咸氏等治疗30 例, 将斑蝥研成细末备用。取约10 mm×10 mm 见方胶布, 中央剪一直径约6 mm 的圆孔, 敷贴在印堂穴上, 取斑蝥粉0. 05~0. 08 g , 放在孔中, 外用胶布固定。4~6 h 后局
部出现小水泡, 24 h 揭去胶布, 让水泡自然吸收结痂, 约3~ 5 d后, 痂皮自行脱落而无任何疤痕, 6~ 7 d 后可进行第2 次治疗。8次为1 疗程。痊愈率83. 3%( 25/ 30) , 总有效率96. 7%( 29/ 30) [ 26] 。
4. 4 治疗口疮张氏治疗小儿口疮120 例, 取巴豆1 个, 去壳, 研成膏状, 掺入少许朱砂, 拌匀备用。将有孔的胶布贴在患儿印堂穴,把如梧桐子大的巴豆膏放在孔内, 然后把另一块胶布与之重叠粘合, 约12 h 后把胶布揭掉。起泡后, 一般不需局部用药。显效76例, 有效28 例, 总有效率86. 67%( 104/ 120) [ 27] 。
4. 5 治疗牙痛耿氏用轻粉加蒜泥置于患牙对侧手腕部的阳溪穴上, 治疗阳明郁热的风火牙痛疗效显著, 一般1 次即可痊愈[ 28] 。
5 骨伤科
5. 1 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诸氏治疗50 例, 用斑蝥、雄黄两味药, 以1∶3 比例研末, 混匀备用。用时调以蜂蜜, 外敷在患侧肱骨外上髁至桡骨颈间找出最明显的压痛点, 8~24 h 起泡后揭去胶布。局部水泡较小者, 5~7 d 可自行吸收, 水泡较大者可用消毒三棱针穿刺排液。1 周后创面愈合可重复治疗。结果, 痊愈41 例, 总有效率
96%( 48/ 50) 。此法可应用于风湿痛、神经痛、腰痛等, 只要压痛明显, 一般1~2 次即可收到良效[29] 。
5. 2 治疗网球肘黄氏等治疗57 例, 以等量生白芥子, 生草乌研成细末, 用清水调糊, 敷于肱骨外上髁处, 使其发泡。痊愈36 例, 其中17 例1 次治愈, 19 例2 次治愈, 6 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总有效率
94. 7%( 54/ 57) [30] 。
5. 3 治疗慢性劳损性疾病和外伤后遗性疼痛甘氏治疗463 例,其中颞颌关节炎28 例, 棘上韧带炎83 例, 陈旧性软组织挫伤127例, 肋软骨炎20 例, 肱骨外上髁炎106 例, 桡骨茎突腱鞘炎72 例,膝关节侧副韧带炎27 例。用白芥子、栀子各等份研粉; 斑蝥、雄黄研细末; 软藤莲鲜叶适量, 捣烂外用。以上三种药物, 用少许蛋清调
和, 根据病情灵活应用。敷于疼痛明显处。敷药1 次/ 周, 3 次为1疗程。结果, 1 疗程治愈356 例, 2 疗程治愈59 例, 3 疗程治愈36例, 治愈率97. 4%( 451/ 463) [31] 。
6 传染病
6. 1 治疗肝炎严氏治疗375 例, 用夏秋时节采集的新鲜毛茛全草( 连根须) 洗净, 阴干切碎, 加入食盐少许, 捣成药糊备用。置放时间不能超过4 h。选穴: 列缺、肝俞一组, 上臂三角肌范围内和足三里为另一组。两组可交叉使用。结果, 临床治愈192 例, 显效131例, 有效40 例, 总有效率96. 8%( 363/ 375) [ 32] 。耿氏采用三解汤( 白花蛇舌草、大黄、山豆根、栀子、茵陈、桃仁、丹参等) 外加大蒜发泡法治疗慢性乙肝84 例, 常用穴位: 足三里、两臂三角肌处、肝俞、列缺。对照组单用三解汤。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81%, P <0. 05。结果表明外用发泡法能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促进了慢性肝炎的好转[33] 。刘氏以外贴青矾麝香粉( 青黛、明矾、麝香研末、独头蒜捣烂, 共调匀装入酒杯内) 配合口服中药治疗乙型肝炎200例, 按男左女右把此酒杯扣在臂骨需穴上并固定。2 h 后局部起泡流水, 24 h 后取掉酒杯, 刺破水泡, 刮净淡黄水后包扎, 换纱布1 次/
d, 1 周后创面愈合。治疗1 次/ 月, 3 个月为1 疗程, 中药1 剂/ 2 d,水煎服。结果临床治愈39 例, 近期基本治愈64 例, 显效82 例, 总有效率92. 5%( 185/ 200) [ 34] 。
7 讨论
发泡疗法是利用药物的刺激作用, 引起局部皮肤发泡。发泡后人的表皮变薄, 药物的有效成分易于吸收, 并通过含有药液的水泡刺激穴位, 以增强刺激量; 而且泡内液体吸收缓慢, 能维持较长的刺激时间。在药物有效成分直接作用于穴位经络和较长时间的刺激作用下, 促进了气血运行, 调整脏腑阴阳而达到治疗效果。发泡疗法打开了药物至皮肤内组织的通道, 起到了消炎、去除僵硬、消除疼痛、增强机体代谢的作用。它通过药物除了使局部血管扩张透过表皮吸收外, 也可应用其发泡作用从破损皮肤而吸收, 达到穴位神经反射和药物本身药理效应刺激的双重刺激作用, 激发人体机能的自身调节, 促进机体某些抗体形成, 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它是一种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 激发经络调整气血的有效治疗方法。发泡疗法因对局部皮肤产生较强的刺激, 甚至发泡形成轻度皮损,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法的更广泛应用, 但由于它对某些顽症疾病有着奇特疗效, 所以仍在临床上备受欢迎。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应进一步探求该疗法的机理, 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治疗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