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过了,双十一也来了,不知道小伙伴们都脱单了木有啊?继续单身的朋友没有关系,背上行囊和小编一起继续开启新的旅程吧!说不定会和你未来的那个她不期而遇呢。
第七站——汉光武帝陵 洛阳有座邙山,天下英雄都希望能在这里修坟建陵。白居易有诗:“北邙冢墓高嵯峨”。邙山自东汉以来就是洛阳人的墓地。现存有秦相吕不韦、东汉皇帝刘氏、西晋帝司马氏、北魏皇帝、唐朝诗人杜甫、投降的南朝陈后主和南唐李后主、大书法家颜真卿、王铎等历代名人之墓。但实际上,邙山下究竟埋有多少遗骨,谁也说不清了。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汉光武帝原陵,位于洛阳孟津县白鹤镇铁榭村,南倚邙山,北临黄河。当地人俗称刘秀坟。这在帝王之中似不多见,说明刘秀和百姓之间有深厚的感情。刘秀坟确也有不同寻常之处,历代皇帝选陵,皆是背山面河,以开阔通变之地形,前朱雀后玄武,象征其襟怀博达,驾驭万物之志。唯光武帝陵系“枕河蹬山”,一反常规。尽管如此,刘秀坟北临黄河,几无屏障,却从未被淹。不亏是帝王,总有些神异事件与之呼应。  刘秀在历史上被称为中兴之祖、开国皇帝,这是吾国数千年帝王史上的唯一。说他是中兴之祖,是因为他把刘汉江山从衰亡的边缘拉回,重新萌发生机;同时,他又开创了东汉王朝,事实上和西汉已是不同的王朝体制。他登上九五之鼎,靠的是自己一步步的努力。从一介布衣成为帝王,他奉行以柔治国的政策,这似乎也与众不同,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启超语)的时代。这样德才兼备的皇帝,被百姓喜爱,也是理所当然。
 光武帝陵为国内少有的陵墓园林,同其他地方皇帝陵寝相比,它独具四绝:其一,帝王选陵,极其特殊,历代皇帝选择陵墓葬地,皆是背山面河,以开阔通变之地形,象征其襟怀博达,驾驭万物之志。唯光武帝陵系“枕河蹬山”,一反常规。其二,一园千柏,国内仅有。陵内尚存隋唐植柏1458株,千章古柏,聚植一园,拔地通天,蓊然肃穆。其三,柏体杏质,乔木佳品。其四,汉陵晓烟,奇妙景观。阳春三春,清明前后,逢天朗气清、晨曦初现之时,古柏枝隙间紫烟弥漫,笼罩陵园,状若轻烟,飘似浮云,烟凝云聚,滚腾滴坠,置身园中,如登凌霄,似游仙界。
 整个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万平方米。陵前是座大型的纪念广场,正面是两座汉代阙门,巍峨壮观,颇有气势。其后便是神道,非常宽阔,直达陵前,神道两侧排列有石像、石马等石雕和整齐葱茏的柏树。经过人工修缮后的神道基本上恢复了当年的格局,一显当年的皇家气派。
 这是汉代文官石翁仲。完整了展现汉代官服,其精致度不亚于陕西诸皇陵的翁仲。
 陵园的正门红墙碧瓦,在苍松翠柏之下显得很肃穆。
 进入正门后有一尊巨大的石刻辟邪神兽,为1992年12月在陵园附近出土。高1.90米,长2.97米,宽0.9米,重量达8吨多,是汉代的青石雕刻,为中国目前最大的石辟邪。
据它出土地方来看,这尊东汉石辟邪应为光武帝陵的镇墓兽。只不过陵园的这个可能为复制品,真品应为洛阳博物馆收藏。  陵园内有许多石碑,被历代所立,大多是对光武帝歌功颂德。其中一碑上有小洞,据说可听到大海的声音。在光武帝陵里有着许多传说,这只是其中一例。
 光武帝的陵冢位于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陵冢上下松柏掩映,陵前有三通石碑,正中是陵墓主碑,左右两碑为光武帝生平简介,为后人所立。
 这便是光武帝陵石碑,碑身镌刻“东汉中兴世祖光武皇帝之陵”。不过此碑是清乾隆朝所立,原碑已不存。光武中兴对正处于乾隆盛世的大清来说非常有借鉴价值,因此清统治者才会有意维护和修缮陵园,我们也有幸能看到保存完好的光武帝陵。
 墓冢周围是郁郁葱葱柏树林。其中有28棵高耸入云的柏树,当地百姓称之为“二十八宿”,传说是象征跟随刘秀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云台二十八将”。陵园内尚存古柏1458株,古柏为国内少有乔木树种,其木色金黄,质坚性柔,柏体杏香,剖面色美,俗称“杏柏”。一园千柏,国内仅有。刘秀主张简葬,当时的葬仪和陪葬物品甚为简陋。园内的千年古柏,也是在他去世500多年后的隋唐时期栽植的。
 陵墓形势小山,有通道可以上去。在墓顶正中有个小洞,能把硬币扔进去,若有叮当之声,便是祝福...当地人称之为千年宝洞。陵园内还有一奇景,据说每年清明节前后,当天朗气清、晨曦出现之时,陵园内紫气弥漫,状若轻烟,飘然移动,逐渐笼罩整个陵园。这一风景叫做“汉陵晓烟”。
 光武祠位于陵园西侧,为光武帝的祭祀祠院,整个建筑群由光武大殿、二十八宿陈列配殿、山门等组成,均仿汉代风格修建。光武大殿是主要的建筑,里面有介绍光武帝生平的展览。中间是光武帝刘秀塑像,两侧有四大功臣,造型较为精美。


二十八宿陈列配殿,是为纪念光武帝的云台二十八将的。分东西两殿,各设十四尊,下刻有事迹介绍。配殿和主殿相辅相成,形成非常鲜明的东汉君臣群像。
 这是光武祠内的“奶奶柏”,是整个陵园中最古老的一株汉代古柏。
 汉光武帝陵是邙山陵墓群中的帝陵之一。邙山陵墓群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的地方,面积为756平方公里,有大型的封土墓970多座,帝王陵二十四座。其中东汉帝陵就有五座,光武帝陵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其余大多只剩墓冢,参观价值不大。大凡是中国古代有所作为的皇帝,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等等,其陵墓都保存较好,这也是后人对贤君的一种尊重吧。汉光武帝也不例外,中兴明君,千古称颂。历经千年,帝陵能保存至今,相对完整,便是如此。
大家在游览完汉光武帝陵之后还可到对面驰名中外的铁谢羊汤海吃一顿,饱饱口福。 
第八站——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在东方篆刻的一条巨线,成为华夏文明不朽的文化丰碑。而开凿于隋朝年间的隋唐大运河,贯通了中国的五大水系,极大的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的文化交流。  我们的家乡洛阳就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在这个城市的发展史上,大运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隋代东京,因河而建;唐代神都,因河而兴。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行,大运河在洛阳早已是辉煌不再、难觅踪迹了。然而,随着大运河遗产保护和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的开馆,一些大运河遗存又得以重见天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探寻大运河在这个城市留下的历史轨迹。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系依托洛阳清代建筑群山陕会馆建立而成。洛阳为秦晋商人到江南和华南的必经门户,自清代康雍年间起,山西、陕西两地的富商大贾便鼎力筹资,在水陆通汇的洛水之滨修建了山陕会馆,以满足在洛阳的两省商人经商聚会活动需要。现存的会馆建筑始建于清康熙雍正年间,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
 整体为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分布式两进四合院,重要建筑座落在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分落左右,琉璃照壁、西门楼、东西仪门、山门、舞楼围合成第一进院落,舞楼、东西廊坊、东西官厅、拜殿、正殿、东西配殿等围合成第二进院落。会馆建筑整体为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分布式两进四合院,主要建筑座落在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分落左右,琉璃照壁、西门楼、东西仪门、山门、舞楼围合成第一进院落,舞楼、东西廊房、东西官厅、拜殿、正殿、东西配殿等围合成第二进院落。


博物馆内设《隋唐大运河展》,以通过图片、实物、模型、视频等形式,展示和诠释隋唐大运河广阔的时空跨度、杰出的巨大成就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既是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和展现大运河中枢自然特性、人文精华的专题性博物馆,又是运河文物、文献资料征集、收藏的中心和运河文化研究及展示的中心,同时也是传播中国运河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会馆西南侧近400米处,就是当时洛阳城的洛河水旱码头南关码头。隋唐大运河开凿以来,洛阳城的水运交通一直没有中断。元代以后,虽然运河改道了,但隋唐时开凿的运河河道、漕渠,一直被后代洛阳城当作水路交通要道而建立水运码头。这些码头在新中国成立前,一直沿用。


干净整齐的院落。
 院中的石狮,无言的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隋唐时期的洛阳城鸟瞰图。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的展厅主要包括两个展厅,分别设在山陕会馆原东西廊房、东西官厅内。
 为让游客更加清晰地了解大运河的分布和流向,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还在会馆中央广场上,制作了一块150平方米左右的大运河水系浮雕图。在浮雕图上,大运河的流向及其沿线城市一目了然。
 原谅小编的摄影技术吧,想要一窥全貌的小伙伴们还是亲自去一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