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生死一念间——光时亨最终死于“阻南罪”

 东海若水斋 2015-11-11


名为光家嘴的荒丘岗上,有一处奇迹:“学大寨”时修搞旱站,使用石材是见墓碑就挖,最后居然留下了一处,墓的主人叫光时亨。光时亨更是一个创造奇迹的人:天崩地坼的明季,他以其卑微之身,改变了历史的行程。 

光时亨( 1599 - 1645 ),字羽圣,号含万,桐城人。崇祯七年(1634 年),光时亨举进士而授四川荣昌知县。作为地方官,光时亨因果断放弃修桥,及时加固城墙,成功阻止流贼的进攻,由此受到崇祯帝的亲自接见。面对崇祯帝的提问,光时亨又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崇祯帝激动得站了起来——“上(崇祯帝)为起立,注视者三”。 

光时亨差不多是个热血青年,《桐旧集》记曰 “性刚直”, 《桐城耆旧传》称其“少有俊识,敢决事,性不能容恶”。 崇祯年间的桐城,屡遭张献忠部屠戮,天灾也是不断,三年的钱粮税赋都没收上来。地方压力巨大,结果挨打的百姓很多,收到的钱粮很少。光时亨上书朝廷,减免了桐城的税赋。 

“人臣既委质,食禄当不苟。受事令一方,此身岂我有。即遇管葛俦,尚须争胜负。矧今逢小敌,安能遽却走。仰誓头上天,俯视腰间绶。我心如怯,有剑甘在首。读书怀古人,夙昔耻人后。睢阳与常山,不成亦匪咎。沥血矢神明,弹剑听龙吼。” 

《桐旧集》中收录的光时亨第一首诗,便是《南楼誓众》。诗人光时亨,完全是一个担当国难的壮士形象。 

壮士的惊人之举,更在“阻南迁”。 所谓“南迁”,就是崇祯朝在京师难保的形势下,主动作出战略放弃,迁都南京,重走宋王朝之路。但正是“阻南迁”,决定了明朝的生死,光时亨自己也坠入万劫不复之渊。 

内忧外患骤然升级的崇祯朝,“南迁”之议数度进入数度为崇祯帝提起。早在崇祯十五年(1642 年)十一月,清军入再度塞,朱由检即想到了迁都。首都长期处于满清的兵锋之下,迁都南京很有必要。但这场南迁之议,由于天启懿安皇后张氏的反对而作罢。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西安称帝,遣兵入晋,志在灭明,京师形势更加危急,明廷再起南迁之议。崇祯皇帝的本意,是自己迁往南京,留内阁等一班官员留守京师。 

廷议时,李明睿提出了“南迁之策”。他援引宋室“南迁”,国祚延续一百五十年的先例,认为唯有“南迁”方有中兴希望。“南迁”的策略,是让崇祯帝“南征”。 光时亨拍案而起,认为“南迁”之举势必动摇江山社稷,声言需杀李明睿,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杀李明睿,何以治天下! 

皇帝“亲征”的第一方案搁浅后,又有了太子监国变相“南迁”的第二方案。李明睿等奏请太子监国南京,这样万一京师遭遇不测,可迅速在南京形成第二朝廷。光时亨曰:“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 

李明睿引说宋朝,光时亨应对唐朝。唐肃宗即李亨,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玄宗西逃时,遭遇马嵬驿兵变,李亨即位于灵武。李亨在位七年,后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是一个更复杂的悲剧。 

崇祯内心很不愿唐玄宗、唐肃宗的历史一幕重演,光时亨此语,刺他的心病。他最终被迫无路可走,死守京师。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帝吊死煤山,明王朝遭遇“斩首行动”。 

“南迁”与“阻南迁”,李明睿与光时亨之间针锋相对。当时,李明睿只是个左中允,光时亨只是个兵科给事中,皆为小官。但李明睿是最契合崇祯帝内心的人,光时亨则是首辅陈演的代言人。君主一旦“南迁”,宰辅势必“留守”,困顿的王朝,陷入了巨大的利益斗争。魏斐德分析道:“这对后来满清占领北京时的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满清比较完整地接管了明朝的中央政府,拥有了他们最缺乏的东西,由此接手了明朝几乎全部汉族官吏,依靠他们接管天下,并最后征服南方。崇祯帝的决定还导致诸多皇室宗亲继承权利的暧昧不定,以致派系倾轧,削弱了南明政权。” 

光时亨不反对——朱由检南迁——明朝不亡,无论这个逻辑是否成立,朱由检肯定不会上吊,“三国”或“南北朝”的形成也是可能的。 

京师陷落后,光时亨逃到了南京,马士英立即将其拘捕,原因是其“力阻南迁,致先帝身殒社稷。” 

光时亨最终死于“阻南罪”。这个罪名“大明律”没有,也是历史唯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