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大麻,一年生直立草本,高1~3米。枝具纵沟槽,密生灰白色贴伏毛。叶掌状全裂,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特指雌性植物经干燥的花和毛状体。大麻种植可剥麻收子。有雌、有雄。雄株叫枲,雌株叫苴。其主要有效化学成份为四氢大麻酚(简称THC),在吸食或口服后有精神和生理的活性作用。人类吸食大麻的历史长达千余年,20世纪在毒品和宗教方面的使用有增加倾向。茎皮纤维长而坚韧,可用以织麻布或纺线,制绳索,编织渔网和造纸;种子榨油,含油量30%,可供做油漆,涂料等,油渣可作饲料。果实中医称“火麻仁”或“大麻仁”入药,性平,味甘,功能:润肠,主治大便燥结。花称“麻勃”,主治恶风,经闭,健忘。果壳和苞片称“麻蕡”,有毒,治劳伤,破积、散脓,多服令人发狂;叶含麻醉性树脂可以配制麻醉剂。[1]
快速导航有二亚种。ssp. sativa 生产纤维和油,具较高而细长,稀疏分枝的茎和长而中空的节间,如锡金、不丹至中国通常栽培的大麻(火麻);ssp. indica(Lamarck)Small et Cronquist,生产大量树脂,特别是在幼叶和花序中。其植株较小,多分枝而具短而实心的节间。后者乃是生产“大麻烟”违禁品的植物,在大多数国家禁止栽培。 生长条件温度
光照 大麻是喜光作物。阳光对大麻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生长周期内大麻接受到的总的光线照射量,一个是每天接受到的阳光照射量。总体而言,日照射量比总照射量对大麻干物重的影响要大,但总照射量对纤维质量(初生纤维的强度)的影响较大。在留种或油用栽培时,强光有利于麻株腋芽萌发和花序发育,从而提高种子产量。在采麻栽培时,弱光能抑制腋芽萌发,减少分枝地进顶端生长,有利于提高纤维产量和品质。阳光充足,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良好,干物重和产量增加。但阳光过于强烈,纤维发育缓慢,而且粗硬。因此就纤维品质来说,以光线较弱的阴天或多云天气为宜。 大麻是短日照作物,缩短日照可以促进开花,但植株矮小,纤维产量低;延长日照,则能延迟开花,延长日照则能推迟开花,由于营养生长期延长,植株生长高大,纤维产量高。也有在长日照条件下开花的品种类型。 水分 大麻是高秆作物,耗水量较多,每制造一千克干物质需要消耗水分300-500毫升,比小麦、燕麦多1.5-2倍,比玉米多3倍,大麻叶片中水分亏损,会增加包括叶黄素在内的类胡罗卜素含量,因此叶片变黄,光合能力下降。大麻耐大气干旱而不耐土壤干旱,因此灌溉特别有效。 在大麻整个生长期需要50-70cm的降水量,在发芽期及前6周生长期内,土壤要有足够的湿度,快速生长期(柱高增加4-6cm/天)土壤湿度宜高,以土壤水分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70%—80%时,生长发育最好,有利于提高纤维产量。麻在迟播的情况下比早播的发育快,主要生长期消耗的水分占总需水量的80-90%。因此在这时期提高土壤水分有着显著的增产作用。种子成熟期下小雨,可增加种子产量;茎高50-70cm时较耐旱,但干旱高温会促进早熟,株高降低,产量低。而在开花盛期至雄株成熟前,雨水过多,易引起麻秆霉变发黑,也不利于雌株种子的灌浆成熟。大麻生长期间不耐涝,麻田渍水两昼夜则会引起麻株死亡。土壤湿度不但影响纤维产量,与品质也有密切关系,而且还影响到大麻酚类物质的含量。大麻植株培育在土壤全持水量为40%、60%、80%的土壤湿度中,无论雄株或雌株的皮层和木质部的半径、初生纤维的数量和直径以及茎杆和种子的产量,随着土壤湿度增大而提高;土壤湿度相当于土壤全持水量的70-80%时,纤维产量最高,品质也最好。大麻需水量多少与土壤中营养条件有关系,在施肥良好情况下,需水量为575-985立方,而在施肥不良或不施肥情况下需水量增加到790-1180立方。灌溉显著增加大麻水分的消耗,但水分消耗系数随着大麻纤维产量和种子产量的增加而减少。矿物质和有机质养料在灌溉条件下,可有效地增加纤维产量和质量。这些都说明灌溉和营养二者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 中国长江以南雨水多,苗期除非天气特别干旱,一般不必灌溉。但在北方栽培,灌溉十分重要。 营养
土壤 大麻对土壤的要求比较严格。种植大麻一般以土层深厚,保水保肥力强,土质松软肥沃,富含有机质,地下水位低,排灌方便的地块为最好。不同品种的大麻对土壤的PH要求稍有不同,一般土壤pH值以5.8-7.8的弱酸性到弱碱性为宜。在各种土壤中,砂质壤土最适宜种大麻,其次为粘质壤上,重粘土、砂土、重碱土都不好。砂土容易遭旱;重粘土排水不良,春雨积水,容易烂根,也容易遭旱;重碱土容易缺苗,产量也低。中国南方著名麻区之一—安徽六安麻区靠淠河、史河的河湾二岸种麻,多选油沙土、黑土、白砂土、黄夹沙种麻,黄土、粘土不种麻。中国北方著名麻区—山东莱芜、泰安麻区,多在汶河流域二岸种麻。其他各省麻区也大都利用河、湖两岸冲积上种麻。中国大麻主要分布于河流沿岸的冲积土壤,也有不少山区栽培大麻,多分布于山涧两侧的冲积土上,少数分布在山坡黄壤和红壤上。一般山坡地种植的大麻产量较低。 土壤性质不但影响产量,而且影响纤维质量。 播种育苗大麻的生长发育需要有效积温24-32℃。幼苗能耐-5-3℃霜冻,短时间低温不致影响麻苗生长。生产上多于早春地表下5厘米处土温在8℃以上时播种。麻苗出土后30天内,多不灌溉,以控苗促根。根据雌、雄苗形态上的差异,可在定苗时选留雄苗拔除雌苗,以提高纤维品质。采种麻田则选留雌苗。大麻生长的适宜气温为19-23℃。麻株日平均生长3-5厘米,生长高峰时可达10厘米左右。此时能耐大气干旱而不耐土壤干旱,故多从出苗1个月后开始连续灌溉,以保持土壤最大持水量在80%左右。结合灌溉早施、重施速效性肥料可促进长茎。留苗密度因各地栽培方式而异,一般早熟品种每亩留苗8-15万株,晚熟品种3-5万株。 施肥各种营养元素对大麻纤维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大麻是一种需肥较多的作物,对N、P、K三要素的要求:以N素最多、K次之、P最少。N素肥料对大麻增产起主要作用,NP或NK肥配合施用比单施N素肥料效果好,N、P、K三要素配合施用增产效果更好。 微量元素施用适当,对大麻的产量与品质也有促进作用。在泥炭土、黑土上施用硼肥、锰肥+锌肥或硼+锰+锌等都有增加种子和茎杆纤维的作用。在泥炭土上施用铜肥有提高长纤维率的效果,施硼肥+铜增产纤维显著。钠可部分代替钾,对提高纤维产量和品质有良好的作用。 中国各地麻农多用有机肥作基肥,一般施有机肥30—40t/h㎡,结合秋季深耕翻入底层,或在春耕时浅翻入土。大麻基肥一般要占总施肥量的70%—80%。各地还有在播种前于土壤表层施入豆饼、麻渣、人畜粪尿或化肥的习惯,使土壤全耕作层肥力充足,迟效肥与速效肥结合既满足幼苗阶段对速效养分的需要,也能较好地保证快速生长期的养分供应。 各种细肥包括饼肥和化肥对大麻产量的效果也不同。据试验研究,在施用圈肥60t/h㎡的基础上,加施饼肥1500kg/h㎡,纤维产量为1477kg/h㎡;施圈肥20t/h㎡和硫酸铵225kg/h㎡,纤维产量1380kg/h㎡;施硫酸铵502.5kg/h㎡、过磷酸钙136.5kg/h㎡、硫酸钾67kg/h㎡,纤维产量1328kg/h㎡。施饼肥比其他肥增产6.1%—10.1%,施用饼肥的出麻率也较高。各种有机肥的增产效果也不同,据试验研究,施农家肥均为25 t/h㎡:其中施火粪土纤维产量为1532kg/h㎡、施鸡圈粪的为1460kg/h㎡、施猪圈粪的为1279kg/h㎡、施马粪土的为1137kg/h㎡、以大粪土和鸡圈粪的增产效果较好。 不同化肥种类其增产效果也不同。据试验,在施圈肥60t/h㎡作基肥的基础上,追施纯氮60kg/h㎡,其中施尿素的纤维产量为1467kg/h㎡、施硫酸铵和碳酸氢铵,纤维是量分别为1406kg/h㎡和1357kg/h㎡,不追肥的仅1072.5kg/h㎡。以尿素的增产效果最好。 大麻追肥,一般宜早。以苗高25—750px、将进入快速生长期时,结合灌头水追肥为最适宜。这时追肥要比株高1m时追肥增产5%—15%。追施化肥量一般每公顷用尿素112.5—150kg。有的麻区还在灌二、三水时,对弱苗追偏肥的。此外,有的麻区强调多施基肥而不施追肥,原因是避免化肥量少、撒施不匀,引起田间麻株相互竞长,造成生长不齐,小麻增多,出麻率降低等。因此,追肥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 播种精选种子 生产实践证明,精选种子是培育早苗、齐苗、壮苗的一项有效措施。播种用的种子要经过风选和筛选,除去瘪籽、嫩籽、杂质,挑选饱满、千粒重高、大小均匀、色泽新鲜且发芽率高的种子作种,达到提高出苗率和苗全苗齐苗壮的要求。据调查,使用成熟不良或千粒重低的种子播种,发芽率降低20%—25%,出苗不齐,幼苗瘦弱,易感染病虫,且小麻率高。用隔年的陈种(种皮呈暗绿色)播种,发芽率大大降低,会造成严重缺苗断垄。 确定适宜播种期 大麻种子能在低温(1—3℃)条件下发芽,其幼苗又有忍耐短暂低温的能力,因而形成各麻区播种期的幅度都比较大。从各地大麻播种期看,由于气候、土壤、品种、轮作制度的不同,差异很大。辽宁在4月上旬,吉林、黑龙江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河北麻区沙壤土于4月下旬至5月初播种,而阴湿冷凉的下潮地或粘壤土则延到5月下旬播种。山东泰安麻区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春麻。6月上旬播种的则为夏麻。 大麻播种期与栽培利用目的不同有关。采麻栽培时,一般适时早播;而采种栽培的,为使种子灌溉浆成熟阶段处在秋季冷凉的气候条件下,一般播种较晚。播种期还要与当地收获时沤麻水温相合拍。大麻在5—250px土温上升到8—10℃以上时播种,从播种到出苗10—15天。在此种情况下,尽早播种,苗期时间长、根系扎得深,能起到培育壮苗的作用。苗壮又为快速生长打下基础,使麻株生长加快,麻田群体整齐,增加有效株数,提高出麻率和增加纤维产量。早播快长又为适时早收,利用较温暖的水温沤麻,达到高产优质,经济效益高的效果。因此,大麻适时早播,既要注意到播种时的地温和快速生长期的气温(19—23℃),还要兼顾到沤麻时所要求的水温(20℃以上),只有三者很好结合,才能起到综合效果。 播种方式 各地大麻播种方式有撒播、条播、点播三种。采种栽培常用点播,也有条播和撒播的。采麻栽培多用撒播与条播。纤维用大麻适于密植,在面积栽培时应采用条播。条播有下籽均匀、播深一致、出苗整齐、便于田间管理等优点。机械条播的行距为312.5px—375px,耧条播的行距一般为325px左右,株距均为5—150px。窄行机机械条行距为187.5px,据试验表明,每公顷留苗60万株、120万株时,窄行机条播的产量比375px机条播分别增产21.2%和8.7%。 播种量及播种深度 中国各地大麻的播种量相差很大,每公顷播种量为15—105kg不等,随品种、栽培目的及播种方式不同而异。早熟品种比晚熟品种播量多、千粒重高的品种比低的品种播量多、采麻栽培比采种栽培播量多、宽幅条播比机条播或耧播播量多。同时地区差别也很大,如浙江杭州每公顷播7.5kg左右,四川温江每公顷播22.5—30kg,安徽六安每公顷播45—52.5kg,河南固始播52.5—60kg,山西长治播75kg,而山东莱芜则播到90—105kg。大麻种子顶土力弱,宜于浅播。在条播地区以播深75px为适当,超过175px则严重影响麻苗出土;在撒播地区一般覆土50px较为适宜。 种植密度产量构成因素。大麻纤维产量的高低,取决于单位面积的有效株数、株高(工艺长度)、茎粗与出麻率几个因素的最佳组织。一般情况下,单位面积内有效株数多、植株长的高而整齐、麻茎上、下粗细均匀、工艺长度与出麻率高,就能获较高的纤维产量。提高种植度是增加有效株数的重要途径。但密度过大,则株高下降。小麻死麻增多,单株产量降低,单位面积产量亦随密度加大而减少。 单位面积有效株数的变幅很大,据调查,大播种450—525粒/ ㎡的情况下,从播种粒数、留苗数、成株数与突收有效株数的关系来看,一般出苗数约为播种粒数的70%留苗数约为出苗数的50%,成株数约为留苗数的60%—70%,而实收有效株数仅为成株数的70%,实收株数为60—75万株/h㎡,成株数中小麻与死株约占30%。 株高、茎粗与出麻率体现株产量。密度对株高的影响是主要的。据试验研究,不同水肥条件下株高均以每公顷留苗75—150万株幅度内保持高峰,株高达160—6750px;超过100万株,则株高随密度的增大而递减;留苗密度为300—600万株/h㎡时,株高由3250px降低到2000px。茎粗也同样随密度的增大而递减。据试验研究,每公顷留亩30、60、90、120万株的茎粗分别为0.849、0.728、0.667、14.45px。出麻率受茎粗的影响很大。由于形成层分化的木质部细胞较多,分化的韧皮部细胞较少,故麻茎较细的出麻率高,麻茎较粗的出麻率低。因此,应当研究出特定条件下的有效株数、植株高、茎粗、出麻率等,使之达到最佳组合,来提高大麻纤维产量。 大麻较耐大气干旱,而不耐土壤干旱。在年降水量600—700mm以上地区均能生长良好。快速生长期土壤湿度宜高,以土壤水分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70%—80%时,生长发育最好。土壤水分不足,种植密度不宜过大,水分充足(包括降雨),则宜实行密植,达到增产的目的。适宜的栽培密度,各麻区也有一定差异。如黑龙江在不同肥水条件下均以留苗120—150万株/h㎡的产量最高;山西、陕西以120万株/h㎡的产量最高;安徽六安则以留苗37.5、52.5万株/h㎡的产量最高,故合理密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田间管理大麻自播种到出苗通常需10—15天。从出苗到快速生长期开始是大麻的苗期阶段。在此期间麻田管理的中心任务是确保全苗,促进根系发育,培养整齐健壮的幼苗群体,为进入快速生长打好基础。 播后松土 大麻播种浅,特别是撒播及畦播地区播种更浅、撒播种子后,一般要用挠钩或手耙纵横向松土多遍,使表土充分细碎覆土均匀、让种子紧密接触湿土,顺利发芽出苗。播后遇雨,地干表土硬壳影响出苗,要及时轻耙,破除板结,以免幼苗在土中窝黄和造成缺苗。 大麻间苗定苗是一项细致的工作,是麻田留足基本苗、保证密植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一般间苗和定苗各一次,要求做到早间留匀适时定苗,达到培育壮苗的要求。间苗宜在出苗后10—15天内进行,要求间弱去强留中间,拔除过密的堆轩和生长过高及病弱苗,按预定密度的要求,留匀苗距,使之生长整齐一致。有的麻区间苗两次,第一次在出苗后7—10天进行,只做疏苗工作;第二次则在出苗后10—15天进行,拔高去弱留中间,苗高14—500px时进行定苗。采麻栽培的宜多留雄体,以提高纤维品质;采种栽培的可适当多留雌株,以增加麻籽产量。在定苗时,经验丰富的麻农可大致分辨出雌雄,即幼苗叶片尖窄,叶色淡绿、顶梢略尖的多为雄麻;反之,叶片较宽,叶色深绿,顶梢大而平的多是雌麻,“花麻(雄株)尖头,子麻(雌株)平顶”。 中耕与蹲苗 中耕是苗期的重要管理措施,具在松土除草、散湿增温、促下控上,使幼苗主根深扎和较早较快地生长侧根的作用。麻田要早中耕、细中耕。一般中耕两次,除结合间定苗进行中耕外,在麻田封行前再进行一次中耕。麻田细中耕是中国麻农的传统经验。河南史河麻区就有“锄草如绣花,一碰一个疤”之说。史河麻区采用约150px宽的小锄,轻轻锄出杂草和矮劣麻苗,不碰伤留下的苗,以免形成伤疤,妨碍麻株生长,降低纤维产量和品质。高肥密植而又底墒充足的麻田宜多中耕,并进行蹲苗。蹲苗的时期在幼苗后期至快速生长期到来之前。蹲苗可使幼苗根系深扎,控制旺苗长势,促进弱苗赶上壮苗,以提高麻田群体的整齐度,这样麻株群体在以后能均衡生长、减少弱株,这是高肥密植麻田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其具体操作方法是:苗期阶段多中耕,雨后中耕松土;中耕深度由浅而深,始终保持土表疏松干燥,而下层保蓄一定水分;延迟灌头水和追肥,使之达到更好的蹲苗效果。但蹲苗要适度,只有在幼苗不严重受旱、不缺肥的情况下,才能起到良好作用。否则麻株受旱,出现“小老苗”,造成减产。 灌溉与排涝 麻菌生长到750px左右,进入快速生长。从进入快速生长到雄株开花,是大麻生长发育最旺盛的快速生长期。据试验研究,大麻快速生长期所耗水量占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62.9%—69.8%,维持土壤水分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最适于这一时期对水分的需要。大麻快速生长期时间短、生长量大、干物质积累多,消耗水分最多,必须抓好灌溉。 北方麻区在大麻快速生长期,正值干旱少雨季节,灌溉与否对产量影响很大。据试验,灌水3—5次的比不灌水的增产19%—27%。华北麻区多为水浇麻地种麻,一般少的灌3—4次,多的7—10次。10天内无雨田间显旱早就进行灌溉。华北麻区一般也是5—6份缺雨,一般风麻梢顶部二、三片叶色呈黑绿,表示缺水,顶部叶发黄则严重缺水,需进行灌溉。灌水需注意“头水轻、二水饱”,即第一次灌水需轻灌,因此时大麻根系尚弱、不耐水,水量过大容易造成土壤过湿甚至局部淹渍,对根系发育不利;同时头水过大,造成土壤板结龟裂,裂缝伤根,也影响麻株生长。灌头水后,麻株迅速生长,侧根大量发生,需及时灌二水。如二水不及时就会严重影响根系和麻株长高、增粗,形成“老苗”,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一般在头水后3—5天,土表一干就灌二水,水量比头水大些。此后视土壤旱情增加灌水次数,以在快速生长期始终保持土壤湿润为好。另外,当麻株高130—4250px时,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特别是密度大的麻田,雨后常出现田间高温高湿,蒸腾量大,导致死麻、烂麻。因此,雨后亦应紧接灌水,以改善田间小气候,麻农称之为“解热水”。 大麻开花期长,并进入皮层增厚时期,这时应适当控制土壤水分,有利纤维成熟。同时开花后落叶渐多,覆盖土面,保持土壤湿润。故此时一般不需灌水。但在采麻栽培及收获前4—5天要灌水一次,增加麻株含水量,便于镰割和缩短沤麻时间,提高纤维色泽和柔软度。采种栽培或雌、雄麻分期收获的地区,雌株种子成熟要比工艺成熟晚30—40天,在此期间应根据田间水分状况,适当灌水,使种子灌浆成熟好,提高种子产量。 后期生长阶段,麻株高大,无论采麻或采种栽培,均应在灌水前注意气候变化、防止灌水时或灌水后遇风倒伏。 病虫害防治在中国大麻产区,虫害较多、为害较重,病害较少,为害也轻。 大麻的害虫还有玉米螟、朝鲜黑金龟子、蝼蛄、地老虎、金针虫、蜗牛、造桥虫、粘虫等。蝼蛄、地老虎为害幼苗,可捕杀或堆草加毒饵诱杀;蜗牛使麻叶和麻梢粘在一起,抑制生长,可喷石灰液毒杀,其他害虫如发生严重可进行药剂防治。 大麻的病害还有:大麻立枯病、大麻露菌病(或称霜霉病)、大麻根线虫病、大麻白绢病、大麻细菌病、大麻白纹羽病、大麻疫病等,但为害不普遍且不严重,在此描述从略。 麻叶甲 俗称麻跳蚤或地蹦子、地狗子,为一种青铜绿色的甲虫。该虫体长1.8—2.6mm,翅鞘先端浓赤褐色,腿节非常发达,善于跳跃。中国各地麻区均有发生,东北麻区每年发生一次,山东等麻区每次发生两次。麻叶甲以成虫在土中1—37.5px处或麻叶、残草、植物残株及土壤裂缝处越冬。成虫啃食大麻叶片成许多小孔,影响麻株生长,也啃食花序和未成熟种子,以苗期为害严重。 防治方法:除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外,还可用八股根及山槐根叶0.5kg,加水2.5kg煮一小时的药液喷杀;实行轮作,清除田间杂草,可减轻为害。 大麻小象鼻虫 此虫专食大麻,在安徽等地为害严重。成虫为害麻虫、麻鞘和腋芽,使麻株停止生长,从腋芽发杈,形成双头。幼虫蛀食麻茎,受伤处呈肿瘤状,遇大风易折断,影响纤维产量和品质,成虫为灰褐色的小型甲虫,体长2.3—2.8mm,体宽1.4—1.9mm,呈卵圆形,口吻甚长,雄虫腹端稍圆形,初产时无色透明,长0.5mm,宽0.3—0.35mm,近孵化进变为暗紫色,长0.7mm,宽0.4—0.43mm。幼虫乳白色,体弯象新月形。老熟幼虫为黄白色,体长3.3—3.8mm。蛹乳白色,长2.35—2.8mm,藏匿于圆形的土茧内。 防治方法:应掌握在成虫刚出土还未产卵之前进行药剂防治。 大麻天牛 中国大麻产区均有发生,以华北和西北较多。被害麻株遇大风易折断,麻皮多呈断条,纤维减产,品质降低。成虫为暗褐色,圆柱形甲虫,胸部和肩上有两条白带;以幼虫越冬;6—7月间变为成虫。幼虫钻入麻茎中蛀食,逐步向麻茎基部移动,虫口处有虫粪痕迹。 防治方法:烧掉麻根、麻杆。6月下旬药剂防治。 大麻褐斑病(或称大麻斑点病) 多数在老叶上发生,最初叶表面出现,暗褐色斑点,以后斑点扩大成圆形或近圆形,中央部分变成淡褐色,周围苍黄色,背面密生灰色的霉。此病多在7月发生,为害严重时形成早期落叶。 防治方法:氮磷钾三要素肥料配合使用,增强麻株抗病力;发病时喷波尔多液2—3次。 大麻菌核病 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在高温多湿条件下发生最快。一般于苗高750px时在麻苗离地250px处发生灰黑色不规则形病斑,渐次扩大并密生黑灰色的霉,幼苗即在此折断死亡。当麻株长到1m以上发生此病时,叶片出现不规则形黄白色病斑,其上有许多黑色的鼠屎状的菌核。 防治方法:拔除病株烧草;发病初期喷波尔多液2—3次。 大麻白星病 此病发生于叶部。最初病叶表面沿叶脉处有黄白色或黄褐色小斑点,椭圆形或三角形,长1mm左右。其后病斑扩大与邻近病斑连接形成大4—8×3—5mm的病斑。病斑中央变成黑色或灰白色的粉状物,周围部分灰初褐色或黄褐色。此病在东北常有发生,一般施肥多且阴湿的麻地发病较重,受害严重时落叶早,生长受阻,影响产量。 防治方法:摘下病叶烧掉;注意排水;发病初期喷波尔多液2—3次。 收获收获期
收割 “麻根刈齐土,麻梢砍得嫩”,是各地麻农收割砍麻的标准。据调查,砍麻时麻茬留75px,每公顷少收纤维112.5kg,麻梢多削去175px,每公顷少收纤维37.5kg。因此,收割时应用镰刀贴地平割,随即打净麻叶,削去梢头,并按麻茎高矮粗细和成熟度分级束捆,准备沤麻。并做到当天收割、当天装筏下水沤麻。麻捆不宜放置露天曝晒,因麻杆晒干后沤麻,麻梢部的麻皮与麻骨不易分离。造成损失。 可以确定的是,大麻烟烧出来的致癌物质比香烟烧出来的还要浓;而且很多人会在大麻烟里面混有烟草,这样会造成尼古丁成瘾。但这只能代表不宜采取吸烟的方式吸食大麻。 2006年12月10日,英国慈善团体YoungMinds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经常吸食大麻的年轻人罹患精神病的机率,是不抽大麻的年轻人的两倍。 大麻类毒品分为三部分 (1)大麻植物干品:由大麻植株或植株部分晾干后压制而成,俗称大麻烟,其中THC含量约0.5-5%左右。[3] (2)大麻树脂:用大麻的果实和花顶部分经压搓后渗出的树脂制成,又叫大麻脂,其THC的含量约2-10%。 (3)大麻油:从大麻植物或是大麻籽、大麻树脂中提纯出来的液态大麻物质,其THC的含量约10-60%。 大麻植物 大量或长期使用大麻,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神经障碍。吸食过量可发生意识不清、焦虑、抑郁等,对人产生敌意冲动或有自杀意愿。长期吸食大麻可诱发精神错乱、偏执和妄想。 记忆和行为造成损害。滥用大麻可使大脑记忆及注意力、计算力和判断力减退,使人思维迟钝、木纳,记忆混乱。长期吸食还可引起退行性脑病。 大麻成品 影响免疫系统。吸食大麻可破坏机体免疫系统,造成细胞与体液免疫功能低下,易受病毒、细菌感染。所以大麻吸食者患口腔肿瘤的多。 吸食大麻可引起气管炎、咽炎、气喘发作、喉头水肿等疾病。吸一支大麻烟对肺功能的影响比一支香烟大10倍。 影响运动协调。吸食大麻过量时可损伤肌肉运动的协调功能,造成站立平衡失调、手颤抖、失去复杂的操作能力和驾驶机动车的能力。 成瘾效应(1)情绪和心境的变化:抽吸大麻后1~2分钟内可出现短暂的焦虑期,出现莫名其妙而又模糊不清的焦虑和烦躁,数分钟后进入爽朗期,感到特别安定、惬意、轻松愉快,感觉一切都很美好,充满幸福感,待人接物爽朗热情,侃侃健谈,很想找人作体贴的倾述,以分享他的愉快。此后,即慢慢地转入陶醉期,恬静自得,不再想与人谈话,愿意独自沉浸在销魂状态。 (2)感知觉:依赖者一般于宁静的情绪中,对于颜色感觉生动、丰富而深刻,感到周围事物绚丽多彩,五光十色。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增强,对其他声音也很敏感。触觉、味觉与嗅觉均可被强化。 (3)思维与联想:在感知觉改变的同时,感觉自己脑子好使了,工作更能胜任了。 (4)精神运动功能:主要表现为动作反应迟缓,协调运动性操作不能。长期滥用者产生动机缺乏症状群,表现为始动性不足,人格堕落,道德沦丧。 躯体心理依赖大麻依赖以心理依赖为主,躯体依赖较轻,不易产生耐受性。通常小量吸入或间歇使用大剂量时不产生戒断症状,戒断反应多见于广泛流行地区使用较大剂量者。骤然停用可发生激动、不安、食欲下降、失眠、体温下降甚至寒战、发热、震颤。一般持续4~5天逐渐消失。 药用价值
医学上,大麻经常被用来辅助某些晚期绝症(癌症、艾滋病)的治疗,用来增进食欲、减轻疼痛,可用来缓解青光眼和癫痫、偏头痛等神经症状,以及两极情绪不稳,可以减轻化疗病人的恶心症状。虽然医用大麻在政治方面尚有争议,医生们经常非正式地向病人推荐使用。一类人工合成的大麻有效成分THC(称为Dronabinol或Marinol)在很多国家是公开的处方药。THC还有减少动脉阻塞的效用。一种用大麻提取物制造的舌下喷剂Sativex在加拿大被获准用来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并可以作为处方药合法进口到英国和西班牙。 药物开发几千年前,传统的草药医师用大麻治疗各种疾病,从耳痛到关节炎到惊厥。步入21世纪以来,有关大麻对范围广泛疾病(包括青光眼、化疗引起的恶心和呕吐、多发性硬化症(MS)、艾滋病引起的消瘦症等等)的效益引起了各有关方面的关注,尤其是病人和和管理部门。 MS病人在使医用大麻合法化方面站在最前面。有90%用过大麻的MS病人报告它能缓解痉挛、强直和疼痛。如果进一步的研究支持这种说法,则世界各国政府在使医用大麻合法化方面受到的压力会增加。当然,无论是医生还是法规管理部门更愿意看到使用的是含单一有效成分的常规剂型。大麻样物质受体也影响大脑功能,包括伤害感受(疼痛应答)、运动控制、记忆、神经内分泌调节和正常大脑发展。所以,大麻可能作为一种康复药也是不足为奇的。 应用价值茎皮纤维长而坚韧,可用以织麻布或纺线,制绳索,编织渔网和造纸;种子榨油,含油量30%,可供做油漆,涂料等,油渣可作饲料。 21世纪以来,纺织行业中出现了许多具有优越性能的新型纤维,一方面,化学纤维在不断追求更加优良的仿天然纤维的舒适感,另一方面,为使天然纤维的性能在更多的领域中发挥出来,天然纤维的改性也已成为潮流。大麻纤维便是其中之一,其正在由表面粗糙的纤维向科技含量高的舒适性纤维转化。 美国有11个州允许为了医疗目的拥有和使用大麻。然而,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Gonzales v. Raich一案的判决中,认为《联邦列管物质法案》中包括大麻是符合宪法的,因而非医疗研究人员占有大麻产品属于违反联邦法律。以前的United States v. Oakland Cannabis Buyers Cooperative判决也是一样,法庭以8-0认定医用大麻不能算作特例,违反1类管制药品的规定这两个决定导致联邦法律和各州法律的不一致。 电池制造2014年8月12日在美国召开的第248届美国化学学会(ACS)全国会议上,纽约克拉克森大学的David Mitlin博士和他的团队表示,大麻中的纤维能够储存同石墨烯一样多的能源与动力。换言之,大麻可以用在电池、超级电容器中。 Mitlin团队利用从大麻中提取的碳作为电极,利用一种离子液体作为电解质,最终研发出了他们的超级电容器。组装完成后,大麻电池设备无论在能量密度上还是在可工作的温度区间上都要比市面上的其它超级电容器表现得更加优异。大麻电池设备产生的能量密度可以达到每公斤12瓦时,这是市面上其它电池设备的2到3倍。并且,大麻电池设备工作的温度区间非常广泛,可以在冰点温度到200华氏度之间工作。 植物大麻
古代世界的斯基泰人和色雷斯人同样知道大麻。色雷斯人的巫师(kapnobatai,意为云上行者)通过燃烧大麻的花来达到灵魂出窍状态,人们猜测源于色雷斯的狄俄倪索斯狂欢仪式中也使用了吸食大麻。 早在二世纪时,东汉崔宴即指出大麻有雌雄株的区别。分别称雄株为“枲”或“牡麻”;雌株为“怠”或“子麻”。 争议 1936年,美国发行反大麻电影《大麻狂热》,拉开禁止大麻的序幕。以身体自主权、医学真理、经济效益为由的大麻合法化运动也在持续进行。大麻从被禁的毒品到可以合法购买,其逐渐开放的背后仍有争议。 吸食合法化 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2014年1月1日,美国科罗拉多州作为全美首例,实现了大麻交易的合法化。2012年11月,在公民投票下通过的第64号修正案大幅度放宽了对大麻交易的限制,而此次解禁则是将大麻作为同烟酒一样的嗜好品正式纳入合法范畴。[4]
2014年3月11日,美国科罗拉多州娱乐用大麻销售获合法化后的第一个月,该州税务局从中共收获350万美元税费(含医用大麻税费),其中包括290万美元税收及超过60万美元的大麻零售商许可费用。 原本有40家企业被预测将在一月正式经营大麻销售,但实际仅有24家企业涉足该业务,而一月底已有59家企业向税务局提交了纳税申请表。美国税务部门主任芭芭拉·布罗尔(Barbara Brohl)表示,大麻销售市场还需数月才能逐渐形成规模。 参考资料:
2.
3.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