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只创造了两个理想,一个是桃花源,一个是大观园

 昵称2530266 2015-11-12

Lens按:顾城说:“中国人只创造了两个理想,一个是山中的桃花源,一个是墙里的大观园。”两者都含有对微小,对隐逸的欣赏。很多人造园林也是要把桃花源搬进大观园。我国的园林艺术,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极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这种观念对园林艺术的影响,在明清达到一种登峰造极的状态,彼时文人墨客们多返归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用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表达。


历尽几百年的沧桑变化,园林中花木早已几经更替生长,无法目睹当年景致。然而明清遗留的大量文人园绘却可以为传统园林花木研究提供一些线索。其中所呈现的园居图景,或许可以与文人笔记互佐,一窥文人园居行为模式中花木所起的重要作用。


明-仇英-兰亭扇面图(局部)


“楼西南角多柳,构廊穿树,长条短线,垂檐覆脊,春燕秋鸦,夕阳疏雨,无所不宜,中有“拂柳亭”。”——清-李斗《扬州画舫录》



明-仇英-写经换茶图卷(局部)


“坡广十丈,皆小石离列可坐,当雨晴日出,则飞泉喷沫如珠;下有石渠,可作流觞之戏,有声淙淙然。其树多松、多桧、桂、多玉兰、山茶;鸟则多白鹤、黄雀、翡翠、鹭鸶、鸂鶒,时或至焉。 ”——水绘园记-清-陈维崧 录自《嘉庆如皋县志》卷二十一



明-钱穀-求志园图(局部)


“园说:梧阴匝地,槐荫当庭。”——计成《园冶》



明-文徵明-真赏斋图(局部)


“石桥婉转,陆居似舟,榆槐夹路,薇花对溪,俯菡萏之清渠,涉芙蓉之幽涧,柏冈环护,石壁列屏,则有“见南山房”,于焉可以中隐者也。”——凤池园记-清-顾妍 选自《吴县志》卷三十九中



明-文徵明-古树茅堂图(局部)


“隙处皆列石山,沿溪垂柳,绛桃数十株。左右石桥二座,下可通舟……古松垂柳,左右相映。”——郭嵩焘《郭嵩焘日记》



明-仇英-翠溪雅集(局部)


“借景:看竹溪湾,观鱼濠上。”——计成《园冶》



明-文徵明-影翠轩图轴(局部)


“静修俭养之轩:四周楼阁,通以廊庑,阶前湖石数峰,画栽丛桂、绣球、丁香、白皮松之属。”——钱泳《履园丛话》



明-文徵明长林消夏图(局部)


“柳贵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李渔《闲情偶寄》



明-文徵明-东园图(局部)


“已从左方窦朱板垣而进,堂五楹,榜曰:‘一鉴’,前枕大池,中三楹,可布十席;余两楹以憩从者。出左楹,则丹桥迤逦,凡五、六折,上皆平整,于小饮宜。桥尽有亭‘翼然’,甚整洁,宛宛水中央,正与‘一鉴堂’面。”——王世贞《游金陵诸园记》



明-沈贞-竹炉山房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园说: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计成《园冶》



明-佚名-竹溪六逸(局部)


“种竹宜筑土为垅,环水为溪,小桥斜渡,陟级而登,上留平台,以供坐卧,科头散发,俨如万竹中人也。否则辟地数亩,尽去杂树,四周石垒,令稍高,以石柱朱栏围之,竹下不留丝尘片叶,可席地而坐,或留石台、石凳之属。”——文震亨《长物志》



明-钱毂-竹亭对棋图(局部)


“幽斋但有隙地,即宜种蕉。蕉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王子猷偏厚此君,未免挂一漏一。蕉之易栽,十倍于竹,一二月即可成荫。坐其下者,男女皆入画图,且能使台榭轩窗尽染碧色,“绿天”之号,洵不诬也。竹可镌诗,蕉可作字,皆文士近身之简牍。乃竹上止可一书,不能削去再刻;蕉叶则随书随换,可以日变数题。尚有时不烦自洗,雨师代拭者,此天授名笺,不当供怀素一人之用。予有题蕉绝句云:“万花题遍示无私,费尽春来笔墨资。独喜芭蕉容我俭,自舒晴叶待题诗。”此芭蕉实录也。”——李渔《闲情偶寄》



清-上睿-携琴访友图(局部)


“花园款设-敞室置具:敞室宜近水,长夏所居,尽去窗槛,前梧后竹,荷花绕于外,水阁启其旁、不漏日影,惟透香风。”——陈淏子《花镜》



清-禹之鼎-牟司马相图(局部)


“屋之后,有‘青松庵’,庵前乔木一株,浓荫交布, 盛夏无暑,坐书堂后轩以望,则蔚苍森干,如在深山。”——清-李果-《葑湄草堂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