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巧克力也动摇不了我的同情心

 步行d天涯 2015-11-07

当他人陷入困境和忧虑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产生共鸣并伸出援手,这些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或者整个社会有益的行为,比如帮助和捐赠)被认为和同情心有很大的关系[1]。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亲社会行为早已被证实,然而对于非灵长动物的同情心我们却知之甚少。

2011年12月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2],神经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一起合作,向我们展示了啮齿目动物大鼠(rat)的内心世界。

兄弟,我来救你了

为了探索大鼠是否具有同情心,研究者们设计了这样一系列实验:首先,将大鼠们两两分组住在一笼中培养感情(为避免实验结果是由交配需求所驱使,实验中所用大鼠90%以上为雄性)(作者吐槽:也许培养出来的不是友情,而是基情啊!)

2周后将大鼠放入实验场所进行观察。实验组由1只自由的大鼠及其被困在装置中的同伴组成(装置只能从外部打开门,如图1);剩下3组作为对照,分别由1只自由大鼠与空装置、1只自由大鼠与被困的鼠形布娃娃以及2只自由大鼠与空装置组成。

图1,实验场所示意图。来自:www.sciencemag.org SCIENCE VOL 334 9 DECEMBER 2011。

图1,实验场所示意图。来自:www.sciencemag.org SCIENCE VOL 334 9 DECEMBER 2011。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后,研究者们发现,实验组中的自由大鼠表现得非常活跃,在囚困了同伴的装置附近不停跑动并撞击装置试图解救同伴,而面对空装置和布娃娃的大鼠则表现得非常悠闲。经历了1周左右的尝试,多数大鼠都成功地打开了装置的小门释放了同伴;而在与同伴团聚之后,作为解救者的大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紧紧追随在同伴身后,显得异常兴奋。看来对于它们来说,救出同伴是一件重要的、值得庆贺的事情。

秋水两相望,不阻侠义肠

与许多物种类似,大鼠也很喜欢与同类进行肢体的接触和抚蹭。那么大鼠拯救同伴的动机是否混杂着想要和同类进行接触的目的呢?为了排除这个可能性,研究者们设计了一个分离装置(图2)。与图1装置不同的是,分离装置场地的中央设有隔板,被困大鼠获救后只能逃向隔板的另一边而无法与同伴相聚。结果发现,无论是能抚蹭嬉戏还是只好隔墙相望,自由大鼠都会积极地解救同伴。

图2,分离装置示意图。来源:www.sciencemag.org SCIENCE VOL 334 9 DECEMBER 2011。

图2,分离装置示意图。来源:www.sciencemag.org SCIENCE VOL 334 9 DECEMBER 2011。

人类社会VS大鼠的小世界

关于同情与救助他人的方面,这些长相憨憨的小动物的许多行为都与我们的社会非常相似。

比如说,人类遇到危难时会大呼“救命啊!”被困的大鼠也会发出求救信号,只不过是以一种我们听不到的方式。探测器显示被困大鼠会发出约23千赫兹的超声波来呼唤自由大鼠的救援,自由大鼠则会在同伴“救救我啊!”的呼喊声中焦急而奋力地寻找开门的方法。装置打开之后,超声波就几乎探测不到了。

人们常常感叹“女人就是容易心软”——相同情况下,女性会更容易被打动也更富有同情心。其实在大鼠中也有相似的情况。雌性大鼠会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寻找打开装置的方法,而将已经学会开门的大鼠再放入同样的实验环境当中,雌性大鼠也会更加迅速地、毫不犹豫地解救同伴,似乎不忍心看同伴再多受一分钟的苦。

性格不同的人行事也会大相径庭,这是我们都知道的道理。大鼠实验也表明,性格特点可能在亲社会行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胆子比较大的大鼠在解救同伴的实验中表现得更好,而那些最终没有成功打开装置的大鼠多数比较胆小。这与我们生活中胆小怕事者很少对他人伸出援手如出一辙。

解救同伴VS巧克力的诱惑

现在我们知道了,大鼠与灵长类动物一样是具有同情心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得问问它们:喂,解救同伴这件事在你们心中有多大的价值?

大鼠们没法向我们表白内心的想法,于是研究者们就选取了一件对大鼠极具诱惑力的筹码——巧克力——作为衡量价值的工具。巧克力是大鼠极其喜爱的食物,有巧克力吃就绝对不会碰鼠粮,而且平均每只大鼠都能吃掉7颗以上的巧克力。 现在,抉择的时刻到来了,自由大鼠的面前放着2个装置(图3):一扇门后是5颗香甜诱人的巧克力,另一扇门后是朝夕相处的同伴;先解救同伴会面临着巧克力被抢夺的危险,先去吃巧克力又要在同伴的呼救声中忍受煎熬。到底要先选哪一边?

图3,同伴VS巧克力装置示意图。来源:www.sciencemag.org SCIENCE VOL 334 9 DECEMBER 2011。

图3,同伴VS巧克力装置示意图。来源:www.sciencemag.org SCIENCE VOL 334 9 DECEMBER 2011。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想:老鼠们真笨啊,这有什么可纠结的,显然先去把巧克力吃光再去救出同伴是最佳的选择啊!随着实验结果的揭晓,你会发现大鼠远比我们想象得还要有爱心。

选择先去打开同伴的门和先去享用巧克力的大鼠数量各占一半,看来解救同伴和获得最爱的巧克力在大鼠心中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但令人惊讶的是,那些先打开巧克力装置的大鼠中有6成只吃掉了3.5颗左右的巧克力,把剩下的留给仍然被困的同伴出来后享用;而对照组(巧克力装置+空装置)中的大鼠无一不痛快地吃光了5颗巧克力。

这些较灵长类低等的萌萌的大鼠,用它们的行动告诉我们:亲社会行为,我们也有!我们也怀有“好东西要和好朋友一起分享”这一亲切可爱的感情!

本文编辑:鱼在在藻。

参考文献:

[1] D.C.Batson, in The Social Neuroscience of Empathy ,J. Decety, W. J. Ickes, Eds. (MIT Press, Cambridge, MA,2009), pp. 3–15.
[2] Inbal Ben-Ami Bartal, Jean Decety, Peggy Mason. Empath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in Rats. SCIENCE (9 DECEMBER 20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