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名墓:寻找常州名人墓——史贞女墓 史贞女,《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无载,《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三回》有载。 《嘉庆重修一统志·镇江府二·陵墓》记载:“在溧阳县西北,为黄山史氏女墓。伍子胥北奔吴,至于濑渚。女授以壶浆而自沉于河。唐李白有碑铭。” 史贞女墓,今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南渡镇西圩行政村木杓兜自然村,2013年4月7日上午寻访,门票免费,停车免费。 且不说史贞女,先来聊聊其墓所在地——木杓兜村。 “木杓兜”其中的“杓”,我第一次认识这个字,是在2002年韩日世界杯上,拜当时韩国队的10号“李荣杓”所赐。 记得央视解说员将“李荣杓”的“杓”念biāo,而南京新闻台的播音员则念sháo,但之后对“李荣杓”统一念biāo。 这就有点糊涂了,查了下字典,“杓”的确是个多音字,以上两个音占全了。 后来在村里寻访时,却忘了就此读音走访村民。 进村之前,见到一块指示何家村通往木杓兜村的路牌,上面干脆将“杓”写成了“勺”,这恐怕表明当地念sháo。 也不好说,斗胆推测一番,如果结合前后的“木”、“兜”两字,“杓”念sháo的可能性大;但村名中的“兜”又作“斗”,那样的话则念biāo的可能性大。 史贞女墓所在地木杓兜村,我那台虽是刚升过级,但制式老旧的导航仪无法显示。 幸亏钙兄用手机定位,顺利进村,这就应了毛主席的那句话——人多好办事。 从X107县道向北转入通往村中的“何家村-木勺兜路”,这是一条狭窄且曲折蜿蜒的水泥小道,凌驾于圩田之上,需谨慎驾驶。 村口立着一块功德碑,正是为了纪念2006年11月修建的这条路,由12人捐款公计12.7万元,全长1.5公里,可见多么的不易。 但功德碑上,路名又写成了“何家村木杓兜水泥公路”。 在村口向村民询问史贞女墓,往村东一指便是。 由村口向东没几步,顶头有一座小桥名为“濑江桥”?从桥栏上的刻字看,还是有些年头了。 向北过桥,迎面见有一尊石质香炉,香炉后即是文保碑、墓及祠堂。 “贞女墓”于1999年4月21日被溧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溧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查溧阳自1990年建市以来至今,共计公布了九批县级市文保单位,贞女墓是第几批不得而知。 文保碑的背面刻着史贞女及墓的简介,这里就不赘述。 感觉这个文保名称有问题,贞女多了去了,为何有姓却不带呢? 根据《溧阳文史资料第14辑·溧阳风情·浣纱庙和史贞女墓》记载: 墓地上建有一个大坟圈,1960年被毁。 以前有砖砌围墙,高约5尺。 立有一石碑,碑首刻有“濑江史贞女之墓”。 现在墓地只剩下一只石祭台,长三尺,宽二尺。 解放前有祭祀田六亩,指派专人耕种。 每年清明和冬至前三天,上吴史家来人扫墓,设酒祭祀,招待乡人。 现场所见,在石祭台上,倒伏一棵小松树,不得细观此祭台。 在砖砌墓圹的前方两端,嵌有一对石门砧,亦是老物件。
墓碑下部三分之一强残缺,现用水泥修补。 墓碑上刻“奉/旨 右侧还有几行小字,大概是“黄山里上吴村”,后面列着立碑人多少世孙……看不清了。 落款年份为“大清乾隆歲次戊午仲春月”。 乾隆戊午,即公元1738年,是年史氏后裔重刻墓碑并在原地修复贞女墓。 祭台的年份应与墓碑相当,该墓碑是墓地所见现存代年款的最古老的物件了。 墓圹中心堆起一座极为普通的封土,顶部按着一只崭新的坟帽子,估计是清明节刚上的。 按《常州文物古迹》记载,该墓封土下,后修复的墓冢呈馒头形,水泥涂顶。 需要说明,实地所见,封土可不及文保碑所示高1.6米、直径3米那么大,现状至少小了一倍。 看以前的资料,墓圹内有三个树坑,曾见过两棵树的图片,如今只剩一棵还孤零零地守着。 另一棵估计就是倒在祭台上的那棵了,松针还是碧绿的,显然是近期才倒。 为何横在祭台上,而不清理呢? 村民是利用墓圹内的空间,圈养起老母鸡来,鸡们见到我等生人前来墓地,无处躲藏,只能蹿上了坟头。 墓地北侧,是墓地的祠堂——濑江贞女祠。 门上着锁,看门人家的老太太正遛弯出来,本来答应回家取钥匙开门让我们进去参观,可回家一看,钥匙让老头子出门时带走了。 无缘入内,只好门缝党了,祠内正中供奉的主神,无疑就是史贞女本尊了,两侧还配了一对童女。 溧阳还有一处更具规模的史氏宗祠,位于大溪乡上吴村,祠西首紧接歇山顶贞女祠一间。 现存为清代建筑,1992年修复,后与贞女墓同时被公布为溧阳市保。 与史贞女有关的文物,现存最重要的一件,莫过于“贞义女碑”了。 该碑于1973年在宜兴县芳庄公社渡口船头村西埂机战灌道处出土。 1983年6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宜兴县文物保护单位,现藏宜兴碑刻博物馆(周孝侯庙)。 上图中,即寻访当日后到周孝侯庙所见该碑,碑座为后配,现用玻璃罩覆盖保存;上图左为早年未加玻璃罩前;上图右为该碑拓片(含碑额)。 该碑的尺寸,《江苏风物志》作高168厘米、宽98厘米; 《无锡胜迹》作高1.72米,宽1米,厚0.22米; 《史贞义女碑的考释》作碑铭部分宽100公分,长139公分,厚28公分,碑首上下高40公分。 碑额呈半圆形,两侧及上部浮雕双龙,篆额天宫刻“貞義女碑”四个大字。 碑文正书22行,满行32字,合计624字,落款为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刻、李白撰、李阳冰书。 关于该碑的年代,有唐、宋、明、清、民国、伪刻等多种说法,各有各的理,莫衷一是。 是日得以近观此碑,见碑文字体,极似颜鲁公中年鼎盛期力作《多宝佛塔碑》。 关于该碑文,史载多有出入,本文依据实际所见碑文,结合《李太白全集·卷之二十九·碑文·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并序》,全文辑录如下(括号中为后者所载不同之处): “水因寺
抚古追今,现在哪里还管什么男女授受不亲,这究竟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 人文名墓:寻找常州名人墓——史贞女墓 史贞女,《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无载,《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三回》有载。 《嘉庆重修一统志·镇江府二·陵墓》记载:“在溧阳县西北,为黄山史氏女墓。伍子胥北奔吴,至于濑渚。女授以壶浆而自沉于河。唐李白有碑铭。” 史贞女墓,今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南渡镇西圩行政村木杓兜自然村,2013年4月7日上午寻访,门票免费,停车免费。 且不说史贞女,先来聊聊其墓所在地——木杓兜村。 “木杓兜”其中的“杓”,我第一次认识这个字,是在2002年韩日世界杯上,拜当时韩国队的10号“李荣杓”所赐。 记得央视解说员将“李荣杓”的“杓”念biāo,而南京新闻台的播音员则念sháo,但之后对“李荣杓”统一念biāo。 这就有点糊涂了,查了下字典,“杓”的确是个多音字,以上两个音占全了。 后来在村里寻访时,却忘了就此读音走访村民。 进村之前,见到一块指示何家村通往木杓兜村的路牌,上面干脆将“杓”写成了“勺”,这恐怕表明当地念sháo。 也不好说,斗胆推测一番,如果结合前后的“木”、“兜”两字,“杓”念sháo的可能性大;但村名中的“兜”又作“斗”,那样的话则念biāo的可能性大。 史贞女墓所在地木杓兜村,我那台虽是刚升过级,但制式老旧的导航仪无法显示。 幸亏钙兄用手机定位,顺利进村,这就应了毛主席的那句话——人多好办事。 从X107县道向北转入通往村中的“何家村-木勺兜路”,这是一条狭窄且曲折蜿蜒的水泥小道,凌驾于圩田之上,需谨慎驾驶。 村口立着一块功德碑,正是为了纪念2006年11月修建的这条路,由12人捐款公计12.7万元,全长1.5公里,可见多么的不易。 但功德碑上,路名又写成了“何家村木杓兜水泥公路”。 在村口向村民询问史贞女墓,往村东一指便是。 由村口向东没几步,顶头有一座小桥名为“濑江桥”?从桥栏上的刻字看,还是有些年头了。 向北过桥,迎面见有一尊石质香炉,香炉后即是文保碑、墓及祠堂。 “贞女墓”于1999年4月21日被溧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溧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查溧阳自1990年建市以来至今,共计公布了九批县级市文保单位,贞女墓是第几批不得而知。 文保碑的背面刻着史贞女及墓的简介,这里就不赘述。 感觉这个文保名称有问题,贞女多了去了,为何有姓却不带呢? 根据《溧阳文史资料第14辑·溧阳风情·浣纱庙和史贞女墓》记载: 墓地上建有一个大坟圈,1960年被毁。 以前有砖砌围墙,高约5尺。 立有一石碑,碑首刻有“濑江史贞女之墓”。 现在墓地只剩下一只石祭台,长三尺,宽二尺。 解放前有祭祀田六亩,指派专人耕种。 每年清明和冬至前三天,上吴史家来人扫墓,设酒祭祀,招待乡人。 现场所见,在石祭台上,倒伏一棵小松树,不得细观此祭台。 在砖砌墓圹的前方两端,嵌有一对石门砧,亦是老物件。
墓碑下部三分之一强残缺,现用水泥修补。 墓碑上刻“奉/旨 右侧还有几行小字,大概是“黄山里上吴村”,后面列着立碑人多少世孙……看不清了。 落款年份为“大清乾隆歲次戊午仲春月”。 乾隆戊午,即公元1738年,是年史氏后裔重刻墓碑并在原地修复贞女墓。 祭台的年份应与墓碑相当,该墓碑是墓地所见现存代年款的最古老的物件了。 墓圹中心堆起一座极为普通的封土,顶部按着一只崭新的坟帽子,估计是清明节刚上的。 按《常州文物古迹》记载,该墓封土下,后修复的墓冢呈馒头形,水泥涂顶。 需要说明,实地所见,封土可不及文保碑所示高1.6米、直径3米那么大,现状至少小了一倍。 看以前的资料,墓圹内有三个树坑,曾见过两棵树的图片,如今只剩一棵还孤零零地守着。 另一棵估计就是倒在祭台上的那棵了,松针还是碧绿的,显然是近期才倒。 为何横在祭台上,而不清理呢? 村民是利用墓圹内的空间,圈养起老母鸡来,鸡们见到我等生人前来墓地,无处躲藏,只能蹿上了坟头。 墓地北侧,是墓地的祠堂——濑江贞女祠。 门上着锁,看门人家的老太太正遛弯出来,本来答应回家取钥匙开门让我们进去参观,可回家一看,钥匙让老头子出门时带走了。 无缘入内,只好门缝党了,祠内正中供奉的主神,无疑就是史贞女本尊了,两侧还配了一对童女。 溧阳还有一处更具规模的史氏宗祠,位于大溪乡上吴村,祠西首紧接歇山顶贞女祠一间。 现存为清代建筑,1992年修复,后与贞女墓同时被公布为溧阳市保。 与史贞女有关的文物,现存最重要的一件,莫过于“贞义女碑”了。 该碑于1973年在宜兴县芳庄公社渡口船头村西埂机战灌道处出土。 1983年6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宜兴县文物保护单位,现藏宜兴碑刻博物馆(周孝侯庙)。 上图中,即寻访当日后到周孝侯庙所见该碑,碑座为后配,现用玻璃罩覆盖保存;上图左为早年未加玻璃罩前;上图右为该碑拓片(含碑额)。 该碑的尺寸,《江苏风物志》作高168厘米、宽98厘米; 《无锡胜迹》作高1.72米,宽1米,厚0.22米; 《史贞义女碑的考释》作碑铭部分宽100公分,长139公分,厚28公分,碑首上下高40公分。 碑额呈半圆形,两侧及上部浮雕双龙,篆额天宫刻“貞義女碑”四个大字。 碑文正书22行,满行32字,合计624字,落款为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刻、李白撰、李阳冰书。 关于该碑的年代,有唐、宋、明、清、民国、伪刻等多种说法,各有各的理,莫衷一是。 是日得以近观此碑,见碑文字体,极似颜鲁公中年鼎盛期力作《多宝佛塔碑》。 关于该碑文,史载多有出入,本文依据实际所见碑文,结合《李太白全集·卷之二十九·碑文·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并序》,全文辑录如下(括号中为后者所载不同之处): “水因寺
抚古追今,现在哪里还管什么男女授受不亲,这究竟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