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经验集—董建华[通降十法、胃脘痛]

 寂寞在繁衍 2015-11-11

(一)理气通降法适用于胃脘胀痛,时轻时重的患者。若情志不遂,肝郁气滞,导致胃失和降;或因饮食 不 节,饥饱失常而使胃气壅滞,其中夹食、夹湿、夹痰虽间或有之,但以气滞为主者,治宜理 气通 降。董氏在香苏饮一方的基础上,适当加入通降之品,如枳壳、大腹皮、香橼皮、佛手等, 组成加 味香苏饮,作为治疗气滞型胃痛的主方,疗效颇佳。方中以苏梗、香附、陈皮为主药,苏梗 入胃, 顺气开郁和胃,治胃脘胀满有效;香附入肝,解郁理气止痛,治疗胸脘胀满作痛效果良好; 陈皮 理气和胃化湿,为脾胃宣通疏利的要药,具有能散能燥能补能泻能和之功,同补药则补,合 泻药则泻,配升药则升,佐降药则降,其与苏梗、香附为伍,既能和胃气,又可舒肝止痛,配枳 壳以破 气消积,利膈宽中,能消胃脘胀满,通大小便;佐大腹皮下气行水,调和脾胃;香橼皮、佛手二药 具有宽胸除胀止痛之功。以上诸药相互配合,可以加强行气、和胃、通降、舒肝、止痛的作 用。

(二)化瘀通络法 适用于瘀血胃痛。症见胃痛日久,久则入络,以痛为主,痛点固定。胃为多气多血之腑, 外 邪内积郁于其中,气血必受其阻。一般初起在气,以胀为主;久则入络,以痛为主,当以化 瘀通 络止痛为治。瘀血轻者,用金延香附汤治之,药用金铃子、延胡索、香附、陈皮、枳壳、大 腹皮等。 而瘀久入络的瘀血重证,用猬皮香虫汤治疗,药用炙刺猬皮、炒九香虫、炒五灵脂、金铃子、 延胡 索、制乳香、制没药、香附、香橼皮、佛手等药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如兼胀者加大腹皮、枳 壳,兼 热者加栀子,阴不足者加沙参,便结者加酒军等,出血多者可加蒲黄炭、三七粉、乌贼骨、 阿胶珠 等化瘀止血,经临床验证对胃窦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痉挛、消化道出血等均收到 了良 好的疗效。

(三)通腑泄热法 适用于胃中积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者。胃为阳土,不论外邪或内积,一有所阻,则 气机 郁闭,热自内生,此为有余之火。燥热相结,传导失司,则大便干结,治以通腑泄热,给邪火以出 路,取效最捷。常选用酒军、黄连、黄芩、枳壳、瓜蒌、大腹皮、香橼皮、佛手等药,若气 热口渴、大 便不结者,去酒军,加生石膏、知母;阴伤合增液汤,服后大便不畅者可以续进。

(四)降胃导滞法 适用于胃失通降,胆汁上犯,湿热蕴结,食积阻滞。症见胃脘堵闷疼痛,口苦,舌红苔 黄腻。 胆木之气,有赖于胃气之降,才不得上逆。若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情志不遂等导致胃失和 降, 则胆汁逆而上犯,胃气愈加壅滞,食积胃脘,湿热蕴结。本证是胃失通降在先,胆汁上犯于 后, 降胃才是治本之图。治宜降胃导滞,药用苏梗、香附、陈皮、莱菔子、大腹皮、槟榔、焦三 仙、连 翘、荷梗、半枝莲,湿浊者加半夏,热重加黄连,痰热加全瓜蒌,便秘加酒军,兼瘀者合失 笑散。

(五)滋阴通降法 适用于胃阴不足,症见隐隐灼痛,口干,纳少便干,舌红少苔。胃为燥土,邪客多热, 易化燥 伤阴。胃痛日久不愈,气郁化火,亦灼伤胃阴。胃阴一亏,胃失濡润,则失其和降,只有津 液来 复,胃气才能下行。治疗本证应以甘凉濡润(但又不可过用滋腻) ,佐以行气化滞之品,用加 减 益胃汤,药选北沙参、麦冬、石斛、白芍、甘草、乌梅、丹参、香附、金铃子等。

(六)辛甘通阳法 适用于脾胃阳虚,症见胃痛喜暖喜按,饥时痛甚,得食痛缓,舌暗苔薄,脉细弦或沉弦。 胃 病日久不愈,由实转虚,由胃及脾。中土虚寒,肝木乘侮,由于气馁不能充运,营虚不能滋 荣,此 时非甘温不能扶其衰,不和营不能缓其急,治以辛甘通阳,培土泄木为重点。若有形之滞填 塞 其中,应先标后本,积去方可议补。故用加味黄芪建中汤为主,药用黄芪、桂枝、白芍、炙 草、饴糖、良姜、大枣、金铃子、元胡、陈皮。诸药合用,以使脾胃阴阳平调,营卫协和,气血通 畅,脾运 胃健。

(七)升清降浊法 适用于中气下陷,症见体瘦纳少,食则不运,腹胀如坠,病久不愈。脾升胃降,合为后 天之 本。由于积劳积损,脾胃受损,清阳不升而下陷,浊阴不降而停满,以致提摄无力,内脏下 垂,脾 虚运化无权,胃中水谷停滞不化,胃失和降,气机壅滞,此乃虚中夹滞。若一味补益升提, 则胃 气愈加壅滞;如单用疏理,则胃气愈加虚陷,胃亦随疏随滞。所以应脾胃同治,升降并调, 若腹 胀便稀,以升清为主;腹胀便干,以降浊为主,药用黄芪、党参、白术、甘草、酒当归、升 麻、柴胡、 枳壳、大腹皮。

(八)辛开苦降法 适用于寒热错杂,症见胃痛喜暖喜按,得温痛减,舌红苔黄。寒邪犯胃,胃阳被遏,气 闭热 自内生,但寒邪未尽,复又传脾,从阴寒化,成为上热下寒之证。若纯用清热,则胃热未除 而中 寒更甚;一味温补则寒邪未散而胃火更炽,故宜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 药 用黄芩、黄连、半夏、党参、干姜、吴萸、枳壳、砂仁、陈皮,如果虚象不显者去党参,肠 鸣便稀加白 术、扁豆,泛酸加乌贼骨、瓦楞子,痰热者合小陷胸汤。

(九)平肝降逆法 适用于肝胃不和,痰浊内阻,胃气上逆,症见嗳气频作或恶心呕吐,大便干结,苔腻。 胃气 上逆,有寒热之分,虚实之异,但总以本虚标实为多见。若胃失和降,痰浊内阻,肝气冲逆, 胃气 壅滞,则上见嗳气,呕恶;浊阴盘踞则中见痛痞;腑气不行则下见便结,此乃虚实夹杂,本 虚标实 之证。胃虚宜补,痰浊宜涤,气逆宜降,补泻并用,两相兼顾,药用旋复花、代赭石、半夏、 生姜、 党参、大黄、甘草、苏梗、香附。

(十)散寒通阳法 适用于寒邪犯胃,胃痛暴作,痛势较剧,喜暖喜按,苔薄白。身受外寒或饮食生冷,则 寒积 于中,胃中阳气被遏而不宣通,血因寒凝而不畅行,正邪交争,故胃痛暴作。素有胃病复感 寒 邪,最多此证。此乃实证,治当温散宣通,药用良姜、香附、吴萸、苏梗、毕澄茄、陈皮、 生姜、砂 仁。若寒食交阻,酌加焦三仙;化热者加黄连,或改用辛开苦降法。 

二、治疗胃痞(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一)胃痞壅滞,主用通降,慎用开破 胃痞是指胃脘部痞塞满闷、疼痛、嘈杂纳少,大便或干或稀的一种病证。慢性萎缩性胃 炎 常表现胃痞的症状。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生理上,胃失和降,以降为顺;肝主 疏泄,调畅气机;脾主升清,以升为健。若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均可直接 影响气 机的通畅,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木郁不能疏土,可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脾不 升清, 胃不和降,则升降气机痞塞,或逆乱失常,导致气滞中满;脾胃不和,则木可侮之,使气机 乖常而 生痞满。其病因虽然复杂,但本病的发生主要与饮食不节,喜进食热烫粗糙或刺激性食物, 嗜 好烟酒,情志不节,郁思恼怒,素体虚弱,劳倦内伤或用药不当,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病 理上, 胃气壅滞,或肝胃气逆,或饮食停滞,或寒热错杂,或寒湿内聚,或湿热蕴结,或实热壅滞, 腑气 不通,或胃虚脾弱,气不畅运,均可导致胃痞的发生。治疗之时亦遵循理气通降为法则,具 体用 药时既要区分上焦、中焦、下焦和气滞所属脏腑,又要区别药性的寒热温凉。如病在上焦, 用旋 复花、广郁金、柴胡、降香等;病在中焦,选用陈皮、枳壳、香橼皮、佛手等;病在下焦, 则选用乌 药、小茴香、槟榔、川楝子等。病在肝经,多用柴胡、香附、梭罗子等;病在脾胃经,多选 用陈皮、 香橼皮、大腹皮等;病在肠道,则多选用木香、枳实、槟榔等。如需温而通滞,采用乌药、 陈皮、木 香、砂仁、苏梗、毕澄茄等;若需凉而通滞,则选用枳实、川楝子、槟榔、荷梗等。因胃痞 多为本虚 标实之证,故治疗常先通后补,或通补兼施,做到补而不碍气机,调气而不伤正,慎用开破 之品, 如三棱、莪术等药。

(二)痞兼痛,气血同病,调和气血 胃痞初起多见胃脘痞塞满闷,触之无形不痛,久之多兼有胀痛、灼痛,或刺痛。胃为多 气多 血之府,外邪内积,郁于其中,气血必受其阻。一般初起在气,日久病由气入血,导致气血 同病。 气滞则血行不利,血行迟缓而形成血瘀。治疗采用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之法,药物可参 照活血通降之金延香附汤和猬皮香虫汤加减化裁。

(三)痞满壅塞,湿邪为犯,燥润相济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胃互为表里,相互影响,相互为用,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 化吸 收功能。湿为阴邪,易首先犯脾,困阻脾胃,阻遏气机,影响脾胃升降功能,导致痞满的发 生。 湿有内湿和外湿之分,外湿由外来湿邪入侵所引起,内湿则由脾虚而生。脾主运化,输布水 谷 精微,脾气虚弱,健运失职,运化失司,水谷不化精微,反为水湿。湿困于脾,反过来影响 脾的运 化功能,脾气更虚,二者互为因果。在辨证时必须分辨是以脾虚为主,还是以湿困为主。病 变 过程中,如素体脾胃虚寒者,则湿邪易于寒化,多损脾阳,而阴虚火旺或胃肠积热者则易于 热 化,多耗胃阴。但湿为阴邪,湿盛则阳微,湿从寒化是湿邪致病的主要发展趋势。治疗应以 祛 湿为主,但有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健脾化湿之分。热化者宜清热,寒化者宜温 燥。 症见胃脘痞满,纳呆乏力,舌苔腻,脉濡滑者,宜芳香化湿为主,或佐以淡渗利湿、苦温燥 湿,药 用藿香、佩兰、枳壳、大腹皮、香橼皮、佛手、芦根、焦三仙等。口干不欲饮、苔白腻者, 宜加苍术、 厚朴、陈皮、清半夏等苦温燥湿之品;小便不利者,宜加茯苓、通草、车前子等淡渗之品; 湿邪化 热,湿热阻滞脾胃,气机不畅,症见胃脘痞满,纳呆乏力,口干口苦,大便粘滞不畅,小便 黄赤,舌 红苔黄腻,脉濡数,宜清热化湿,药用黄芩、黄连、清豆卷、滑石、藿香、佩兰、芦根、香 橼皮、佛手、 大腹皮、焦三仙等,大便干结者,加用枳实、全瓜蒌或酒军。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脾虚湿 阻,气 机不畅,症见脘腹胀闷,食后更甚,大便稀溏,苔薄腻,脉濡细,宜健脾化湿为主,药用扁 豆、木 香、砂仁、藿香、佩兰、生苡仁、茯苓、通草、枳壳、香橼皮、佛手等。脾阳不振,腹中振 水声,加用肉桂、干姜等。然芳化、苦温、淡渗之品,均易伤阴,湿从热化,热又伤阴,故治湿的同时, 董氏常 加用芦根之类,生津而不留湿,养阴而不敛邪,燥润相济,而达到治疗目的。

(四)痞满纳呆,脾胃同病,健脾益胃 食欲不振是胃痞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临床表现初起见胃脘痞满,食后加重,空腹时痞满 减 轻,后期餐前餐后胃脘痞满均甚,厌食纳呆。胃痞之初,食滞内停中脘,症见胃脘痞满而胀, 厌 食纳呆,嗳腐吞酸,大便泻出臭污如败卵等。治以消食导滞法,药用鸡内金、焦三仙、陈皮、 清半 夏、茯苓、莱菔子等。呕恶嗳腐者,加黄连、砂仁;大便稀溏者,加木香、砂仁、扁豆、炒 白术。食 滞内停,郁久化热,无形邪热与有形燥屎互结于内,出现腹胀而痛,大便干结难解,舌苔黄 腻或 黄燥焦黑,脉弦滑,当清热通腑,理气消胀,药用酒军、枳实、全瓜蒌、大腹子皮、香橼皮、 佛手、黄 连、黄芩、火麻仁、焦三仙、鸡内金等。药后大便仍不通者,加芒硝冲服;嗳气泛恶明显者, 加陈 皮、清半夏、竹茹。胃痞中后期出现厌食纳呆,董氏认为是病由胃及脾,属脾胃同病,当分 清病 位主次。病以脾为主者,脾气虚弱,健运失职,运化无力,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饮食后加 重脾脏负荷,脾气更惫,导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症见脘腹痞胀加重,纳化呆钝,或胀有坠感, 平卧 则舒,神倦乏力等,胃肠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发现胃张力低下,蠕动缓慢,排空延缓。治疗 宜健 脾益气,药用黄芪、党参、土炒白术、升麻、柴胡调整脾胃运化功能,加枳壳、陈皮等理气 消胀,以 提高胃肠蠕动功能。气虚下陷,坠胀较甚者,加干荷叶、葛根以升阳举陷。脾阳不振,受凉 或生 冷饮食痞满加重者,宜予高良姜、香附、毕澄茄、甘松、吴萸、木香、砂仁等温阳散寒,消 胀除满。 病以胃为主者,胃阴不足,濡润失职,顺降功能失常,症见痞塞满闷,或隐痛,知饥不食, 舌津少, 脉细或细数。胃液分析,胃酸分泌功能低下,胃镜下胃粘膜变薄,颜色苍白,分泌物稀少。 治宜 养阴益胃,理气通降,药用沙参、麦冬、白芍、石斛等濡润胃府,枳壳、大腹皮、香橼皮、 佛手等理 气通降。胃有郁火,胃脘灼热者,加丹皮、栀子、黄连清热泻火,口干、舌红等阴虚明显者, 加用 芦根、乌梅、玄参等。

(五)久痞不愈,寒热错杂,辛开苦降 伤寒之痞,多为误下伤中,正虚邪陷所致。杂病之痞,多为久痞不愈,脾胃亏虚,寒湿 内生, 复因邪滞,郁而化热,寒热错杂而成痞证。胃属腑,脾属脏,胃为阳明,多实多热;脾为太 阴,多虚多寒,胃痞病位在中焦脾胃,因此发病过程中易出现寒热错杂的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胃脘 痞 满,灼热疼痛与腹中畏寒,遇凉则泻并见,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与腹部冷痛,肠鸣下利并 见,辨 证属于上热下寒,胃热肠寒,董氏采用辛开苦降法治疗,药用黄连、黄芩、清半夏、陈皮、 干姜、太 子参或党参、香橼皮、佛手、香附、甘草等。如口干苦、烧心明显,舌红苔黄腻,热偏重者, 加黄 连、栀子、竹茹等;若胃脘冷痛,遇寒则甚,寒偏重者,加良姜、肉桂、毕澄茄等;肠鸣下 利者,则加 扁豆、生苡仁、生姜、茯苓、炒白术等。

 三、治疗脾胃病对药举要 

(一)枳壳 大腹皮或子 枳壳,味辛、苦,性微寒,功能破气消积,利膈宽中,通利大小便,善治上中焦之气滞。 大腹子辛、苦、温,质体沉重,辛苦降下,善行有形之积滞,以消积、行水。大腹皮辛、微温, 质体轻浮, 辛温行散,专行无形之滞气而理气宽中,利水消肿。如此配伍,枳壳性寒,善治上中焦之滞, 大 腹子或皮性温,善治中下焦之气滞,一寒一温,一上一下,相互促进,达到行气消胀,利水 消肿之 目的。适于腹胀大如鼓、腹水或湿热夹滞的病人,可使行气消胀,利水消肿,去滞除满的力 量增 强。

(二)香橼皮 佛手 按《本经逢原》记载: “柑橼乃佛手、香橼两种,性味相类,故《纲目》混杂不分。盖柑 者,佛手 也,橼者香橼也……” 。香橼皮、佛手一物两种,性味、归经、功效相同。性辛温,味苦,归 肝、脾、 肺经,两者配伍,相须为用,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效。董氏用药轻清灵巧,祛邪而 不伤 正,香橼皮配佛手,既能疏肝理气,和胃通降,又不至于伤及阴液,常用于气滞胃病之轻证, 与香 苏散、枳壳、大腹皮合用,可增强理气通降之功。

(三)紫苏梗 藿香梗 紫苏梗又名苏梗,味辛、甘,性温,入脾胃肺经。本品辛香温通,善于疏肝解郁,行气 消胀, 理气安胎,和血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脾胃不和之证。藿香梗为藿香的茎,味辛,性微温,入脾 胃肺经,其气味芳香,长于醒脾和胃,化湿止呕,行气止痛。两药相配,相得益彰,能增强 行气止 痛,消胀除满的力量。董氏认为脾胃病与肝关系密切,以女性为多见。木易克土,土壅木郁, 临 床肝胃气滞证最为常见,故制定上述二药相配,疏肝理气,和胃消胀。因藿梗兼可芳香化浊, 故 对苔腻者尤为适宜。

(四)枳实 全瓜蒌 枳实苦辛微寒,破气消积,化痰除痞;全瓜蒌味甘性寒,既能润肺化痰,润肠通便,又 能宽中 行气,开胸散结,两者参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奏破气消积,宽胸散结,润燥通便之 功。枳 实能行能走,以走为要,但易于耗气伤正;全瓜蒌能行能守,以守为主,但易于助湿碍胃恋 邪,故 使两药相合,一守一散,破气而不伤正,润肠而不滋腻,互制其短,而展其长,特别适于便 秘患 者,若尚嫌药力不足,可酌加酒军荡涤通下。

(五)旋复花 广郁金 旋复花苦辛咸微温,归肺脾胃大肠经,既能消痰利水而降肺气,以治痰湿壅肺之胸膈痞 闷, 咳喘痰多,又能降气止呕,下气散结以治痰湿上逆之心下痞满,呕吐噫气。广郁金辛苦寒, 归心 肺肝胆经,其体轻而走窜,入于气分以行气解郁,达于血分凉血破瘀,故为疏肝解郁,行气 消胀, 祛瘀止痛的要药,可疗气滞血瘀所致的胸闷胁痛、胃痛、腹痛、痛经等证。两者配伍,可使 行气 降逆,化痰行水,下气散结功能增强。

(六)刺猬皮 九香虫 刺猬皮味苦性平,无大毒,入胃大肠经,功能降气定痛,凉血止血。九香虫味咸性温, 无毒, 入肝肾经,功能理气止痛,温中壮阳,二者作用,一寒一温,一理一降,共奏祛瘀血,通滞 气,止痛止血之功。一般为使药味缓和,减少刺激性,常将刺猬皮炙用,而九香虫为炒用。

(七)马尾连 吴萸黄连性味苦寒,可泻肝经横逆之火,以和胃降逆,但嫌黄连过于苦寒败胃,而取马尾连 (学 名为“多叶唐松草” )代替黄连,虽用其性,但作用较缓和,更配辛热之吴萸反佐之,引热下 行,又 起到了防邪火格拒之反应,两药相合共奏清肝和胃制酸降逆之效,用以治疗寒热错杂之证。

(八)木香 扁豆 砂仁 此三药并用,已拓宽了对药的含义,更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木香辛温芳香能升降诸 气,善于泄肺气,疏肝气,和脾气,故为宣通上下,畅利三焦气滞的要药。砂仁辛散温通, 芳香醒 脾和胃,行气止痛,温脾止泻,理气安胎。扁豆甘温和缓,补脾和胃而不滞腻,清暑化湿而 不燥 烈。三药配伍,健脾理气,醒脾开胃,和中止泻功能倍增,用于脾虚泄泻效佳。

(九)山栀 黄芩 山栀性味苦寒,归心肺胃三焦经,功能清热泻火,凉血除烦,利湿退黄,消散瘀肿。黄 芩性 味亦苦寒,归脾胆胃大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两药性味相同,苦以泄,寒能 清,热 入血分用之则能泻火,热*于血分用之则能凉血。董氏认为山栀善泻心肺之火,黄芩善泻肺 胃 之热,两药配合,清热解毒,泻火凉血功能益彰。

(十) 萆薢 晚蚕砂 萆薢苦微寒,归肝胃经,既能利湿而分清别浊,又有祛风湿而舒筋通络作用。晚蚕砂辛甘 微温,归肝脾胃经,既可治风湿痹痛、麻木之证,又可用于湿浊内阻所致的霍乱吐泻,转筋 腹痛 等证。两者伍用,一温一寒,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祛风湿,利关节,和胃降逆,利湿化浊 甚效。 董氏创此对药,除用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背疼痛外,常常用于脾胃不和,湿浊内阻 引起 腹满疼痛的病证,如见舌苔垢腻者,用之更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