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篙籽外敷有奇效

 金鑫康复堂 2015-11-13
一位姓曹的男性患者,因胃穿孔多日失治住进医院。经外科检查,已是化脓性腹膜炎,腹腔大量积脓,多次抽脓无效,又在两下腹切开排脓,并用足量抗生素,内服中药治疗,均无显效,脓液仍不减少。患者体质虚衰,病况日趋恶化,诸医会诊均感棘手,笔者建议,除仍用前法外,沙篙籽一斤,用冷开水调成糊状,腹部外敷。原想试试而已,不料外敷两日,则脓液大为减少,腹痛也有减轻,病情好转。这出乎预料的效果,使外科同志甚为震惊。经继续前法治疗,不久病人痊愈出院。
    沙篙籽外用治病如何发现?还须从头说起。一九五五年仲夏,笔者到一位患者家中看病,见其左侧口角旁(相当于地仓穴周围)贴一团灰绿色米粥样糊状物,问其缘故,答曰:近日面颊部患一疖肿,疼痛剧烈,日夜不安。有人告知该处是危险三角区,应抓紧治疗,即速求医,已用磺胺嘧啶、油剂青霉素(当时是最有效的药物),肿痛仍未减轻。有位老太太介绍用二两沙篙籽冷开水调成糊状,敷在局部,一日之后,肿痛大减。笔者被这一奇效所吸引,即走访了老太太。原来民间起了火疙瘩,不用吃药,贴敷几次沙篙籽就可痊愈了。有个患颈部痈疽的患者,用了不少中西药品,总是见效不著,建议加用沙篙籽外敷,结果很快肿消痛止。此后凡遇痈疖病人,首推沙篙籽外敷,每获著效。
    疖痈均为化脓性炎症,由热毒瘀阻,气血凝滞所成,大凡因这类热毒致病者均可用沙篙籽治疗。有个牙龈肿胀的病人就诊,局部焮热肿痛,病情甚剧,虽用多种药品,见效甚微,用沙篙籽外敷,取得预期效果。一九八二年七月,本院一位护士患急性阑尾炎,已化脓形成包块。诸医会诊,均提议手术治疗,因患者不同意,改用中药治疗,同时外敷沙篙籽,六、七日后包块明显缩小,诸症大为减轻,病人不久痊愈,取的奇效。此后,又用于化脓性腹膜炎、盆腔脓肿等,每获良效。目前使用范围仍在继续扩大。
沙篙籽究系何物?此物乃一种沙丘地带生长之当年生篙草,和一般篙草的茎叶基本相同。有一种篙草样香味,其根茎比较粗大,从根部呈丛分枝,一般茎粗如大拇指,无明显主茎,高一米左右。产于陕西、甘肃、内蒙等地。《中药大辞典》记载一种黑沙篙,与本品相似,是否一物,不敢定论。
沙篙籽为灰黑色,卵圆形,比车前子略大。每年10月采集,市场上大量出售。晋西北、陕甘一带,群众称之为面丹,将其研成细面,掺入豆面中食用,每斤豆面加入10克面丹,其韧性倍增,可将豆面制成薄而坚韧的面条(俗称长豆面),过春节时家家必备,并可待客。
沙篙籽的作用,文献记载甚少。《中药大辞典》对黑沙篙籽的记载,仅有治尿闭和利小便作用,只有茎叶才有除脓拨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咽痛、疮疖痈肿,风湿性关节炎等。笔者在20多年的实践中体会,沙篙籽性平无毒,味甘淡质粘,有清热解毒,化瘀止痛等作用,见效甚速。推其作用机理有四:
一、有直接杀菌消炎,清热消肿作用。本品外敷后,能使扩散的病灶很快吸收好转,肿痛很快减轻,局部热度下降。
二、降低病灶区温度,使血管收缩,渗出减少,减慢或防止病灶扩散,减少脓液形成,有利于病灶修复。
三、粘性大,吸着力强。有些病脓液甚多,外敷后很快减少,其作用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四、沙篙籽产于干旱地区,颗粒干燥坚硬,吸水能力很强,可成为本身体积之五倍,这也是减轻肿痛的一个方面。
沙篙籽如何应用?先视其炎症肿物之大小再定其用量。一般说,炎症范围在5公分左右,用沙篙籽30克,加冷开水适量,调成糊状(视其干湿增减),然后敷在炎症局部,约三小时左右,如有变干或热者,取下来再用冷开水浸渍,再敷患处,可反复使用。如果粘性不大了,其效果也就没有了。病情不愈,可以继续使用,直到痊愈为止。有些脓肿,中间破溃流脓,可在沙篙籽糊状物中间开一小孔,露出脓口,随着沙篙籽变干、收缩,可起到排挤脓液的作用,因为收缩较慢,所以挤脓不痛,不需引流,自可排尽。有些脓已成而未破口的病灶,用沙篙籽外敷何吸收脓液,病灶痊愈后,可留一较硬组织,过些时可以软化,不必介意。
临床治验举例:牙龈炎及炎症性牙痛。眼睛红肿症,(急性结膜炎、巩膜炎、散粒肿、麦粒肿)急性淋巴结炎、腮腺炎、鼻炎、阑尾炎、阑尾脓肿、腹膜炎、乳腺炎、关节扭伤肿痛,痈症,疖肿。总之有红肿热痛等均可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