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名墓:寻找常州名人墓

 临泉书屋 2015-11-11

人文名墓:寻找常州名人墓——史贞女墓

 

 

史贞女,《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无载,《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三回》有载。
史贞女墓,《嘉庆溧阳县志·卷四·舆地志·祠墓》有载:“史贞义女墓,在崇来区西圩里东木杓兜村前。”

常州名人墓7——史贞女墓

《嘉庆重修一统志·镇江府二·陵墓》记载:“在溧阳县西北,为黄山史氏女墓。伍子胥北奔吴,至于濑渚。女授以壶浆而自沉于河。唐李白有碑铭。”

常州名人墓7——史贞女墓 

史贞女墓,今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南渡镇西圩行政村木杓兜自然村,2013年4月7日上午寻访,门票免费,停车免费。

且不说史贞女,先来聊聊其墓所在地——木杓兜村。

“木杓兜”其中的“杓”,我第一次认识这个字,是在2002年韩日世界杯上,拜当时韩国队的10号“李荣杓”所赐。

记得央视解说员将“李荣杓”的“杓”念biāo,而南京新闻台的播音员则念sháo,但之后对“李荣杓”统一念biāo。

这就有点糊涂了,查了下字典,“杓”的确是个多音字,以上两个音占全了。

后来在村里寻访时,却忘了就此读音走访村民。

进村之前,见到一块指示何家村通往木杓兜村的路牌,上面干脆将“杓”写成了“勺”,这恐怕表明当地念sháo。

也不好说,斗胆推测一番,如果结合前后的“木”、“兜”两字,“杓”念sháo的可能性大;但村名中的“兜”又作“斗”,那样的话则念biāo的可能性大。

常州名人墓7——史贞女墓

史贞女墓所在地木杓兜村,我那台虽是刚升过级,但制式老旧的导航仪无法显示。

幸亏钙兄用手机定位,顺利进村,这就应了毛主席的那句话——人多好办事。

从X107县道向北转入通往村中的“何家村-木兜路”,这是一条狭窄且曲折蜿蜒的水泥小道,凌驾于圩田之上,需谨慎驾驶。

村口立着一块功德碑,正是为了纪念2006年11月修建的这条路,由12人捐款公计12.7万元,全长1.5公里,可见多么的不易。

但功德碑上,路名又写成了“何家村木兜水泥公路”。

在村口向村民询问史贞女墓,往村东一指便是。

由村口向东没几步,顶头有一座小桥名为“濑江桥”?从桥栏上的刻字看,还是有些年头了。

向北过桥,迎面见有一尊石质香炉,香炉后即是文保碑、墓及祠堂。

常州名人墓7——史贞女墓

“贞女墓”于1999年4月21日被溧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溧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查溧阳自1990年建市以来至今,共计公布了九批县级市文保单位,贞女墓是第几批不得而知。

文保碑的背面刻着史贞女及墓的简介,这里就不赘述。

感觉这个文保名称有问题,贞女多了去了,为何有姓却不带呢?
 

常州名人墓7——史贞女墓

根据《溧阳文史资料第14辑·溧阳风情·浣纱庙和史贞女墓》记载:

墓地上建有一个大坟圈,1960年被毁。

以前有砖砌围墙,高约5尺。

立有一石碑,碑首刻有“濑江史贞女之墓”。

现在墓地只剩下一只石祭台,长三尺,宽二尺。

解放前有祭祀田六亩,指派专人耕种。

每年清明和冬至前三天,上吴史家来人扫墓,设酒祭祀,招待乡人。
 

现场所见,在石祭台上,倒伏一棵小松树,不得细观此祭台。

在砖砌墓圹的前方两端,嵌有一对石门砧,亦是老物件。

常州名人墓7——史贞女墓


在祭台的后面、墓冢的前面,立有矮小的墓碑一方,高0.8米、宽0.54米,厚0.15米。

墓碑下部三分之一强残缺,现用水泥修补。

墓碑上刻“奉/旨  崇祀周春秋瀨上貞義女之墓”。

右侧还有几行小字,大概是“黄山里上吴村”,后面列着立碑人多少世孙……看不清了。

落款年份为“大清乾隆歲次戊午仲春月”。

乾隆戊午,即公元1738年,是年史氏后裔重刻墓碑并在原地修复贞女墓。

祭台的年份应与墓碑相当,该墓碑是墓地所见现存代年款的最古老的物件了。

常州名人墓7——史贞女墓

墓圹中心堆起一座极为普通的封土,顶部按着一只崭新的坟帽子,估计是清明节刚上的。

按《常州文物古迹》记载,该墓封土下,后修复的墓冢呈馒头形,水泥涂顶。

需要说明,实地所见,封土可不及文保碑所示高1.6米、直径3米那么大,现状至少小了一倍。
 

看以前的资料,墓圹内有三个树坑,曾见过两棵树的图片,如今只剩一棵还孤零零地守着。

另一棵估计就是倒在祭台上的那棵了,松针还是碧绿的,显然是近期才倒。

为何横在祭台上,而不清理呢?

村民是利用墓圹内的空间,圈养起老母鸡来,鸡们见到我等生人前来墓地,无处躲藏,只能蹿上了坟头。

常州名人墓7——史贞女墓

墓地北侧,是墓地的祠堂——濑江贞女祠。

门上着锁,看门人家的老太太正遛弯出来,本来答应回家取钥匙开门让我们进去参观,可回家一看,钥匙让老头子出门时带走了。

无缘入内,只好门缝党了,祠内正中供奉的主神,无疑就是史贞女本尊了,两侧还配了一对童女。

溧阳还有一处更具规模的史氏宗祠,位于大溪乡上吴村,祠西首紧接歇山顶贞女祠一间。

现存为清代建筑,1992年修复,后与贞女墓同时被公布为溧阳市保。
 

常州名人墓7——史贞女墓

与史贞女有关的文物,现存最重要的一件,莫过于“贞义女碑”了。

该碑于1973年在宜兴县芳庄公社渡口船头村西埂机战灌道处出土。

1983年6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宜兴县文物保护单位,现藏宜兴碑刻博物馆(周孝侯庙)。

上图中,即寻访当日后到周孝侯庙所见该碑,碑座为后配,现用玻璃罩覆盖保存;上图左为早年未加玻璃罩前;上图右为该碑拓片(含碑额)。
 

该碑的尺寸,《江苏风物志》作高168厘米、宽98厘米;

《无锡胜迹》作高1.72米,宽1米,厚0.22米;

《史贞义女碑的考释》作碑铭部分宽100公分,长139公分,厚28公分,碑首上下高40公分。

碑额呈半圆形,两侧及上部浮雕双龙,篆额天宫刻“貞義女碑”四个大字。

碑文正书22行,满行32字,合计624字,落款为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刻、李白撰、李阳冰书。

关于该碑的年代,有唐、宋、明、清、民国、伪刻等多种说法,各有各的理,莫衷一是。

是日得以近观此碑,见碑文字体,极似颜鲁公中年鼎盛期力作《多宝佛塔碑》。

常州名人墓7——史贞女墓

关于该碑文,史载多有出入,本文依据实际所见碑文,结合《李太白全集·卷之二十九·碑文·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并序》,全文辑录如下(括号中为后者所载不同之处):

“水因寺  史貞義女碑銘/
皇唐葉有六聖,再造八極,鏡照(清)萬方,幽朙咸熙,天秩有禮。自(太)古及今,君君臣臣,烈/士貞女,采其(史傳)名節尤章(彰),可激清頹俗者,皆埽地而祠之。蘭蒸椒漿,歲祀罔缺。而兹邑/貞義女,光靈翳然,埋冥(名)古遠,琬琰不刻。豈前修博達者為邦之意乎?貞義女者,溧陽/黄山里史氏之女也,以家溧陽,史闕書之。歲三十,弗移天于人(不易其志),清英潔白,事母純孝。/手柔荑而不龜,身漂擊以自業。當楚平王時,(平)王虐忠助讒,苛虐厥政。芟于尚,斬于奢,/血流于朝,赤族伍氏。怨毒於人,何其深哉!子胥始來(東)奔勾吳,月涉星遁,或七日不火,/傷弓于飛。逼廹於昭闗,匍匐於瀨渚。捨車而徒,告竆此女。目色以臆,授之壺漿,全人/自沉,形與口滅。卓絕千古,聲凌浮雲。激節必報之讐,雪誠無疑之地。難乎哉!借如曹/娥潛波,理贯於孝道;聶姊殞肆,概動于天倫。魯姑棄子,以却三軍之衆;漂母進飯,沒/受千金之恩。方之於此,彼或易耳。卒使伍君開張闔閭,傾蕩鄢、郢。吳師鞭屍於楚國,/申胥泣血於秦庭。我亡爾存,亦各壯志。張英風于古今,雪大憤于天地。微此女之力,/雖云爲(忠孝)之士,亦焉能咆哮烜赫,(聲)施於後世耶?望其溺所,愴然低回而不能厺。每風號/吳天,月苦荆水,響像如在,精魂可悲。惜其投金有泉,而刻石無主,哀哉!
邑宰滎陽鄭/公名晏,家康成之學,世子產之才。琴清心閑,百里大化。有若主簿扶風竇嘉賓、縣尉/廣平宋陟、南郡(朝)陳然、丹陽李濟、清河張昭,皆有卿材霸畧,同事相協,緬紀英淑,勒銘/道周,雖陵頹海竭,文或不死。其詞曰:/
粲粲貞女,孤生寒門。上無所天,下報母恩。春風三十,花落無言。乃如之人,擊漂清源。/
碧流素手,縈波潺湲。求思不可,秉節而存。子胥東奔,乞食于此。女分壺漿,滅口而死。/
聲動列國,義形壯士。入郢鞭尸,還吳雪耻。投金瀨沚,報德稱美。明朙千秌,如月在水。/
唐天寶十五載之春                    前翰林内供奉學士隴西李  白撰/
                                                        李陽冰書”


常州名人墓7——史贞女墓


遥想当年的史贞女,一名三十不嫁的大龄未婚女青年,只不过救济了伍貟一餐,为名节却必须自尽。

抚古追今,现在哪里还管什么男女授受不亲,这究竟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
正所谓树不要皮必死无疑,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人文名墓:寻找常州名人墓——史贞女墓

 

 

史贞女,《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无载,《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三回》有载。
史贞女墓,《嘉庆溧阳县志·卷四·舆地志·祠墓》有载:“史贞义女墓,在崇来区西圩里东木杓兜村前。”

常州名人墓7——史贞女墓

《嘉庆重修一统志·镇江府二·陵墓》记载:“在溧阳县西北,为黄山史氏女墓。伍子胥北奔吴,至于濑渚。女授以壶浆而自沉于河。唐李白有碑铭。”

常州名人墓7——史贞女墓 

史贞女墓,今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南渡镇西圩行政村木杓兜自然村,2013年4月7日上午寻访,门票免费,停车免费。

且不说史贞女,先来聊聊其墓所在地——木杓兜村。

“木杓兜”其中的“杓”,我第一次认识这个字,是在2002年韩日世界杯上,拜当时韩国队的10号“李荣杓”所赐。

记得央视解说员将“李荣杓”的“杓”念biāo,而南京新闻台的播音员则念sháo,但之后对“李荣杓”统一念biāo。

这就有点糊涂了,查了下字典,“杓”的确是个多音字,以上两个音占全了。

后来在村里寻访时,却忘了就此读音走访村民。

进村之前,见到一块指示何家村通往木杓兜村的路牌,上面干脆将“杓”写成了“勺”,这恐怕表明当地念sháo。

也不好说,斗胆推测一番,如果结合前后的“木”、“兜”两字,“杓”念sháo的可能性大;但村名中的“兜”又作“斗”,那样的话则念biāo的可能性大。

常州名人墓7——史贞女墓

史贞女墓所在地木杓兜村,我那台虽是刚升过级,但制式老旧的导航仪无法显示。

幸亏钙兄用手机定位,顺利进村,这就应了毛主席的那句话——人多好办事。

从X107县道向北转入通往村中的“何家村-木兜路”,这是一条狭窄且曲折蜿蜒的水泥小道,凌驾于圩田之上,需谨慎驾驶。

村口立着一块功德碑,正是为了纪念2006年11月修建的这条路,由12人捐款公计12.7万元,全长1.5公里,可见多么的不易。

但功德碑上,路名又写成了“何家村木兜水泥公路”。

在村口向村民询问史贞女墓,往村东一指便是。

由村口向东没几步,顶头有一座小桥名为“濑江桥”?从桥栏上的刻字看,还是有些年头了。

向北过桥,迎面见有一尊石质香炉,香炉后即是文保碑、墓及祠堂。

常州名人墓7——史贞女墓

“贞女墓”于1999年4月21日被溧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溧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查溧阳自1990年建市以来至今,共计公布了九批县级市文保单位,贞女墓是第几批不得而知。

文保碑的背面刻着史贞女及墓的简介,这里就不赘述。

感觉这个文保名称有问题,贞女多了去了,为何有姓却不带呢?
 

常州名人墓7——史贞女墓

根据《溧阳文史资料第14辑·溧阳风情·浣纱庙和史贞女墓》记载:

墓地上建有一个大坟圈,1960年被毁。

以前有砖砌围墙,高约5尺。

立有一石碑,碑首刻有“濑江史贞女之墓”。

现在墓地只剩下一只石祭台,长三尺,宽二尺。

解放前有祭祀田六亩,指派专人耕种。

每年清明和冬至前三天,上吴史家来人扫墓,设酒祭祀,招待乡人。
 

现场所见,在石祭台上,倒伏一棵小松树,不得细观此祭台。

在砖砌墓圹的前方两端,嵌有一对石门砧,亦是老物件。

常州名人墓7——史贞女墓


在祭台的后面、墓冢的前面,立有矮小的墓碑一方,高0.8米、宽0.54米,厚0.15米。

墓碑下部三分之一强残缺,现用水泥修补。

墓碑上刻“奉/旨  崇祀周春秋瀨上貞義女之墓”。

右侧还有几行小字,大概是“黄山里上吴村”,后面列着立碑人多少世孙……看不清了。

落款年份为“大清乾隆歲次戊午仲春月”。

乾隆戊午,即公元1738年,是年史氏后裔重刻墓碑并在原地修复贞女墓。

祭台的年份应与墓碑相当,该墓碑是墓地所见现存代年款的最古老的物件了。

常州名人墓7——史贞女墓

墓圹中心堆起一座极为普通的封土,顶部按着一只崭新的坟帽子,估计是清明节刚上的。

按《常州文物古迹》记载,该墓封土下,后修复的墓冢呈馒头形,水泥涂顶。

需要说明,实地所见,封土可不及文保碑所示高1.6米、直径3米那么大,现状至少小了一倍。
 

看以前的资料,墓圹内有三个树坑,曾见过两棵树的图片,如今只剩一棵还孤零零地守着。

另一棵估计就是倒在祭台上的那棵了,松针还是碧绿的,显然是近期才倒。

为何横在祭台上,而不清理呢?

村民是利用墓圹内的空间,圈养起老母鸡来,鸡们见到我等生人前来墓地,无处躲藏,只能蹿上了坟头。

常州名人墓7——史贞女墓

墓地北侧,是墓地的祠堂——濑江贞女祠。

门上着锁,看门人家的老太太正遛弯出来,本来答应回家取钥匙开门让我们进去参观,可回家一看,钥匙让老头子出门时带走了。

无缘入内,只好门缝党了,祠内正中供奉的主神,无疑就是史贞女本尊了,两侧还配了一对童女。

溧阳还有一处更具规模的史氏宗祠,位于大溪乡上吴村,祠西首紧接歇山顶贞女祠一间。

现存为清代建筑,1992年修复,后与贞女墓同时被公布为溧阳市保。
 

常州名人墓7——史贞女墓

与史贞女有关的文物,现存最重要的一件,莫过于“贞义女碑”了。

该碑于1973年在宜兴县芳庄公社渡口船头村西埂机战灌道处出土。

1983年6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宜兴县文物保护单位,现藏宜兴碑刻博物馆(周孝侯庙)。

上图中,即寻访当日后到周孝侯庙所见该碑,碑座为后配,现用玻璃罩覆盖保存;上图左为早年未加玻璃罩前;上图右为该碑拓片(含碑额)。
 

该碑的尺寸,《江苏风物志》作高168厘米、宽98厘米;

《无锡胜迹》作高1.72米,宽1米,厚0.22米;

《史贞义女碑的考释》作碑铭部分宽100公分,长139公分,厚28公分,碑首上下高40公分。

碑额呈半圆形,两侧及上部浮雕双龙,篆额天宫刻“貞義女碑”四个大字。

碑文正书22行,满行32字,合计624字,落款为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刻、李白撰、李阳冰书。

关于该碑的年代,有唐、宋、明、清、民国、伪刻等多种说法,各有各的理,莫衷一是。

是日得以近观此碑,见碑文字体,极似颜鲁公中年鼎盛期力作《多宝佛塔碑》。

常州名人墓7——史贞女墓

关于该碑文,史载多有出入,本文依据实际所见碑文,结合《李太白全集·卷之二十九·碑文·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并序》,全文辑录如下(括号中为后者所载不同之处):

“水因寺  史貞義女碑銘/
皇唐葉有六聖,再造八極,鏡照(清)萬方,幽朙咸熙,天秩有禮。自(太)古及今,君君臣臣,烈/士貞女,采其(史傳)名節尤章(彰),可激清頹俗者,皆埽地而祠之。蘭蒸椒漿,歲祀罔缺。而兹邑/貞義女,光靈翳然,埋冥(名)古遠,琬琰不刻。豈前修博達者為邦之意乎?貞義女者,溧陽/黄山里史氏之女也,以家溧陽,史闕書之。歲三十,弗移天于人(不易其志),清英潔白,事母純孝。/手柔荑而不龜,身漂擊以自業。當楚平王時,(平)王虐忠助讒,苛虐厥政。芟于尚,斬于奢,/血流于朝,赤族伍氏。怨毒於人,何其深哉!子胥始來(東)奔勾吳,月涉星遁,或七日不火,/傷弓于飛。逼廹於昭闗,匍匐於瀨渚。捨車而徒,告竆此女。目色以臆,授之壺漿,全人/自沉,形與口滅。卓絕千古,聲凌浮雲。激節必報之讐,雪誠無疑之地。難乎哉!借如曹/娥潛波,理贯於孝道;聶姊殞肆,概動于天倫。魯姑棄子,以却三軍之衆;漂母進飯,沒/受千金之恩。方之於此,彼或易耳。卒使伍君開張闔閭,傾蕩鄢、郢。吳師鞭屍於楚國,/申胥泣血於秦庭。我亡爾存,亦各壯志。張英風于古今,雪大憤于天地。微此女之力,/雖云爲(忠孝)之士,亦焉能咆哮烜赫,(聲)施於後世耶?望其溺所,愴然低回而不能厺。每風號/吳天,月苦荆水,響像如在,精魂可悲。惜其投金有泉,而刻石無主,哀哉!
邑宰滎陽鄭/公名晏,家康成之學,世子產之才。琴清心閑,百里大化。有若主簿扶風竇嘉賓、縣尉/廣平宋陟、南郡(朝)陳然、丹陽李濟、清河張昭,皆有卿材霸畧,同事相協,緬紀英淑,勒銘/道周,雖陵頹海竭,文或不死。其詞曰:/
粲粲貞女,孤生寒門。上無所天,下報母恩。春風三十,花落無言。乃如之人,擊漂清源。/
碧流素手,縈波潺湲。求思不可,秉節而存。子胥東奔,乞食于此。女分壺漿,滅口而死。/
聲動列國,義形壯士。入郢鞭尸,還吳雪耻。投金瀨沚,報德稱美。明朙千秌,如月在水。/
唐天寶十五載之春                    前翰林内供奉學士隴西李  白撰/
                                                        李陽冰書”


常州名人墓7——史贞女墓


遥想当年的史贞女,一名三十不嫁的大龄未婚女青年,只不过救济了伍貟一餐,为名节却必须自尽。

抚古追今,现在哪里还管什么男女授受不亲,这究竟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
正所谓树不要皮必死无疑,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