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牀 交牀,以十字交之,剜中令虛,以支鍑也。 此交床圖靠譜 前些日子,因為馬未都挑起的關於“床前明月光”的爭論,似乎此後人們對床的理解多了一些。其實床不僅用來睡的,也用來坐,這就是胡床和交床的作用,同時床還是擺放陳列物品的桌子,陸羽自後面的提到的具列說“或作床”,唐宋代時也把放茶器的矮桌叫茶床。 交床現在在北方稱為馬紮,也是因為最早是馬上民族用的。把中間挖個洞,做法和火盆架一樣,釜底尖圓,當水沸後要將釜從風爐上移開,以免水老,故需要有支架,於是就把交床稍作改造,仍名交床。 通常交床的面板是由兩塊木板組成,當合起時,面板可以折合到中間。 夾 夾以小青竹為之,長一尺二寸,令一寸有節,節已上剖之以炙茶也。彼竹之篠,津潤於火,假其香潔,以益茶味,恐非林谷間莫之致。 或用精鐵熟銅之類,取其久。 紙囊,以剡藤紙白厚者夾縫之,以貯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用以製作茶夾的篠竹,估計也就是一寸的直徑最為合適。 這是用一截長一尺二寸竹竿加工的茶夾,要取距頭一寸處有竹節的,竹節以下的一尺一寸剖成兩片。對竹子而言,這種加工極為簡單。竹子的清香有益於茶,但不是山居者很難搞到竹子。當然用金屬製作的也挺耐用。 此物不見於法門寺的茶具,可能用火筴代替了。 上為竹夾,下為金屬夾。 河北宣化遼墓壁畫中的茶夾,在左側。 紙囊 紙囊,以剡藤紙白厚者夾縫之,以貯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剡溪是個出故事的地方,漢代曹娥投江就在其上游,東晉著名的行為藝術“雪夜訪戴”就是在剡溪上演的,後來的越劇也是出自這裏,現在的浙江嵊縣。 剡藤紙是剡溪一帶用藤為原料造的紙,自三國到宋代都極有名,西晉時張華在《博物志》已有記載:“剡溪古藤甚多,可造紙,故即名紙,為剡藤。”從晉到唐更是列為官方公文的專用紙,唐代的公文又稱“剡牘”,可見地位之高。宋以後因藤的資源砍伐過渡而衰落,至明代就完全失傳,替代的用竹造紙。 剡紙以藤為原料,從藤的纖維就可以判斷剡紙的韌性一定很好。 夾縫之,用兩層的剡紙縫製,估計就像個大信封。 把茶放在紙袋裏烤,以免茶香走失。唐、宋碾茶前通常都將茶烤火除潮,名為炙茶。用茶夾夾著在火上烤,或放在焙籠中烤,都得和火保持合理距離。 紙囊在宋代還有一個作用,是在碾茶前將茶放在紙囊中敲碎,保證在敲茶時碎茶不會四處散落,然後入碾加工。 紙在唐宋以前的作用可遠不止於讀書寫字,在那個棉布還沒出現的時代,許多一般家庭的蚊帳、被套等都是用藤紙加工的,稱紙被、紙帳。明代時猶被視作風雅之物,記載於風雅閒書如《遵生八箋》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