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冷天气也“伤心”

 昵称22024926 2015-11-13
新闻背景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会带来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寒冷作为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极有可能被低估。前不久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召开的首届中俄青年学者重大疾病防治学术会议、第七届中俄医药学术会议暨第五届寒地心脏病会议上,中俄两国学者达成了上述共识。


高血压所致心脑血管病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亚洲以脑卒中为主,西方人群以冠心病最常见。包括中国13个人群的亚太队列研究发现,亚洲黄种人血压升高与脑卒中、冠心病事件的相关性比白种人更强,收缩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前者脑卒中和致死性心梗风险分别增加53%和31%,而后者仅分别增加24%和21%。在我国,脑卒中占死因的头把交椅,为高血压最主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超过冠心病事件的5倍。而在美国,脑卒中是继心脏病和肿瘤之后的第3位死因。


近年来,国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虽有改善,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尤其在我国北方寒冷省份黑龙江及高海拔地区,情况尤为严重。早在上世纪20年代,国外学者就注意到了寒冷时节血压增高的现象。之后伦敦的研究者从1967年12月到1995年1月,共随访了年龄在40~85岁的19019名英国政府公务员,发现死亡率与气温相关,寒冷季节血压及死亡率明显高于炎热季节。而意大利的科研人员从1999年10月到2003年12月连续调查了就诊于当地高血压门诊的患者6404例,发现寒冷季节其平均血压为141/95毫米汞柱,而炎热季节的平均血压为136/80毫米汞柱,这表明寒冷季节的血压明显高于炎热季节。


气温与心血管病死亡率呈“U型”关系


我国黑龙江北部和东部与俄罗斯毗邻,西部南部分别与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相邻,因地处边陲,受寒冷气候、饮食特点及生活习惯影响,该省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非常高,并且心脑血管病已上升为全省居民的首位死因。而高血压本身既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又是脑卒中、冠心病等其他诸多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有调查显示,2011年~2013年,我国40岁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为2%,而2014年黑龙江35岁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为5.0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气温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明显的“U型”关系,寒冷地区温度每降低1℃,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就增加1%。流行病学资料亦表明,冬季是心脑血管事件的好发季节,平均收缩压较夏季高出5个毫米汞柱;高血压的患病率冬季为33.4%,夏季则降至23.8%,且冬季降压药敏感性较夏季低;同时,我国北方地区处于寒地,其高血压患病率更是高达40%,近乎全国高血压患病率的两倍。尤其是在冷空气过境或大风急剧降温时,更易导致心脑血管病患病率急速攀升。


寒冷地区百姓生活习惯有问题


寒冷条件引发的植物神经紊乱、盐敏感型高血压且高盐摄入是导致我国北方寒地高血压高发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气候寒冷使寒带民众养成了不同于气候温暖地区人群的饮食及生活习惯,例如膳食中盐(腌制食品)和脂肪含量较高,少运动,喜好饮酒。以黑龙江为例,该省人均摄入食盐约13.3克/天,超出推荐量122%,高钠膳食已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全省人均食用油脂34.2克/天,也超出推荐量14%。此外,由于北方地区冬季漫长,在白昼短暂、室外温度低的环境下,居民户外活动及体育锻炼的时间亦相对较少。(衣晓峰整理)


延伸阅读


积极应对极端天气

积极应对高寒、缺氧等极端天气,深刻认识人类生理和病理生理学的变化规律,既有助于构建气温预警系统,指导百姓日常防寒保暖;更有望在极端气候下,为人类在酷寒和太空的生存环境下提出行之有效的保障性措施,对于南极考察和外太空开发等未知领域的探索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最近,哈尔滨医科大学联合国内众多科研院所进行的《我国重大寒地疾病(高血压)防控对策国际比较研究》的科研,将对寒地、高海拔地区心脑血管疾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及易感基因筛查,掌握寒地与高海拔地区特有的不良生活方式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揭示寒冷和缺氧应激所致心脑血管疾病的机制,由此建立预警体系、发现预防靶点和提出干预措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