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葫芦里重磅栏目《葫芦大仙》第一期:王忠勇(上)——我恨古人

 junchy 2015-11-11





题记/葫芦哥


在我被他的书法深深打动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和王忠勇是不认识的。我一直很好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又要有怎么样的底气,才能让笔下的自信如此喷涌而出;又是怎么样的才华,寥寥数行就能轻易地打动另外一个人!

这是我面对王忠勇作品时,常有的好奇之心:一个70年代生人,竟然在书法的风格、面貌和气象上,达到如此之境地?!

这一期的葫芦大仙我们深度采访了王忠勇先生,试图找到一些可以解释我好奇之心的注脚。

4次会晤,超过30个小时的交谈,我们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当代书家代表人物,他传奇的学书经历、深刻的艺术洞见以及对书法过去、当下和未来的见解,都可以作为我们微观当今书法艺术现状的窥豹之斑。



王忠勇:我恨古人

文/葫芦哥 七秀


王忠勇时常感叹小时候练字,父亲在旁一边看一边喝彩的时光。

时间回到1972年,在河南省陕县的一个村庄里,王家诞生了一个男娃,朴实的父母希望他一辈子忠厚,勇敢前行,于是取名“忠勇”。长至八岁,这小孩竟然抓起了毛笔,写出漂亮的字。扛了大半辈子锄头的父亲在惊讶之余,借来字帖,让他学习。

从那时起,父亲常常站在旁边看他写字,一边叼着烟袋,一边不时喝彩。在豫西的窑洞里,父亲可能并不知道,一个书法界的巨星即将在此冉冉升起。

“字写得好能让人看得起。”在当时,这是老爹嘴边挂的最多的一句话。



豫西小院,时年王忠勇10岁



恨古人写字太漂亮


父亲的鼓励激起了王忠勇极大的练字热情,他对书法愈加“神魂颠倒”。课堂上,他把课本往桌面摞得高高的,再将削掉一半的毛笔捏在手里,怕老师看见,用大衣包头,一遍遍地临《兰亭序》,全然忘了要听课。学校里安排他出黑板报,无论冬寒夏暑,他都一个字一个字写得漂漂亮亮,一定要比高年级的学长们胜出一筹。

那时的王忠勇因此而在当地小有名气。十三岁开始,每逢过年,父亲便带他到城里写对联卖,以此为并不富裕的家庭换取学费。腊月十八到大年三十,王家的小铺面围满了人,寒风中的王忠勇两手冻得通红,但仍在不停地写挥笔,每个年关要写四百多张红纸,一千六百多幅对联,大约三万字。

彼时还是最喜欢玩闹的年纪,王忠勇手里拿着笔,心里却十分羡慕到处奔跑玩耍的小伙伴们,觉得自己像被关在笼子里一样,常常感觉委屈和丢人。时隔多年后,他才意识到正是这段“丢人”的经历,为他的书法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30年前王忠勇写的那些对联,家中老人每年贴一幅,至今还没贴完。



三姐日记资料

回忆王忠勇小时候写春联的经历,三姐常常不能自已。


由于过多地把时间、精力放在书法练习上,升学时王忠勇距豫西师范学校的录取线差十二分。然而书法之缘由此而生:因多年在街头写对联,王忠勇的名气早传到师范学校党委书记那里,最后他被破格录取,就读中文专业,特长书法。

到了豫西师范学校后,校领导为了培养他,把他分到在全校最厉害的女老师黄松亭班里,黄老师的严厉极大地锻炼了王忠勇。在此期间,音乐、美术等艺术基础都得以奠定。作为班长和团支书,他学会了责任和担当。更值得一提的是,王忠勇遇到了另一位国学深厚的恩师郑松义先生,郑老师不仅要求他要背古文,还要学着写。如今我们从王忠勇不少题跋和手记中,可以读出其扎实的古文学功底。郑老师书法见解也非同一般,他引导王忠勇写魏碑、隶书和行草书,舍《兰亭》而学《祭侄稿》,由王及颜,由巧及拙,这对王忠勇艺术审美的提升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他回忆说,现在书法中多半的养分就是当时积累的。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童子功。



独家资料:王忠勇和恩师郑松义先生,17岁


必须说,出生于河南的王忠勇是幸运的。

这里有殷墟甲骨、龙门造像,更有隋唐墓志、神笔王铎,厚重博大的中原书风时时滋养着王忠勇。

从80年代开始,现中书协主席张海先生一直是河南书坛的领军人物。当年,河南的书法因张海先生的带动,出现空前盛况而震惊全国。在一次中原书法大赛中,张海发现了一件行书作品,觉得很有灵气,便评了大奖,后听闻此人才不到二十,从此记住了这个小伙的名字——王忠勇。此后不久,在山西“五台山杯”全国书法大赛中,作为评委的张海先生,给王忠勇送展的小楷作品,再一次推荐为一等奖。这件事极大的鼓舞了王忠勇。

师范毕业,他因优异的表现被留校任教。



独家资料:学颜字时的习作,图画纸,约18岁

这件作品至今贴在王忠勇从8岁到17岁练字的那孔窑洞中。可以看出王忠勇自小受到颜真卿的影响。



独家资料:学二王一路的珍贵资料,80年代

王忠勇天生于书法的天赋和灵性展露无遗。



恨古人技法太高妙


1996年的秋天,王忠勇受母校重托,背上行囊,来到梦寐以求的南京艺术学院继续深造。

如果说,中原的黄河之水让王忠勇的血脉里流淌的是浑厚和粗犷,那么金陵的长江之水则在他的骨髓里又灌注了清雅和温润。

金陵自古繁华、六朝遗梦,更有虎踞龙盘、气吞东吴之盛。

在南艺,王忠勇就读书法篆刻专业,师从徐利明。王忠勇常常感慨:能跟随徐老师学习书法,现在想来是我人生的一大幸事。徐师本是江南才俊,笔底风流,更是书界泰斗林散之先生高足,而今我又为徐师门下,得以和林老一脉相承,实乃上苍眷顾。

尉天池、孙晓云、黄惇、马士达等等江南名师的指化,更是让王忠勇如雄鹿得饮溪水。

而最大的收获,他自认为是系统的研习了中国书法史,从而对艺术古今之变的哲学规律有了深刻的理解。

南京很多老师对王忠勇的评价,都会指向一个词——勤奋。

南京夫子庙的宣纸店十竹斋,离南艺有15公里,每周末王忠勇都会骑着破旧的自行车满载练字用的毛边纸而归,从背后远远望去,只见堆成小山的毛边纸在马路缓缓挪动,根本看不见那个年轻瘦弱的书生……




徐利明老师跟他的博士生和研究生们聊天时,常常把王忠勇作为榜样:聪明的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聪明的人还愿意勤奋用功。我认为,王忠勇就是这样的人。

说到南艺这段求学经历,王忠勇讲的最多的是技法二字。他认为,南艺不仅为他拓展了审美的视野,更为他填补了在河南学书时所不具备的书写技法的细腻和丰富。王铎曾云:“书不宗晋,必入野道。”又云:“譬之登山,所跻愈进,愈峻以旷;已经崇峰,顿俯其下。”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他认识到历史上一流的书家,皆具备丰富的技法。于是,他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对汉、魏、晋唐碑帖及竹木简牍、民间手书的广泛研习上。久而久之,王忠勇的手下便生发出难得的古雅之气、精到之笔。

慢慢地,他更认识到笔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无法轻视的道理。他认为写行草书没有丰富高超的笔法是站不住的。与此同时,王忠勇还兼习了中国画和篆刻,无碑帖之分,无门户之见,时而重法,时而重意,帖之流动,碑之朴厚,均能在他腕下化出,并且能做到把长期积累的各家笔法化为己用。

逐渐,他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用笔、结体规律。

马士达老师常常这样评价王忠勇:这小子迟早会成为年轻一辈的领军人物。



学习篆隶魏碑资料,南艺时期

彼时,王忠勇广泛取法,多年用功于金石碑版。如今,这些早已化为他笔下的宽博厚重。




独家资料:自己装订的“线装书”,临《礼器》,南艺期间

王忠勇自小有之的浓浓文人情结,可见一斑。



临《
韭花帖》局部,南艺期间



临《书谱》,南艺期间

从以上二图可以看出,南京求学期间,王忠勇在帖学笔法的锤炼上,已见成熟。



小楷作品局部,1999年

在作品中可以看出,王忠勇从小生长在河南洛阳一带,故受北魏墓志的影响很大。



小楷作品局部,2000年

这件作品已经可以看出,在20多岁时,王忠勇已经开始了对碑帖结合的尝试。


恨古人经历太传奇


果不其然,从1998年7月南艺毕业以后,王忠勇在书坛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多达九次获得中书协举办的国家级展览大奖,其中连续获得第七、八、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的最高奖——全国奖。

这些骄人的成绩,使得王忠勇引起了广州美术学院的注目,在张海、杨之光等书画大家的鼎力推荐下,王忠勇作为人才引进,被广美破格调入。



独家资料:杨之光先生当年为王忠勇调入广美所写的推荐信


2005年,王忠勇南下广州,开启新的艺术人生之路。

至此,中原、江南和岭南的文脉在一个人的身上汇集。

岭南,在近代,一直代表了变革的力量和方向。从孙中山、康有为始,在这片土地上唯一不缺的就是革新和革命,在艺术上,岭南同样是中国艺术革命的重要前沿阵地。

王忠勇感慨岭南是自己的福地,再也找不到像广东这样适合自己的热土了。

有福地必先有福星。广州美院国画系主任王大鹏老师就是王忠勇的第一位福星。王忠勇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没有王老师这位伯乐,就没有我在广东的今天。

那时的王忠勇,带着张海先生的推荐信,只身来到广美,见到的第一人就是王大鹏。出于一个人物画专家的敏感,王老师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年轻人,这也许就是伯乐的慧眼吧。当时美院要求具备博士学历才能在高校任教,但是王忠勇在学历上只是中文本科,这让王老师意识到他要在当时调入美院任教,其实比登天都难。他安排了王忠勇作为外聘教师开始为广美本科生上书法课。课程期间,广美院长黎明先生偶然旁听王忠勇的书法课,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在王老师的鼓励下,王忠勇在广美举办了人生第一个书法展,杨之光等前辈观展后也赞赏有加。

很快,王忠勇就顺利地得到了院内专家们的认可。



独家资料:与王大鹏先生


一年后,王忠勇正式成为广美的书法教师。

2006年夏天,王忠勇到深圳看望妻子。妻子是一名警官,白天工作繁忙。而王忠勇闲来无事,常逛书店。有一天走的时候,顺手买了一叠精致的信笺。回到只有十平米大小的公安宿舍里,撑开墙角那张打开了还不足一平米的折叠饭桌,兴致勃勃的开始试纸——这已是他多年养成习惯。王忠勇回忆说,那天的手感特别好,一口气写了八张,内容是古代画家的题跋。

谁也想不到,这些随手试纸的草稿竟成就了广东至今唯一一位摘取中国书法最高创作奖——兰亭一等奖桂冠的王忠勇。

这个大奖从此改变了王忠勇的人生。

兰亭奖的评委们说,王忠勇的作品十分耐看,既有传统文人的书卷气,也有书写时自然挥洒而流露出的个人性情。古雅萧散,颇有晋唐风度。



兰亭一等奖作品,2006年



与徐利明先生,2006年

图为王忠勇获奖后,重返母校,感谢恩师。


兰亭奖不过是一个驿站,稍作休顿后,王忠勇又一次策马前行,开始新的跋涉。

也许,这件率意而为的获奖作品,最大的意义在于,让王忠勇坚定了自然书写的重要性。



图片来自网络


在与王忠勇的对话中,他多次提到苏东坡。

王忠勇说,苏东坡就是我唯一的精神偶像。乔布斯曾经说过,我愿意用一辈子来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拿这句话来形容王忠勇渴望以东坡为师、见贤思齐的情结,也是完全吻合的。他从苏东坡的《寒食帖》中,读出了这位诗文书画集大成者、一代英豪的率真和自然。东坡先生旷达乐观,既有“缥缈孤鸿影”的清高,更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兼具“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这种情怀、这种魅力,时时刻刻吸引着王忠勇,甚至把自己的斋号也取名为“旷庐”。

王忠勇坚信,正是因为古人有这样的学养和胸襟,笔底才能如此风流和高雅。他认为,中国艺术的核心是聊发胸中之逸气——即是“写意”,通俗来讲,便是我写我心、书为心画。但抒发性情的前提是在于胸中有丘壑。无论对于生命意义还是传统文化,都要有深刻的理解和厚重的积淀。



恨古人学问无遗力


2008年秋天,老家突然来电,一向健康的母亲生命垂危,正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当时的王忠勇已复习日语半年,再过一个月后将要参加书法研究生的考试。万分焦急的他连夜赶回河南。上天庇佑,老人家经过医生的奋力抢救,转危为安。那时候,王忠勇每天既要照料老母,又要复习功课。如此坚持了一个多月。

虽是辛苦,但还是如愿了。

王忠勇就读研究生时的导师,是国内著名的二王研究专家、由日本调入广美任教的祁小春老师。以王忠勇的话说,祁老师对于他犹如天赐一般,祁师就是他在广州学习和生活中的另一位福星。

祁小春老师在他的文章《旷庐印象》中写道:

想来我与忠勇的关系真是非同一般!他与我都是广州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的教师,我们是同事;他常与我一起探讨书法问题,我们是同道;他与我无话不说,情同手足,我们是兄弟;他不论何事都与我商量,反之亦然,我们是良友;他也曾从我读硕士,我们有师生之谊;甚而至于他家就住在我家楼上,朝夕往还,我们还是近邻……忠勇高标处世,低调做人,心怀坦荡,敢于直言,是一位才华横溢又极富于人情味的人。

“唯有英雄驱虎豹”——在王忠勇与祁小春两人的“朝夕往还”中,王忠勇从对方身上深深地感染到严谨治学的精神,祁重理论,王重实践,因而两人常常能起到相互启发的作用,于王忠勇而言,最大的启发就是在获得兰亭奖之后,如何站在学术的高度,重新定位和思考未来的书法之路。



与祁小春先生,2011年


那一年,38岁的王忠勇开始思考,一个书家真正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他说:王羲之变古人以妍代质;颜真卿变二王以雄代秀;碑变帖学以朴代巧,书法史的几次大演变皆是社会之变、时风之变、合理之变、心性之变。今天我们可以“变”什么?

“我35岁以前,以‘俊逸’为美,就像偏爱少林武当之外家功夫;过了40岁,渐渐以‘苍逸’为美,更似钟情太极之内家功夫。”一俊一苍,虽一字之别,却道出了他的书法审美之变。他自己形容这个变化之巨犹如地震一般。

由当初的“秀美”到如今的“壮美”,这种审美裂变的动力和勇气来自哪里?

“我想是来源于对生命本体的体悟吧。”

他认为,“秀美”暗含的是一种闲适的人生态度,略有独善其身的情调;而“壮美”则传达出岁月更替中沧桑的诗意,更具兼济天下的人文情怀。

这就不难理解,他近年的作品中为何明显渗透出了强烈的篆隶笔意。笔法由俊峭的“拨挑”转为厚重的“逆顶”;面貌由“今妍”转为“古质”;书理上以晋唐王颜结合为立足点,以汉人博大之气象为统领,以章草苍逸之古意为笔调,随机生发,舍巧而追朴,返璞而归真。

如今王忠勇的书法风格与特征,既不同于古人,又不同于当代任何一家,个人面貌十分强烈。如果用“高古、苍逸、萧散、浪漫”八字来概括,应当是比较妥当的。





《行草册页》局部,2003年

王忠勇从南艺学习起,受孙晓云先生影响,用功于《圣教序》。这件作品可以看作王忠勇书法当时追求“秀美”风格的典型。







部分为独家资料:《学书日记》局部,2006年

王忠勇通过多年“王颜结合”的探索,实现了从“秀美”到“壮美”的转变。这是一件仍属于过渡期的作品。



独家资料:《小窗幽记》一,2013年



独家资料:《小窗幽记》二,2013年



独家资料:《小窗幽记》局部,2013年

这两件作品可以看作是王氏书风基本确立的典型。王羲之的“秀逸灵动”和颜真卿的“宽博厚重”通过章草笔势的统领,巧妙而自然的结合到一起。


这条开创性的道路,其探索的意义和价值是巨大的:王忠勇通过长期而艰苦的思考和实践,提升了原有的格调和境界,甚至于对当代书法的创新和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贡献。



恨古人处世有风骨



写给赵烯红小朋友的信,2015年


“我知道农村的孩子读书的不容易,也知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辛酸,因为我也是从小在农村学习、长大。但我要告诉你的是,自古雄才多磨难,只有经历过不一样的苦日子,你才能树立不与人同的自尊心……”



这是2015年7月4日,王忠勇写给山里留守儿童赵烯红小朋友的信。




当看到这封信的原迹时,我不由被字里行间的那份真诚和朴素而打动。王忠勇,一个村里长大的毛孩子,如今依然保留了农家子弟那份淳朴和善良。

这几年,他并没有像其他成名的书家那样,终日鞍马劳顿、奔波于走穴办展途中;也没有见他出入酒肆歌楼,推杯换盏,周旋于名利风月之间。

王忠勇的生活很简单。

老家的父母和亲人是王忠勇常常牵挂的对象;细心善良的妻子承当了家中里里外外的大小事务,是王忠勇十分感激和心疼的人;为了事业,王忠勇直到40岁才有了可爱的女儿,取名“贤子”;而令王忠勇动情的人还有这么多年一路走来的贵人和挚友。

著名学者、书法家西中文先生这样评价王忠勇:

如今忠勇名满海内,然每归故里,必枉道拜余。忠勇忠勇,其忠义如此!……《礼记》云:忠信以为甲胄,礼仪以为干橹……是知忠信仁义者,立身之大本也。忠勇书艺学术之成就,名冠当世,非为朝兢夕惕,矜矜临池而已。其为人之忠信仁义,实助其成者大矣。忠勇以‘旷庐’为号,旷朗无尘,实副其禀。又就余求字,余乃以‘元铠’字之。铠者,甲也,胄也。忠而且勇,其天赐甲胄欤!以忠义仁勇行天下,忠勇此生恒无敌也!


在广州美院课堂上,2013年


在王忠勇简单的生活中,还有一群人对他来说非常重要,那便是他的学生们。

作为广州美院书法的学术带头人,王忠勇对于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从来不余遗力。很少有人知道,作为名家的他竟身兼两个班级的班主任,每次上课,同时要上两个年纪的课程。这样的工作量,在广州美院绝无仅有。他常说,自己多干一点,给其他的年轻老师做好榜样,用自己对书法的热情,来感染同事和学生。

王忠勇的学生、现在已是肇庆学院书法专业老师的刘国忠曾在一篇小文中动情的说到:

忠勇老师有一次出差归来,打电话让我给他送份材料,阅毕问我最近有没有写字,我拿给他看,他即从案上取笔为我一一改正示范,命我再写后拿来。虽然我拿作业请他批改为常事,但旅途劳顿,疲累之余给我如此细致的指导,令我难以忘怀。

2015年五月,迎来了广州美院的毕业季。书法专业成为本届毕业生作品展的最大亮点。而王忠勇又作为本专业的教学模范代表,应广州美院教务处之邀,在全院毕业生教学总结会上,做了学术报告和成果分享。

王忠勇说,以祁老师和我带头的教学团队,大家心很齐。我们自己开玩笑说,咱们是新客家人,必须干出成绩,才能找到自己踏实的存在感啊。

他带领的书法毕业班,20名学生一半考上研究生,毕业展作品每件均过万元被香港一家艺术机构收藏。这样骄人的成绩,在国内的高校中,是非常罕见的。

王忠勇在教学中经过深入思考后,提出了“以学养心,立品修身,活参艺理,入古出新”的16字专业指导思想,这与他自身注重修德立品、以德养艺的个人追求是一致的。

他说,希望自己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在现代社会中做一个有风骨的文人。

这些年来,常有人携重金或厚礼找到王忠勇,只为换得他们迅速入选或获奖之捷径。每及此事,王忠勇一脸严肃,倍感痛心:学习艺术是为了养心养性,如果带着急功近利的投机之心,学艺何用?!

这种坚守,似乎一下子让我们读懂了这个人书法中宽厚的底蕴和硬朗的骨气。

刘熙载《书概》曰: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以此观之,书学即人学也。所谓“书如其人”是也。

我想是时候可以结束访谈了。

“书法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问了最后一个问题。

一向快言快语的王忠勇突然变得沉默了。

许久,他一字一句的说:书法修炼于我而言,是为了安抚另一个自己……







后记/葫芦哥


我想王忠勇对古人还有太多的恨:恨古人学养太丰厚;恨古人心性太诗意……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东坡

行文至此,我不禁慨然:那些引古人为隔代知音而惺惺相惜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终极一恨——恨古人不见我!

王忠勇的艺术人生是孤独的,但更是富有的。





敬请期待:葫芦大仙王忠勇(中)——毛笔说话


齐白石老人说:可惜无声…… 此真乃世间大遗憾。王忠勇先生说,不如毛笔说话。


下一期,我们就看看他要怎么说?——大量王忠勇近年从未露面的作品将独家奉献,饕餮大餐,边品边说!






附:王忠勇部分荣誉

全国第二届书法兰亭奖一等奖(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

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中国书法家协会)

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中国书法家协会)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提名奖(中国书法家协会)

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大展金奖(中国书法家协会)

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三等奖(中国书法家协会)

全国首届行书大展二等奖(中国书法家协会)

全国首届草书大展三等奖(中国书法家协会)

世界华人书画大展三等奖(中国书法家协会)

广东省第八届鲁迅文学艺术奖(艺术类)艺术奖(广东省文联、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评选委员会)

广东省“六十年文艺六十经典”书法类唯一经典作品奖(广东省文联)

……




版权声明

本内容由葫芦里独家版权所有。如有合作意向或疑问,请直接与葫芦里联系;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