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立太虚 ---宋.投子义青 须弥立太虚,日月铺而转。 群峰渐倚他,白云方改变。 少林风起丛,曹溪洞帘卷。 金凤宿龙巢,宸苔岂车碾。 赏析:这首偈诗,<<景德传灯录>>和<<五灯会元>>均作是浮子山送给投子义青的。但在<<投子义青语录>>中,是投子义青辞别浮山法远的,而其中之意,也应为投子义青所作。 首联“须弥立太虚,日月铺而转”,佛教认为,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九山(连须弥山)八海围绕着;在须弥山的四方海中有四大洲;日与月旋绕于须弥山的山腰。这是借“须弥”譬喻佛陀以及诸大祖师证悟的妙明真心,从亘古乃至未来,不动不摇。“群峰渐倚他,白云方改变”,法界万有如同“群峰”一样围绕着这座“须弥山”旋转,白云也因须弥而色彩绚烂。“少林风起丛”,少林寺是达摩初祖传法之地,这是借喻浮山法远禅师把达摩之心,如风一样传布于各处。“曹溪洞帘卷”直至曹溪六祖,禅宗得以大放光彩,遍照中华大地。“金凤宿龙巢,宸苔岂车碾,”金凤是在龙巢里长大的,皇宫中的青苔岂是寻常车马所到之地!譬喻禅者的修行境界和功夫不同凡响。的确,在投子义青的带领下,曹洞宗以后的几代中人才辈出,气象一新,几为绝响的曹洞宗迎来昌盛的中兴时代。 渔父歌 ---宋.投子义青 晓来风静烟波定, 徐来短艇资闲兴, 满目秋江澄似镜, 明月迥, 更添两岸芦花映。 颂道吾密密处 ---宋.投子义青 骊龙海卧瑞云高, 四望归宗万派朝。 木人来问西宫事, 回惠东园一颗桃。 著者小传:投子义青(1032-1083),青社(今河南郾师县)人,七岁出家,遍识华严、唯识等经论,人称“青华严”。后临济宗参浮山法远禅师悟道,为曹洞宗大阳警玄禅师法嗣。住舒州(今安徽潜山县)投子山胜因院。承继曹洞宗细腻绵密的宗风,其“美食不中饱人餐”句为丛林传唱。 颂药山问高沙弥 ---宋.投子义青 兴亡虚去又虚来, 为渠国士绝纤埃。 须弥顶上无根草, 不受春风花自开。 著者小传:投子义青(1032-1083),青社(今河南郾师县)人,七岁出家,遍识华严、唯识等经论,人称“青华严”。后临济宗参浮山法远禅师悟道,为曹洞宗大阳警玄禅师法嗣。住舒州(今安徽潜山县)投子山胜因院。承继曹洞宗细腻绵密的宗风,其“美食不中饱人餐”句为丛林传唱。 赏析:这里又有一则公案。药山惟俨有一次对高沙弥说:“我听说长安城十分热闹,你知道吗?”高沙弥回答道:“长安城热闹与否跟我无关,在我的国度里,自是清净晏然!”药山很赞赏他的回答,但不放心,问道:“你这是从经上看到的,还是向别人请教的?”“不看经、不请教的大有人在,为什么非要看经、请教别人才能得到呢?”为了拈提这则公案,投子禅师做了这首偈颂。 “兴亡虚去又虚来”,古往今来,无数国家、民族兴盛、灭亡,可是所有的这一切都沉入了历史的长河中,“虚去虚来”。“ 为渠国士绝纤埃”,“国士”喻圆满的法身自性,超越一切,不变不衰,更不会沾染本点尘埃。“须弥顶上无根草,不受春风花自开,”这圆满自性犹如须弥顶上的无根草,自根自本,自开自足,不受春夏秋冬等环境的制约。正如圆悟大师所说:“火不待日而热,风不待月而凉。鹤胫自长,凫胫自短。松直两棘曲,鹄白乌玄,头头显现。 颂首山答僧问 ---宋.投子义青 水出昆仑山起云, 钓人樵父昧来因。 只知洪浪岩峦阔, 不肯抛却弃斧声。 著者小传:投子义青(1032-1083),青社(今河南郾师县)人,七岁出家,遍识华严、唯识等经论,人称“青华严”。后临济宗参浮山法远禅师悟道,为曹洞宗大阳警玄禅师法嗣。住舒州(今安徽潜山县)投子山胜因院。承继曹洞宗细腻绵密的宗风,其“美食不中饱人餐”句为丛林传唱。 示襄禅者 ---宋.慈受怀深 古人得后便休休, 茅屋青灯百不求。 遮眼漫将黄卷展, 不风流处却风流。 著者小传:慈受怀深(1077-1123),宋朝云门宗禅匠,寿春府(安徽省)六安人,俗姓夏,出生时富瑞相。十四岁剃发出家。四年后,云游天下丛林,寻师访道。宋徵宗崇宁初年,前往嘉禾(今浙江省)资圣寺,参访净照崇信禅师领悟得旨。宣和三年,依皇诏住持东京(河南省)慧林寺。靖康二年,辞去慧林寺,经天台山,居于灵岩,后来再入蒋山,退隐于洞庭湖畔的包山。绍兴二年四月二十日上堂开示后,安然示寂,世寿五十六岁,法腊三十六年。有《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四卷传世。 赏析:首两句“古人得后便休休,茅屋青灯百不求”,应作“得古人后”,为适合诗歌的平仄而作了调整。其涵义是诗人体悟了古大德的证道秘髓后,万事大吉,无事挂心,心境完全融入了空性的大光明藏中,无限惬意,百无所求。正所谓“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了无时”。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展读佛经,并不是为了解难释惑,而今证悟本来,一切疑惑都已经涣然冰释。此时此刻,信手翻看佛经只是为了遮眼而已。禅者到此,真正是大潇洒,大自在。在世人的眼中,青灯黄卷本是清贫修持的苦事。但在禅者看来,他已经证到诸佛奥藏,彻悟本来,这才是真正的最大的风流。世人迷昧颠倒,“妄见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错认风流,以致轮转六道,苦不堪言。而伟大的禅者却不为世间染污,最终悟入佛之知见,于不风流处尽呈风流。 吹落桃花 ---宋.慈受怀深 只是旧时行履处, 等闲举着便淆讹。 夜来一阵狂风起, 吹落桃花知几多。 著者小传:慈受怀深(1077-1123),宋朝云门宗禅匠,寿春府(安徽省)六安人,俗姓夏,出生时富瑞相。十四岁剃发出家。四年后,云游天下丛林,寻师访道。宋徵宗崇宁初年,前往嘉禾(今浙江省)资圣寺,参访净照崇信禅师领悟得旨。宣和三年,依皇诏住持东京(河南省)慧林寺。靖康二年,辞去慧林寺,经天台山,居于灵岩,后来再入蒋山,退隐于洞庭湖畔的包山。绍兴二年四月二十日上堂开示后,安然示寂,世寿五十六岁,法腊三十六年。有《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四卷传世。 真实到家之人,总是得意忘言;伶俜在外之人,每每随情起解。正如怀深所形容的;从前参禅,“等闲举着便淆讹”。如果已了悟本来,又如何呢?“寸丝不挂,犹涉廉纤;独脱无依,未为极则”。学者如何说?夜来一阵狂风起,吹落桃花知几多。 万事无如退步休 ---宋.慈受怀深 万事无如退步休, 本来无证亦无修。 明窗高挂菩提月, 净莲深栽浊世中。 著者小传:慈受怀深(1077-1123),宋朝云门宗禅匠,寿春府(安徽省)六安人,俗姓夏,出生时富瑞相。十四岁剃发出家。四年后,云游天下丛林,寻师访道。宋徵宗崇宁初年,前往嘉禾(今浙江省)资圣寺,参访净照崇信禅师领悟得旨。宣和三年,依皇诏住持东京(河南省)慧林寺。靖康二年,辞去慧林寺,经天台山,居于灵岩,后来再入蒋山,退隐于洞庭湖畔的包山。绍兴二年四月二十日上堂开示后,安然示寂,世寿五十六岁,法腊三十六年。有《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四卷传世。 润洲 ---宋.仲殊 北固楼前一笛风, 断云飞出建康宫。 江南二月多芳草, 春在蒙蒙细雨中。 赏析:“北固楼前一笛风,断云飞出建康宫”,在千古名胜北固楼前,禅师远眺天边,耳边是风中悄来的悠悠笛声。这是何等的闲适!更不必说,春和景明,白云缕缕飘荡。在这自古人文荟萃的江南,连白云都仿佛折射出历史的馨香。一个”断“字,不仅显示出绝妙生机,也折射出历史的余韵。“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多少往事都已化作悠悠的白云,飘散而去,只有那不变的春色永驻人间。正如杨慎在《临江仙》所咏叹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千古传诵的七绝诗,受到了大家的称赞。清人翁方纲在《石洲诗活》中评道:“僧仲殊‘北固楼前一笛风’一首,亦唐人佳境。” 秋半西风急 ---宋.佛果圆悟 秋半西风急,当空月正圆。 萧萧木叶落,湛湛露珠悬。 嘹唳冲云雁,凄清抱树蝉。 头头浑漏泄,切忌觅幽玄。 赏析:圆悟禅师运秾丽之笔,描扑面春色,生动地表现了对处处是道 的体认。“山河大地即是真如”的理事无碍境界在此诗中展露无遗。圆月、西风、落叶、玉露、云雁、鸣蝉……处处如诗如画,处处即是启人自性的菩提大道。立处皆真,更有何真可觅!当下便觉,更有何觉不明!正如大慧宗果所云:“久雨不曾晴,豁开天地清。祖师门下事,何用更施呈?”整个天地景象已经朗朗在目,所闻所见者无非是禅。雁冲青天,蝉鸣草丛,花开陇上,柳绽堤边,即事即真,触目菩提。何必计较思量,闻声另寻道,见色别求心?花蕾舒绽,陇上写春,叶落萧萧,悬珠湛湛,自然景色,直截会取,声只是声,色只是色,一切天机原真地呈显。“头头浑漏泄,切忌觅幽玄”,真如妙性,法法全彰,拈来即是,哪里还有什么幽通玄妙之事?非离真而有立处,立处即是自家体矣。 秋深天气爽 ---宋.佛果圆悟 秋深天气爽,万象共沉沉。 月莹池塘静,风清松桧阴。 头头非外物,一一本来心。 直下便荐取,切莫更沉吟。 著者小传:佛果圆悟(1063-1135),宋代临济宗杨岐派著名高僧。俗姓骆,字无着,彭州(今四川省彭州市)崇宁人。一生先后住持于成都昭觉寺、夹山灵泉院、金陵蒋山、天宁万寿寺、镇江金山寺等国内著名道场,弟子满天下。受朝廷敕赐紫袈裟及“佛果禅师”,绍兴五年圆寂,葬于昭觉寺,蒙宋高宗赐号“圆悟”,世称圆悟克勤。圆悟禅师著有《碧岩录》、《圆悟心要》等作品,集杨岐宗大成,特别是《碧岩录》,被推为历代禅学的第一奇书。
金鸭香销锦绣帏 ---宋.佛果圆悟 金鸭香销锦绣帏, 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 只许佳人独自知。 著者小传:佛果圆悟(1063-1135),宋代临济宗杨岐派著名高僧。俗姓骆,字无着,彭州(今四川省彭州市)崇宁人。一生先后住持于成都昭觉寺、夹山灵泉院、金陵蒋山、天宁万寿寺、镇江金山寺等国内著名道场,弟子满天下。受朝廷敕赐紫袈裟及“佛果禅师”,绍兴五年圆寂,葬于昭觉寺,蒙宋高宗赐号“圆悟”,世称圆悟克勤。圆悟禅师著有《碧岩录》、《圆悟心要》等作品,集杨岐宗大成,特别是《碧岩录》,被推为历代禅学的第一奇书。 赏析:祖宗天悟的形式可谓千奇百怪,异彩纷呈,学者应知“法无定法”,更不可执着。在杨岐宗中,圆悟克勤闻艳诗而开悟的过程十分有趣。 克勤的师父五祖法演禅师曾作一首艳诗:“一段风光画不成,洞房深处恼予情。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郞认得声。”克勤听了,若有所悟,向师父求证。法演知他开悟的机缘已经成熟,遂大喝一声:“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 克勤豁然开解,跑到室外,看见一只公鸡飞上栏杆,正鼓翅引颈高啼,克勤笑道:“这岂不是‘只要檀郎认得声’的‘声音’嘛!”于是将自己开悟的心得写成偈颂,呈给师父…… 参透本来如热中的情事,只有个中人,方知个中味。旁人是无法说得的。又悟境超越语文文字,泯绝思虑分别,好些少年的一段风流韵事,只要心心相印,怎可与外道哉? 瞌睡诗 ---宋.佛果圆悟 懵懵懂懂无巴鼻, 兀兀陶陶绝忌讳。 任信流光动地迁, 不论冬夏唯瞌睡。
著者小传:佛果圆悟(1063-1135),宋代临济宗杨岐派著名高僧。俗姓骆,字无着,彭州(今四川省彭州市)崇宁人。一生先后住持于成都昭觉寺、夹山灵泉院、金陵蒋山、天宁万寿寺、镇江金山寺等国内著名道场,弟子满天下。受朝廷敕赐紫袈裟及“佛果禅师”,绍兴五年圆寂,葬于昭觉寺,蒙宋高宗赐号“圆悟”,世称圆悟克勤。圆悟禅师著有《碧岩录》、《圆悟心要》等作品,集杨岐宗大成,特别是《碧岩录》,被推为历代禅学的第一奇书。 赏析:佛果圆悟的瞌睡诗很长,这里只是选了首四句。这首诗生动、怪异、别开生面,令人忍俊不禁,拍手称快。 “懵懵懂懂无巴鼻,兀兀陶陶绝忌讳”,一个人在床上陶然大唾,直睡得个天昏地暗,懵懵懂懂,肆无忌惮。这是禅师心中无所牵挂,怡然自得的潇洒状态。大家知道:佛法在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处。在经历了万千锤炼后,禅师将清凉绝顶高远意境与红尘热恼的大眠打成一片,入世而出世,出世而入世。正如圆悟所说,“灰头土面处壁立千仞,壁立千仞处土面灰头”,“或孤峰独宿,不碍土面灰头;或土面灰头,不碍孤峰独宿。”果如此,则佛法世法自是一片,随缘不变,处闹常宁。 “任信流光动地迁,不论冬夏唯瞌睡”,中国古人历来异时台金,不少人闻鸡起武,还有“头悬粱,锥刺骨”等动人的故事。但同时也有以“瞌睡”闻名于世的,如彭祖、陈抟等神仙人物。在见道 的人眼中,时间亦是无常而性空,“流光动地迁”只是世人的感受。对了悟诸法实相的禅师们而言,他们是达到了“醒睡一如”的悟境。对这种悟境,圆悟还有一偈<<众生本来是佛>>来形容:“放憨放痴贪世味,闲情谁管真如地。有时得片好风光,十字街头恣游戏。” 一树春风 ---宋.佛印了元 一树春风有两般, 南枝向暖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 一片西飞一片东。 著者小传:佛印了元(1026-1086),字绝老,俗姓林,饶州浮梁(今江西景德镇)王氏子。北宋著名诗僧,住镇江金山寺,与苏轼、黄庭坚等人交好。擅书法,能诗文,尤善言辞,宋神宗赐号佛印。 赏析:秦少游和苏东坡参禅,有一人走过,身上生满虱子。苏东坡说:“人身上的垢秽中生出了虱子。”秦少游却说:“虱子是棉絮中生出!”两人为此争执不休,最后请教佛印禅师,佛印于是做了这首诗偈。 凡夫自隔于圣的关键之处在于:凡夫在诸法缘起性空的平等境中妄见生灭幻相而分别执着,造作诸业,轮回不休。一切诸法皆是真如实相的随缘显现,缘尽而灭,与此当中毕竟平等、了不可得。“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片西飞一片东”,东西南北、暖寒向背等等,都只不过是缘生缘灭而已,又哪里有什么定性可得呢!明白了这个道理,“现前一段西来意”,哪里又不是祖师西来意呢!物我本自亦知,无常正是恒常。正如行言禅师云:“森罗尤象,诸佛洪源。显明则海印光澄,冥昧则情迷自惑。苟非通心上士逸格高人,则何以于诸尘中发扬妙极,卷舒物象,纵夺森罗?” 地炉无火 ---宋.重喜 地炉无火一囊空, 雪似杨花落岁穷。 乞得苎麻缝败衲, 不知身在寂寥中。 著者小传:重喜(生卒年不详),宋朝熙宁时僧人,会稽人。史载重喜家境穷苦,少年失学故不识字,日诵观世音菩萨而不稍休息。后不但能够读书,而且善诗偈。 赏析:本诗描写僧人生活,意境清寂。“地炉无火一囊空”,炉中无火譬喻僧人身心远离五欲烦恼之火,清净如“一囊空”。<<大智度论>>曰:“哀哉众生,常为五一欲所恼,而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灸疥。五欲无益,如狗咬炬。五欲增争,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雪似杨花落岁穷”,落地成裘的雪花飘扬于岁末之际,僧人禅心如雪,纯洁无染。“乞得苎麻缝败衲,不知身在寂寥中“,功夫臻达此种境地,哪还在乎芒鞋破衲,只觉得身心愉悦,法喜充满。而这清贫孤苦的生活,实是修行安忍禅定、精进办道的捷径,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是也。 题梵天寺 ---宋.守诠 落日寒蝉鸣,独归林下寺。 柴扉夜未掩,片月随行履。 惟闻犬吠声,又入青萝去。 著者小传:守诠(生卒年不详),一作惠诠。北宋时杭州梵天寺僧人。性好幽寂,富有诗才,与苏轼等人有交往。<<冷斋夜话>>说他“佯狂垢污”,但“诗句清婉”。 赏析:东坡倅杭时,寺僧守诠住梵天寺。东坡过访,见其壁间诗。细细把玩,觉得颇有意蕴,一时技庠难耐,遂和诗一首于后:“但闻翅外钟,不见烟中寺。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履。惟应山头月,夜夜照 来云。“清远幽深,其气味自合。 秋日的傍晚,夕阳西下,秋蝉长鸣,诗僧独自行走在山林小路上,他是一个人回到居住的林中寺院。寺庙的山门未掩,省却了“推又敲”的麻烦。此时,整个意境十分幽僻、清冷。而诗僧的心境如何呢? “片月随行履”,一弯明月伴随着诗僧的脚步,照亮了前方的路。“惟闻犬吠声,又入青萝去”,万籁俱寂,只听见犬吠的声音划破夜空,诗僧又穿入了松林中云。全诗展现的是清幽空寂之景和诗僧静寂幽古的心态。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盛赞此诗:“幽深清远,自有林下一种风流。” 不搽红粉 ---宋.法云秀 谁能一日三梳头? 撮得鬓根牢便休。 大抵是他肌骨好, 不搽红粉也风流。 著者小传:法云秀(1027-1090),俗姓辛,秦州陇城(今甘肃天水)人。少时出家,谒天衣义怀禅师而得法,后住北方多处寺院。洛阳法云寺落成,应诏主持该寺,故世称法云秀。道风峻洁,面目言冷,平生以骂詈为佛事,人称秀铁面。赐号圆通。
赏析:据载俱胝和尚在天龙禅师深会禅旨后,于机锋应接之际,总是惟竖一指。临终前说:“吾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受用不尽。”该公案可与此禅诗共赏。“谁能一日三梳头?撮得鬓根牢便休”,禅师大事已了,所作已办。“撮得鬓根”譬喻彻见本来的禅师不用再设立什么名目、机关,只是随意聚拢头发成为一束,梳妆就告结束;一如俱信呢?只是“肌骨好”,所以不涂脂粉,也自有无尽风流。譬喻倶胝以竖指应对学人,是因为他已经证悟有的清净妙心,所以要本不用别立名目,随手拈来即为道用。正如道宁所咏:“无伎俩,少人知。大抵还他肌骨好,何须临镜画蛾眉?” 颂六祖公案 ---宋.死心悟新 六祖当年不丈夫, 倩人书壁自糊涂, 分明有偈言无物, 却受他家一钵盂。 著者小传:死心悟新(1044-1115),北宋黄龙一派著名禅师,自号死心叟,俗姓王,韶州人。出家悟道,继席黄龙,与黄庭坚等人交好。学人云集,多所成就。著有《死心悟新禅师语录》传世。 赏析:黄龙死心悟新禅师语录>>悟新禅师的这首诗是牛提六祖大师的悟道偈,机锋犀利,显示了其超凡的智慧。“分明有偈言无物,却受他家一钵盂”,表面上是讥讽六祖慧能明明做了一道偈云“本来无一物”,现在却依然受了一钵盂,这分明是有物嘛!岂非自相矛盾?许多学人认为这首诗偈指出了六祖大师悟道的悖谬之处,是死心悟新对六祖的批评:“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学人千万不可跟随死心禅师而转,而落入尘俗情见的陷阱。须知,毕竟本来无一物,而钵孟又何尝是“物”?缘生缘灭,本无自性,当体即空;本来无物,钵孟是空,六祖是空,故受钵孟亦是空,无所受之人,无被爱之人,亦无受之过程,三轮体空,本无所得。大慧宗杲曾拈提死心悟新的这首诗偈,甚为精当:“且道钵孟是物不是物?若道是物,死心老亦非丈夫。若道非物,争奈钵孟何?” 二八佳人 ---宋.中仁 二八佳人刺绣迟, 紫荆花下啭黄鹂。 可怜无限伤春意, 尽在停针不语时。 杨岐派的禅风总是平实无华,“杨岐无旨的,载田博饭吃。说梦老矍昙,何处觅踪迹”。在这平常心是道的现实生活中,连平常心的意念心都已经没有了。大慧云:“大事既明,则十二时中,折旋俯仰,弹指謦欬,无非佛之妙用”。“不用安排,切勿造作。造作安排,无绳自缚。不安排,不造作,善财弹指登楼阁,秘魔放下手中杈,普化入市摇铃铎。”且道这最后一句“停针不语”,如何会得?枯木花开劫外春,倒骑玉象乘麒麟。 一拳拳倒黄鹤楼 ---宋.白云守端 一拳拳倒黄鹤楼, 一踢踢翻鹦鹉洲。 有意气时添意气, 不风流处也风流。 著者小传:白云守端(1025-1072),北宋临济一杨岐禅派著名禅师。秒工翰量,20岁依茶陵郁山主出家,圆具后参杨岐方会禅师,得其心印。28岁住持江州(今江西九江)承天寺,安徽舒州白云山海慧寺,所至禅众云集。胆识过人,学众敬而畏之。著有《白云守端禅师语录》两卷、《白云守端禅师广录》四卷。 赏析:据《五灯》载,临济义玄三度问法,三度被打,及至开悟后,向黄檗脸上飞掌而掴,可见其雄奇磊落。这是一首唱颂临济彻悟公案的名偈,彰显禅师透脱自在、绝对自由的生命境界,以及雄视天下、豪甲宇内的绝顶气概。人佛不二,三来现成,明见此理,禅师当可唯我独尊,鼻孔朝天,傲视天下。“一拳拳倒黄鹤楼,一踢踢翻鹦鹉洲”,禅师一语既出,就显出翻江倒海的伟力和雄浑刚健的气魄。明悟真如法身之后,禅师自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那刚烈迅猛、扫古荡今的浩瀚之气足以惊天动地、震铄寰宇。亦如释迦世尊降生时,周行七步,大声宣布:“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而证悟的禅师,意气风发自是不减,于不风流处尽呈绝代风流。 蝇子透窗偈 ---宋.白云守端 为爱寻光纸上钻, 不能透处风多难。 忽然撞着来时路, 始觉从前被眼瞒。 著者小传:白云守端(1025-1072),北宋临济一杨岐禅派著名禅师。秒工翰量,20岁依茶陵郁山主出家,圆具后参杨岐方会禅师,得其心印。28岁住持江州(今江西九江)承天寺,安徽舒州白云山海慧寺,所至禅众云集。胆识过人,学众敬而畏之。著有《白云守端禅师语录》两卷、《白云守端禅师广录》四卷。 赏析:这首禅诗语意双关,机锋暗藏。苍蝇钻纸是因为趋光,趋光是苍蝇的日常经验。但经验是否可信?苍蝇如此,人又何别?盲目地崇信自己或他人的成功经验,而自以为是,殊不知世异时移,当时空等诸多影响条件改变时,原有的经验又有多少可以参照呢?如果用实事求是一言以蔽之,是否过于简浅呢? “忽然撞着来时路”,这个“来时路”即真如佛性,人人具足,只因众生妄想颠倒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始觉从前被眼瞒”,回头就路还家时,方知平生被眼所蒙骗。此中之“眼”是代称,总代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六根本为六贼,虚妄不实,奈何众生迷背自心,向外驰求,认贼为子,遂因六根,触对六尘,引起六识,从兹发生无量种种知见。不知根尘本空,识性如妄,不能返观内照,复还本体,以致轮转生死,无有了期。众生若能回归“来时路”,知幻即离,舍妄归真,则朗朗乾坤,任自飞翔矣。 东园 ---宋.道潜 曲渚回塘孰与期? 杖藜终日自忘机。 隔林仿佛闻机杼, 知有人家住翠微。 著者小传:道潜,北宋僧人、诗人。本姓何,宇参寥,于潜(今属浙江临安)人。苏轼为杭州地方官时,道潜居住在乔果精舍中。与苏轼唱和往还,结为忘形之交。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记载,道潜本名昙潜,苏轼改为今名。苏轼遭贬谪后,道潜也受牵连而治罪还俗,谪居兖州(今属山东),建中靖国初年(1101),方受诏复还,仍削发为僧。崇宁末年,归老于江湖,赐号妙总大师。有《参寥子诗集》。 赏析:首句“曲渚回塘孰与期”,以曲渚回塘立言,表现诗人与自然万物浑然融为一体的情怀,此中透脱一种高雅的闲境。次句以“杖藜”自喻,终日忘机,显见一种空性的自在。随后,诗人出乎意料地奇峰一转,“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住翠微”。当时,此句曾引起很多人讽刺,概其认为尚未离俗,境界不高。但苏轼却不以为然,而对此诗大加赞赏:“参寥善绝句,有云: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住翠微。每为人诵。……此吾师七字诗号也。”其实此句意味甚妙,一般有如此,诗僧选择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尘俗当中修炼身心。处处清净自在,何来红尘出尘?但闻机杼声声,几多梵音妙音。在大隐于市的生活中,忘我忘机,和光同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