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撞击”号探测器任务终结 完成多项使命

 ldjsld 2015-11-07
NASA项目“深度撞击”已经结束,自从2005开始以来,在9年时间里,对彗星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在2005年对坦普尔1号彗星进行了撞击,并收集扬起的彗星物质,科学家认为这些任务有助于揭开彗星的组分、物质以及起源之谜。NASA的科学家们收集了大量有关彗星的相关知识与数据,其中有大约50W张高清照片,让人们对彗星有了深刻的了解。


这个探测器最后一次与美国宇航局联系是8月8号,专家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进行修复,但是无果,科学家被迫终止了“深度撞击”号的任务。因为这个探测器的能源已经耗尽了。无法再为人类工作。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阿赫恩是本项任务主要研究者,他认为撞击彗星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彗星的理解,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彗核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此前并不知晓的彗星奥秘,其中有关于太阳系起源的信息,总体上看,“深度撞击”计划已经大大超出了科学家的预计。按照原计划,“深度撞击”号在完成对坦普尔1号彗星彗核的撞击任务后已经实现了预期设想,JPL实验室科学家开始为其安排扩展任务,不停地寻找新的探索目标,而“深度撞击”号也一直运行了8年多时间,星载设备的可靠性极佳。



在任务期间,天文学家们控制深度撞击号飞船飞越哈特利2号彗星,在这期间还对月球与火星进行了研究,试图在火星与月亮上发现水域甲烷气体。2012年1月,“深度撞击”号访问了彗星C/2009 P1,并拍摄到早期图像数据。在失去对“深度撞击”号的联系后,科学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恢复,但是飞船上的通讯天线指向存在问题,因此指令的传输变得很困难,推进系统基本处于冻结状态。NASA对“深度撞击”号的评价相当高,完全改变了我们以往对彗星的认识,还提供了一些关于行星科学的奥秘。



相关信息:

2005年1月13日,北京时间2时47分,美国成功发射彗星探测飞船,“深度撞击号”。2005年7月4日,释放出一颗372公斤级的钢弹,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的核,价值3.3亿美元。人类第一次与彗星亲密接触。太平洋时间2005年3日22时52分(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号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击中”目标——坦普尔1号彗星,地面控制大厅里一片欢呼,“炮轰”彗星大片正式上演,整个程序花了3.7秒。


这项史无前例的“炮轰”彗星计划始于1999年11月1日,美宇航局于美国东部时间2005年1月12日13时47分08秒574毫秒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17B发射台成功发射“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在4日撞击彗星之前,“深度撞击”号走过了4.31亿公里的漫长太空之旅,终于迎来了与坦普尔1号“亲密接触”的激动人心时刻。  撞击器击中彗星的彗核后,会在其表面轰出“弹坑”,使其内部物质暴露出来供研究。据预测,撞击会造成彗核表面的冰雪、尘埃等溅起,好比在太空中放出一个大“焰火”。  科学家们认为,彗核中含有太阳系初生时遗留的物质,希望借助此次撞击对太阳系诞生的过程有更多了解。美宇航局专家表示,这次撞击不会改变彗星的轨道,也不会对地球构成危险。

天文学家猜想,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大约39亿年前可能都曾受到彗星的密集轰击,而不久后地球上就出现了生命,两者之间可能有联系。如果能由此在回答“人类从哪里来”的问题上有所帮助,此次撞击的意义更将惠及全人类。  其次,整个过程的航天器无人控制技术堪称完美,而这对人类未来远足外空,离开蛰居许久的地球家园,前往外空开辟新的乐土,也将具有重大意义。  再者,以如此一种好莱坞大片的方式进行的“深度撞击”,无疑能激发出人类更多的想像,吸引更多的人投身科学探索。或许在许多人的眼中,科学研究总是枯燥无味的,而空间探索则更往往是“虚无缥缈”的。但“深度撞击”吸引了无数的眼球,当他们在今后仰望苍穹的时候,心中或许会萌发出更多从事科学探索的激情。而这,或许远比传统教科书式科普教育的效果要来得更好。  可能有人会说,“深度撞击”耗资3.3亿美元,如此巨资是否值得?然而,比较一下吧,一架B-2轰炸机的单价高达21亿美元,当它在地球上留下深坑的同时,留在人类心灵里的伤害,又是多么深重呢?  “香消玉殒”在宇宙深处,“深度撞击”留给人类的,绝非仅仅只是一场华美的“焰火”表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