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婺源游记之二:汪口

 海女407 2015-11-13

婺源汪口游记

                                                                                 王豆

 

坐在车上,欣赏着沿途的美丽风景,心旷神怡。突然车在一个路口停了下来,导游告诉我们汪口到了。他交代了游览的大概线路和集合的时间,便开车到村的另一头等我们。

汪口村,位于婺源东北部,古称永川,汪口距婺源县城约23公里,因村前有两条河流交汇河中碧水汪汪而得名。宋大观三年(1110)由徙婺源九代孙朝议大夫俞杲建村,是一个以俞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汪口村山环水绕,风景秀丽,得山水之灵气,地灵人杰,是古徽州一方徽秀钟灵之地,历史上这里文风鼎盛,人文蔚起,经科举中进士者有14人,出任七品以上官员73人,著书立说,以斐然文采名于世者9人著作达27部,还走出了一大批商贾四方的徽商富贾和精杏林,工篆刻、善书画的名士贤达。

      婺源游记之二:汪口
    明清时期,汪口商业十分繁荣,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船运如梭,作为徽州与饶州重要水运商埠和物资集散地,是当时徽州东南部与婺源东北乡的区域商业中心。光阴荏苒,曾经的繁华已远去,留下的依然是秀美和古朴,村边河滨的码头遗迹一直保留至今。古山林、古埠头、古商业街、古巷、古祠堂和散落在十八条古巷中的众多官第、商宅、民居和书屋等各类古建筑保存完好,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深厚的徽文化渊源。

婺源游记之二:汪口
    汪口曾作为皖南古民居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二
00二年汪口被授予中国民俗文化村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二00五年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被国内古建专家誉为建筑艺术宝库俞氏宗祠是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大夫第、一经堂,这些建筑充分展现了古徽州建筑的迷人风韵。古老的汪口村正以其生态与文化的魅力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婺源游记之二:汪口
    汪口是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村庄,青山环抱,村子看上去就像一条灵动的鱼,在宽阔的江面自由地浮游。一条随江而行的弯月形窄狭(
2米来宽)而长(1500米长)的街道,十八条贯通而下直达江岸的小巷构成了它那副完整而坚实的鱼骨,形成了明、清时代留下的原生态集市。从街道后山一条公路下来,一拐弯,豁然开朗,便是婺源游记之二:汪口以街道为中轴的村庄。街畔水而建,入村便见到一座100多米长的石桥连接河的两岸,桥的那一头淹没在葱绿幽深的岸树间。桥下由三股水头在此汇合,流向婺源再汇入乐河的河流。河的两岸,左边是村庄,右边是青翠如茵的来龙山。登上小桥,只见江面宽阔,绿水逶迤,岸树倒影,风光旖旎,如此美景实在令人舒心惬意。

婺源游记之二:汪口
    村子的入口处,有一个由四孔石臼组成由水带动的舂米处,当年村里人一定都是挑谷到这里来舂成米的。

婺源游记之二:汪口
    下了小桥往前走,进入汪口那弯弯曲曲的古街,你可以看到每一条与之贯通的小巷的巷名牌,夜光巷,赌坊巷,下白沙湾巷……一个巷名就有一个故事,就有一段历史。比如夜光巷,夜夜有专人负责添油点灯,每晚规定每灯只添一两油,而奇怪的是,那些灯几乎夜夜都能亮到天明;又比如李家巷,说的是一位李姓女子嫁到汪口俞姓家没几年,丈夫就死了,李寡妇信守妇道,含辛茹苦养大儿子。儿子后来成就了功名。为感谢李寡妇对俞姓子孙的养育之恩,村人就将这条巷子改名为
李家巷 由于汪口是江湾、段莘两水交汇的地方,古时这里便成了商船穿梭,货物流转的商埠码头,商业十分发达。可以想象,当时那是怎样的一幅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景象啊!
婺源游记之二:汪口

汪口的街道是典型的明清时期建筑格式,一色木质建筑,街面仅2——3米宽,双合对门,有些少数的石库门,是过去的官家或富户,他们不惜门面,只求堂皇。而一般商家,都是活动门板,门檐不高,仅仅是小商而已,有的还仅仅是一条浅而窄的臨水摊位门面,三里多路的长街,未见有大商贾的痕迹。东面是丘陵地形,地势婺源游记之二:汪口
缓坡向街上倾斜,居民民房都沿坡而建,一梯一梯的层次分明,是由于地基金贵的原因吧,房屋之间空地很少,但弄堂很多,弄也不宽,仅可行人,一阶一梯都是青石板铺就,干净整洁,弄两边民房高低不一,大小不同,有湾有曲,有宽有窄。从街上向每个弄堂看去,都是逐低而高,深邃而望不尽头,有曲径通幽之感,所以这些弄堂,也是写生画家的极好场地。
 婺源游记之二:汪口
   村里有个一经堂,主人俞念曾是清代的一个同知。他为官清廉,待人宽厚。宅子取名源于《三字经》中的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体现了屋主人不将钱财留给后人,而要让子孙读书成才的愿望。宅子大门为石库门,门楼上砖雕精细,宅内的梁枋雀替、门窗护净都精雕细刻,十分考究。

婺源游记之二:汪口在狭窄的巷子里还藏着一座懋德堂。该宅是有着业至三省,家无百丁之称的巨商俞理臣的家产。俞理臣家财殷实,为人谦和,乐善好施,在当地颇有声望。宅子取名懋德堂,就是希望子孙行大善,积大德。懋德堂的建筑装饰十分精美,从大门砖雕的精致,到宅内梁、栏、门窗木雕的华美,无一不独具匠心,令人赞叹。据说,该村雄伟壮观的俞氏宗祠在修缮时,大门的五凤楼就是俞理臣出的巨资。

婺源游记之二:汪口懋德堂的木雕令人惊叹。
   婺源游记之二:汪口

懋德堂大门的华美砖雕。


婺源游记之二:汪口
    婺源游记之二:汪口汪口古街的另一头有一块约
300平米的广场,广场下是江湾河最宽的一段河面,汪口最有名的建筑“俞氏祠堂”建在广场的南端。祠堂建于清乾隆年间,有1100多年历史,中轴歇山式,坐西北朝东南,平面呈长方形,据说原祠堂有1100多平方米,现存仅是其主体部分,当初还有戏台和看台,主体两边还有附属建筑的客厅、厨厕、储藏室、花园等等是一座典型的中轴歇山式建筑,她屹立在这里,确是一座庞然大物,特别令人嘱目。现在的祠婺源游记之二:汪口
堂宽
15.6米,纵深42.6米,周环高10米的砖墙,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整个祠堂以精细木雕见长,宗祠内凡木质构件均饰以雕琢,有各种图案一百多组。祠内斗拱、脊吻、檐橡、驼峰、雀替等等都是实木精雕饰,图案有麒麟龙凤,有松鹤柏鹿,有文物戏文,有飞禽走兽,有兰草花卉。雕功有深有浅,刀法有浅雕、深雕、透雕、圆雕、婺源游记之二:汪口细腻纤巧,有园有透,工艺精湛,风格独特,堪称是一座木雕宝库,古建筑专家誉为雕刻艺术宝库。尤其是前厅两边那叠梯式结构扛梁,一层层精工雕架,确是工匠绝作。祠内有70多根两人合抱的大柱,有石柱和木柱两种,为防木材开裂,还打上铁箍,但日久了也还有些裂缝。

婺源游记之二:汪口
宗祠构造十分宏大巍峨,主祠堂高达三层。牛腿雕刻威严,月梁造型古朴。木雕的牌楼式祠堂门,飞檐翹角,雄伟壮观,正楷端庄的金色大字,“俞氏祠堂”横匾,高悬于上。站在广场上看去,确实令人眼前一亮,肃然起敬。据俞氏后裔老人说,这祠堂位于此“五水窜顶”之处,能聚五方龙神,汇于此合流而下,故俞氏能兴旺发达。祠堂又有镇妖魔之功,水怪邪物,至此不敢伤害两岸百姓,洪水至此也会缓冲而不,以保沿岸街道无恙。在这古老的祠堂中,每年的祭祖仪式仍在进行。祠堂采用的是祭祀中最高级别的
周礼。在旅游黄金周时,祠堂都会进行定时现场表演。

婺源游记之二:汪口

 

    踏阶而上进入祠堂,门口是木栅栏杆,左边入口小门,是常开通道。道口有一个有别于其它祠堂所没有的一面“木鼓”,既不能敲也不甚美观,等身高度,老人说这面木鼓,叫“遮羞木鼓”。因为这里过去是官路正街,常有官府官员从此路过,一般百姓没有资格参见,又 不能挡道,又想一睹官家风采,便一个个躲在这祠堂里,轮流用木鼓遮住身体,探出头来看看,也不会惊扰官府。正门是“虽设而常关”,有平人腰高的可活动的木板门

婺源游记之二:汪口
槛,当族人正式迎接客人时,大开中门迎接,但门槛需按客人身份开启。官阶越小,门槛开得越高,有几级之分,只有朝官四品官员,才完全开启,可踏地而入。入门后,是一个硕大的“天池”,阳光充足,毫无闭塞感觉。进入第一进堂屋,是一个约200平的厅堂,四边牆上挂满了各式各样俞氏先祖们的功名牌匾,有“贡元”、“文元”、“拔元”等等,两边巷堂门头上,分别是“程朱”、“遗风”四字,当头门楣正梁上,高悬“父子柱史”一块金色大匾。此匾据俞氏老人说是大有来头的。说俞氏有一先祖,曾在朝廷做过一位太子的先生(帝师),他对太子严谨施教,睿智的太子却又是一个有几分贪玩和童稚的人,有时难免严厉。但太子深知先生的精心尽职,用心良苦,感恩在心。及后,先生告老还乡,回汪口赋闲,在地方仍从教为师,口碑甚佳,人皆称“俞老先生”。后来太子登基,做了皇上,一日勿然想起自己的老师俞先生,意欲赐以官禄,便分咐寻找俞先生。当婺源游记之二:汪口
皇上寻找俞先生的旨意传到汪口时,汪老先生并未清楚原意,只称皇上要找俞先生。此时,俞先生拟窦顿生,以为在执教太子时,有所冲撞,今为皇上,生怕有罪。但圣旨不可抗拒,去又怕加罪下来,正在两难之时,幸得其夫人出一主意。叫他儿子穿满服孝衫进京,佯称父亲近逝,不能前来复旨,特差自己前来认罪等等。皇上听后便大为感叹,恨自己没有及早想起此事,如今先生仙逝,甚为挽惜。并询问先生儿子情况,有无做官能力,这时汪先生儿子才真相大白,并对皇上如实讲清。皇上知先生尚健在,甚喜,便召进京,赐以官禄,授予“父子柱史”的匾额,以彰显其功德。厅堂中间有一扇座堂壁,壁后是中厅。中厅左右各有一块木质牌匾,一边设置了俞氏列祖列宗历代在朝为官官阶和功名记录;另一边是
俞氏宗祠的家族立法和家规家教等教条,当然忠孝内容是其主旨。中厅和上厅之间又有一个大“天池”,上厅比中厅要高出45尺,是两层楼台式建筑,下层厅堂正中央,高
悬俞氏汪口开族鼻祖和夫人画像,有供桌供品和座椅,这里以前是族人议事之所,春冬两季祭祀活动,俞氏长、老两辈可登台就坐。上层是供奉俞氏祖先灵位位牌的地方,除有位牌奉上之外,一般不为人常去的地方。

这里的村民,这几年也因旅游业的发展,办了农家乐餐厅、手工制米酒、本地特色风味小吃店、土产品店等等,为人们带来了可观收入。这里的俞氏水酒,醇香甘甜,汁清色丽;自制米粿,扑鼻芳香;猪肉做成外粘一层糯米的珍珠粿,香甜可口;还有辣椒垫底的米粉蒸肉,香而不辣;还有一种本地种的香梨,个头不大,形状也不甚美观,但香甜可口,细嫩清脆,汁多糟少,不同于一般青皮梨,好看不好吃。听说村民年终还可在旅游业中分得一些红利。婺源游记之二:汪口

不管是人文文化还是自然奇观我都特别感兴趣,名山大川,亭台楼榭,繁华闹市,名胜古迹,或奇或美,蕴涵深厚,保鲜期都很长。这次对汪口的印象也很深,那灵动清澈的江水,那江边葱绿茂密的树林,那雕刻艺术宝库般的俞氏宗祠,那狭窄而优美的明清街道,那一条条曲径通幽的弄堂,那纯朴的民风,那世外桃园般的幽境,久久萦绕于脑海,不能忘怀。
婺源游记之二:汪口

在经历了时代变迁的风风雨雨之后,曾经熙来攘往的汪口渐渐归于平静。江上的船慢慢少了,往来的商人日益稀疏,纷至沓来的脚步渐渐远去,但长长的青石板巷中也常会出现一些或喜欢访古探幽,或喜欢宁静清闲的游客……汪口,在经受了无奈的冷落之后重新回复到平和。那些古巷道,那些精美雕刻,那些青石旧墙,都在阳光的斑驳和细雨的缠绵中渐渐地失色,慢慢地陈旧。连村里的狗们都变得那么慵懒沉静。唐朝诗人刘沧《深愁喜友人至》中的诗句芳草衡门无马迹,古槐深巷有蝉声正是汪口现今的最好写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