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流教师是一流教育的支撑

 孙维宏的图书馆 2015-11-13

我的路

文|李大圣


1987 年夏天,我18 岁,即将从万州一个叫沙河的县城,迈进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就读本科一年级。在宣传部工作的父亲,一辈子迷恋文字,很是开心。他一直认为,女儿才华横溢,勤奋努力,善良自知,读中文系出来,应当有个不错的前程。


沙河很小,就是一条街。城市两边都是山,如同倒扣的盆子,夏天很是闷热。


人到中年的父亲,顶着三伏天的烈日,从沙河书店千挑万选,给我买了一本以群老师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高兴得像个孩子:“马上就是中文系的学生了!好好努力吧!我们这个时代同样需要鲁迅和茅盾!”望着汗流浃背的父亲,少不更事的我,只很酷很冷地回应了一句:“你以为文学家是大学读理论书培养出来的吗?”不以为然地收下书,我似乎连“谢谢”都没有说。


我已经记不清父亲听了我这番话之后的复杂表情。但父母在儿女面前,总是厚颜无耻的献媚者,如同现在的我,对我狮子座的女儿。父亲丝毫不生我的气,坚持送我到万州码头,亲眼看我坐船去远方读大学。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父母的担心可以想见。


我至今记得,父亲送我上船,我默默跟在他后面。前面是大江以及不可预知的前程。父亲那略显苍老的瘦削慈爱的穿着白衬衣的身影,如同雕像,一点点刻进脑海。以至于此刻敲键盘,我眼中,仍有泪光。


大学毕业,我果然没有成为文学家,却先去了西师附中当了语文老师,后来又成了校长助理。


有一年夏天,办公室来了一对母女。母亲来自重钢,是个下岗工人,女儿当年没有考上大学,想来复读。但复读学费对那极其贫寒的家庭而言,太贵了。苍白哀伤的下岗女工泪水长流。我难以袖手旁观,厚颜为她在校长面前争取减免学费3 次,才勉强让自费部分于那对母女来说不至于太过揪心。


一天,她顶着三伏天烈日,到文星湾桥那头的市场,买了几斤紫色的葡萄送到办公室,说要请我吃,感谢我帮助她女儿减免学费,救了她一家人。她往返光秃秃的水泥桥买葡萄回来,浑身早已被汗水湿透。


那时的我已而立之年,知道对这个母亲最大的尊重,就是接受她送来的葡萄,并马上吃起来。我请母女一块吃,并叮嘱女儿要奋发向上。我说:“我与你素昧平生,之所以出手相助,仅仅是因为,你是改变这个家庭命运的唯一希望。你若对我还心存一份感念,请一定要把这份感念化作学习的动力。”女孩边点头边流泪。


一年过去了,女孩的高考成绩进步了200多分,考上了很不错的大学。这结果,对我,对当年的李平校长,对母女,都是莫大的安慰。


在西南师范大学宁静的绿荫里,我先是读书后又教书,一待就是二十年。夜来香的味道氤氲在我桃花山的教工宿舍,成为我关于大学的基本记忆。


我几乎从未认真读过父亲送的《文学的基本原理》,当时读不太懂,后来则是不感兴趣。但是,我从送书的父亲身上,读出了慈爱与期望。我对年少无知的反省,直接促使我,为那对困境之中的母女,做了点努力。


而今,父亲已是古稀之年,白发苍苍;当年的小女孩,不知何往;女儿已经长高,我只能及她肩膀;我,两鬓已然染霜。感谢慈父,从他送书开始,我逐渐明白人情,懂得世艰,拥有比书籍更广阔更长远的人生路。在路上,我遇到了没有成为文学家的最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

李大圣,教育学博士,研究员,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重庆市教育学会副会长,重庆市首批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重庆市劳动模范。主持的项目“小学语文教学能力发展场域创新研究与实践推广”,2014年获得教育部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本文选自《今日教育》2014年7/8期)


延伸阅读:

重庆“未来教育家”领跑江北

——记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李大圣

文|重庆市江北区文明办




一流教师是一流教育的支撑。要打造出一批支撑重庆江北教育发展的名师,必须有带领教师队伍前行的领军人物。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李大圣,是重庆市首批“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她参与制定的《江北区人才队伍建设五大工程行动计划》,为全区教育人才建设勾画出了蓝图;《学校教育中的灵与肉》《百年反思——语文育人功能检视》《教师的专业性向与优质教学》等著述,体现了她对教师发展的研究与思考;她带领她的研究团队,获得了首届国家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是名副其实的江北教师队伍领跑者。


阅读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坚持为她赢得了更多成长机会


“每天比别人努力一点,做事比别人做得稍快一点,凡事都认真一点。”这是李大圣常挂嘴边的话,她不仅这样说,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教师进修学院的教研员们都知道,李大圣有一项“特异功能”,就是阅读速度可谓“神速”。无论在办公室里、车上、飞机上,她都坚持阅读,无论电脑、手机、报纸、书籍,都是她阅读的工具,坚持阅读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读到好的文章,她还会剪截下来,进行收集整理。


“人生就是一场长跑,每天积累一点,持续努力,就能在坚持中得到收获。”李大圣说,从一步领先,到步步领先,就要做到高人一筹谋划,快人一步行动。老是跟风,那你永远都在别人的后面。什么人才配称人才?她认为应该具备两点:把大事做成的才干,把小事做漂亮的习惯。她说,她必须更加努力,才名实相符。


在李大圣已经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的时候,遇到了教师生涯中一次重大选择,是继续深造,还是专心教书?30岁就已经获得高级教师职称的李大圣,不仅是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师,而且任校长助理。当她决定读博士时,家里人的不理解、疑惑,随之而来,“对自己的要求,需要那么高吗?”事实证明,她的坚持为她赢得了更多成长的机会。


志在一流,她在努力提升教育人才高地的聚合力


李大圣把教师进修学院看作是“教师的家”,而她的义务和责任就是让教师和自己一起“成长”。2007年,李大圣来到江北,通过系统的理论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增强了教研员学习动力,提升了教研员课堂实战能力与教学指导能力,教研员论坛质量逐年提高。最近两年,教研员指导江北区教师获得市级以上赛课一等奖的教师70多人次,其中,两次获得权威赛课的全国特等奖。


2009年,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在全市率先,为每一位江北教师建立了教师继续教育电子档案,并进行了大样本的数据分析。随后实施的学历提升工程进展迅速,经过3年的努力,全区获得以及即将获得教育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从30人增加到425人,占专任教师的10%以上,走在了全市最前列。


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充分了发挥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示范辐射作用,5年来,江北区先后承担了31个市级培训和国家级培训项目,培养各类学员2500多人。江北区是全市最早参与国培计划项目的区县;最早承担全市的教育部示范性项目;承担了全市唯一的义务教育培训师培训项目;连续3届承担了全市百名教育家型校长市外高级研修项目;率先在全市开展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率先开展了进修学院+名校带片区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等实验性项目。


重庆市江北区已经连续5届承担国培计划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型名师异地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重庆市语文教学型名师学员255名;《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构建“国培学习共同体”》的经验,在全国推广;《今日教育》以“名师成长的专业订制”为题,深度报道江北区语文教学名师培养经验,“小学语文教育学能力发展场域创新研究与实践推广”,获得首届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在一定程度上,江北的语文名师培养,改变了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生态。


示范引领,服务公众,是她一以贯之的人生追求


李大圣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服务公众、投身公益、献身教育事业。她做事认真,要求别人高,要求自己更严格。


2009年,开展对口支援崇州灾后重建工作以来,重庆市教委组织了14次对口支援教师培训,李大圣一共参加了9次培训,是公认的最受学员欢迎的教师之一。


作为教师教育方面有影响的本土专家,李大圣不仅认真授课,还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与100多名灾区教师建立了长久的学术联系,深度参与了灾区培训需求调研与培训方案设计,体现了一个专业人员的责任、良知以及学术素养,为重庆市的对口支援工作赢得了荣誉。2011年,她被评为重庆市“五一巾帼标兵”,被重庆市委、市政府表彰为“重庆对口支援崇州先进个人”;2011年11月,被国家发改委、国家人保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表彰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先进个人”;2012年,被确定为“重庆市首批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


李大圣还自觉服务重庆乃至全国的基础教育,承担了西南大学等多个培训院校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等,参与了重庆八中、人民小学、巴蜀小学等市内外教师培训以及整体教育改革的研究与指导。2007年8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援藏讲师团为西藏培训中小学骨干教师近千名。


对于获得的荣誉和取得的成绩,李大圣都归功于组织的培养、领导的信任和同伴的支持。她深情地描述一个场景:当她遇到困难和心结的时候,领导冒雨开车送她回北碚。她说:“教育改革这条路还很长,需要团结更多的人,做更多的事,将有限的人力,投入到无限的改革创新中去。每个人都只是有限的可能,而自己,真的需要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


如今,江北正在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教育系统人上下同心,不畏艰辛。从分管区长带头进课堂,到每个校长坚持每周听课,在李大圣看来,“老师一讲到底、分数至上、学生课业负担偏重”的问题依然存在。


“谁谓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李大圣说,江北课改有基础,有领导的高度重视,只要找准“教学关系变革”的切入口,持之以恒抓下去,相信一定可以还学生一个“学”的课堂,还学生一个品质更好的学习生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