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解《茶經》之四茶之噐·罗合

 高山仙人掌 2015-11-13

羅合

 

羅和網是類似的,網以捕魚,羅以捕鳥,《爾雅·釋器》鳥罟謂之羅”,《說文》亦曰羅,以絲罟鳥羅是疏密有致編織而成,所以有詞曰“羅織”。而用竹編制的有孔可篩檢穀物、去粗取精的竹器,則稱籮,又稱篩。

非以竹編之細篩,亦曰羅。

合即盒。

羅與盒其實也是配套成一體的兩件器具。

羅末,以合蓋貯之,以則置合中。

此句讲罗盒的使用。

此處羅作動詞,即把茶末篩好。

這又是一個需要費口舌的麻煩句子。

就基本常識而言,盒必有蓋,合就是盒的本字,口代表下面盒身部分(陸羽稱底),亼(讀集)代表蓋的部分,後來又加了個皿字突出其器皿的屬性,專做名詞,而合字基本上用作動詞了。所以此處說“以合蓋貯之”,就麻煩了。用盒子裝東西,是不用強調蓋而一定會蓋好的,所以此句似乎不便理解成“用盒子蓋好保存它,在盒中再放一隻茶則”,因為碾成末的茶極容易氧化變質,所以茶基本上是隨碾所用,不會碾很多茶末放在盒中備用,這一點可以參考日本的末茶道,那茶罐(茶入)都是很小的,僅供一次只需。同時,茶則用各種不同材料製成,如果和茶末一起放在盒裏,茶則本身會沾去許多茶末,況且被手握的柄如果總和茶末混在一起,不但有異味,也不衛生。但如果理解成,“羅好的末,先裝在盒蓋中,然後再用則舀到(置)盒裏”,似乎也是多此一舉。

在看了法門寺的羅盒後,我想正確的理解是這樣的:

羅末的時候,直接把茶末篩到盒蓋中,同時,把備用的茶則放在盒(指盒底)中。

這樣的理解,符合了茶末隨碾隨用的原則,就是說羅盒中平時是沒有碾好的茶末的。碾茶為末,篩末入蓋,然後以茶則舀茶末而投入釜中。

就是這麼過程。

水解《茶經》之四茶之噐·罗合

法門寺的羅盒

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紗絹衣之。

一下两句讲罗合的而制作要求。

由此可見這個盒是圓形的,因為是屈竹而為之,織紗的密度在古代的紡織品中是比較薄而疏(想想現在的紗布),所以用紗絹為羅底。這也是因為唐代的茶末只用到碾這個工具,其實是細的有限的,宋代則碾後還得用石磨磨過,基本是就是麵粉的粗細了,所以蔡襄《茶錄》強調的“茶羅以絕細為佳”,還說“羅底用蜀東川鵝溪畫絹之密者”,像紙囊一樣,是要講究絹的產地的。

其合,以竹節為之,或屈杉以漆之,髙三寸,蓋一寸,底二寸,口徑四寸。

盒也是圓的,所以只說口徑四寸,其材料用竹,同時也可用薄杉木片的加工,這種工藝,漆作上叫棬木胎,蒸籠製作也用這種工藝。

盒底深而蓋淺,這是通例,上面未提及羅的尺寸,按我理解,羅的口徑和盒式一樣的,這樣蓋、羅、底平時是疊在一起如兩層加一蓋的小蒸籠,羅居於蓋之下,底之上,各以子母口相嵌。可參法門寺羅盒一體的造形。法門寺的羅合類似清代的小梳妝盒,面上為蓋,蓋下為羅,羅下之屜就是陸羽說的底。

整套合起來的合稱是羅盒,也稱茶羅。

 


                   水解《茶經》之四茶之噐·罗合

     

法門寺的羅盒,蓋下為羅,羅稍小可取出,下部如屜者為底,中為羅。

 

所以這種盒只能稱為羅盒,因為只和盒配套使用,而不是通茶放置茶餅的茶盒,這在法門寺的茶器中是有區別的,法門寺《物帳碑》的羅盒記載名詞為“茶羅”。

                    水解《茶經》之四茶之噐·罗合   

 

      法門寺龜形茶盒,長27.6釐米 寬145釐米 深76釐米,如此尺寸適於储存茶餅非茶末。

也有人根據“以則置盒中”,認為茶則也算是羅盒的一個附屬,就像灰承於風爐、拂末與碾一樣,這樣就符合陸羽自己記載的二十四件茶器的數量。但到了法門寺中,用的是匙,太長了,放在盒中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品清單《物帳碑》中也是單列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