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恐惧感:先天遗传还是后天习得?| Lens新知

 昵称2530266 2015-11-08

Lens按:《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曾说过这么一句:“恐惧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这里的恐惧指的是精神上的畏惧。在现实生活中,人总会有大大小小的恐惧感,比如有些人对昆虫的恐惧,有人对蛇的恐惧等等。这些恐惧感从何而来?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

查尔斯·达尔文曾在日记里记述了这样的一次经历:“我把脸紧贴在饲养鼓腹毒蛇的厚玻璃柜上,下定决心,就算毒蛇攻击我,我也绝不退后。但是它一张开嘴向我扑来,我就以惊人的速度向后跳了一两码。面对这种只存在我想象中的被咬的危险,我的决心和理性看起来完全不起作用。”

这位非凡人物对蛇的恐惧与常人类似。但此刻,他可能会遭受到一个七个月大婴儿的鄙视:美国罗格斯大学纽华克分校的研究人员近期发现,当他们给七个月大婴儿播放毒蛇视频时,后者并未展示出恐惧。于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出现了:人们究竟是从何时开始恐惧蛇,这一过程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实际上,人类对蛇产生恐惧感的过程是一个可以被作为极佳范本,用以解释人类是如何习得恐惧感的。根据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人和其他动物如果每次在遭遇到某事时都感到不适(例如惊吓),他们就会对这件事情感到害怕。这一理论显然对于人蛇关系不适用:尽管大多数城市居民一生中都未见到过真正的蛇,他们中的一半还是声称对这种生物感到毛骨悚然。也就是说,他们无需通过亲自遭受攻击来培养对蛇的恐惧感。

这时就出现了新的解释:动物们识别危险事物并不仅仅依靠于第一手经验,他们有时只需通过观察各自种族中其他成员的表现。例如,当一群猴子遭遇到一条蛇,小猴子们观察成年猴子们的反应,从而学会对蛇感到的恐惧。

然而,就算有来自同种群的暗示,灵长类动物仍存在特殊的大脑机制来“自觉决定”是否对某一事物习得恐惧感。美国心理学家米歇尔·库克和苏珊·明妮卡曾进行过圈养猕猴的实验。米歇尔和苏珊圈养的这些猴子从来没接触过野生环境,之前也从未见过蛇。研究者给这些猴子看一只玩具蛇,它们并没有什么害怕的反应。研究者们将猴子分成两组,给每组展示了一段不同的影片。第一组观看的是一只猴子面对一朵塑料花表现出恐惧的影片,第二组观看的则是一只猴子对一条塑料蛇表现出恐惧的影片。这些影片经过精心剪辑,同样的主角对两个对象表现出同样的恐惧,但却没有产生同样效果:影片播放完,研究者给了猴子一朵塑料花,它仍欣然接受;但当给猴子一条塑料蛇时,它立刻展现出了恐惧。在类似的实验中,猴子再次快速学会了害怕一只玩具鳄鱼而不是玩具兔子。

心理学家朱迪·狄洛奇和温妮莎·洛比于2009年进行的试验,在人类婴儿身上检验了上述理论。她们发现对于人类婴儿来说,对恐惧的学习似乎既是社会性的,又是自觉的。这似乎暗示着:人类对蛇的恐惧不单是后天习得的,同时还受到某种先天因素的影响。

于是有人提出,我们对蛇的恐惧是否可能来自遗传?

一般来说,喜好和厌恶是不能遗传的,因为它们都属于后天习得的行为和知识。但近年来有些研究表明,我们的一些“肤浅”喜好由于在进化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可能已经被定制在了基因当中。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大多数人对甜食的喜爱。甜食代表糖分,糖分在原始社会是很难得的,又是主要供能物质。喜欢甜味的人就会更容易获得更多热量生存。逐渐地,这种有利的变异就以遗传的方式被继承了下来。

同样的,现代人类对蛇的恐惧也可能来源于久远以前的祖先。他们对蛇的先天恐惧帮助其存活,并得以繁衍后代。可以想象,在原始社会中,见到蛇会害怕并呼叫求救的孩子更容易得到成人的帮助而存活下来;对蛇的出现产生紧张、生理唤醒程度恰到好处的成人,也能更好地处理危机。

但是,如果可以用遗传来解释对蛇的恐惧,那么为何七个月大的婴儿并不怕蛇?这是因为并非所有遗传下来的能力、感觉、反应都会在幼儿时期就全部表现出来;也并不是所有遗传下来的能力、感觉、反应都可以不借助外界刺激而发展出来。这就像如果把刚出生的孩子蒙上一段时间的眼睛,例如一个月,那孩子很可能一辈子也无法再能看到东西。这是因为大脑没有接收到来自眼睛的神经刺激,它以为眼睛坏了,就没有形成相应的视觉神经。视觉不但是先天的,而且是非常基础的生理机能,就连它都需要后天刺激,更不要说恐惧感这种更为高级的认知功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