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清朝——清东陵

 江山携手 2015-11-12

清东陵

 

    清东陵始于顺治18年,止于民国9年,前后建造经历260年。共建有5座帝陵,4座后陵,5座妃园寝,埋葬着5个皇帝、15个皇后和137个嫔妃、皇子、公主。前圈部分驻有八旗兵丁,皇帝陵每陵设总管1人,翼长2人,章京16人,骁骑校2人,领催4人,披甲76人,养育兵8人;皇后陵则无总管和翼长,其余皆同;妃园寝照皇后陵减半。每月分为八班,驻守在隆恩门外的班房里,每班章京2人,披甲10人。光绪末年,守卫东陵的八旗兵约1200人。后龙部分清朝设有马兰镇总兵(满缺)率绿营兵负责保卫任务,统辖有镇标左、右两营和遵化、蓟州、曹家路、墙子路、黄花山、余丁等6个营,总兵力3157人。禁止伐木、取石和耕种活动,严防火灾发生,从里到外,分置红、白、青三圈木桩警示。清东陵于1928年、1945年和1949年,发生了三起大规模盗陵事件,除世祖孝陵外,其它大部分陵寝均被盗掘破坏。

 

一、皇帝陵

 

    ① 孝陵

 

    为清世祖顺治帝的陵墓,是清东陵的主陵。陵前有一条长达5600米的神道,最南端是一座石牌坊,面阔五开间,宽31.35米,高12.35米,是全国现存牌坊中最宽的。牌坊北立有下马石碑,上写有满蒙汉三种文字:“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东西各有班房一座,面阔三间,布瓦卷棚顶。往北为大红门,面阔37.99米,进深11.15米,开三券门洞,单檐庑殿顶,大门两侧还各有角门,东西建有长达四十余华里的风水墙,向东抵达马兰关,与长城相连,向西达黄花山麓而止,墙上建有便门共六座,今东西各残余百米墙垣,其余砖石1928年被北洋军阀进驻部队盗卖,计得价银700元之少,大红门也被拆毁。1979年,仿照清西陵大红门复原,耗资十六万元。

    神道中间以中心石、两侧以牙石组成,中心石和牙石之间用青砖铺墁,大红门内东侧有具服殿一院,坐东朝西,四周有围墙,正门一间,朱红大门,两侧各有角门一间,院内有更衣殿,面阔三间,均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殿后有便所一间。1928年被毁,1993年复原。

    具服殿之北500米处,为神功圣德碑亭,高达30余米,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四面各有一券门,基座为正方形,边长28.76米。亭内石碑高6.7米,宽2.18米,正面碑额上刻篆字“大清孝陵神功圣德碑”,下面刻有满汉双文的碑文,乃康熙帝亲自撰写。原碑亭光绪年间被火焚毁,后对石碑重刻。碑趺为龙首龟趺。碑亭四角有四根汉白玉石柱,名为华表,也称擎天柱,每柱承以须弥座,四周有石围栏,柱身雕蟠龙,四周围以祥云,柱上为承露盘,横插云板一块,柱顶雕一蹲龙。清亡后,碑亭遭到严重破坏,1984年修复。

    碑亭往北的神道两侧为石像生。南端为两根六棱形石柱,周身雕满祥云,高7.17米。柱北有石像生十八对,其数量超过明长陵,由南往北依次是卧狮、立狮、卧狻猊、立狻猊、卧骆驼、立骆驼、卧象、立象、卧麒麟、立麒麟、卧马、立马各一对,武将、文臣各三对,高2.6米。武将石雕全身甲胄,铁甲上饰四团正龙补服,乃亲王爵所穿,文臣石雕服饰为正一品,头戴暖帽,胸前方补上为仙鹤一只,颈挂朝珠108颗。

    石像生之北原有班房两座,与大红门前规制相同,台基为豆渣石,早年被毁,今恢复西侧一座。再往北,为龙凤门(明陵中称之为棂星门),门三座,每座门由两根四棱青白石方柱组成,上架额枋,中门额枋上雕火焰宝珠,石柱上饰云板,顶部有蹲龙。门之间用短垣相接,建在须弥座上,门间共有四座琉璃影壁,南面中心为正龙,北面为荷花鸳鸯。

    龙凤门之北为单孔桥一座,桥面每侧有望柱12根,栏板11块,抱鼓石2块,桥宽9.78米,长16.8米。往北为七孔桥一座,也叫五音桥,桥面每侧有望柱62根,栏板61块,抱鼓石2块,桥宽9.1米,长111.6米。再往北为五孔桥一座,桥面每侧有望柱62根,栏板61块,抱鼓石2块。五孔桥北的东西两侧砂山上,各建有下马碑一座,与大红门南下马碑相同。

    往北为神道桥,三路三孔,中路宽3.13米,长24.2米,火焰望柱头,下刻莲瓣,解放前已无存,1991年重建。过了神道桥往北,即神道碑亭,为明陵所无,与神功圣德碑亭同,但略小。碑额篆刻“大清”,碑身用满蒙汉三文写“世祖体天隆运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之陵”,1992年全面修缮。

    神道碑亭以北是一大片广场,全部青砖墁地,地势北高南低。广场东侧有神厨库院一座,门楼为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院内坐东朝西建有神厨,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内有灶台,大锅三口。院南北相对建有神库两座,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院东南角建有省牲亭一座,重檐歇山顶,面阔和进深均三间,东侧有灶台,西侧有铜海缸一口,供制作祭品、宰杀牛羊褪毛之用。建筑均装饰雄黄玉旋子彩画。1992年对北神库和省牲亭进行复原,东神厨和南神库仅存基址。

    广场北端,东西相对建朝房两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出廊,黄琉璃瓦硬山顶,东为茶膳房,西为饽饽房,都是用来制作祭品的。朝房北为班房东西各一座,面阔三间,布瓦卷棚顶,为守陵兵丁值班之处。

    北为陵园,分前朝和后寝两部分,南部为方形院,北部为半圆形院。南院正门为隆恩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前有月台,开大门三间,中门宽2.68米,旁门宽2.31米。匾额上用满蒙汉三文书写。梁枋为金线旋子彩画。门内神道东西对称建有琉璃焚帛炉各一座,单檐歇山顶,用来焚烧祝版制帛[“祝版”为一块一尺多长的长方形木板,上面按祭祀时令(“时令”在此指每年帝后忌辰、清明、中元、冬至、岁暮的五大祭和每月初一、十五的两小祭)用汉满两种文字书写着祭奠死者的文字,在举行祭袍仪式时朗读板上的满语]和金银锞子。

    东西配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前出廊,东殿存放祝版制帛,西殿供喇嘛念经。

正殿隆恩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宽31.67米,进深17.65米,四周围绕汉白玉栏杆,共有栏板76块,前有月台,前出三踏,中间为九级台阶,两旁为八级,月台东西两边各有一踏,也为八级台阶。月台上铜炉两座,铜鹿两只,铜鹤两只。殿内金柱四根,北侧有暖阁三间,内供神龛、神牌。中暖阁供奉顺治帝和孝康章皇后神牌,西暖阁供奉孝献皇后神牌。暖阁前设楠木条案一张,上陈金花黑漆匣一件,内存蓍草三百根。天花板绘金莲、翠草图案,孝陵的建筑材料是拆了西苑内嘉靖年间的道教建筑所得。

    隆恩殿北为陵寝门,也称三座门,是陵寝前朝(祭祀帝后)和后寝(埋葬帝后)部分的分界。中门身镶嵌中心花和插角花。往北为二柱门,面阔一间,两根正方体青白石柱组成,上横木额枋,形式与龙凤门同,门北为五供祭台,须弥座上正中摆放石香炉一尊,两侧为石烛台,烛台两旁是石花瓶。祭台北为月牙河一条,上有平桥。桥北为方城,与明陵平地起城不同,清陵方城建在高大的基座上,城上建有明楼,形制与神功圣德碑亭相似,城南、东、西三面有垛口,城下中部有一门洞,明楼重檐之间有“孝陵”字样的匾额,蒙文居左,汉文居右,中为满文。明楼内竖石碑一块,刻有“世祖章皇帝之陵”字样,也是满蒙汉三文,旁边刻有“康熙尊亲之宝”印章,碑座为须弥座。

    方城与北部的宝城之间,用月牙城(也叫哑巴院)相接,月牙城北壁背靠宝城南壁,有面南琉璃影壁一座,正对方城北侧门洞,神道自此到了尽头,琉璃照壁下线正中处即地宫入口。该影壁城砖砌成,上抹红泥,镶嵌中心花和插角花,顶部正脊一道,垂脊两条,安吻兽,上铺黄琉璃瓦,壁下承以须弥座。月牙城东西各有一条转向登道,通往方城明楼。

    最北部的宝城即坟头,上有宝顶,下有地宫(明代称玄宫,清代避康熙帝玄烨的名讳,故改称地宫),地宫上方夯白灰、砂土、黄土掺合成的三合土,又用糯米汤浇固,加了铁钉,所以十分坚固,不怕风吹雨打(明陵坟头用黄土,面积虽大,但不如清陵坚固),地势北高南低,四周围以城墙,墙上有2.62米宽的马道,最外圈的墙体建有垛口,南侧城墙东西各有一豁门,安栅栏门。地宫没有打开,内部情况不详,也无文献可考证,但估计应为裕陵的九券四门式。

    清世祖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在养心殿逝世,年仅24岁,死因是天花,死后遗体被火化,故陵内埋葬的是他的骨灰。因为传说孝陵内无尸首且薄葬,故在民国时期未遭大规模盗掘(但也有多处盗洞),是清东陵内唯一地宫保存完好的陵寝。

    孝陵地宫内还葬有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生母,康熙二年去世,年仅22岁)、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顺治十七年去世,年仅22岁,追封为皇后)二人。

 

    ② 景陵

 

    为清圣祖康熙帝的陵墓,位于孝陵东2.5公里处。它的神道在七孔桥北与孝陵神道相接,东行300米后北折,第一个建筑即圣德神功碑亭,自康熙开始,本着“祖有功而宗有德”精神,改称圣德神功碑,因碑文太长,故分作满文和汉文双碑,这是第一座双碑,此后雍正、乾隆、嘉庆皆如此,道光开始,清朝不断割地丧权,所以都没有立圣德神功碑,而明代帝陵除了最后的亡国之君外,都建有神功圣德碑,但除长陵外,都没有碑文。碑亭1952年遭雷火,上部碑楼不存。碑亭北为五孔桥、望柱一对、石像生(狮、象、马、武将、文臣)共五对,与孝陵不同的是,石狮套有笼头,石象背驮石瓶,石像体量都略小与孝陵,而明代各陵并不在主神道外另建石像生。由于地势原因,神厨库院建到了石像生区中段。

    石像生往北是景陵首创的冲天牌楼门(相当于孝陵主神道上的龙凤门),面阔五间六柱,中间两柱最高,其余递降,顶部都有蹲龙。牌楼门北依次为神道碑亭一座、下马碑两座、东西相对朝房各一座(跟孝陵位置不同,神道碑亭移到了三路三孔神道桥南,为以后大多数陵所效仿),朝房北为三路三孔石桥,桥北东西相对各有布瓦卷棚顶值班房一座,正北为面阔五间的隆恩门,其余部分与孝陵相同。

    清圣祖于康熙61年10月8日在畅春园逝世,享年69岁。自康熙开始,满族皇帝放弃了本民族火葬的传统,改为土葬。1945年8月,地宫被盗。

    与康熙帝同葬景陵的有: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辅政大臣索尼孙女,废太子生母,康熙十三年因难产而死,年仅22岁)、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辅政大臣遏必隆之女,康熙十七年逝世)、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佟国维之女,康熙二十八年病逝,死前一天立为皇后)、孝恭仁皇后乌雅氏(雍正帝生母,康熙时为德妃,后尊为皇太后,雍正元年逝世)、敬敏皇贵妃章佳氏(皇十三子怡亲王胤祥生母,康熙时为敏妃,康熙三十八年去世,入葬景陵妃园寝,雍正元年追封为皇贵妃,迁葬景陵)。

 

    ③ 裕陵

 

    为清高宗乾隆帝的陵墓,位于孝陵西侧的胜水峪,耗银203多万两。它的神道在七孔桥南与孝陵神道相接,西行后北折,第一个建筑即圣德神功碑亭,碑文由高宗第11子成亲王永瑆书写,碑亭北为五孔桥、望柱一对、石像生(狮、狻猊、象、骆驼、麒麟、马、武将、文臣)共八对、冲天牌楼门、单孔桥,经过一段较长的蜿蜒神道,抵达神道碑亭、下马碑,西侧有神厨库院一座,院墙南有井亭,柱子四根,南、东、北三面砌墙,梁枋上饰雄黄玉旋子彩画。神道正北为东西相对朝房各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出廊,面阔19.76米,深10.25米,房后各有烟囱两座。

    朝房北为三路三孔石桥,桥北东西相对各有布瓦卷棚顶值班房一座,正北为面阔五间的隆恩门,前出月台,门北燎炉两座,保存完好。东西配殿与孝陵同。隆恩殿内东侧设为佛楼,此后帝陵皆效仿。隆恩殿后有单孔拱桥三座,望柱为龙凤头,桥头抱鼓刻成蹲龙。往北为三座门、二柱门、石五供,再往北,与孝陵皆同。

    地宫九券四门式:九券分别是隧道券、闪当券、罩门券、头道门洞券、明堂券、二道门洞券、穿堂券、三道门洞券和金券,其中罩门券、名堂券和金券上方建有琉璃瓦屋顶(从慕陵开始取消了瓦顶);四个石门分别是罩门、头道门、二道门和三道门。金券位于最后,是安放帝后棺椁的地方,内有须弥座宝床。清代帝后的遗体是头冲北的,模拟生前坐立时面南背北姿势躺下,与百姓丧葬头冲南的习俗不同。相比明代帝陵七道石门,前殿中殿后殿左、右配殿,三条隧道的规模,清代帝陵明显小很多,但是地宫的雕刻远胜明陵,裕陵更是精美绝伦,绝大部分都是喇嘛教内容,有梵文、藏文佛经三万多字,佛像四十多尊,头道门洞券东西两壁刻有四大天王,穿堂券刻有花瓶,四个石门门扇上都刻有菩萨,高1.5米。

    清高宗于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在养心殿逝世,享年89岁。1928年,地宫被军阀孙殿英盗掘破坏。

    地宫中还葬有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乾隆13年在随高宗南巡时病逝于德州,生皇二子、皇七子,均被秘密立为皇储,但都早夭)、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嘉庆帝生母,乾隆时为皇贵妃,乾隆40年病逝,嘉庆元年追封皇后),慧贤皇贵妃高氏(乾隆10年去世,追晋皇贵妃)、哲悯皇贵妃富察氏(雍正13年逝世,追晋皇贵妃)、淑嘉皇贵妃金氏(乾隆20年去世,追晋皇贵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