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欣賞| 清初四僧之:髡殘《山水》冊十開

 东方竹马 2015-11-11



kūn殘《山水》冊十開















髡殘

(公元1612-1692年),清畫家,本姓劉。明末遺民,入清為僧,出家為僧後名髡殘,字介丘,號石谿、白禿、石道人、天壤殘道者、電住道人等,湖廣武陵(今湖北省常德)人,好遊名山在川,後寓南京牛首祖堂山幽棲寺。擅畫山水,師法王蒙,用幹筆皴擦,淡墨渲染,間以淡赭,蒼渾茂密,意境幽深。與石濤合稱“二石”,又與朱耷、弘仁、石濤合稱“清初四畫僧”。精山水,作品以真實山水為底本,章法穩妥,繁複嚴密,景色不以新奇取勝。


髡殘本姓劉,自幼就愛好繪畫,年輕棄舉子業,削發為僧,雲遊名山。明朝滅亡時,參加南明何騰蛟的反清隊伍,抗清失敗後避難常德桃花源,避兵深山,程正揆《石溪小傳》中記載他在古刹叢林的經曆:“甲申間避兵桃源深處,曆數山川奇辟,樹木古怪與夫異禽珍獸,魈聲鬼影,不可名狀;寢處流離,或在溪澗枕石漱水,或在巒猿臥蛇委,或以血代飲,或以溺暖足,或藉草豕欄,或避雨虎穴,受諸苦惱凡三月,”艱險的叢林生活雖使他吃盡了苦頭,但也給了他感受大自然千奇百怪的好機會,充實了胸中丘壑,為後來的山水畫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在他的不少題畫詩中,都明顯可見。平生喜遊名山大川的髡殘對大自然的博大意境,有著深刻的領會和觀察,最後落腳在南京牛首山幽棲寺。曾自謂平生有“三慚愧”:“嘗慚愧這只腳,不曾閱曆天下多山;又嘗慚此兩眼鈍置,不能讀萬卷書;又慚兩耳未嘗記受智者教誨。”


髡殘是一位能詩書,善繪畫的多面手,擅繪人物、花卉,尤精山水。其繪畫宗法黃公望、王蒙,繪畫基礎出於明代謝時臣,其技法直追元代四大家,上及北宋的巨然,他曾說:“若荊、關、董、巨四者,得其心法,惟巨然一人。巨然媲美於前,謂餘不可繼跡於後。”他學謝時臣,在直取其氣概渾宏的同時,變其絲理拘謹的毛病,學元代四家以及董其昌的畫法,同時敢於刻意翻新,“變其法以適意”,並以書法入畫,不做臨摹效顰,仰人鼻息的玩味的做法。其作品構圖繁複重疊,境界幽深壯闊,筆墨沉酣蒼勁,以及山石的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現技法,多從王蒙變化而來;而荒率蒼渾的山石結構,清淡沉著的淺絳設色,又近黃公望之法。他還遠宗五代董源、巨然,近習明代董其昌、文徵明等,兼收並蓄,博采眾長。其山水畫章法穩妥,繁複嚴密,鬱茂而不迫塞,景色不以新奇取勝,而於平凡中見幽深;筆法渾厚,凝重、蒼勁、荒率;善用雄健的禿筆和渴墨,層層皴擦勾染,筆墨交融,厚重而不板滯,禿筆而不幹枯;山石多用解索皴和披麻皴,並以濃墨點苔,顯得山川深厚,草木華滋。他的作品以真實山水為粉本,具有“奧境奇辟,緬邈幽深、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


在學習傳統基礎上,重視師法自然,自謂“論畫精髓者,必多覽書史。登山寡源,方能造意”。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山水中度過,經常駐足於名山大川,流連往返。他“僻性耽丘壑”、“泉石在膏肓”,主觀的情感、性靈與客觀的景物、意境相感應、交融,使其山水畫景真情切,狀物與抒情成為一體。所作山水,在平淡中求奇險,重山複水,開合有序,繁密而不迫塞,結構嚴密,穩妥又富於變化,創造出一種奇辟幽深,引人入勝之境。喜用渴筆、禿毫,蒼勁凝重,幹而不枯,並以濃淡墨色渲染,使得筆墨交融,形成鬱茂蒼渾、酣暢淋漓的情趣,使畫面產生雄渾壯闊、縱橫蓬勃的氣勢。被先人畫慣的名山大川,到了他的畫中,卻別具一格,另有新貌,有著不同於他人手筆的特色。存世代表作《報恩寺圖》,繪南京聚寶門外報恩寺,通過概括提煉,表現了金陵名勝的磅礴、奇異氣象。《雲洞流泉圖》、《層岩疊壑圖》和《雨洗山根圖》(均藏故宮博物院),以繁密的布局、蒼勁的用筆、鬱茂的景致、幽深的境界,顯現出石溪鮮明的藝術特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