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我們只能得知,在陸羽看來“鐘其[鹵舀][鹵監]一味”的口味是值得質疑的,是要被他批評的。 可是,前後兩半句的邏輯關係還是形成不了,為什麼說主張倒掉那些“啜餘”的人的口味取向,會被陸羽認為有偏好不鹹不淡的問題呢? 莫非這個“啜餘”一詞,還有未被我們理解的深刻內涵。 檢點古籍,“啜餘”除了有吃喝剩下的意思,還有就是吃喝之後、吃喝結束的意思,其他尚未有更深的發現。 望博學君子有以教我! 讓我們再回到前面,順著裏另一條思路進行。 如果[鹵舀][鹵監]意思果真是淡而無味,意思正好相反,就成了“豈不是好那淡而無味的一口!”也就是喜歡無鹽了! 有名句曰:莫把西湖比西子,由來無味因無鹽。 從這個意義出發,也還真有能和陸羽時代往茶湯里加鹽的主流現象對得上話,也就是說陸羽是在批評那些喜歡白水煮茶的人,認為喜歡無鹽湯是不對的,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倒掉或不用、不添加、沒有(棄)“啜餘”就意味著湯的淡而無味,果如是,“啜餘”的意思應該是指往湯裏調鹽了。也就是說,“棄其啜餘”,就是放棄往湯裏調鹽,不要加鹽,簡單地說,“啜餘”就是加鹽調味的意思,或者指煎茶中的這個程序。 似乎也更通啊! 如果是[鹵舀][鹵監]是不夠味,那同樣也是“棄其啜餘”這個主張導致的,這樣似乎“啜餘”是什麼將最終決定湯裏到底下的是什麼藥! 還有一種餘以為是最不近情理的可能,就是我們且把“啜餘”當著嘗一嘗鹹味的意思,棄其啜餘就是放鹽以後就不用嘗了,因為客觀上是放了鹽了,後果可能有三種:合適、太淡、太鹹。 在這三種後果之中,太鹹可能是最不理想的,所以陸羽指責那些主張不用試味的人是就好鹹味這一口,鹹不怕、不怕鹹、還是怕不鹹啊! 就[鹵舀][鹵監]而言,三種可能的含義:無味、鹹味、不夠味。 對啜餘而言,也是三種可能:未喝完、加鹽調味、嘗味。 不知道大家如何選擇答案! 按:新浪博客有极讨厌之处,每次发文超过2000字,就无法出。这不要紧,还专门跳出窗口提醒我不能超过汉字两万或字节四万。连两千都过不去了还两万!所以区区三千多字的内容,不得不切割成两篇发送。 我不厭其煩的推究陸羽此話的用意,就是因為這句話關乎陸羽對湯裏的加鹽的真實態度。說到底,也還是有些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意思。 最後還推出一種可能: 謂棄其啜餘,似乎也可解讀為“或謂棄之如啜餘”,推而廣之的推測是,當時也已經有人對茶湯加鹽這種現象持否定態度,就像陸羽下文中說“或用蔥、薑、棗、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一樣,當時的這些往茶裏添加果蔬的喝法,“斯溝渠間棄水耳”陆羽在批評這種習俗時,是不是同時代也有人對陸羽保留的湯里加鹽的做法持不同意見呢?完全有可能!從一般的語義角度看,“棄之如啜餘”和“斯溝渠間棄水耳”的意思很接軌啊!則啜餘者,殘羹剩湯也 。 陸老夫子,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啊! 如果推測的不對,可就唐突先賢了! 有朋友告我曰:這就對啦!出頭鳥用來打的,名人用來批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