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

 我看东部 2016-02-23

元代後期的繪畫評論者將黃公望歸於董源、巨然一系,並且稱讚他能超越董巨,將他列為「元四大家」之首。至明清時期,董其昌(1555-1636)提出「南北宗論」,確立黃公望為繼承南宗衣鉢,直抒心意,重視筆墨精神的重要畫家。其後如藍瑛(1585-1664)、惲向(1586-1655),及清初四王:王時敏(1592-1680)、王鑑(1598-1677)、王翬(1632-1717)、惲壽平(1633-1690)、王原祁(1642-1715)、等,均以黃公望為師,追求黃公望繪畫所表現的山水意境。

董其昌及四王從黃公望追溯董源巨然筆意,歸納出如「峰巒渾厚,草木華滋」,或「荒率蒼茫」、「以意運氣,以氣會神」等風格特色,成為正統派集大成途徑中,主要的師法典範。

明 沈周 畫山水(另開新視窗) 明 沈周 畫山水

本幅前景作疏樹數株,隔江雙峰並列,其間有V字形山塢,暗藏礬頭與深淺林木,透露生意。遠山以數筆簡率勾勒山形,或以墨烘染。通幅皴山畫樹,用筆疏朗。自題云「米不米,黃不黃,淋漓水墨餘清蒼。」畫中山石以水墨烘染,似取法米氏雲山煙樹之朦朧風格;而清蒼簡率之畫境,或仿效黃公望「皴紋極少」、「筆意尤為簡遠」一類作品。

明 藍瑛 仿黃公望富春山圖(另開新視窗) 明 藍瑛 仿黃公望富春山圖

藍瑛(1585-1664),浙江錢塘人。字田叔,號蜨叟,又號西湖外史,晚號石頭陀。藍氏與明末文人董其昌、陳繼儒等人友好往來,受文人畫論影響而重視臨仿古人繪作。

此幀畫峻嶺幽壑,山谷中溪水湍流,村屋、樹石錯落之景。以略為方折筆法描繪山體礬石,用筆恣意老辣,墨色清潤,畫面不重視對景深與遠山的描寫,而是強調黃公望作品的母題與樹石畫法。本冊作於乙酉年(1645),藍瑛六十一歲。
清 王時敏 倣黃公望陡壑密林(原題倣宋元人縮本畫及跋冊第八開)(另開新視窗) 清 王時敏 倣黃公望陡壑密林(原題倣宋元人縮本畫及跋冊第八開)
明清文獻載有一幅黃公望〈陡壑密林〉,詩塘有黃公望題識與董其昌跋,內容正與此開董其昌題識相同。此畫面描繪環伺層山,圍出一個水澤谷地。環山緊密相接,峰頂處皆有疊巒相續,山際交疊處描繪著許多低矮樹叢,營造出山林草木繁盛效果。以直線描繪山體質面,又以橫向墨點構成礬頭造型,皆屬董巨風格之影響。此一縮臨本能有效傳遞黃公望山水構圖的講究,並提供觀者掌握畫作中不同母題的彼此關係。
清 王時敏 倣黃公望臨董源夏山圖(原題倣宋元人縮本畫及跋冊第九開)(另開新視窗) 五清 王時敏 倣黃公望臨董源夏山圖(原題倣宋元人縮本畫及跋冊第九開)
〈倣黃公望臨董源夏山圖〉此開臨摹的作品原貌已無從考察。畫中描繪主要山脈由前景向後延伸至後景,主脈兩側谷地緩坡則分別描繪著數間屋舍,木橋、路徑之上都可見點景行旅人物活動蹤跡。此一絹本山水以青綠設色,無論山體質面藉直線皴畫,或者山石層疊處加短筆墨點,乃至礬頭與樹叢的表現等,雖源自黃公望,但更緊縮山體的層疊關係,用筆亦趨規矩,已是明末清初對於江南山水傳統的嶄新風貌。
清 王時敏 臨黃公望擬董源夏山圖(原題倣宋元人縮本畫及跋冊第十六開)(另開新視窗) 清 王時敏 臨黃公望擬董源夏山圖(原題倣宋元人縮本畫及跋冊第十六開)
〈臨黃公望擬董源夏山圖〉此畫面雖有右側渾圓山體層疊向後,但重心為前中景的平緩谷地,是一草木繁盛的山水景緻。構圖與王鑑〈仿宋元山水冊〉(上海博物館藏)所倣黃公望〈秋山圖〉相近。其中山體斜側面上的圓卵石塊,明顯取用於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表現手法。但相較於黃公望的豐富筆墨變化,此畫用筆略顯齊整,堪稱是經過黃公望整理過後的董、巨風格山水母題的更進一步變化。
清 王時敏 浮嵐暖翠(另開新視窗) 清 王時敏 浮嵐暖翠

王時敏(1592-1680),江蘇太倉人。字遜之,號煙客,又號西廬老人、西田主人等。出生書香世家,父親與祖父都曾擔任明朝官職,幼年即得當代著名文人董其昌教導,為清初正統派「四王」之一。

本幅畫高山縱谷中,溪水潺潺、林木茂密、山腰煙雲浮動之景。透過樹叢、平臺與岡阜形成左右扣合的兩股山勢。用筆沉穩,敷色大膽,用青綠對比赭色罩染的岩塊與峰巒,以山腳樹石,山頂平臺,圓弧形山巒及高低起伏的遠樹等黃公望畫的母題呈現夏季山間景趣。作於王時敏八十一歲。
清 王鑑 倣黃公望煙浮遠岫圖(另開新視窗) 清 王鑑 倣黃公望煙浮遠岫圖

王鑑(1598-1677),江蘇太倉人。字元照,一字圓照,號湘碧,又號染香庵主。崇禎六年(1633)舉人,後仕至廉州太守,人稱王廉州。

本幅主景偏於左側,以扭動、崢嶸的山勢連貫畫面近、中、遠三景,用溼潤的皴染配以赭石、花青、汁綠,賦予畫面清雅明亮的氣息。畫中綿延堆疊的山勢與茂密的樹木,凸顯出大地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與大癡山水「山川渾厚,草木華滋」之意相合。
清 王翬 仿癡翁浮嵐暖翠(另開新視窗) 清 王翬 仿癡翁浮嵐暖翠

王翬(1632-1717),常熟人。字石谷,號耕煙散人、烏目山人、清暉老人。早年跟隨家鄉畫師張柯學畫,日後獲著名文人王鑑和王時敏指導,博覽古畫,畫藝大進。

本幅畫崇山峻嶺,林木茂密,村舍人家錯落山間。全幅由前景水岸茂林,連接懸崖飛瀑,其後雲嵐霧籠,主山聳峙,在小幅中呈現全景山水的氣勢。以黃公望慣用的披麻皴、礬頭與苔點,再於山石罩染赭色與汁綠,使畫面生動活潑且饒富裝飾性。
清 王原祁 倣黃公望山水(另開新視窗) 清 王原祁 倣黃公望山水

王原祁(1642-1715),江蘇太倉人。字茂京,號麓臺,康熙庚戌(1670)進士,歷官少司農。與祖父王時敏、王鑑與王翬合稱「四王」。

此幅以溪水分隔遠近兩岸,近景坡岸由右下延伸至左側上方形成尖峰,隔著中景水域與造型崢嶸的遠山遙相呼應,在畫面上形成不穩定的動勢。山體輪廓淺淡,質面多用乾擦而成,再以側筆點苔於山頂岩縫間。題識:「大癡畫。經營位置。可學而至。荒率蒼莽。不可學而至。思翁得力處。全在於此。此圖余倣其意。」
清 王原祁 倣黃公望秋山圖(另開新視窗) 清 王原祁 倣黃公望秋山圖

王原祁(1642-1715),江蘇太倉人。字茂京,號麓臺,康熙庚戌(1670)進士,歷官少司農。與祖父王時敏、王鑑與王翬合稱「四王」。

山間雲氣繚繞,屋舍錯落,礬頭與平臺點綴其間。近景畫橫向坡岸,上端聳立的樹木將近景串聯至中景斜向堆疊的主山。右半布置大片水域,隨水岸往右後方遠景逐漸延伸,最後與遠山山腰的白雲連成一氣。樹石與山脈對應水域和雲氣,形成兩股虛實相映、交相作用的視覺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