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记印刷术演变》(二)外来铅字篇

 蜀地渔人 2015-11-10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以后,朝鲜人民又开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书,后来又采用木活字印书。到了十三世纪,他们首先发明用铜活字印书。我国使用铜活字印书比朝鲜稍晚。朝鲜人民还创造了铅活字、铁活字等。

西式铅字印刷传入中国是在1839年,英国伦敦传道会传教士理雅各将马六甲英华书院及其印书厂的华文活字和印刷机器,迁往香港。香港首份华文报章《遐迩贯珍》就是用英华书院的汉字活版印刷厂印刷发行的。当时英华书院铸造的中文活字,世界闻名:俄国沙王钦差大臣、法国巴黎学会、新加坡政府。而太平天国、两广总督、上海道台、清廷总理衙门等,都先後购买过英华书院铸造的中文活字,或全套活字铜模,是为西人铸造的中文铅字传入中国之始。

记者有幸在80年代末期,在荥阳的一家印刷厂里进行学习,从最初的铸字车间到捡字排版和最早的圆盘、方箱印刷都亲眼目睹过。

又是几经扫听,几番周折,才在一个城郊结合部找到了这“九省通吃”最后的铅字“基地”。

老耿头叫耿培亮,今年六十多岁,老伴张春英62岁,一个是老板、业务员兼工人,一个是老板娘、财务总管兼做饭的厨师。两口子还经常的逗逗嘴劲开开玩笑,幽默一把。看着这两老小口夫妻,人年轻人都眼热嫉妒。什么叫感情呀,什么叫幸福呀,这就是呀!劳动并快乐着。话扯远了,是因为记者是在憋不住了,因为记者没有这大叔和大婶快乐。

老耿大叔读书毕业后就到村里的印刷厂开始了学徒生涯,(那时候,老耿大叔的家乡是河南最有名的印刷之乡,几乎村村队队都有几家或十几家、几十家大大小小的印刷厂。)老耿大叔一共干了二十多年的印刷工人,后来才自己干起了这铅字铸字的活计,现在印刷技术先进了,没有人会在注意他的这说老又不老,说不老又被淘汰的玩意了。现在只有在很落后,很简陋的偏僻地区才会找到这种老把式,现在和老耿发生着业务关系的客户都是相互传告的,所以,老耿的生意不需要广告宣传。

现在的客户也不是大老远的拿着所需要的字号单来取“货”了,也都是电话一说,老耿用笔一记,就开始捡字,然后通过物流的方式给发过去就行了。

其实,老耿也不缺钱,孩子们也都嚷嚷着不让他干了,让他关了生意回家坐享清福,可是,老耿心里清楚,万一自己不干了,这九个多省的数千客户就要停产关门,更主要的是他的铅字铸字情结是很难舍弃的。

这道工序就叫做捡字。


现在,老耿唯一的伙计,还是自己的领导。


现在自己拥有的这个庞大的铅字库,是原来老耿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跟着老耿来到了他的铅字铸字核心机密车间了。


这里可谓是凌乱、简陋和明了。


原来的两部机器的其中一部,已经因为实在没有配件更换而废弃很久了。


在高温达到后就是开始调试机器了。


老掉牙设备的身体健康程度可比老耿大叔的身体差远啦,总是边生产便维修。

一旦预热完毕就要挂上档开始机器自动铸字了。


这些就是铸字所必需的字模。


机器“心情”好的时候,大批的铅字就像宇宙里制造的机器人一样排着队就齐刷刷走出来了。


把铸出来的签字抓起来放到盒子里也是一个技巧活。


这些都是老耿大叔的宝贝,大约有16套,每套有字模近万枚,因为一个字就要分很多的字号,和不同的字体。


字模的每个抽屉的隔壁上都会有便于识别的字样。


这些东西谁说将来不是极有收藏价值的收藏品呢?


这就是铸字所需要的铅块。


老耿大叔拿的这些特大字体的铅字也是末代遗产了。


知道我是正在做传统文化的报道,老人特地给我找出了这几个字。


老耿衣食无忧了,可是他更为他的铸字生涯即将结束和铅字印刷的完结而忧虑着。


这就是老耿的三尺柜体。


老耿大叔给记者找到了能继续铅字印刷下一道工序的一户人家。


这就是铅字印刷的排版用具。


这些就是铅字排版所需要的全部家当。


这个裁压机就是专用的裁截铅线和铅条用的。


这是排版用的版托。


排版时要按照要求不断更换铅块和铅条。


版面拍好了就要及时“上锁”。


这就是排好的版面了。


版面排好后开始上机。


上机后要不断的进行印前的调试。


这是印刷用的油墨。


这些是调节油墨稀稠和均匀的螺栓。


印刷前要把纸张错开,便于很快的用手指夹起投放进安有规矩的机器壁内。


印刷前的送纸和印完后的取纸是在几乎同时有两只手同步进行的。


这是印好的“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