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美山西:介休张壁古堡(叶平)

 叶老师YP 2015-11-12

2011年3月15日


山西介休市张壁古堡为隋末刘武周抗击李世民所筑。堡内遗存的历史街区和大量古建筑,是研究古代城堡的重要实物标本。在城堡地下构筑了攻守兼备、可屯兵万人的地道,距今已有1380余年的历史,是国内罕见的古代地下军事遗址。这座集军事、宗教、民俗、民居于一体的国内现存非常难得的“古代袖珍小城”,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古庙神佛异,明堡暗道奇”。


沿同蒲铁路从灵石抵达介休。张壁古堡就位于介休绵山北麓的龙凤镇。


途中必须经过史上小有名气的绵山。绵山亦名绵上,后因春秋晋国介之推携母隐居被焚又称介山,寒食节也源于此地。


三月中旬,绵山还覆盖在白雪皑皑之中,只得忍痛放弃登临。


从介休市城区东行10公里,张壁古堡出现在黄土高坡。整座古堡顺地势建造,南高北低。从堡北向下俯视,左、中、右各有一条深沟向下延伸。


据介绍,这一古堡为隋朝刘武周所建。刘武周为隋瀛州景城人,骁勇善骑射,以军功任建节校尉。公元617年据郡起兵,开仓赈饥民,自称太守。后依附突厥,攻占雁门、定襄等地,被突厥封之为定杨可汗,自称皇帝。唐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勾结突厥,攻占太原、并诸州,屡败唐兵,威胁关中。次年,为秦王李世民所败,投奔突厥。后拟从突厥逃归中原,事泄,为突厥所杀,其部将尉迟恭(敬德)后归顺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平定刘武周的经过,曾经被唐高祖李渊下令编排成乐曲,命名为《秦王破阵乐》。张壁古堡其实是1300多年前刘武周用来抵挡秦王兵马的屯兵和防御阵地,采用的兵法就是中国最古老的“地道战”。


以现在的目光看,张壁古堡俨然一座极其普通的北方小村。


农家小院构成了十分熟悉的景色。


古堡堡墙用土夯筑而成,高约10米。


堡有南北二门,中间是一条长300米的街道。街东3条小巷,街西4条小巷,由街中向上延伸。


古城堡为长方形,东西374米,南北244米,堡周长1300米,堡墙为版筑夯实。


东北角堡墙为唐代堡墙遗存,南堡门西侧堡墙为明清时期堡墙。


首先进入的是可汗王祠。


中原大地,居然有“可汗”的寺庙,但只要看了前面的介绍就不会感到奇怪,


原来这是用来纪念刘武周被封为可汗的那段历史。


这里曾经是城南夯土堆起的墩台,是刘武周作战观察、指挥所在地。刘武周死后,其后人就选此墩台为可汗庙之址,


可汗王祠院内可进入古军事地道。张壁古堡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地上明堡,地下暗道”。


地下防御体系由纵横交错、攻防完备的长达5公里的地道组成。


地道呈S型走向,三层立体网状结构,


高层距地面2米左右,中层距地面8至10米,底层距地面17至20米。


地道内既有规模较大的屯兵洞、粮仓,又有陷井、伏击坑、射箭坑、淹水道、通讯道、了望孔等攻击设计,


还有排水道口、逃跑出口,并有直井从顶层直通底层,进、退、攻、防、藏、逃灵活多变。洞内大致情形和我们看过的“地道战”差不多。


张壁古堡的这三重军事防御体系,攻守兼备,环环相扣,堪称古代军事工程的杰出范例。


在张壁古堡小小的城内,居然建有七处以上的寺庙,在国内实属罕见。


关公庙坐南向北,正面对着张壁的南门,关公庙的大门是古时的戏台。


穿过大门,对面就是供奉关公的大殿,


关公端坐正方,周仓、关平站立两旁。


庙内还有观音堂,原本供着千手观音,文革时,观音像被拆,意外发现藏在墙壁内的泥包铁像,怕触犯神灵,没有声张,泥包铁像躲过一劫,但它究竟何人所塑至今仍是个谜。


最为奇妙的是,在这里中国佛教与道教的寺庙和谐共处。


佛教“空王佛行宫”与道教“真武殿”并列。


真武殿始建年代不详。


供奉着道教的真武大帝。


空王殿为一明代建筑,佛像为三世佛,亦为明时所塑,水平较高,壁画绘空王佛(志超)成佛的故事。


屋顶上明万历时的三彩琉璃鸱尾、楼阁、狮瓶、仙人走兽,都极精妙。


张壁古堡尚有中国多数古城均已消失的隋唐城市遗存的“里坊”。


堡内现有30余所保存完好的院落,住宅比邻有序。


称奇的是街中路西有一株根深叶茂的槐抱柳,相传植于宋代,给古堡增添了情趣。


生活在古堡的居民,千余年来,依然享受着反差极为强烈的阳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