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广丨【世界糖尿病日】健康生活远离肥胖

 1397知道了 2015-11-14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众所周知,肥胖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远离肥胖即可很大程度上远离糖尿病。不仅如此,肥胖还是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病等诸多疾病的危险因素。


然而,有没有界定肥胖的标准?究竟怎样才算是肥胖?看上去胖就是真的胖吗?引发肥胖的原因又有哪些?平日里我们对肥胖的认识是否存在一些误区?如何避免肥胖的发生,又怎样科学地减肥呢?

糖尿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1]显示,我国糖尿病呈井喷态势。2010年中国慢性病调查研究显示,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但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约30% 。3B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血压综合达标率仅5.6%。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院长贾伟平教授介绍,引起糖尿病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超重/肥胖队伍在不断扩大。超重/肥胖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可达3倍以上。《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1]显示,近十年来, 中国成人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分别达30.6%、12.0% 和40.7%。

怎样才叫肥胖?

“咦,近来有些发福呦!”久未谋面的朋友,见面时以这样的方式开场不在少数,如今,胖瘦已经成了朋友相聚讨论的话题之一,遍布大街小巷的减肥产品也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减肥成为了很多人的日常计划,甚至瘦成了一道闪电的人也在抱怨自己胖。那么,怎样才叫胖!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超重的分类标准[2]以体质指数(BMI)为基础,公式为BMI=体重(kg)/[身高(m)]2,成人BMI在18.5~24.9范围为正常,≥25为超重,≥30为肥胖。

亚洲肥胖症指南[3]提出亚洲成人BMI在18.5~22.9时为正常水平,BMI≥23为超重,BMI≥30为肥胖。

由于国人肥胖特点不同于欧美,2003年由卫计委颁布了中国成人超重肥胖标准[4],提出中国成人BMI最佳值为18.5~23.9,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

此外,北京中医药大学朱燕波教授在《中国食物与营养》杂志[5]撰文指出,肥胖的分型方法各异,诊断标准也不再是单一的体质指数法,能客观反映脂肪分布和含量的腰围、体脂量、内脏脂肪面积等新标准正逐渐渗入到临床诊断和治疗评估中。男性腰围≥85 cm,女性腰围≥80 cm为腹部脂肪蓄积的界限。


来源:大河网-大河健康


为什么会肥胖?

肥胖人群如此之多,那么哪些因素可导致肥胖?《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4]给出了答案。指南指出,超重和肥胖症是能量的摄入超过能量消耗以致体内脂肪过多蓄积的结果。因此,减少由膳食摄入的能量、加强体力活动以增加能量消耗,控制能量平衡是保持健康的基本条件。

肥胖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肥胖症是一种多因子引起的复杂疾病,不能简单地用单一因素来解释肥胖的病因。

遗传因素 多项研究表明,单纯性肥胖具有遗传倾向,肥胖者的基因可能存在多种变化或缺陷。双亲均为肥胖者,子女中有70%~80%的人表现为肥胖,双亲之一(特别是母亲)为肥胖者,子女中有40%的人较胖。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肥胖形成的作用约占20%~40%。

进食过量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食物供应丰富,人们对食物能量的基本需求满足以后,膳食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总能量和脂肪摄入量增加,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


来源:搜狐社区


进食行为也是影响肥胖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不吃早餐常常导致其午餐和晚餐时摄入的食物较多,而且一日的食物总量增加。晚上吃得过多而运动相对较少,会使多余的能量在体内转化为脂肪而储存起来。

此外,进食行为不良,如经常性的暴饮暴食、夜间加餐、喜欢零食,尤其是感到生活乏味或在看电视时进食过多零食,是许多人发生肥胖的重要原因。

体力活动过少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日渐完善,职业性体力劳动和家务劳动量减轻,人们处于静态生活的时间增加。大多数肥胖者相对不爱活动;坐着看电视是许多人在业余时间的主要休闲消遣方式,成为发生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

社会因素 全球肥胖症患病率的普遍上升与社会环境因素的改变有关。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生活方式对进食模式有很大影响。可选择的食物品种更为丰富,在外就餐和购买现成的加工食品及快餐食品的情况增多,其中不少食品的脂肪含量过多。在遇到烦恼、愤怒等不顺心事时,有人往往以进食消愁。政策、新闻媒体、文化传统以及科教宣传等,对膳食选择和体力活动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那些关于肥胖的误区

关于肥胖,人们是否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呢?通过以上介绍我们了解到,引发肥胖的因素有多种,但饮食往往背起了所有的“黑锅”,都说胖子是吃出来的,并将一些食物、饮料说成是造成肥胖的元凶,这样科学吗?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杨文英教授告诉记者,在众多引发肥胖的原因中,最重要的两个原因是:吃的越来越多,总热量摄入高了;但活动量少,热量消耗少了。热量摄入大于消耗,引发肥胖。

杨文英教授介绍,我国之所以肥胖人数在增加,是因为不仅温饱问题解决了,由于食物来源比较丰富,总热量也在增加。虽然我国不像欧美一样肉类食物多,但我国的食物种类多,各种食物的热量加起来,总热量便很高。因此合理的膳食结构对预防肥胖十分重要。

每一种食物都含有一定的热量,食物所产生的热量一部分被人体利用后转化成能量,能量除了支持人的正常运动,日常工作和生活所需外,同样也支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营养,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吸收等。《中国食物成分表 第二版(2009)》[6]显示了各类食物所含的能量(见表1),我们发现被想当然认为是“能量大户”的一些食物,实际上并非真正的“热量大户”,如100克可乐汽水的能量约为41千卡,100克豆腐的能量为82千卡(1千卡为将1克水在1大气压下提升1℃所需要的热量),当然,豆腐还可以提供额外的营养素。因此,将某一种食物或饮料说成是导致肥胖的根本原因并不科学,关键还在于合理把握好一个“度”,适量摄入并通过合理的运动将摄入过多的能量有效地消耗掉,自然不会引发肥胖问题。


表1 食物能量比较

面包*(100克)

313千卡

米饭*(100克)

116千卡

面条*(100克)

110千卡

豆腐*(100克)

82千卡

牛乳*(100克)

54千卡

可乐汽水(100克)

41千卡

*注:这些其他的食物与饮料可以提供额外的营养素。

其实,食物没有好坏之分,所有的食品与饮料在均衡的膳食结构中均有其自身作用。在研究肥胖人群的膳食结构时,科学家们没有发现哪种单一的食品或饮料是导致肥胖的根本原因。

由于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能量消耗的途径越来越少,而中国人又不太注重运动,不把运动当成每日的必修课。“时间不够只是借口,是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运动就和一日三餐一样,没有将运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没有认为不运动今天的任务就没有完成。”杨文英教授说,这一点应该向西方学习,他们将运动规划在每天的日程里。


远离肥胖,应该做些什么?

为了保持健康的体魄,避免肥胖的发生,《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4]建议,要更加注意膳食平衡,防止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膳食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的比例合理,特别要减少脂肪摄入量,增加蔬菜和水果在食物中的比例。

在工作和休闲时间,有意识地多进行中、低强度的体力活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和限盐。经常注意自己的体重,预防体重增长过多、过快。成年后的体重增长最好控制在5公斤以内,超过10公斤则相关疾病危险将增加。

对于有肥胖倾向的个体(特别是腰围超标者),定期检查与肥胖有关疾病危险的指标,尽早发现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和糖尿病等隐患,并及时治疗。

指南还根据体重指数、腰围及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分类及其相关疾病的危险度,制定对肥胖个体进行防治措施的流程图。



贾伟平教授强调要关注腹型肥胖,她指出,我们的研究表明,与欧美国家不同,我国人群肥胖程度较轻,易形成腹型肥胖。腹型肥胖者易患糖尿病,导致糖尿病两个主要病理生理过程(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的发生或加重。为此,她强调要加强对腹型肥胖危害性的认识,筛查、识别高危人群,并尽早进行预防及治疗。


参考文献:

1.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概要.《中国循环杂志》.2015,(7): 617-622

2. WORLD HEALTHORGANIZATION.Obesity: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global epidemic. Report on aWHO consultation on obesity (WHO/NUT/NCD/98.1) [J].Geneva:WHO,1997:41-72

3. KANAZAWA M,YOSHIKEN,OSAKA T, et al. Criteria and classification of obesity in Japan andAsia-Oceania. World Rev Nutr Diet,2005,94:1-12

4.《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

5. 朱燕波等.肥胖诊断标准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中国食物与营养.2014,20(9):76-80

6.《中国食物成分表 第二版(2009)》


文章首发于医师报(微信号DAYI200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