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赏之 明清官窑瓷器补篇(五十九)

 猎鹰个人图书馆 2019-07-13

321清雍正 葡萄紫釉菊瓣盘

鉴赏之八百七十九明清官窑瓷器补篇(五十九)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直径17.5厘米

盘呈菊花之形,其器心略凹,环缀瓣叶一周,纤细规整。器外、圈足随形起伏。罩施紫釉,色泽浓艳瑰丽,独留足内一圈素白,书“大清雍正年制”青花二行六字双圈楷款。

葡萄紫釉之菊瓣盘较他色作例罕珍,仅见一类例,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曾展于《盛世华章》,英国皇家艺术学院,2005年,图版172(次行左一)。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颜色釉》,香港,1999年,图版257(次行左二)亦见一葡萄紫釉菊瓣盘,与上所述应为同一器。另见一紫釉菊瓣盘例,色略深近茄皮,为卡尔肯普及玫茵堂递藏,载于康蕊君,《玫茵堂中国陶瓷》,卷4,伦敦,2010年,图版1830,后售于香港苏富比201348日,编号4

宋朝伊始,菊即作为秋与九月之意象,为诗人、工匠创作提供灵感。前朝各种菊式艺作,材质虽异,或为清时艺匠提供灵感,从而制器形相类之盘。宋代菊瓣式漆盘例,可见一例,展于《The Monochrome Principle: Lacquerware and Ceramics of the Song and Qing Dynasties》,慕尼黑,2008年,编号13,此展同载一定窑模印菊花盘,编号14

可比较他釉色菊瓣盘数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套十二色菊瓣盘例,除葡萄紫釉外,另有彩釉如黄釉、蛋黄、米黄、酱釉、白釉、湖水绿、葱绿、天蓝、洒蓝、胭脂紫,列展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玫茵堂雅蓄也见一洒蓝釉例,载于康蕊君,前述出处,卷2,图版847

来源:J.J. Lally & Co.,纽约

HKD 5,000,000

322清乾隆 胭脂红彩盌

鉴赏之八百七十九明清官窑瓷器补篇(五十九)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直径11.1厘米

此盌外壁施胭脂红彩,色泽深沉,甚为珍罕。康熙晚期,景德镇御厂彩瓷发展迅速,无论单色釉、彩瓷千姿百态,令人叹为观止,胭脂红堪为当时最具创新意义彩釉。尽管欧洲麦森及塞弗尔窑厂比康熙窑匠早数年使用胭脂红彩,但御厂迅速并稳定地掌握了胭脂红彩烧制。胭脂红以黄金着色,加入玻璃粉末,减少胶体金和锡量的比例,使胭脂红彩烧制比欧洲产品更为稳定、均匀。

胭脂红器多见于雍正朝,带乾隆款者如凤毛麟角。一近例盖盌,属竹月堂收藏,载于《五色琼霞 : 竹月堂藏元明清一道釉瓷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香港,2005年,编号51。另一例售于香港佳士得201161日,编号3539。稍大对盌,售于香港苏富比200552日,编号684。一撇口盌售于纽约苏富比1975424日,编号341。见一乾隆款杯,属 H.M. Knight 旧藏,售于香港苏富比19791129日,编号335

可作比较一例,底书雍正款,色彩同样深沉,曾展于《中国名陶日本巡回展》,台北,1993年,页177。另一例两次售香港苏富比19951031日,编号;20011029日,编号577

HKD 2,000,000

323明万历 青花八卦纹三兽足筒炉

鉴赏之八百七十九明清官窑瓷器补篇(五十九)

款识:“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直径16厘米  12.6厘米

炉呈樽式,敛口,鼓腹,平底,下承三足。炉身腹部绘八卦纹,间饰朵云。上下各饰一周火焰纹、海水纹。三蹄形足描绘兽面纹,玉壁形底,中心内凹,底青花书“大明万历年制” 六字楷书款,外加双圈。该炉胎体厚重,青花呈色浓艳,为回青料饰,底部可见明显的火石红色,具有典型的万历时期特征。

明代嘉靖、万历皇帝笃信道教,这一时期烧造瓷器也多采用具有道教色彩的纹样,此品即为一例。炉身中部以祥云间隔“干、坎、艮、震,巽、离、坤、兑”,布局规矩,大气整齐,构思巧妙。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皆有与之相同藏品,可兹参照。藏家珍之,以纯银打造镂空云纹熏炉盖,上镌“净益造”款,做工精美,使得器物为之眼前一亮。

来源:传日本九州岛私人珍藏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页191,图178

RMB 1,437,500

324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鹿鹤同春书法瓶

鉴赏之八百七十九明清官窑瓷器补篇(五十九)

款识:唐英“陶成堂”朱文双龙捧字章  41.2厘米

青花者,贵也;釉里红者,尊也;两者皆人所欲,然兼得甚难矣。青花釉里红始见于元代,乃是以铜红釉在青花间加绘点饰,经高温还原焰烧成。因制作工艺繁杂复而苛刻,故明永宣后少有成器者。雍正御瓷推崇宣窑三鱼三果之器,大力摹造,青花釉里红器愈显炉火纯青,层次分明,不见浑浊、浸漫,成一王之神貌,尤开一代风气之先。乾隆朝承前余绪,青花釉里红烧制更见随心,题材丰富,构图繁复,且画工求精求细,甚得后人称誉。

一侧以青花釉里红绘“鹿鹤同春图”,构图繁复细腻,章法严明考究,绝非御窑厂画匠信手绘就,粉本当自清初宫廷画家沈铨画作而来。画面描绘一株苍松高耸,枝干虬结,松针绵密。一鹿一鹤立于松前,后有怪石嶙峋,鹿以釉下铜红绘制,发色浓淡有致,鹿角、蹄足、眼鼻、身上梅花斑点则以青花点染;鹤以青花描绘,以铜红绘鹤顶。松干的描绘颇见功力,以青花描绘轮廓及疤结,再以浅淡的铜红加以平涂,以增加枝干的厚重感,甚是精妙。观其釉色,青花与釉里红两者互为主次,可谓变化多端,搭配转换之妙,令人叹为观止。青花发色浓淡相宜、渲染有度,真有“墨分五彩”之神妙。酌其用笔,勾皴点染无一不足,梅鹿鬃毛丝丝毕肖,拳石苍坚如嶂,苔草葱茏蓊郁,臻乎自然之化境矣。故本品之青花、釉里红两者并胜,用笔卓尔不群,意境渊雅恬淡,兹盖世之佳作也。

瓶身另一侧以青花书王羲之《诸从帖》:“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惟修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具”。信中王羲之向周抚全家人表示问候,说我家人基本上还算平安,只是堂弟王耆之(修载)在很远的江西鄱阳县任职,音信极少,让我很牵挂。司州刺史王胡之本来应该到洛阳去担重任,但他突然病重,不能西去,这于公于私都是令人痛恨惋惜的事情。阁下你来信所谈到的一些看法,很符合当前形势,我与你的意见很接近。家中上下,同僚左右各自问候,估计你会这样关照的,不一一提及了。

以“陶成堂”朱文双龙捧字章引首,后钤“吴氏”白文、“殿衡”朱文两方章,三枚印章均以釉下铜红呈色,色泽深沈稳定。纵观乾隆一朝御瓷青花器多喜装饰各式缠枝花卉、龙凤等程序化图案,艺术水平和视觉效果远不如彩瓷,当中能以工笔绘就山水、灵禽走兽者甚罕,若加以釉里红为点缀,相互辉映者又更是难能可贵,本品正是如此一例佳器,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细腻至极,予人爱不释手。尤其诗文书写运笔流畅,颇得书圣神韵,绝非俗手所为,“陶成堂”引首章则更为明确说明此瓶当为唐英隽公亲制。

唐英虽是汉军包衣,少年即入职内务府,然自幼喜好读书,文才出众,具备优异文人的综合素质,对诗词、戏剧、书画均有造诣,只是为榷陶盛名所掩,不为人知。与唐英一样出身、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的高斌为《陶人心语》所写序言中说道:“唐俊公先生自少与予同侍内廷,长予一岁,顾先生之书画,法皆臻绝妙,又能诗善属文,才情掞发,声望卓然。”因此,唐英在设计瓷器造型和选取纹饰方面,完全挥洒自如,特别历经雍正年间七年榷陶的磨练之后,更加是得心应手。并且其尤为钟情釉里红的使用,并且发色上乘,均鲜妍夺目。当为唐英受到乾隆斥责之后精心改进窑务烧制而成的佳器,这段史实可见于《唐英瓷务长编》。在乾隆初年,乾隆帝对御窑厂作品“远逊雍正年间所烧者”的现象颇为不满,屡屡责问唐英。在乾隆三年十月,明确下旨说:釉里红梅瓶红龙颜色不好,往好里烧造。在这种压力下,唐英必当努力恢复青花釉里红的制作,以复皇命,遂有此“花纹清真,釉水肥润,颜色鲜明”之御窑精绝之作。

本品以书圣法书、宫廷画作为粉本,最重要的化裁工作就是适合瓷器制作的特性,由纸本移至瓷坯之上,绝对是一次全新的创作,毕竟颜料与坯体物理性能截然不同,例如本品青花与釉里红在不同的物体之上如何使用,方可达到主次互换而艺术效果佳妙的结果,这绝对需要设计者具备良好的绘画技能和艺术鉴赏水平,往往非竭尽心思不可,唐英正好非常胜任如此之角色。以本品为代表的唐窑佳器是乾隆朝青花釉里红官窑的巅峰之作,其绘画精美工致,独步一时,所饰青花与釉里红发色各臻其妙,相映成趣,往后数百年间未曾再现。隽公之雅,榷陶之精,由此可鉴一二矣。

RMB 1,437,500

325清雍正 青花釉里红瑞果纹高足碗

鉴赏之八百七十九明清官窑瓷器补篇(五十九)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横款  直径16.6厘米  11.8厘米

碗撇口,深腹,高足。器以青花釉里红绘纹饰,青花枝叶,釉里红瑞果图,其为石榴、桃子和荔枝,碗足内壁落款青花楷体横书“大清雍正年制”。 三果纹饰为明清时期瓷器装饰纹样之一,寓意“多子、多福、多寿”。此高足碗纹饰色调明快清新,器型雅致,为雍正官窑瓷器的精品。

雍正御瓷以小巧纤柔见长,予人无限清秀幽雅之感,此高足碗为仿宣窑之佳作,造型端庄,线条优美,胎釉轻盈隽薄,迎光能透。外壁绘青花釉里红折枝“石榴”、“蟠桃”、“荔枝”三果纹,釉里红三多果纹碗乃宣窑之名品,然雍正之仿古均略有化裁,改以青花绘枝叶,更获红蓝二色映衬之妙。如督陶官唐英《陶成纪事碑》所记“釉里红器皿,有通用红釉绘画者,有青叶红花者”,本碗即为这种“青叶红花者”之代表作。

本品造型、尺寸及装饰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藏品相同。瑞果饱硕红润,枝叶纤细多姿,形态对比之美,俱收眼前,此乃雍正御窑设计之巧,彰显其品味之逸雅绝尘。

参阅:

《徐氏艺术馆·陶瓷IV·清代》图64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下)页223,图204,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0年;

《故宫博物院藏古陶瓷资料选萃》(卷二)页150,图128,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瓷器卷》(清代)页190,图126,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RMB 1,437,5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