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墨生:对太极拳理的几点体悟 - 第2页 - 名家讲坛 - 中国太极拳网

 太极柔刚 2015-11-07
杨式与吴式拳均有“太极圈”之说。赵铁菴师爷授与经梧先师《太极拳秘宗》中便有那首著名的“太极圈”歌诀“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此为动功非站定,依身进退并比肩。能如水磨推急缓,云龙风虎象周旋。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凡与我师接过手的人无不觉有一个圈在我师身手间,甚至一旦接上手,退也不易了。周旋、圈、水磨推急缓,都是圆弧运动,身形不可凹凸,不可出死角,然后可以臻圆融无碍、进退自如的天然境界。因此,太极拳古名“先天拳 ”,含理至深,我以为还可以名之“自然拳”(不同于自然门),因为它的拳理深契“道法自然”之旨。
匀:天体日月星辰之运行无忽急忽慢之变态,其永恒不变者即匀缓运动,此为常态。常态即合道,非常态即不合道。试看地球上四时之交替,天体间日月之穿梭、星辰之旋转,皆匀速运动,故匀速为天地之大道,太极拳则之,运动以匀速而易圆满无偏也。与匀相关联的就是缓、慢。然而地球之运转匀而缓、匀而慢,故人立于其上而不觉其动,而其实际则缓慢中有不缓慢在。太极之体在静,其用在动,动与静为一,动中寓静,静中寓动;匀缓中寓不匀缓,所以杨澄莆《太极拳体用全书》有“贵在动静有常”一说,又谓:“忽左右上下俯仰之不匀也”皆属失常度。匀之一字包蕴举步伸手、俯仰向背、进退顾盼、呼吸吐纳诸方面又非仅指运动速度也。试想,练拳者呼吸不匀,能不散乱轻浮吗?内家拳之静以制动、后发先至、似慢实快,便需在此匀缓中讨消息。
中:凡圆球皆有中心。日、月、星、辰,乃至果实皆有核心,核心即中心。中之为用大矣。所有圆球之运动皆有向心力与离心力,两者之相反相成为张力。太极拳即以圆取象,因此最重用中,可以说,不能用中即不为圆。老子《道德经》谓:“多言(动)数穷,不如守中”,守中者即全体大用。中为太极本。守中有多种含义。其一是心意安和中正,不进不退,不攻不守,不贪不欠,浑然忘机,无胜负争强之心,是谓得中,得中而天地静、四方安、五脏百体安和通泰,是为无极态,太极本无极,静则无极,动则有极,静动之机即太极。守中者,太极返无极也。中者,如如不动,守中者,周身一家。“神宜内敛”便是守中。“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便是守中。道以中为体,以和为用,中和为大道。人体之中为何物?众说纷纭。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中正安舒”,此乃身法之“中”,而若究其实,其“中”即身体的完整性,圆满无缺,周流无碍,“中”在圆中矣。若言有中,各天体星球皆有中心,因此向心力之作用,作圆弧线之运动,因各星球皆有自我轨道,各以中心自运,故互不相犯,往来循环,而成天体运行。可见中心之整合与牵掣作用而成常道。故不失中则形全气满神足,不偏不倚、不盈不亏。在外为圆,在内为中,时时不离中土,即不丢不顶。所以外形之圆满即不失中,中在空间之中,又不一定在空间之中。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明说:“太极拳者,形而上之学也”,因此,练太极拳而不明理,必不能得太极精髓,此其与他拳不同者。太极朋劲即中定之为用。“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中即定之意,时时处处寓中定之意,即谓得中。气定神凝便是中定功夫。吴孟侠、吴兆峰《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之“全体大用诀”原文即有:“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要凝”。凡能守中用中者,则得中和之气,而能与太虚同体。经梧先师授徒,非常重视品德教育,他本人之品德亦武林所识者有口皆碑,正是守中用中之典范,其拳术之出神入化要在于品德之中正无亏,不解此理,仅事争勇斗狠,纵铁鞋磨穿终不能至我师之上乘武功,不修道之故也。丹书云:“中者,虚空之性体也”。可知,有形之“中”或为脐、为丹田、为命门,而无形之“中”则为虚无之灵性。守中之意须若有若无、若即若离、若存若亡,否则即落执着,着相则妄。孙禄堂《拳意述真》记述刘奇兰语曰:“道艺之用者,心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时出之 ”即此意。孙禄堂以诚中、虚中、空中之妙理以说形意、八卦、太极虚无合一之道,习太极者当三复斯言。拳经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故守而不守,不中而中,乃为得之。当与人接手之即,有意无意方为得。形意拳老师俞敏说:“拳打下意识”,李经梧先师说:“接手时一想就晚了”,皆指此意。打拳不散乱、不间断、不歪斜、不凹凸、不丢顶、不零碎、不出尖、不呆滞、即为圆浑,中已在焉。
连:绵韧也,贯通也,续继也,万物以生生而不已。试看天体运行其有瞬间停顿否?地球自转其有片刻停息否?故连者,一贯而至永恒也。太极法则于此,故又以名“长拳”,此长拳非肢体姿式之大小,实指拳势之连绵不断。势乃内气之吐纳,如环无端以外显,故拳打气势,内练气脉;式乃拳脚之变化,显为招着之法术也,两者需明辨。宇宙古往今来,循环无端,无首无尾,相续不断,此即存在之大道。故太极之为拳,依天道运行之理,行云流水,滔滔不绝,从虚无(无极式)起,至虚无(无极式)终,总有“一”在。经梧师授拳,十分重视起、收式,习拳时之起与练至完成时之止,仅为小收束,故拳打不知、拳打十二时,无时不在太极态。经梧师83岁做前列腺手术后,腿脚不便,多坐于椅上休息,然总在用意练拳。晚年坐椅上与人接手说手依然沾、连、粘、随、接、化、打、发丝毫不差,雄风不减,全在其意“连”而未停歇也。故“连”之一字,非仅谓拳式之不断也。又我初习太极,师谓劲短、断,要劲长、连。今思之,劲之长、连即意、气之长、连也。历来练家有练拳、养拳之分。经梧师亦告诫:要练养相兼。因之体会:练习时之连与不练习时之连当融为一体,于是片刻无不在拳功中。近年,我诸多同门师兄时有指点,中有强调:十年练拳,十年养拳者,受益匪浅。
柔:非软也,如棉裹铁也。《太极拳秘宗》谓:“决不可失其绵软”。武禹襄《太极拳解》谓:“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沾依,然后能灵活”。以柔克刚为天地之理。老子在《道德经》中盛誉水之柔中含刚,攻坚克强,且说万物以柔弱生以刚强死之道理,乃天地至道。而某些人解太极拳攻讦“柔软说”,说什么“一柔到底”如何如何,实在浅薄。傅钟文以水中芦苇的摇摆之柔来喻太极拳理,是知者之言。经梧师曾以鞭子之劲喻拳,亦极形象。徐致一在《太极拳》书中从技击和生理两方面阐述太极拳的“柔”与“以柔济刚”的优点,十分具有说服力。万物之刚者,往往易折断,再坚硬的刚物,一旦遇到比之力量更强大的都会被摧折,故太极拳家取此义入拳,柔胜刚之理几乎为中国先哲的慧见独知,亦正因此,中华武功才能独秀于世界武坛,如无此种文化内涵哲理意蕴为支撑,中华武功特别是太极拳还不是也沦为一种人体力量搏击术了吗?不柔不化不是太极拳。人体从精神到肌体若持续绷紧、紧张超过负荷,人很快就会完蛋。泰拳之刚猛举世公认,泰拳师之躯体亦刚硬无匹,然而泰拳师之平均寿命仅为四十岁还不到,是戗生之术而非延年之法。或谓养生则太极拳为优,技击主柔则未必为优。此说亦似是而非。太极功夫之以柔化搏人,历代皆有高手,岂能以自己之浅解枉诬古人、误导太极修为?盈天地间最巨伟之力量莫过于大气压,大气压力无形可见,然而它是现代物理学最重视学科之一。茫茫宇宙,大小天体得以生存运动,皆气之作用。古贤悟此理而演创太极之拳,象天法地,包阴孕阳,将虚无一气之道理引入拳法之修炼,是人道武事之合于天道自然之一大发明创见。如果无视于此,纯属无知浅见而已。又现代医学证明,人体肌肉组织若长期处于紧张坚硬状态,则细胞迅速坏死。现代人类的现代病如肩周炎、颈椎病、腰肌劳损等职业病的多发,便与现代人类的工作生活状态相关------长期习惯性姿式。细胞坏死并不可怕,问题是坏死后它能否迅速新生。而现代人类的紧张生活方式则正是使之不能新生的客观环境。太极拳之所以去病健身、养生延年的根本即在于主张“道法自然”------以柔软为刚强!这种刚强是真刚强。婴儿、小草、树苗、活水皆因柔软而活活泼泼、欣欣向荣,知此浅理则主张刚强者可以休矣。太极拳的松柔状态正是我们人体“归根复命”的不二法门,在松柔状态中细胞和神经丛才可以再生和保持鲜活灵敏,使汗毛孔和肌肉在长时间的拳势运动中处于开合松柔状态中,于是,人身小宇宙才能空松而元气充满,与天地太虚同体,从而永葆生命的鲜活灵动。
梅墨生
梅墨生,1960年生,河北人。
1981年毕业于河北轻工业学校(今河北理工大学)美术专业。
1991年、1998年分别修业于中央美院和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班。
少年习长拳,15岁从俞敏师习少林及形意拳。
25岁开始习太极拳,后为著名太极拳家李经梧先生入室弟子。多年习练李经梧师所传吴氏及陈氏太极拳,亦曾得到诸位师兄指点。近年尤潜心于太极拳史、论研究及推手。主编《大道显隐——李经梧太极人生》。名录收入《中国太极拳词典》。对话录收入《盈虚有象——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曾在《中华武术》、《武当》等杂志发表文章。为中央电视台《中华武功》大型专题系列片总策划之一。
现为文化部中国国家画院理论部副主任,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现为北京吴式拳研究会副会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