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语文新课程新方法

 昵称8088609 2015-11-09

高中语文新课程新学法


语文学习要追求高效率,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语文方法和习惯。语文学习与其他科目的学习不一样,有它自身的的特点。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的学习不能光靠课内,还得依靠课外。课堂的语文学习是一个基础和前提,课内学到了一些基本的东西再通过课外的学习将能力加以迁移和拓展,语文能力就能得到巩固和提高。所以我们首先要重视课堂的语文学习。课堂语文学习因为时间紧,所以要求我们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老师在上完一节课后会把下节课要上的内容告诉大家,并会布置好要预习的内容,希望我们一定一定要做好预习工作,把该准备的准备好,该预习的课外按照一定的方法预习好,该查找的资料给查找好,该提的问题先记好,作好充分准备迎接下节课的到来。如果是预习一篇课文,一般的方法是,先通读几遍,获得对文章的整体感受,将这种感受记在文章的旁边或者读书笔记本上。然后借助字典词典理解自己找出的生字词的音形义。接下来思考三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写下来,把遇到的问题记在书上或者笔记本上,如果是文学作品可以把一些你认为写的好的语句(优美的、哲理性强的)记在一本专门的本子上或者就在书上作上记号。课堂上要做到认真听讲,认真思考,要与同学合作学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大胆发言,不要人云亦云,要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课外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勤积累勤动笔。勤积累就是要背诵大量的古诗词现代名篇佳作。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勤动笔就是要勤于写作。每天写日志,把当天的学习和生活,观察的物态、阅读的书报、思考的问题,感受的情绪,这种成长的足迹通过你的笔都细致地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假于时日,语文能力必能得到飞跃的提高。
    1.常规要求(专人检查落实):
字典每节课必带。(安排专人检查,老师不定期抽查) 
每人要准备一本预习本(教师助理负责布置预习工作,要完整地抄写下来)。
每人要准备一本课堂讨论本,用于记录别人的发言以及写自己的发言提纲。
每天要带日志本,要坚持写学习或生活日志(不是情感日记)。
每节课安排一位同学教背一首古诗词。 
每天练字100个,一星期交一次,存档。 
每次作业要求书写工整,字迹潦草的退回重做。 
每次作文要求仔细修改,再工整地誊写在作文稿纸上,存档。  
    2.语文活动
朗诵比赛:选出最优秀的诵读选手(男3名,女3名),课本上的文章自选,由学生组织评选打分。(金嗓子评选) 
演讲比赛:选出最佳演讲家4名。(演说家评选) 
文化小博士评选(文化、文学知识)少年作家(以发表文章或作文作范文最多的前5名) 
少年书法家(钢笔字比赛) 
语文研究性学习专题:每月举行一次,每个同学准备好自己的研究课题,可以是对文学家的评论、文学作品研究、诗歌专题、传记专题、散文专题、小说专题、文化专题等。  
    3.课外阅读:
高一读名人传记为主,文学名著为辅,要求写读书报告。
高二读文学名著为主,文化名著为辅,要求作读书笔记。  
请诸君遵照,务必严格执行之(请张贴在你的房间里,每日知照!)


让学生讲,让学生评,把课堂还给学生!


9月18日

“体悟人生”板块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这个板块的教材要求是选读,安排了两篇学习材料,第一篇〈十八岁和其他〉是父亲给儿子的一封信,从父亲的角度谈关于人生的问题。第二篇〈我的四季〉,作者张洁用文学的笔法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和思考。两篇材料都是关于人生问题的阐释,目的是让学生对于人生问题有一个思考和感悟,用自己的心来体贴作者之心,与文本展开对话。鉴于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我将它们放在一起学习,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自主阅读,第二课时主要交流阅读体验。学习方式是活动体验/讨论交流。

教学设计:

一 “体悟人生”板块导读

二 学习材料导读

三 学生自主阅读

四 阅读家长的一封信

五 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实录:

课前五分钟教古诗。今天由钱梦娇同学开讲,她教的古诗是元稹的〈离情〉。基本能脱稿,结合具体诗行来阐释,能面对同学,有表情,表现力较好。

正式上课:

第一板块还有一首诗歌,是江河在20世纪80年代对青春的吟诵,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感受80年代的青年对于青春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齐读。

因为时间有限,这首诗我们在课堂上就不讲了,希望同学们能在课后运用我们前面的关于新诗的鉴赏方法自己感受诗人蕴涵在具体诗行中的流动的情感。

吟诵了我们火热而壮丽的青春,我们下面要学习的是本专题的第二板块“体悟人生”。它与第三板块“设计未来”一起组成我们的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青春时代是我们人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是人生的驿站。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我们思考关于人生的问题,因为人生苦短,稍纵即逝,如果等到人生的一半之后再来体悟人生,为时晚矣!因而,趁着青春趁着年轻,让我们一起体悟人生吧!

这个板块安排了两篇文章,第一篇是杨子的〈十八岁和其他〉,是父亲写给儿子的一封信,谈了父亲对儿子在十八岁生日时的心情,关于代沟问题,关于读书的苦与乐,父亲对儿子青春的寄语还有一个话题是“关于爱情”被编者删掉了。第二篇文章是张洁的〈我的四季〉,作者用文学的笔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和理解。我们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要能在理解别人对人生问题的思考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体验/领悟/思考我们自己的人生,更好地走好我们人生的每一步。

下面请看黑板上的两组数字,这是我设计的一个人生密码,你能破译吗?

10 6 12 49

20 20 20 20

(同学们很好奇,纷纷猜测,但又都摇头。)

为了降低破译难度,我在上一组数字后各加一个字:

10月 6岁 12年 49万

同学们似有所悟,我看见周毅骏很有心得的样子,就请他发言。

周:母亲怀胎十月,我们6岁上学,12年从小学到高中的上学的所有花费要父母付出49万。

钟:很好,这个密码被你破译了,它的答案是五个字“可怜天下父母心”。你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母亲要忍受十月的煎熬,个中滋味非一二句话所能言尽的,你出生后,父母一把鼻涕一把鼻涕地把你拉扯大,一直到你6岁,父母的精力基本上都在你的身上,你上学后,父母又要担心,在学校里会不会受人欺负呀,学习能不能跟上呀,学校老师负不负责呀等等,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的光阴,你基本上是在父母的父母的保护伞下,父母为你的基本付出有人做了统计,49万。

第二组数字是关于人的一生的分段。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们现在的人一生活个80岁应该没问题。那么,这四个20,就分别代表着:少年/青年/中年/晚年。我们即将走过第一个20,我们该怎样把握这人生的每一个时期,张洁用文学的笔法告诉我们她对人生的体悟。

我手上的是你们父母写给你的信,我没有拆,请你读完第一篇文章后,用心阅读它。(信是在两周前的专题导读时候布置的,有一半多的家长给孩子写了信)

请大家花15分钟时间将两篇文章连起来读,边读边将自己的感受写在边上,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我们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阅读(上节课因为举行诗歌朗诵会,没有布置预习,所以只能将预习放在课堂上进行。)

大约15分钟,学生读完,各小组开始自觉地围在一起交流。大约进行了3分钟,我发现许多同学没有结合文章就在探讨各个话题,我赶紧叫大家停下,要求大家一定不能空谈,先说自己看到文章的哪个地方特别有感受,然后再交流这种感受。然后同学们继续讨论。

我环视了全班,还有一个同学没有与小组同学讨论。我走过去说怎么不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他说,我没有什么感受。我说,你不爱你的父母?他说,爱啊!我就说,那好,读这篇文章就应该有自己的感受,只要你把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读进去。他说,要说感受吧,只觉的杨子的儿子太可怜了,一封信也要公开出来,没有一点隐私!我很惊讶:这种感觉很独特啊,继续阅读感受,等下节课我们要听听你的独特见解。


课前五分钟教古诗

今天由鲍雨琳开讲。她教的是白居易的〈南浦别〉。

正式上课

上节课我们分小组对〈十八岁和其他〉和〈我的四季〉进行了交流,这节课我们请小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在交流的时候,希望我们能针对具体的语段来谈自己的感受。哪个小组先来?(刚开始,大家还没有作好充分准备,各小组又进行了大约3分钟的讨论交流。)

接下来我先请李寓小组开始。他们小组推方骏发言。他谈的是〈十八岁和其他〉中的“青春”这一节“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然后他说:“十八岁是一个坎,这个时期的我们,有美好的前程,怀有雄心壮志,我们开始脱离父母的保护,开始挣脱父母的束缚,但同时我们还需要正确的引导,因为一不小心我们可能偏离人生的轨道……”

方骏说完,有很多同学举手,各小组已经派出了本组代表,纷纷举手。下面的发言非常踊跃,我几乎反应不过来。以阮宇奇为代表的对张洁的批判和以严斐/金艳为代表的对张洁的辩护及杨yun为代表的强有力的反驳(因为同学们的反应和交锋太快,我一时回忆不全,有空再将录音整理出来。)

反思:

1.学生的发言有些偏离文本和话题,甚至有些误解/极端,但因为学生交锋太快,我一时难以决定要不要说自己的意见或者将偏离话题的交流加以顺利的引导。

2.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教师应该站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似乎没有很好地把握。

3.教师怎样在课堂交流中随机应变地对待学生在与文本/作者/编者/学生之间的对话时出现的种种问题。

4.这样的讨论比较宏观,学生可能更多地注意整体性的东西而忽略一些基础性的东西,那这些东西该怎样落实好。

5.有些同学发言十分踊跃,非得让老师多给机会,不屈不挠,如果不再给他机会,会不会打消这些同学发言的积极性,如果总给他们机会,又使得其他同学没有发言机会,还有一些想发言而不敢举手的同学也要给他们机会,这种种关系的处理,在课堂上实在有些难以把握。

6.还有时间的把控问题也是一个问题,下课铃响后,同学们很在发言,结果我没有时间来总结和布置预习内容。

7.怎样才能更好地组织将学生的讨论更深地推进,我感到有些头痛,因为如果教师的预设过多很可能要限制学生的发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