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座桥七只狸锁住了干年的七里山塘

 言日言日言日日 2015-11-13

今日又下雨 , 我用手机又拍摄苏州干年名街 , 中国十大名街之一:苏州山塘街 。昨日一位七老八十的老者在山塘街野芳浜段溜小狗 , 闲聊中获知他一辈子住在这附近 。我请他说说他小时候的山塘街 , 白发老者说:“ 我小时候 , 山塘街河并行依旧 , 先有河 , 再有堤岸 , 白居易就是这样领着苏州民众挖河筑堤 ;以前没有石栏 , 河岸自然延伸入河 , 河埠错落有致的石阶是公共码头 , 枕河人家前街后水 , 屋后临水的石阶是私人小码头 …… ” 我对答:“这就对了 , 河岸边 , 杨柳依依 , 桃树硕果累累 ;浅水区莲荷亭亭 , 中间行船 ……可与杭州西湖媲美 。白居易先后为杭州 、苏州的刺史 , 对当地水利 、交通的发达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让后人敬仰 !” 老者大多乐意后生的请教 , 回答 :“ 国家级名餐馆得月楼诞生于野芳浜沿岸 , 但清代并不叫此名 ;过去观音阁在桐桥边 , 桐桥是拱桥 , 很高 , 桥面在观音阁二楼那么个高度 , 拾级而上 , 小时候只有自行车 , 得推着上下桥 。山塘街上普福禅寺(今天的胡芦庙) , 以前供关公与周仓 , 庙离街有一些距离 , 是否与红楼梦有关 , 值得探讨 、商榷 … ” 老早 , 野芳浜到虎丘一带商业繁荣 , 随着时代变迀 , 光阴老去 , 这里衰败了 , 至于陈圆圆 , 董小宛在野芳浜情色营生 , 到后来渎身 , 嫁了好人家 , 传说 、戏说 , 还是细说 , 还真不好说!



苏州城西阊门外 , 干年山塘街 。看过《红楼梦》的 , 除了要知道曹雪芹生活到13岁才离开的苏州拙政园 , 更应该知道山塘街 。 山塘街 , 公元825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苏州做刺史一年半内修筑的 ,又称苏州白堤 , 全长3点6公里 , 从石路商圈的渡僧桥到虎丘西山庙桥 。 这条河在阊门与姑苏古城护城河以及与枫桥旁京杭大运河相连通的上塘河相接。在河塘旁筑堤,即山塘街。山塘河的开凿和山塘街的修建,大大便利了灌溉和交通,这一带成了热闹繁华的市井。 苏东坡说:到苏州不游虎丘 , 乃憾事矣 。人说 , 到山塘不听昆曲 ,大憾事也 。元代陈所闻写下了有名的元曲小令《夜泊阊门》。这一带是《红楼梦》第一章内所描写的 , 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江南才子们“出没”之地 , 明朝正德皇帝的老师吴一鹏就住在这里 。桃花坞到山塘街并不远 , 步行半个小时左右的路程 。传说唐伯虎三笑点秋香就在山塘街的虎丘开始的 , 然后乘小舟追到荡口小镇华太师府 。乾隆皇帝下江南多次来此地游览 。自古山塘街有“姑苏第一名街”之称。据说清乾隆帝1762年游江南,到七里山塘亲笔书写“山塘寻胜”;如今“山塘寻胜”御碑亭仍然保存完好。乾隆帝对七里山塘情有独钟,回京后在颐和园后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样修建了苏州街。山塘街前半段商贾云集 , 会馆众多 , 商业繁荣 。 具体到位置是从渡僧桥到白姆桥一段 , 民以食为天 , 红尘俗事最正常不过了 。 小时候 , 白姆桥老虎灶有了自来水 , 笔者常去担水吃 。或者直接打热水回家用 。人小时用白铁皮的铁筒 ,长大了用平底大木筒 。直到我老屋前石子小巷亦通了自来水才作罢 。逢假日借手推车来煤炭商店买蜂窝煤 。此刻街上排队的人很多亦很热闹 。



到野芳浜 , 河面开阔 , 豁然开朗 , 后半街闲适充满野趣 。 上有呀天堂,下呀有苏杭,杭州西湖,苏州有山塘,哎呀两处好地方,哎呀哎哎呀,哎呀两处好风光……五月五日龙船会,来船野芳浜,端阳锣鼓轻敲,刹郎郎仔郎当,郎里郎当刹啷一声响端阳,打一个招呀,来船野芳浜,再打招呀摇进山塘 。苏州民歌《大九连环·姑苏行》里,早就提到了山塘街半塘边上野芳浜当日的繁华。 现在的人们游览山塘街,主要在阊门到通贵桥一带,再过来一点就是星桥一带的市井文化,过后就少有人问津了。其实过去最热闹的地方在半塘附近,半塘处河面称野芳浜,野芳浜距离虎丘不太远,能望见虎丘青黛色的山影。这里有一片开阔的水面,城里的画舫到虎丘码头下客 。



苏州的专营饮食店,明清时有了很大发展。据《桐桥倚棹录》记载,清嘉道年间仅虎丘桐桥一带,就有三山馆、山景园、金阊园馆、聚景园(李家馆)等多家,书中所列大菜汤炒小吃等达170多种,“烹饪之技,为时所称”(清.顾禄《桐桥倚棹录》)。苏州城内,则“王回子之熏鸭,孙纯阳之点心小菜……士民争购,主人应接不懈”( 清.常辉《兰舫笔记》)。苏州餐饮商家技艺高超,名菜众多。 据记载,此处为旧时游船聚集之处,当时游玩虎邱的人,往往会在此“泊舟宴乐”,这里也是“吴娘棹船者”聚集之处和卖唱之处,春夏秋三季,这里画舫云集,舟随橹转,笑语欢歌,酒肉飘香,夜夜笙歌,极尽人间奢靡之能事,宛如人间天堂。



那时候的得月楼就开在山塘街的野芳浜,时人有诗云: “觅得百花深处泊,销魂只在野芳浜。”当时又有人称野芳浜为“销金窟” 。既是风流之地,当然也会留下很多的风流故事。 一六四一年春途经苏州半塘,冒辟疆他登岸小憩,友人介绍说:“此中有陈姬某,擅梨园之胜,不可不见。”陈姬,就是有让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明末第一美女、“乱世佳人”陈圆圆。陈圆圆曾对他很是仰慕,短暂的会晤,两人一见钟情。一夜风情,给冒辟疆一生留下美好回忆。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写了初晤时陈圆圆给他留下的美好印象:“其人淡而韵,盈盈冉冉,衣椒茧时背顾湘裙,真如孤鸾之在云雾。是日演弋阳腔《红梅》,以燕俗之剧,咿呀啁折之调乃出自陈姬身口,如云出岫,如玉在盘,令人欲仙死。”)。 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正月初二,在冒家做了九年贤妾良妇的董小宛终于闭上了疲惫的眼睛,在冒家的一片哀哭声中安详的走了。小宛仙逝,年仅28岁。临终之时,她手中紧握着冒辟疆镌有“比翼”、“连理”四字的那对金钏,葬之于如皋影梅庵,并且也给我们苏州的山塘街留下了一段最浪漫的佳话。



山塘街的桥很多 。 泛舟山塘河,暖暖的空气中不时飘来江南水乡特有的味道。七里山塘有典型江南水乡的风貌,山塘河两岸,林立着江南水乡特色的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家家户户前街后河,河上小船来往如梭,街上店铺林立。横跨河上的古桥有7座:山塘桥、通贵桥、星桥、半塘桥、普济桥、望山桥和西山庙桥;竖贯堤上的古桥有8座:白姆桥、毛家桥、洞桥、白公桥、青山桥、绿水桥、斟酌桥和万点桥,而对岸竖贯之桥也是八座,有洞济桥、引善桥等。其中山塘桥、彩云桥、便山桥和洞桥四座桥建于宋代以前。通贵桥旁是明代南京礼部尚书吴一鹏的府第。星桥是昔日商业最繁盛的所在。西山庙桥南北两堍分别是花神庙和西山庙。而斟酌桥是山塘河、东山浜、野芳浜的交汇处,是当年画舫云集的所在,桥东堍的花园弄花香袭人,有不少古代的学识名流赋诗填词赞美斟酌桥畔的风光,例如:“斟酌桥头花草香,画船载酒醉斜阳。桥边水作鹅黄色,也逐笙歌过半塘。”、“半塘春水绿如渑,赢得桥留斟酌名。桥外酒帘轻扬处,画船箫鼓正酣声。”


在山塘河七座桥当中,最美的就当属通贵桥了…… 通贵桥是一座横跨山塘河的单孔拱形环洞石级桥,扁砌青砖压条石栏杆,宛如弯月,桥洞和水中倒影连成了一个规则的圆。过街楼道、沿河的石栏杆、水码头,有的挑前,有的缩进;那河滩踏步是用石条凌空架起的,石条的半截砌在驳岸里,半截露在外面,略有点参差,显得玲珑古拙;临水而筑的破旧小楼,前门是街,后门是山塘河,是典型的“水陆相邻、河街平行”的双棋盘格局……高与低,曲与直,虚与实,藏与露,明与暗,和谐统一,相映成趣。这里是欣赏苏州水乡风貌的最佳去处,是堪称经典的油画、水彩画取景处,一切都是原汁原味,浑然一体。为丹青高手提供了绝佳的写生素材 。

雨夹着一阵阵风 , 一座座石桥 。天气尚可时 , 山塘街上 , 桥 、背影、伞 、旗袍 ?, 沿河的一抹抹新绿 , 阳光照射得生机而清幽 。于是我便贪婪地享受这笃定和从容 。有这样一座茶馆 , 喝一口苿莉花茶 ,清香四溢 , 从心里爽起 , 身上每个细胞都被叫醒 。天气像人的心情 ,东边日出西边雨 , 江南就是这样 。茶馆前街后河 , 水是静谧的 , 当画舫行过波浪起伏 , 树是清宁的 , 人是慵懒的 。人走上拱桥 , 石阶依旧 ,只是那人亦不是先前的人了 。 从前静 , 现在静 。未来呢?依旧 。只是 , 从桥的一头浮躁走入另一头的安详罢了。苏州是湿润的 , 苏州人的心是洁净的 。水温柔 , 桥柔婉 , 像山塘街茶馆里演驿的昆曲 ,弹唱的评弹 。生活在苏州 , 浸润在苏州的文化氛围里 , 便会滋生出这样的感慨 :从前慢 、现在慢 、一直慢…… 这里是漫与慢的生活。于是我便满意于这样静谧 、详和的生活 。

关于七里山塘名字的来由还有一个故事…… 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坐江山后,张士诚也被押到了南京杀了头。不过朱元璋的心里总是有那么一点不放心,苏州毕竟是张士诚的大本营,亲信很多,于是,特派刘伯温到苏州来视察。刘伯温在苏州到了山塘街,发现山塘河横贯在白堤旁,状如卧龙,他担心这儿要出真龙天子,将与朱元璋争江山 。刘伯温想出一法,在山塘河上建造了七座桥,这好比七把锁……又在桥堍安置了七只狸,让它们来看守这七把锁,破了“风水”。传说七狸有千斤巨锁之功,能牢固地永久锁住龙身,朱明江山就可传至万世万万世。但是七狸山塘被老百姓传着传着就变成了“七里山塘”。这也只是一个传说。


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城区中心五公里,为苏州西山之余脉,因周边地形脱离西山主体,成为独立的小山。 远古时代,虎丘曾是海湾中的一座随着海潮时隐时现的小岛,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最终从海中涌出,成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们便称它为海涌山。憨憨泉因为潜通大海,又被称作“海涌泉”;在历代文人笔下,可见虎丘与海的渊源,“宝刹近城郭,峰从海涌来。”(顾瑛)“尝疑海上峰,涌起自天外。”(王鏊)。 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一说“丘如蹲虎,以形名”。山高34.3米,古树参天,山小景多,千年虎丘塔矗立山巅。 496 年,阖闾在吴越之战中负伤后死去,其子夫差把他的遗体葬在这里。据《史记》等书记载,当时征调十万军民施工,并使用大象运输,穿土凿池,积壤为丘;灵柩外套铜椁三重,池中灌注水银,以金凫玉雁随葬,并将阖闾生前喜爱的“扁诸”、“鱼肠”等三千柄宝剑一同秘藏于幽宫深处。相传,吴国灭亡后的数百年间,越王勾践、秦始皇、东吴孙权,曾先后来次探宝求剑,结果都一无所获,徒劳而返。虎丘由帝王陵寝成为佛教名山和游览胜地始于六朝。东晋时,司徒王珣及其弟司空王珉各自在山中营建别墅,咸和二年(327 年),双双舍宅为虎丘山寺,仍分两处,称东寺、西寺,刘宋高僧竺道生从北方来此讲经弘法,留下了“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佳话和生公讲台、千人坐、点头石、白莲池等脍炙人口的古迹。 王珣、王珉兄弟在虎丘舍宅为寺,使虎丘成为江南士大夫文化的土壤;唐代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三位曾任苏州刺史的大诗人,都对虎丘情有独钟并留下诗文,白居易为方便民众往来虎丘,组织开掘山塘河;东晋大画家顾恺之说虎丘是“含真藏古”;南朝顾野王赞虎丘是“抑巨丽之名山,信大吴之胜壤”;唐代李阳冰以篆体书题写了“生公讲台”;著名的文学作品《三言二拍》、《红楼梦》、《儒林外史》都写到虎丘,《红楼梦》中的薛蟠泥塑小像产自虎丘;在苏州的地方戏和弹词《三笑》、《玉蜻蜓》等剧(曲)目中,更是一再以虎丘为人物活动的舞台。当代大作家陆文夫的成名作《小巷深处》中男女主人公的第一次相见也安排在了虎丘山上,园艺大师周瘦鹃也写有《访古虎丘山》游记散文。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从明代起,文人墨客往往在三月三聚会虎丘,效仿晋人兰亭聚会修禊,吟诗作画,留下“丘壑诗情远,莺花客梦醒”等美妙佳句。 虎丘中最引人入胜的古迹名胜就是传为吴王阖闾墓的剑池。从千人石上朝北看,“ 别有洞天”圆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4个大字,浑厚遒劲,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独子颜頵所书。圆洞内石壁上另刻有“风壑云泉”,笔法潇洒,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崖左壁有篆文“剑池”二字,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据方志上记载,剑池下面是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剑池广约45米,深约6米,终年不干,清澈见底,可以汲饮。唐代李秀卿曾为“天下第五泉”.....


陆文夫说,深夜的苏州城像一朵银色的睡莲,开在运河河畔。而我喜爱在黄昏傍晚时分踱步进那些悬桥巷里,感受睡莲花瓣上清晰的金色纹路,还有那些古老却又亲切的民居,以及偶尔长在巷中的桃树。苏州古城三区合成一大区为姑苏区 , 姑苏区内的公交站台往往是画舫式 , 山塘河内游船的那种 。江南多雨 , 雨落时并不宽阔的马路似苏州的水巷 , 而站台画舫似的停靠在水巷里 。若干年前雨季 , 地势偏低的巷子落成雨巷,雨巷就是水巷 , 水巷穿过拱桥又连着运河 。远郊的农民摇着水泥船来往城乡之间 。苏州人称之为水客 。当秋风萧索时 , 运河之上点点白帆 。“故宫闲地少 ,水巷小桥多。” 小巷 , 石板路 , 石梁桥 、单孔拱桥 , 静水深流 , 浮翠水岸边 , 茶馆前临街后倚河 。 城西阊门外的山塘街河并行 , 河两岸狭窄处可以互敬香烟 , 你扔我一根 , 我也可以扔给你一根 。宛如电影《马路天使》里的镜头 。孙道临随夏衍《早春二月》从江南小镇里逃出去确可以定寻找到了光明 。他与日本棋手在山塘街这里继续下着《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下完了么?那时王文娟在拙政园黛玉葬花一遍又一遍 , 等来的不是贾宝玉而是影坛儒雅的才子孙道临 。传为佳话 。 《芦山恋》的男主角郭凯敏来苏州拍摄《乾隆与书王》, 轰动一时 。真假 ' 乾隆 ” 均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 《芦山恋》日复一日地在播放 , 而我默默地书写着苏州的过往 。飘零的树叶落入水中,只是轻轻地圈起微微的涟漪,或许这样更能体现姑苏枕河人家的原貌吧。


山塘街的终点是虎丘山下西山庙桥席场弄 , 再过去是农村了 。 那属于江南 , 更属于苏州 , 别有一番滋味 ,回味悠长 … 每当插秧苗 , 空气是馨香的 、人是其乐融融 , 欢声笑语的!苏州人擅长刺绣 , 以大地为布 , 以指为针 , 秧苗为线 , 绣上苏州的美好, 绣出苏州人的明天 。只是当下离古城远了 。刺绣在刺绣研究所 , 在镇湖 , 也在山塘街 … 从未离开苏州 。



山塘街已一干三百多岁 , 老不老? 什么时候算老 , 看你怎么算了 。昨天比今天年轻 ;今天永远比明天年轻 。干万别和少男少女去比较 , 那你就老了 。老了 , 肩上是责任和担当 , 是传承 。什么是强者 , 不断超越自己 , 就是强者 。与人比 , 你这只气球永远飞不高 , 因为这只球在泄气 。能飞多高就多大 , 内心的愉悦才是人生至上的追求 。“ 一个有深度的灵魂,是要遭遇思想的探索和人生的磨砺的!” 我且一如既往钟情于姑苏传统文化 :水文化 、园林文化 、丝绸文化 。我依然生活在干年山塘街一带 , 今天 , 明天 ……

(作者钱小穆,母亲姓钱,童年久居曾走出钱穆、钱伟长等六院士的无锡钱氏家族小村落七房桥 , 耳闻目睹了这些长辈们的思想、成就 。还记得钱穆92岁时的话 :别忘了 , 我们是中国人。尤其是钱氏家训:“子孙虽愚 , 诗书须读 ” 。爱好与宣传吴越文化 , 在此基础上写了十几篇散文、杂文、随笔并发表于各大文学网站 , 获得不少文友的同鸣与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