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犯过不少错误,犯过一些急功近利、自我膨胀方面的错误,这是新兴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万科所走过的道路在中国的新兴企业来说是有代表意义的,这个代表性是因为万科走过很多弯路,万科在快速扩展中走过不少弯路,才总结摸索出了五大扩张模式。 现在就介绍一下: 万科在高速扩展中的5种规模扩张的方式. 5种规模扩张的方式分别是:整体并购、项目收购、股权收购、合作拿地开发、以万科的运营平台为基础对外成立合资地产开发公司。之所以采取上述5种模式,万科提出的10年规划、实施的股权激励方案是最好的分析参照。 2004年万科确定其第三个10年发展目标是销售达到1000亿元,这一目标要求万科自2005年起,年销售增长32%以上。而且万科强调“有质量地增长”。对于有质量地增长,万科做出的股权激励方案所设计的两个核心指标给予了最明确的注解:年净利润增长率(NP)15%,全面摊薄的年净资产收益率(ROE)超过12%(在这两个指标之上,万科管理层才能提取股权激励基金)。 规模与净资产收益率的双向增长构成了分析万科上述5种扩张模式的框架,5种模式可以分别纳入这两个指标所构成的象限之中。整体并购、股权收购、项目收购以及合作拿地可以归入规模增长的象限,而与华润、一航合作,并收取项目运营管理费则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大幅度提升万科的净资产收益率。 (一)整体并购 2005年,万科宣布与江浙地产界老大南都集团正式签署协议,万科以总计18.5785亿元人民币巨资受让上海南都、苏州南都和浙江南都部分股权。一次性在长三角获得约269万平方米的项目资源,尤其是万科进入了一直未有深入、并有着丰厚市场基础的浙江,此举初步形成了万科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的全国布局。 (二)项目收购 2007年万科以12.9亿元左右的价格收购了恒大集团位于浦东三林地区的5个房地产项目 (三)股权收购 2006年上海万科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通过股权收购正式获取浦东滨江项目,一举进入城市核心地带,实现了上海万科14年来的愿望。 北京市朝阳区国资委与万科于2007年1月18日签署协议,将所持有的北京市朝万房地产开发中心的60%国有产权以及与该等产权相对应的股东权益转让给万科,其转让价格为38900.136万元。 2007年3月21日在深圳富春东方(集团)有限公司股权包拍卖会上,挫败“摩根”,以5.5951亿成功获得拍得富春东方股权包,该股权包包括:深圳富春东方(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富春东方”)70%的股权、万轩置业(深圳)有限公司的70%的股权、南京恒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简称“南京恒邦”)66.5%的股权、南京富春东方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简称“南京富春”)21%的股权。 (四)合作开发,获得土地 2007年复地发布公告称,将与上海万科共同收购位于上海浦东的地杰置业,收购总额24.3069亿元,上海万科及复地分别占60%和40%股权。此次收购涉及待开发土地总面积为412400平方米 (五)以万科运营平台为基础,对外成立合资地产开发公司 万科的管理与制度输出,也成为利润增加的另一个着力点。万科与华润合作,以及与一航集团的合作,万科向双方成立的合资公司收取项目销售收入3%的综合管理费。这种收购有资源的民企、同时展开与央企之间的强强合作,使万科在获得开发土地资源方面打开一个全新的空间。这在业内尚属先例,显现出治理制度的“有形价值”。 以上5种方式,万科都称之为对外合作,万科新增项目储备中48.3%系通过合作方式获得。目前万科储备项目中约有50%来自于对外合作。(以上数据均来自万科年报) 规模扩张之下,控制公司的财务风险,最良性的做法莫过于提升运营效率,提高资产周转率。但急剧扩大的规模,也使作为世界性难题的“大公司病”同样摆在万科面前,尽管有相当吸引力的激励机制,但毕竟管理环节的充血只能是慢功夫。为了缓解管理运作平台的压力,万科主要通过三大着力点发力: 1)产品定型化 为配合万科确立的规模增长,建立“客户导向的经营体系”,准确、清晰的客户定位是提升效率的重要途径。按照目前11个品类的主要客户划分,万科已经形成了四季花城、金色家园、城市花园三个定型产品,这三个定型产品将占未来万科产品供应的90%。 2)组织运营结构改革与业务板块分包 逐步实行各板块业务分包机制,万科将精简内部作业部门,向对外整合外包的模式迈进,首先试点外包的部门包括设计部门、工程部门、采购部门,比如,目前万科设计部门大约有800多名员工,事实上,万科楼盘的具体设计、规划亦是由外部专业公司来完成,这些人员主要负责对外沟通、审核设计、规划方案。万科内部已形成共识:专业公司已经相当成熟,没有必要层层审核导致冗员与效率降低。 3)产品制造环节的工厂化 据王石透露,未来几年万科的一个高速成长期和商业模式及生产方式变革的过渡期,万科“工厂化”住宅将来会全面发力。其中,以技术研发为中心的产业化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将成为万科的主要竞争力。未来5年内工厂化生产比例更将提高至50%,基本与日本、丹麦等发达国家住宅工厂化生产比例持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