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背后七颠百病消

 HAPPI0naire 2015-11-12
少林(站势)武八段锦第六式:背后七颠百病消
【练功口诀】

两腿并立开足尖,足尖用力足跟悬,

脚跟抬起稍停顿,下落震地全身安,

呼吸均匀把足颠,吸起呼落一周天,
如此反复共七遍,全身气走回丹田,
全身放松做颠抖,自然呼吸态怡然

【原传图谱】

背后七颠百病消

【动作分解】

动作一:两脚相并,脚尖外撇各45度,松静站立。
动作二:吸气,两臂上提耸肩,脚跟提起。

动作三:呼气,两臂下落,脚跟也随之下落。

动作四:全身放松,不必过分注意呼吸。全身放松颠抖9次。

【动作要领】

1、提踵时脊柱节节拉长,脚趾抓地,脚跟尽量抬起,两腿并拢,提肛收腹,头向上顶,略有停顿,保持平衡。百会穴上顶,沉肩坠肘,掌握好平衡,目视前方。

2、两脚跟下落,沉肩,放松肢体,轻震地面,同时沉肩舒臂,周身放松,目视前方。此时要全身放松,上下牙齿轻轻咬合,以避免身体某一部位震动过大而产生不适感,从而通过震动全身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3、最后,可以做一下整理活动,如搓手浴面和肢体放松动作。

【易犯错误】

1、提踵时耸肩,身体重心不稳。

2、下落颠足时速度快,用力过大。

【纠正方法】

1、提踵时五趾抓地,两腿并拢,提肛收腹,肩向下沉,立项竖脊,百会上领

2、向下颠足时先缓缓下落一半,而后轻震地面。

【功理作用】

“背后七颠百病消”一势,从提踵、松踝(缓冲)、震地(颠足)三个环节对其疾病的康复机理进行剖析:

1、提踵,脚趾部位为足之阴经与足之阳经的交会处,两脚十趾抓地,可刺激脚趾部位的阴阳经脉,调节相应脏腑的气血活动并改善其功能。如: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隐白穴开始上行,入腹属于脾,络于胃。脾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含义,包括“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以及水液在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传输、布散、排泄等升降出入过程。脾居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水液代谢的枢纽。肾主水是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其中肾阳起着关键作用。肾主纳气是指肾能帮助肺完成深吸气,吸入之气下纳入肾,对人体呼吸有重要意义。肺与肾是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方面的互利关系,其水液代谢均靠脾的传输作用。若脾虚失运,则水液难于传输排泄,导致水湿内停,产生多种病症。《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而“背后七颠百病消”的两脚大趾抓地,通过刺激大趾末端的井穴、隐白穴等,可激活脾阳之气,使其气旺盛,增强水液运化的功能。长期坚持锻炼此势,可调节相应脏腑的气血功能,发挥其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协调平衡作用。十趾抓地可刺激足三阴、足三阳等有关经脉,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颠足可刺激脊柱与督脉,使有关经络气血通畅、阴阳平衡。颠足能拉长足底肌肉、韧带,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

2、做颠足运动,可震动人体的五脏六腑,改善三焦疏通水道,运行水液。所谓“三焦”是六腑之一,其功能是通调水道和元气。三焦可按部位分膈上之上焦,包括心肺;膈至脐之中焦,包括脾胃肝胆;脐下之下焦包括肾、膀胱和大小肠。而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也就是人体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不仅有利于水液的正常运行,而且也有利于脾、肺、肾等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而“背后七颠百病消”的反复颠足,使人体在放松情形下,五脏六腑在胸腹腔中得到有规律地上下震动,使之气血得以充分的宣导,改善三焦疏通水道、运行水液以及膀胱排泄尿液的功能。

3、颠足震动,可刺激督脉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保健康复的作用。众所周知,督脉循行部位是起于胞中从会阴而出,沿脊柱上行,至颈项沿头部中线,到上唇系带处。分支从脊柱里面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和肾有密切的联系。而督脉的“督”字,是总督、督促的意思。又因为督脉循身之背——阳,并多次与手足之阳经及阳维脉交会,所以督脉具有统率、督促全身阳经脉气的作用。故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从现代医学来分析,支配脏腑的神经也从脊柱发出,脊髓和大脑神经是人体神经的中枢,人体的五脏六腑均受神经影响。而“背后七颠百病消”的颠足震动,其力由脚跟经下肢各关节向上传递,至人体脊柱的各椎体以及大脑,在传递中可震动脊柱和大脑,刺激人体中枢神经。从传统中医理论分析,其力的传递和震动都在督脉上,对督脉的刺激是必然的。又因督脉络两肾,故其对肾的刺激也在震动之内。由此可知,该动作可通过经络和神经两个不同的系统,改善人体各脏腑的气血运行,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体质。

落地震动可轻度刺激下肢皮脊柱各关节内外结构,使全身肌肉得到放松复位。此式通过肢体导引,吸气两臂自身侧上举过头,呼气下落,同时放松全身,并将“浊气”自头向涌泉引之,排出体外。“浊气”是指所有紧张、污浊病气。古人谓之“排浊留清”或“去浊留清”。由于脚跟有节律地弹性运动,从而使椎骨之间及各个关节韧带得以锻炼,对各段椎骨的疾病和扁平足有防治作用。同时有利于脊髓液的循环和脊髓神经功能的增强,进而加强全身神经的调节作用。

【对应经脉】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主要经脉是督脉;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

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

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本经所主病候:脊柱强直、角弓反张、脊背疼痛、精神失常、小儿惊厥。邪犯督脉可表现为牙关紧闭,头痛,四肢抽搐,甚则神志昏迷、发热,苔白或黄,脉弦或数。

督脉虚衰可表现为头昏头重,眩晕,健忘,耳鸣耳聋,腰脊酸软,佝楼形俯,舌淡,脉细弱。
督脉阳虚可表现为背脊畏寒,阳事不举,精冷薄清,遗精,女子少腹坠胀冷痛,宫寒不孕,腰膝酸软,舌淡,脉虚弱。

本经主治病证: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如颈项强痛、角弓反张等证。

【古经脉图谱】

背后七颠百病消

【现代经脉图谱】 

背后七颠百病消

【对应穴位】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穴位是:

1、长强: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对应动作:踮脚尖,震脚后跟动作。

背后七颠百病消
2、腰俞: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对应动作:同上。
3、腰阳关: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4、命门: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背后七颠百病消 
5、悬枢: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6、脊中: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7、中枢: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8、筋缩: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9、至阳: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背后七颠百病消
10、灵台: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11、神道: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12、身柱: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13、陶道: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14、大椎: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背后七颠百病消
15、哑门: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二颈椎棘突下缘

对应动作:同上。
16、风府: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