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图就是“游记” 不讲究比例尺 在中国,古时的人们管地图叫做“舆图”。“舆”字的本意为“车厢、车辆”,这恰好概括了那时人们测绘地图的方式——坐在车上(或骑马、乘船、步行等)前往尚待探索的地域,凭借简单的定向设备确定位置,再将亲眼侦测到的地理信息记录下来,绘制到图上。对于没有现代科技,不能以俯瞰地面的古人们而言,采用这种原始方法所测绘出的「地图」,绘图的形式也与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地图大不相同。 古代中国有以下三种比较典型的绘图形式:以山川为基准的地图、以行进路线(水路、道路、海洋航线等)为基准的地图,这两种以作者所在的位置为中心,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富裕的地方画大点,无聊的地方少画点”,完全不讲究绝对方向与比例尺,甚至有人认为其“艺术性”要远高于“纪实性”,类似于简约版本的《清明上河图》。虽然这两种地图因为技术含量太低,在现代地理学、测绘学中一般很少被提到,但是在历史上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客观比例为基准的地图才算是符合现代地图的要求。
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决定在洛河流域建洛邑。《尚书》中《洛诰》就记述了有人就图兴建的事。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和管理需要,出现了不同用途的地图。《周礼》中列举执掌不同用途地图的部门多个。有的掌“版图”(户籍图)、有的掌“上地之图”、有的掌“金玉锡石之地图”、有的掌“天下图”(全国性区划图)、还有的掌“兆域之图”(墓葬地图)等。1977年河北平山县发现战国时中山王陵墓形式范围示意图。 国家疆域图,作为国防的重要工具之一,若是误差太大则无法调兵遣将。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三幅西汉初年地图。一幅为地形图,一幅为驻军图,另一幅为城邑图。距今已有2100多年。比例尺约为180 000:1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和《长沙国南部驻军图》,和伪齐阜昌七年所刻的《禹迹图》与《华夷图》两石刻图。(《长沙国南部地形图》通过粗细不同的线条来区分干、支流与上、下游,并借助类似于等高线形状的闭合曲线来描绘山脉,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早的一张通过科学方法描绘地形地貌的“地形图”。 三国时期制图等于解数学题《海内华夷图》当时世界之最 地图到底是如何制成的?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所著的《海岛算经》,成为古代测量的基本依据,不仅实现了直接测量向间接测量的飞跃,也为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中国公元3世纪,已提出绘制平面地图的科学理沦。西晋时裴秀主持绘制《禹贡地域图》,明确提出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唐以后,贾耽(730-805)师承裴秀六体,绘制了《海内华夷图》。这是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地图。保存在西安碑林宋代(1136年)刻的《华夷图》、《禹迹图》和保存在苏州又修正了《华夷图》中失误的宋代石刻《地理图》,是人们能看到最早的中国石刻地图。元代朱思本总结唐宋前人经验,根据已有图籍,辅之实地调查,编成《舆地图》2卷。明代罗洪先将其改成分幅图,名为《广舆图》,是最早的地图集。1869年(同冶6年),晚清杨守敬整理和编制了历代舆地图,用墨色标志古名,朱色标志今地名,为后人研究地理沿革做出不朽贡献。
提到中国古代独特的地图测量方法,就不得不提“计里画方”。“计里画方”是按比例尺绘制地图的一种方法。是中国古代地图上为使地图图形缩小尺寸正确而使用的一种按比例绘出格网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是,在绘图时,先在图上布满方格,方格中边长代表实地里数,相当于现代地形图上的方里网格;然后按方格绘制地图内容,以保证一定的准确性。 据文字记载,此法始于西晋宰相裴秀,当时裴秀曾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从率数计里”来缩编旧天下大图,制作出了《地形方丈图》。而《海内华夷图》就是唐代贾耽以每寸折百里的比例编制的。北宋沈括,以“二寸折百里“编制了《天下州县图》。此法沿用1500余年,直到清初,在我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我们仍旧能从《禹迹图》,上看到有“计里画方”的格网形式和“每方折地百里”的注记,图面上纵横等距、直线交叉地划满了正方形小格。这种以方格为准,观察各地的四至八到(东、西、南、北四正和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由于未考虑到地球曲率,故除中心部分较准确外,愈往四周变形愈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