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瞄准问题创新举措做好非公企业发展党员工作

 乡土后生 2015-11-08

福建省泉州市委组织部

泉州市是非公有制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起步早、发展快、总量大。近年来,全市积极探索有效途径,着力破解制约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党员瓶颈问题,一大批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骨干和生产一线人员加入了党组织。

推行“区域联培”模式,破解规模以下企业党组织难以独立开展教育培养的难题。推行“二带十”联培模式,根据地域或行业分布划分工作片区,每个片区由2家党建基础较好的龙头企业,结对周边10家规模以下企业和若干行业党组织,建立支部联盟;片区设立联络办公室,选派2名机关干部担任兼职组织员,驻片区统筹各企业共享硬件设施和党务干部等组织资源,联合开展教育培养工作。推行“行业归口”联培模式,针对“小、微、散”企业特点,成立行业党委或联合党支部,统筹抓好发展党员教育培养工作。

试行“心理测试”办法,破解入党动机不易考察的难题。近年来,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普遍制定了党员员工工资津贴上浮一级、优先提拔使用等措施,吸引了大量员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为防止政治不成熟、动机不端正人员进入党员队伍,对拟确定为发展对象的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心理测试,把好发展党员“入口关”。测试的题目和方法由心理学专家进行命题和设计,测试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为上机答题,20道客观题测试其对于入党的动机陈述和态度倾向;第二步为情景面试,3道判断分析题了解其对党的组织原则、纪律要求和权利义务的认知;第三步由县委组织员、乡镇党委组织委员、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等组成考察组,根据预定要求和办法,对答题和面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入党动机综合评价并送心理学专家复核。一年来,共有85人参加测试,其中7人被暂缓发展。入党动机“心理测试”,既提高了发展党员审批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又倒逼基层党组织更加重视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素质培养。

建立“社会关系审查”制度,破解宗族思想影响发展党员质量的难题。针对全市许多非公有制企业是从家族式管理的乡镇企业发展而来,不少员工与企业主有亲属关系,容易出现“近亲繁殖”的现象,全市在严格落实发展党员“测评、公示、预审、票决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基础上,实行严格的社会关系审查。规定发展对象预审时必须填写《入党积极分子社会关系情况表》,如实汇报与企业主关系情况,连同其他培养考察材料报送乡镇党委和县级党委组织部门预审。每批发展对象中,与企业主有三代以内直系血亲、旁系血亲、姻亲关系的一般不得超过半数,否则预审不合格,退回党组织重新研究。通过实行“社会关系审查”制度,有效地降低了宗族势力对发展党员工作的影响,杜绝了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家族化”现象。

构建“企业党务干部激励”机制,破解工作力量相对薄弱的难题。实行职称评聘制度,规定企业党务干部职称分为5个级别,分别享受相应的工作津贴、离岗津贴以及户口随迁、子女入学等待遇。一年多来,有109名党务干部评聘了职称,落实了待遇,增强了党务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推动班子建设“双向进入”,即企业党组织负责人与企业董事会、经理层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增强党组织整合各方资源的能力,为发展党员工作创造条件。目前,全市有1700多家企业实行“班子双向进入”,比如,恒安集团下属40%的部门负责人是党员,50多名党员进入公司经理和总经理级储备队伍。同时,加强对党务干部的培训力度,由各县(市、区)每年对企业党务干部进行集中培训,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党务干部队伍,极大增强了企业党建工作特别是发展党员工作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