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立冬:冷冬万物藏,初雪煮茶香

 博萃阁主 2015-11-08


 


今天1时59分就进入冬季第一个节气,立冬。也许你在的城市,这几天已经有飞雪轻敲你窗啦~


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


其实“立冬”和“立秋”一样,古人同样在这个季节用占卜的方法来看冬天的冷暖,如“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阴(阴雨),一冬温(暖冬)”。不无例外,古代也有到立冬这天,皇帝会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行“迎冬”之礼。



-物候天气-


天文学上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按照气候学划分,我国要推迟20天左右才入冬。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度,我们所处的北半球获得太阳的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还不会太冷,但气温逐渐下降。在晴朗无风之时,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十月“小阳春”天气。


由于南北纵跨数十个纬度,因而存在南北温差,立冬之后南北温差会更加拉大。11月,北方的许多地方已是风干物燥、万物凋零、寒气逼人;而华南仍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温暖宜人。


 

 





至于物候,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习俗-


·迎冬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即同立春、立夏和、立秋一样,立冬日天子也要举行迎冬的仪式。立冬前三日太史公告诉天子立冬的日期,天子便开始沐浴斋戒。立冬日天子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处迎冬。回来后天子要赏死事以安社稷,并且要抚恤孤寡。


·烧香


满族有烧香的习俗。立冬,秋粮一入库,这个季节便是满族八旗和汉军八旗人家烧香祭祖的活跃季节。汉八旗的祭祀称“烧旗香跳虎神”,满八旗称“烧荤香”。“烧荤香”5-7天,在操办祭祖烧香的头三天,全家人一连十天吃斋,不吃荤腥。


·入补


十月立冬,又叫“交冬”,时序进入冬令,民间有“入冬日补冬”的食俗。古人认为天转寒冷,要补充身体营养。食人参、鹿茸、狗肉、羊肉及鸡鸭炖八珍等。是较流行的补冬方式。也有的中药店推出十全大补汤,即用十种滋补的中药炖鸡或其它肉类做成的补品。


中国的节气是农耕风俗的载体,历史过去了,留下的是文化。节令风俗实际是农俗文化(食俗也是其中之一)。在现代生活中虽然已无实际意义,但增添了生活情趣。在现在,人们在立冬之日,也要庆祝一下,立冬进补各地“吃得”五花八门。北方人大多在立冬这天要吃饺子,而在我国南方,立冬这天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等。




 
羊肉炉


在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饺子


我国北方,人们则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天津最有特点的就是倭瓜饺子。倭瓜又称窝瓜、番瓜、饭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种常见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买的,存放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在冬至这天做成饺子馅,味道即同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藮醋加蒜吃,别有一番滋味。




-饮食养生-


立冬时节,养生应注意一个“藏”字,重在“收藏”与“保暖”。同时适当进补,辅以运动和精神调养。在饮食上要“温补”,多吃温性食物,少辛增酸,预防疾病。同时,可早睡晚起勤晒太阳。


·进食“六黑”


民间有“冬季进补,春季打虎”的谚语,冬季是饮食补养最好的季节,但应该如何补呢?中医认为对应五行的原则,冬季养生应以补“黑”为主,应多吃一些黑豆、黑芝麻、黑米、黑木耳、发菜、海参等黑色的食物,这些黑色食物富含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维生素以及人体所必需的钙、铁、锌、硒等矿物质,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


冬季进补在遵循补“黑”的原则的同时也要注意适度,不要盲目进补,避免伤及脾胃,且在现今物质文明发达,代谢疾病日趋增多的今天,养生也要应时和个性化,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健康的方式!


·减少外出


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经过春生、夏长、秋实之后,到了冬天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枯死了,来年发青吐芽的是它的子孙后代,而不是它自己。而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则进化了一步,同样经过春生、夏长、秋实,但通过落叶、收敛、闭藏,对抗严寒冰霜,来年还能推陈出新、继续欣欣向荣。有些动物,如昆虫、蛇、狗熊等通过冬眠来保存自己的体力,而鸟儿则是通过逐日飞翔迁徙来躲避严寒。 


人是万物之灵,不会像动物那样迁徙或冬眠,而是通过人为改善起居环境来达到御寒、保温、健康生活的目的。冬天,我们要穿棉衣、烧火炕、烧暖气等等,同时要歇冬、猫冬,有意识地减少外出和活动。


·“养藏”阳气


冬天,中医顺应自然的养生保健原则就是养藏。《黄帝内经》中强调:“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诉,无扰乎阳”,同时应该“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而阳气对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阳气。一要早睡晚起。人们要适当早睡,早晨不宜起得太早,时间允许的话,最好等太阳升起,阳气生发时再起床,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二要注意衣着。太厚太薄都不好,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


·加强锻炼


立冬时锻炼不可少,适量的运动可增强身体抵抗力来抵挡疾病的侵袭。冬天寒冷,人的四肢较为僵硬,锻炼前热身活动很重要。如伸展肢体、慢跑、轻器械的适量练习,使身体微微出汗后,再进行高强度的健身运动。衣着要根据天气情况而定,以保暖防感冒为主。运动后要及时穿上衣服,以免着凉。此外,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应禁止做剧烈运动,如打球、登山等。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老年人,应避免寒冷的刺激,在日照充足时运动,避开早晚,以免诱发疾病发作,而老年人室外运动更应注意保暖。


·养心静气


在冬季,人体的代谢处于相对缓慢的时期,因此,冬季养生要注重于"藏",即人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宁。若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要学会调控不良情绪。对于抑郁心中的不良情绪,可通过适当方式发泄出来,以保持心态平和。此外,要多晒太阳。因为冬季天黑得早,光照时间短,也是易使人产生抑郁情绪的一个原因,因为黑夜来临时,人体大脑松果体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强,影响人的情绪,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


·饮食进补


立冬饮食进补也分三部分:补阳气、补脾肾、补水。体质不同的人,进补方法也不同。 


年老体弱者:以补气补血为主,可以补充鸡、鱼、肉、蛋等,也可以加人参、红枣、薏米、山药、龙眼等做成药膳食用。


阳虚者:这类人可用人参、枸杞、山药、杜仲、鹿茸等中药,与鸡、牛、狗、羊肉等做成药膳食之,同时还可补充中成药金匮肾气丸等。 


易患冬季疾病者:冬季患病的主因一般是肾阳不足,肾气亏虚。可用人参、枸杞、冬虫夏草、肉桂等和牛、羊、狗肉一起做药膳食用。  


想预防春夏患病者:这类人一般应以增强脾胃功能,补充高蛋白、高热量食物为主,以贮备能量,增强免疫抗病能力。可以补充鱼类及鸡、牛、羊、狗肉等,也可以加中药人参、黄芪、红枣、桂圆等做成药膳食用。


冬令进补应顺应自然,注意养阳,以滋补为主。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在膳食中应多吃温性、热性、特别是温补肾阳的食物进行调理,以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