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和过春节的来历及传说
过年是中国人历史悠久的习俗。最早把正月初一叫做年的,是西周。《尔雅》中有“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的注解。汉武帝时,司马迁创造的《太初历》确定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现在,我国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不同的。
“年”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历法。我国在四千多年以前,随着农业的逐步发展,开始使用“农历”,由于中原地区谷禾都是一年一熟,人们便把谷物成熟的一个周期称为“一年”,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关于“春节”的来历,虽然民间有很多传说,但实际上,从夏商时代到南北朝,民间虽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的“新年”并不叫春节。当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真正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的,是辛亥革命后的国民革命政府。为“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使用公历(格利高里历),这样就把格里历新年称为“元旦”,而把传统的元旦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了。从那以后,人们把古代过年的各种习俗和过春节的各种习俗揉合在一起,除夕守岁、吃饺子、贴春联、闹花灯、赛龙舟、扭秧歌……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形成了现代丰富多彩的春节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年是什么?是一物也。下面就是关于“年”这东西的传说故事。
传说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象往年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从远古时的过年祭拜神灵以祈丰收,到后来的庆年、祭祖、祈福、拜年等几百上千种传统习俗,都深刻蕴含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就拿新年习俗来讲,春节到,家家洒扫庭除,装点居室,张灯结彩,鸣放鞭炮,盼的是协调阴阳、去旧布新、驱邪祛病;户户焚香供奉,祈天祀地,拜神祭祖,求的是大吉大利、天神佑护、风调雨顺、家族兴旺;人人穿红披彩,互相拜访,赠物达礼,口口相贺,祝亲友健康富贵、吉祥如意、开心快乐。现在,春节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佳节,是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远游的儿女不远千里也要回到父母家里。过年的前夜叫团圆夜,过年要吃“团年饭”,在我国北方,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和面包饺子,“和”就是“合”,饺与“交”谐音,取的是相聚之意,象征团聚。
无论是过年还是过春节,都象征着团结、兴旺,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