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振镛是谁?三朝为官52年 实为清王朝的掘墓人

 目断柳岸春生少 2015-11-12

清人笔记《名人逸事》有篇文章《曹振镛之误清》中记载:整个清朝,重臣死后谥号为‘文正’的共有七人(实际上是八人,另一人是刘统勋):汤斌、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清人评价说这七人中汤斌以理学,朱珪以学问,曾国藩以勋业方面的成就得到‘文正’谥号,这几个人没有任何非议。李鸿藻、孙家鼐则是以给皇帝当师傅得到的谥号,这是惯例,这两人也没有什么明显过错。杜受田给文宗当师傅,相伴的时间是最长的,赠他这个谥号也是正常的。等到了曹振镛则是挑剔细故,‘鸡蛋里挑骨头’,箝制人心,让天下人不得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造成一个不痛不痒的天下。等到洪杨事件(太平天国起义)突发,几乎到了亡国的地步,这都是曹振镛造成的。

这七人唯曹振镛被认为不配享“文正”这个谥号的。且清人直接就说他的罪过是“造成一不痛不痒之天下。……洪杨猝发,几至亡国,罪过极大”。

道光皇帝执政后每天都要批阅大量的奏章,要是仔细查看,就是整夜不睡觉也看不过来;若是不认真看,又怕遗漏下什么被臣下欺骗。章奏不能遍阅实在烦闷,苦不堪言。在枢府的曹振镛拍了一个恰到好处的马屁,他说:“现在天下太平,大臣们好作危言,指陈朝政的过失,以博得赞誉表扬。若是治他们的罪,则皇上会蒙上拒谏的名声。今后所有奏章,皇上不用遍阅,只要选择其中一些最小的错误用朱笔抹出,谴责奏折臣子,让群臣传阅。那么所有大臣都会被皇上的圣明所震慑,以为皇上明察秋毫,细微不遗,一定不敢肆意擅奏,懈怠从事。”

道光一听,正合其心意。于是照此办理,每每从臣下的奏章中吹毛求疵挑出极小的错误,给予罚俸降革等严厉惩处。此举果然奏效,从此朝臣们“皆矜矜小节,无敢稍纵,语多吉祥,凶灾不敢入告。”这之后群臣上折子都忐忑不安,把许多精力花在“细枝末节”上,惟恐被皇上抓到一时之错。道光帝终于从繁重的批阅工作中解脱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