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越谈岁月、说瓷器、话趣事——嘉德瓷器二十年 (二)

 5菲菲 2015-11-08

  上一次我讲到有位神秘的委托人出现,我们从她那里发现一对涂满油漆的古代大罐,这对大罐清洗后发现是宫廷御瓷,拍出了很高的价钱。事隔不久,这位委托人又拿出了一件非常神秘的瓷器。这件瓷器一出现,天下皆惊。
  那是什么瓷器如此神秘呢?我们今天继续来揭晓。
  【1995年·成化 青花高足杯】
  就是这件瓷器。当时他拿出来时,我们都吓了一跳,我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位卖家的家中还藏着一件这么好的瓷器。我相信大家也认出来了,这是一件成化年间的官窑瓷器:成化青花高足杯。
  这是当年图录的书页,也是嘉德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件器物在书里做折页。在那个年代,能在一本图录里为一件器物做一个折页,就说明这件器物是非常非常的重要。事实上也是如此。在经过二十年看来,这件成化青花的高足杯,可能是国内大陆拍卖市场这么多年来,唯一出现的一件非常可靠非常完美的一件青花官窑的瓷器。
  这件青花高足杯,它的高足呈喇叭型,外壁依次绘有宝珠、金钱、犀角、叠腾、梵夹、珊瑚、银锭、贝叶这八种宝物,每件宝物下面均托以莲花,把和杯的交接处绘以如意云纹一周,造型非常精巧,玲珑秀美,胎釉白润。它的青花给人一种非常轻盈典雅之感。杯子的器足内,横排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款,证明它是一件极为稀少珍贵的成化官窑瓷器。高足杯也称“马上杯”,上面像一个杯或者碗型,下面有高柄,外观美观,实用方便。这种杯子在元代的时候最为盛行,到了明代也有很多。
  从它的纹饰、风格上来看,我们推测这件成化青花高足杯应该是当时宫廷中用于供奉佛像的佛前供器。在台北故宫有两只与它在器型、纹饰、尺寸完全一样的青花高足杯,而在国内的北京故宫也同样有一只。
  有人可能会疑惑:这么一只小小的青花高足杯,为什么这么名贵,这么被世人所珍视呢?那么我就跟大伙儿来仔细鉴赏一下高足杯的几点特别的地方。
  首先我们看高足杯底部的有个凸结型的柄。这种竹节式柄的高足杯,是成化时期高足杯的一个特色。
  高足杯有两种,一种它的柄上没有凸结。
  上面贴的这两个图是宣德时期的没有凸结的高足杯。跟成化时期的高足杯比较就很容易看到,成化高足杯柄竹节式的设计,令高足杯器身的比例中间有个平衡点,使得器身感觉更加典雅秀巧。
  这两个图是宣德时期的有凸结的竹节柄的高足杯。把宣德时期和成化时期的高足杯作一个比较就不难看出,成化时期的高足杯的杯型更加秀巧。
  我们再看纹饰。成化时期的青花瓷器是使用平等青料,这种青料成色稳定,发色蓝中微泛青灰。所以用这种青料描绘的瓷器,给人发色更加淡雅的印象。
  成化时期的纹饰比较疏朗,它的笔划线条非常纤细,多用勾勒渲染。但这种渲染大都是平涂,没有阴阳项背之分。它的花叶一般做手掌状的撑开,叶子多为齿边,所以它的纹饰整体比较平面,但是也比较清新淡雅。尤其我们可以注意,这个高足杯底部的这一圈弦纹和口沿部的一圈弦纹。成化青花瓷器有一个特点,它不太注重边饰,边饰不繁复,往往就这么一道弦纹。但是这道弦纹,它的间距、力度、发色都给人感觉非常的舒服,非常的好。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弦纹装饰,就在这一笔一道中,使得这个瓷器增添了简洁、雅致的魅力。所以在我们瓷器圈里谈到成化瓷器的时候,都是对成化瓷器的这一道青花弦纹津津乐道、甚为赞誉的。
  这张图里器物的下部就是上面说的这道青花的弦纹。
  我们再说胎釉。这个青花高足杯的胎非常细腻洁白,釉极其温润,稍微有点发青,手抚上去去玉质感。杯子的内釉、外釉、底釉三面釉一致。成化的釉历来为人称道,被认为是历代瓷器中最好的帝釉。
  有人说为什么成化的釉面这么肥润,有羊脂白玉的感觉,是任何时代所不能比拟的呢?这主要是因为它的瓷胚和釉的原料非常好,用的是优质的御土,陶细,釉中成分比如说钙、钠,含量很高,所以它才能达到釉面的这种效果。
  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有没有人发现这个高足杯有个不完美的特点?那就是这个高足杯的身上有开片的现象。
  这不是我们这件成化青花高足杯所独有的,事实上北京故宫所收藏的成化高足杯同样它的器柄上也有这种釉面开片的现象,只是那一件没有沁进脏东西,看着不那么明显。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北京故宫馆藏的这件高足杯细节图。有没有看见柄上开片的现象?
  事实上如果我们注意明代早期,比如永乐、宣德的瓷器,尤其是宣德的一些小件的瓷器的器物上,经常会有这种开片的现象,有的釉面开片十分严重,甚至有点接近像哥釉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和景德镇一些专门烧造瓷器有经验的师傅交流探讨后,我也比较认同这样的观点:很有可能是在瓷器烧造中由于过于追求瓷胎、瓷胚的精炼,而造成的过犹不及的现象。当时所谓“御土”,要把瓷胎做的非常致密、坚实。由于淘洗的次数过多,导致胎土中的颗粒过于细小,吸水性比较差,在施釉烧造的时候,在胎釉结合包括在温度上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就会造成这一现象。这种现象在永乐的时候相对比较少,但在宣德时期由于瓷器更加精炼,这种现象更多。并且在大件器物上相对比较少,在小件器物上尤其明显,就是因为它的胎淘炼得太细,淘洗次数太多,导致胎中的颗粒过于细小。所以这一特征也可以作为我们鉴定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尤其是高档官窑小型瓷器的个人心得体会。
  这么一件小小的青花瓷器,它为什么价格这么昂贵呢?其实成化瓷器很早就开始贵了。在成化二年,进士陆容所写的《菽园杂记》一书中,对龙泉窑、汝窑都礼赞有加,但对成化的瓷器只是提及而已,并没有当成很珍贵的东西来看待。到了万历年间,据沈德符所写的《万历野获篇》,在万历二十几年,他大概才十几岁的时候,成化窑的东西也不过数钱而已,不是很贵,但是到了后来,成化的瓷器已经广受珍爱,他想要买但是已经买不起了。所以从这个文献中可以知道,成化窑的瓷器是从万历初到万历中这一段时间里一下子就昂贵起来了。为什么是这样呢?有人推测,因为万历皇帝在万历十年以前还比较年幼的时候,主要由皇太后以及首辅张居正来辅政,所以行为比较规矩。等到张居正下台,皇太后死后,万历皇帝就过起了非常奢靡的生活,追求各种名物,追求前朝的宝物,生活无度。底下有很多人为了巴结皇帝,供奉很多奢靡之物。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前朝的很多东西,也包括古玩、字画、艺术品等,价格随之上升。而成化瓷器作为当时一种珍稀的物品,估价也开始扶摇直上。经过了明末清初的动荡,这么多年下来,完整的成化的瓷器,尤其是能代表成化时代艺术风格的小件轻盈典雅的瓷器,像这种高足杯、鸡缸杯能留存下来就非常非常稀少了。所以它们今天非常受人珍视,有非常昂贵的价格。
  遗憾的是,96年的时候,国内市场还比较狭小,大家对此认识不足,当时这件高足杯的落槌价才仅仅748,000人民币。而我刚刚发的这个这对粉彩的嘉庆花卉瓶,也卖了400,000的价格。所以当时来说,这个成化杯真是卖得太便宜了。可能也恰恰就是这个原因,这只成化杯卖出去以后,迅速销声匿迹,买到的人再也没有把它拿出来。
  95年秋天这场拍卖,是我们早期历史一场重要的拍卖,当时还出现了很多重要的明代瓷器。
  比如这件估价待询的明代永乐年间青花绶带葫芦瓶。
  还有这件弘治年间黄地青花花卉盘。
  当时永乐青花的葫芦瓶卖了550万人民币,弘治黄地青花花卉盘卖了250万人民币,在当时看都是很高的价格。但这样的瓷器在后来的拍卖中也经常有出现,唯有那个当时只卖了不到80万的成化青花高足杯是被严重低估了。从此之后,世间再也没有出现。
  【1995年·雍正 蓝地白花鱼藻纹盉碗】
  接下来我要说一件难忘的瓷器。这场有这么一对雍正时期的蓝地白花鱼藻纹盉碗。这对盉碗也是大陆二十多年拍卖市场里出现的唯一一对完美的雍正的盉碗。
  这对盉碗是上海文物商店的旧藏,出版在上海文物商店编辑的《清代瓷器赏鉴》一书,对瓷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这本书里面的器物因为都是前二十年流出市场的,而且大都是在一些重要的拍卖出现,所以对我们今天到市场去寻找、鉴定瓷器有很大的帮助。
  这张图是景德镇珠山御窑厂遗址出土的宣德时期的蓝地白鱼藻纹盘。
  这两张图是台北故宫收藏的宣德时期的盉碗。这个盉碗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下腹部有两道凸起的弦纹。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烧造瓷器的品种还是风格,这对雍正蓝釉留白的鱼藻纹碗,明显模仿的是宣德瓷器的风格。
  那这个器型是从何而来呢?有不同的解释。我比较倾向于这样一种说法:
  这个图是陕西博物馆藏的一件唐代的金银器,是一件唐代的银碗。在很多唐代的金银器上,都见到这种腹部加弦纹的风格。所以我很怀疑宣德时期的这种盉碗,它的造型是受到了古代金银器造型风格的影响。
  这种盉碗还有一个特点,它的款识与一般瓷器不同。
  我们知道一般瓷器的款识是写在碗的圈足内,即外底部,而盉碗的款识是有两个。比如我贴的这个宣德盉碗的图,内底部是双圈款:“大明宣德年制”。在它的盖的内侧,还有一个不加双圈的,同样的“大明宣德年制”的款。
  雍正年间的盉碗是完全模仿了宣德时期,同样也是在碗的内底部有这种加双圈的“大清雍正年制”的款识,而在盖的内侧还有不加双圈的“大清雍正年制”的款识。由于它的款都是写在内侧,所以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这个盖和碗扣合起来放到你面前的时候,你是看不到这个碗的款识的。你可能不知道这个碗是什么年代,但是当你把这个盖打开的时候,它的款识就是成对的出现在你的面前。
  我再讲一讲蓝釉白花这个纹饰。我们知道,雍正这对盉碗是模仿宣德,那宣德这个纹饰的灵感又是从何而来呢?那是继承了元代的风格。
  上面贴的图是北京故宫收藏的一件蓝地白龙纹盘,是一样的装饰风格。关于这种装饰风格,在以前的书里不是说的很清楚,甚至有的书里的描述就是含糊不清的。
  根据我对一些实物的研究,我认为这种蓝地白花的器物不是像一般词条里写的那种蓝地留白,或者是蓝地白绘的纹饰。它的具体工艺应该是先在器物上施一层含钴蓝的蓝釉,用剔刻的方法剔出纹饰,填上类似于化妆土的白色泥料,然后在白色泥料上再阴刻纹饰,比如阴刻龙身上鳞片的纹饰,或者鱼身上鳞片的纹饰,或者荷花花蕊的纹饰。这些纹饰都阴刻好之后,整体再罩一层透明釉,最后一次烧成。所以我们在接触这类器物实物的时候,我们会摸到它上面白的纹饰有凸起的现象,而且凸起不太均匀,有的凸起比较高,有的凸起比较低,实际上就是他在这个地方剔刻了之后又填上白色泥料的关系。所以这种装饰风格的盘子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它的蓝釉烧出来往往有宝石蓝的效果,蓝白相称,非常漂亮好看。
  另外再讲一个实际的经验,就是这种盉碗,它的碗远远不如它的盖那么珍贵稀少。所以为什么说我对95年这对碗这么念念不忘,觉得它非常重要呢?就是因为这种成对带盖的盉碗,这么多年来,只有这么一对。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盖上,有一个天鸡钮,它的纹饰也是荷叶鱼藻纹,和碗身上的纹饰是相对应的。这二十年来,在市场上,这种雍正的蓝釉白鱼藻纹的盉碗还曾经出现过几只,但是基本上都没有盖。
  有一次我就发现这么一个现象,有一个香港朋友,每次有雍正蓝地白鱼藻纹碗出现的时候,他都过来看,而且看的非常仔细,好像就要购买的样子,但是每次又都没有买。我就问他:为什么你这么关注这个品种,每次看,但每次都不买呢?他就非常诡异地一笑,悄悄告诉我说:你知道么,人人都有这个碗,但是没有盖,而我的手里就有这么一个盖。所以我一定要找一个颜色、纹饰都和我这个盖都非常配的碗,我才会把它买下来。我买一个没盖的碗,可能花费不是那么的高,但是买回来以后,一旦和盖儿配上,碗盖合一,那就非常稀罕,就可能是个天价。我又问:那你就不怕你真的碰到了这么一个碗,最后却有人和你拼命竞争,结果很高价把那个碗买走了。你等了这么多年但是却没有买到,那怎么办?他又笑了说:那没有关系啊,那我就去找他,我把盖卖给他不就完了么?一样能卖个高价。
  【1996年 ·乾隆 仿生瓷扇壁瓶】
  时间来到了96年。
  这一年的封面大家可以看到,这是我在嘉德瓷器整整二十年当中,最难忘也是最喜欢的一件瓷器。有人看了这个图可能会说,这不是瓷器啊,这不是一把扇子么?说的没错,这件东西,不仅仅是看照片,甚至别人拿在手里,你猛的一看,也会误以为这就是一把画着花儿的纸扇。实际上它是瓷器,里里外外都是瓷器,这是一把瓷扇子。这把瓷扇子在我们瓷器圈里非常有名,甚至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叫做“扇子王”。
  给大家看两个我自己实拍的实物照片。你有没有发现它真的像一个竹制的扇子?你看它湘妃竹的扇骨,扇骨底下鎏金的螺钉,真的就是一把扇子的感觉,非常的酷似。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一把瓷质的扇子看起来就像一把画着画儿的竹扇子一样呢?那我告诉您,这件东西应该叫做仿生瓷。
  什么是仿生瓷呢?仿生瓷一般有两个大类:一类我们称为造型仿生瓷。它是用器物主体来仿制现实生活中的生物或者器物的不同造型,比如做成人物、动物、植物造型的瓷器;另一类是器物本身来仿拟现实生活中的器物的不同材质和肌理。比如仿木头、石头、铜、漆器等材质和肌理的瓷器,我们又称之为装饰仿生瓷。
  我们知道,瓷器发展到雍正年间,釉色的烧造技术已经达到了如臂使指的地步,几乎想烧什么颜色就能烧什么颜色,形状也是想烧成什么样就烧成什么样,瓷艺的工艺达到了顶峰,那么仿生瓷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到了乾隆时期,仿生瓷的制作就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据史料记载,清雍正六年(1728年),醉心于陶瓷工艺的改进督陶官唐英入驻景德镇,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不仅把《陶成纪事碑》里的几十种陶瓷继续发扬光大,还自创一类,那就是仿生瓷器,从仿自然到仿器具,无所不仿。
  我给大家看两个图,都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仿生瓷器。
  大家可以看到上面这一件盘子里放着螃蟹。这很应景,现在就是秋风起,吃螃蟹的季节。当然这里面还有菱角、核桃、石榴、枣、桂圆,全是瓷做的,非常逼真,无论尺寸还是肌理特征,都和实物一模一样。
  这个图大家看到仿印章的石料的材质,仿书函的锦囊的材质,都是惟妙惟肖。可以说仿生瓷在乾隆一朝达到顶峰。
  所以我们从常识就不难推断,一个仿生瓷能仿竹扇仿得这么好,我们即使不去看它的款识,仅凭知识就可以知道,它一定是乾隆年间制作的,而且一定是乾隆年间的官窑才有这么高的水平。
  所以现在我给大家贴这个瓷扇的实拍图,它的后面有这样的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有人说,用瓷器仿这么一把扇子有什么用呢?又不能扇风乘凉,只是摆着看一看么?那看到下面这张从瓷扇顶部俯拍的图,您就明白了:原来这个瓷扇子是一个壁瓶。
  它的口端分不同的格,可以插花,背面有可用于悬挂的部分。所以这个瓷扇实际上是一个瓷的壁瓶,只是做成了扇子的形状,非常的巧妙。
  可能又有人要问了,这么一把精巧绝伦的瓷扇式的壁瓶,做的这么漂亮,它是什么人做的?他要做给谁呢?
  我们来读一读这个瓷扇的表面。扇面为白粉地粉彩绘折枝牡丹,绘画技法高超,布局疏朗,色彩鲜艳娇媚,更重要的是,上面有一首七言绝句诗:“玉轮盈侯绛蕤开,按月颂春十二回,和气偏将仁宇扇,瑶华长合傍瑶台。”这首诗后面的落款写的是:“臣 蒋溥敬题”,后面有两方红色描绘的印章,上面一方是“臣 蒋溥”,下面一方是“笔沾恩雨”。
  那么蒋溥是谁呢?蒋溥是乾隆早期重要的大官员,他是大学士蒋廷锡的长子。蒋廷锡这个人太有名了,他是雍正年间,最受雍正皇帝宠信的重要的汉族大臣,也是当时清朝最重要的宫廷画家之一。蒋廷锡,康熙四十二年进士,雍正年间曾历任礼部侍郎,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重要官职。他在雍正十年的时候,卒于任内。谥文肃。蒋溥是蒋廷锡的儿子,他同样很受雍正皇帝的重视,在雍正八年夺得了二甲第一名进士,在乾隆早期也非常受重用,官至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清史中评论他性情宽厚而警敏,精心奉职,勤于政事,是乾隆时期的重臣。蒋溥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病逝于任上。
  乾隆皇帝亲临祭奠,加赠太子太保,谥曰文恪,入祀贤良祠。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蒋溥是乾隆年病逝的,而善于做仿生瓷的督陶官唐英是乾隆二十年逝世,只相差六年。所以我们不妨有这样的推想,这件瓷扇可能就是在蒋溥和唐英都在世,即乾隆早期的时候,由蒋溥在御窑厂专门定制的一件进贡给皇帝的一件特殊制作的贡瓷。因为是贡瓷,再加上它独特的造型和纹饰,所以它很有可能是孤品。我们看印章也很有意思,第二方印章叫“笔沾皇恩”。蒋溥和他的父亲蒋廷锡,这一辈子的富贵,完全有赖于乾隆和雍正的恩赐,他们这一对父子好命人,真的是笔沾了皇恩。他们不仅是做官,还画画儿,他们用画笔打动了皇帝,沾到了皇帝的恩宠。
  这两张画,上面是蒋溥这张,下面是蒋廷锡的花鸟画。我们可以看到花鸟画都有明显清代宫廷画家的风格。
  这件瓷扇在艺术上是集中国古代诗、书、画、印四大特色为一身,而且雍容华贵,又带有仿生瓷这种制作特点,所以非常稀少难得。制瓷中将诗、书、画、印这四大传统的绘画书法艺术集于一身的瓷器,是从明末清初开始兴盛起来。我们在崇祯、康熙的瓷器上不仅能看到绘画,也能看到题的诗、印章,但是那个时候是比较民窑味道的,也继承了当时明末清初版画艺术上的一些因素。
  上面贴的图是台北故宫收藏的雍正珐琅彩牡丹花卉碗。从这件瓷器上,我们看到了雍正时期,官窑把这种诗、书、画、印的风格集于一身,更加精雅,更加富贵华丽,使中国的制瓷业不仅在技术上达到了顶峰,也在艺术上达到了顶峰,完全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素集于一身。
  我们再来欣赏这件瓷扇,应该说这件重器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史料价值都很高,具体而言:第一这是一件少见的仿生瓷,出自皇家督陶官唐英之手,其极为逼真的造型和色彩足以令所有瓷器收藏家无可挑剔;第二这是一件君臣礼品瓷,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乾隆皇帝和重臣蒋溥的私交和雅趣,单论这一史料价值,恐怕极少有一件官窑能出其右;第三这还是一件皇家文人瓷,近年来,有少数收藏家在赞美乾隆官窑工艺繁縟奢华的同时,也不时对其艺术上的不够高雅而提出微词,而这件壁瓶恰恰颠覆了乾隆官窑工艺繁縟而高雅不足的观点,诗书画俱佳,其典雅不让雍正御制瓷。总之,这件瓷扇汇集诗、书、画、印,再加上栩栩如生的仿生瓷工艺,可以说五大工艺集于一身,所以有人把它称为瓷扇之王,也有人叫它壁瓶之王,我觉得都是当之无愧的。
  朋友们今天去参观北京故宫,可以看到乾隆皇帝的三希堂,就是养心殿东暖阁里挂的各种壁瓶,包括各大博物馆收藏的乾隆时期的壁瓶,可以说没有一只从艺术性上超过这件瓷扇壁瓶的。
  这件瓷扇壁瓶当时仅卖了80万人民币,当然在96年80万也是很大的价钱了。在2013年做嘉德二十周年精品展的时候,我特意把这件瓷扇借到手,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当时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我相信如果一旦这个瓷扇再次被征集回来的话,也会震惊瓷扇收藏界。这绝对是一件非常震撼、重要的瓷器,也是我印象中二十年来嘉德拍卖过的最重要的瓷器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