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大类休闲农庄文化资源

 凯华书房 2015-11-08

人们在休闲农庄游玩时,不仅是为了体验农庄的农业生产活动,而且希望能够体验到当地的人文习惯和风俗文化。农庄的文化产品也有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农庄有哪些文化资源呢?花椰菜总结为以下四大类:

一、传统农具:

农具是进行农业生产所用的工具,农具的演进过程记录劳动人民经验的积累。传统的农具有以下几类:

1.耕耘:使用畜力的——犁、耙、耱等;使用人力的——铁耙、锄头、镐头等

2.播种:车、秧马、耧车等

3.除草:铁锄、耘耥等

4.灌溉:辘轳、人力翻车、筒车、水车等。

5.收获:掐刀、镰刀、短镢、稻桶、碌碡、梿枷、簸箕、木扬锨、风扇车等

6.采伐:柴刀、打竹刀、斧、锯、刮刀、铲刀等

7.农副产品加工:粮食加工——杵臼、石磨、木砻、碾等、棉花加工——棉搅车、纺车、弹弓、棉织机等棉。

8.运输:扁担、筐、驮具、车、架子车、牛车等

 

传统农具可以用作休闲农庄的装饰布景,提高园区的乡土气息;或作为游客体验农耕、学习农耕的道具,提高体验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或作为文化知识展览,附上讲解,供人参观学习。

 

 

二、农耕活动

传统农耕是配合植物生理、气候环境、经验法则等的一系列周期、技巧性的行为。它是传统中华文化产生的物质根基、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游客在体验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传统文化中关于生命的哲学。

 

三、民俗风情

1.节令食俗:各地在传统节日时食用特定食物的习俗。如:东北元宵节吃冻鱼肉、广东元宵节喜欢“偷”生菜、拌以糕饼煮食。

2.待客食俗:各地不同的待客风俗。如北方农村有“留碗底”的习俗,即客人餐毕,碗中若还留有食物,是对主人的大不敬;还有如湖南湘西有“泡炒米茶”的习俗,即接待客人时首先要上一碗炒米茶,以示为客人接风洗尘。

3.礼仪食俗:所谓的礼仪食宿是指农村在置办红白喜事或其他仪式时有一些特定的饮食习惯。如在北方,在小孩子周岁的“抓周”仪式中,让小孩子吃鸡蛋、面条,预兆未来健康顺利;在浙江太顺等地,酒宴有“退筵吃”的习俗,即一餐分两段吃,先吃饱,暂散席,复席后在慢慢喝酒。

4.猎获与采集民俗:和农耕相似,我国古人在狩猎捕捞和采集等农事活动中,为了感谢自然的馈赠,祈求族群的平安健康,留下不少相关的民俗。如东海渔民出海日逢双不逢单,新船出海要用泡了银元的开水浇淋船眼睛“看目”。

5.生活民俗:即表现在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中的习俗。如彝族有吃“转转酒”的习俗,饮酒者席地而坐,围成圈端酒杯,依次轮饮。赫哲族妇女穿鱼皮制成的衣服,衣服边上并排缝上海贝、铜钱;在建筑上,各地不同的建筑类型、房屋装饰,显示各地不同的风俗,如“蒙古包”、“连家船”、“吊脚楼”等。

6.娱乐民俗:指民间传统的各种游艺竞技文化娱乐,可分为民间游乐,包括春游、踏青、赏桂、观潮等;民间游戏,捉迷藏、老鹰抓小鸡、猜谜、绕口令等;民间竞斗,如斗牛、斗蟋蟀、斗鸡、斗鹌鹑等;百戏杂耍,如社戏、傀儡戏、皮影戏等。

7.意识民俗:主要是地方信仰方面,如道教、佛教、基督教、祖宗信仰、图腾崇拜等。

开发这些民俗项目,提高农庄民俗文化氛围的同时,也能带来很多的商机。

 

四、民间歌舞

民间歌舞主要结合民俗节庆、农事生产,所使用语言多为本地方言、民族语言,歌舞服饰、表现形式带有浓烈的地域特色、是地方文化的象征。典型的代表有:

1.采茶舞:由一群姑娘身穿彩衣,腰系绣花围裙,手持茶篮,口唱“十二月采茶歌”,描述采茶姑娘一路上山坡,走小路,穿茶丛,双手采茶、捡茶和在茶叶丰收归途中追逐蝴蝶的景象。

2.扭秧歌: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但因流传地区不同,又有陕北秧歌、晋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扭秧歌一般是由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绸等起舞。

3.民歌:我国民间歌谣蕴藏极其丰富。汉族的有民谣、劳动号子、信天游、四季歌、五更调等;少数民族有回族的“花儿”、苗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等,都各具特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