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油画(三)——徐悲鸿《愚公移山》

 pengxq书斋 2015-11-08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油画(三)——徐悲鸿《愚公移山》

(2011-03-15 19:27:22)
标签:

杂谈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油画(三)——徐悲鸿《愚公移山》
徐悲鸿  愚公移山  布面油画  46×107.5cm  1940年作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藏 

 

 

    1939年12月,徐悲鸿应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圣地尼克坦讲学。1941年8月,徐悲鸿在喜马拉雅山下的大吉岭开始绘《愚公移山》,单是草稿就画了30余幅,11月,完成巨幅设色水墨画《愚公移山》与油画《愚公移山》的创作。徐悲鸿画这幅画,是希望在中国的抗战时期,每个人都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徐悲鸿画的《愚公移山》共有3幅,另两幅《愚公移山》,一幅是油画,一幅是巨幅水墨画,1953年后一直收藏在徐悲鸿纪念馆。三幅作品中,第一稿宽46厘米、高107.5厘米,面积虽最小,但由于成画时间早,原创意义大,被誉为“母本”,加上1941年后该画辗转流落新加坡、日本、台湾等地,命途坎坷,备受关注。

  当有关方面在第一时间将《愚公移山》第一稿征集回国的消息告知徐悲鸿的在京亲属时,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激动地说:“现在政府出资买下,避免再次进入流通市场,我的心感到踏实了。” 徐悲鸿的儿子徐庆平表示,这幅画流失后,他和母亲很多年前在新加坡才第一次见到,“它能回到徐悲鸿纪念馆,是适得其所”。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同日新加坡遭空袭。当时在新加坡的徐悲鸿将收藏的百余箱古代书画、近现代名家书画、文玩、陶瓷、古籍善本以及数十年的创作,分藏于友人韩槐准的红毛丹园和罗弄泉的崇文学校。包括《愚公移山》在内的几十幅油画,被分装于皮蛋缸中,藏入一口枯井之内。徐悲鸿油画杰作《愚公移山》母本就此流失海外。

   1985年后,在新加坡收藏了半个世纪的《愚公移山》等作品,又相继流往别国。1992年,《愚公移山》首次出现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流落到日本。1999年10月,在苏富比台北“现代中国油画、素描、水彩”专场拍卖会上,《愚公移山》作为封面作品被再次推出。2000年11月,油画《愚公移山》第一次回到中国大陆,在“嘉德在线”举行网络拍卖,虽然打破了网络不能成交高价艺术品的神话,但却未能回归祖国,再次流到海外市场。

    2006年6月7日,徐悲鸿创作的油画《愚公移山》第一稿和第二稿首次相聚在徐悲鸿纪念馆,漂泊海外65载的第一稿终于回京并公开亮相。第一稿尺寸小很多,但因为保存完好,色调更为明丽。而现在悬挂于纪念馆中的第二稿是由徐悲鸿辗转从新加坡带回国的,但因其破损严重,经过专家的努力修复,才有了如今的模样。6月25日,北京市文物局出资3300万元人民币,从拍卖市场将《愚公移山》的第一稿买下,并交由徐悲鸿纪念馆收藏。至此,这幅流落海外65年、命运多舛的《愚公移山》,与徐悲鸿的另两幅同题同名作品得以团圆。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油画(三)——徐悲鸿《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习作之一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油画(三)——徐悲鸿《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习作之二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油画(三)——徐悲鸿《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习作之三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油画(三)——徐悲鸿《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习作之四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油画(三)——徐悲鸿《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习作之五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油画(三)——徐悲鸿《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习作之六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油画(三)——徐悲鸿《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习作之六局部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油画(三)——徐悲鸿《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习作之六局部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油画(三)——徐悲鸿《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习作之七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油画(三)——徐悲鸿《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习作之八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油画(三)——徐悲鸿《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习作之九

 

 

 

 

徐悲鸿国画《愚公移山》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油画(三)——徐悲鸿《愚公移山》
徐悲鸿 愚公移山 纸本设色 1.43×4.24  1940年作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藏

 

 

  此幅《愚公移山图》极具现实意义。它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抗战中南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局势紧张,物资匮乏,徐悲鸿奔走于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募集资金捐给祖国以赈济灾民。1939至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却是这幅《愚公移山图》》国画。其故事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愚公因太行、王屋两山阻碍出入,想把山铲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结果终于感动上天,两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画家在处理这个故事时,着重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就空间布局,他作了数十幅小稿反复修改,最终以从右至左,从前往后的格局展开画面。画面右端有几个高大健壮、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手持钉耙奋力砸向黑土。其姿势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呐喊,或蹲地,或挺腹,然动态均呈蓄力待发之状,有雷霆万钧之势。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人物顶天立地,有撑破画面之感。根据构图需要,左侧画面的人物排列较为松散,人物或高或低,树丛小景置于其间。一挑筐大汉和倚锄老者背对观众以加强空间纵深感,拉开与右半段紧张劳作者之间的距离,造成右半部是前线而左半部是后方的感觉。老翁似乎正在语重心长地对下一代人叙述自己的愿望和信心,描绘着未来的美好景象。这组人物显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态生动自如。背景青山横卧,高天淡远,翠叶修篁。

    在绘画笔法和色彩方面,这幅画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传统技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功底。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运用于人物外形轮廓、衣纹处理和树草等植物的表现上,而西方传统绘画强调的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关系等,在构图、人物动态、肌肉表现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人物造型方面,作者借用了不少印度男模特形象,并直接用全裸体人物进行中国画创作,这是徐悲鸿的首创,也是这幅作品另一颇为独特之处。可以说,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中西两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会贯通成一体,独创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油画(三)——徐悲鸿《愚公移山》
国画《愚公移山》草稿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油画(三)——徐悲鸿《愚公移山》
国画《愚公移山》草稿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油画(三)——徐悲鸿《愚公移山》
徐悲鸿国画《愚公移山》局部之一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油画(三)——徐悲鸿《愚公移山》
徐悲鸿国画《愚公移山》局部之二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油画(三)——徐悲鸿《愚公移山》
徐悲鸿国画《愚公移山》局部之三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油画(三)——徐悲鸿《愚公移山》
徐悲鸿国画《愚公移山》局部之四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油画(三)——徐悲鸿《愚公移山》

 徐悲鸿国画《愚公移山》局部之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