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省歙县

 相逢就是缘 2015-11-14
 
走进歙县
 

(一)歙县县情

    歙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北倚黄山,东邻杭州,南接千岛湖,面积2122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人口50万。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中国文化旅游示范地”、“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安徽省科学发展先进县”、“安徽省教育强县”、“安徽省最佳人居环境奖”等荣誉。歙县的主要特点:

    一是历史悠久。公元前221年秦朝建县,距今有2230多年历史,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设徽州府,是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至清末,一直为郡、州、路、府所在地,府县同城时间长达1300年。1986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四川阆中并称为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

    二是文化厚重。是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历来崇文重教,诗礼传家,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传统。徽学以程朱理学为灵魂,在经史子集医科艺等各个领域都有杰出创造,素有“东南邹鲁”、“程朱阙里”之美誉。徽墨歙砚、徽派建筑、徽州雕刻、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盆景、徽剧、徽菜影响深远,是“中国徽文化之乡”、“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9项。自唐以来,共出进士820人。经济学家王茂荫、新安画派奠基人渐江、黄宾虹、经学大师吴承仕、教育家陶行知、音乐家张曙等历代名人在中国文化史上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三是遗存众多。现存地面不可移动文物3785处,跻身全国文物十强县行列。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名镇1处、名村5处、名街1处,国保单位13处、省保单位42处,“古建三绝”中的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遍布城乡,著名的有棠樾牌坊群、许国石坊、渔梁古埠、斗山街、竹山书院、许村古建筑群、郑氏宗祠等,堪称“古建筑博物馆”。全县尚存古牌坊82座,有“中国牌坊之乡”称号。

    四是环境优美。歙县山水汇聚、生态绝佳,县城“五峰拱秀,六水回澜”,是著名的山城、水城、桥城。全县境内森林覆盖率78%,大气和大部分地表水达到国家一级或一类标准,“新安大好山水”传颂千古。文化、旅游资源品味极高,串珠成链,现有国家4A级景区4个。清凉峰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安江山水画廊蜿蜒百里通往千岛湖。月月有花,季季有果,茶叶、贡菊、枇杷、柑桔、葡萄、杨梅、雪梨、甘蔗、盆景、山核桃等久负盛名,享有“中国名茶之乡”、“中国枇杷之乡”、“安徽特色果品之乡”等美誉。

    五是区位优越。歙县居华东中心,是连接皖、浙、赣三省的重要交通枢纽,东向发展、承接转移优势明显。距黄山机场仅30公里,皖赣铁路横贯东西,徽杭、黄绩、合铜黄高速直达县境,到杭州、合肥、上海分别只需2小时、3小时和4小时车程。在合福、黄杭高铁建成后,交通将更加便利通达。

(二)歙县历史来历

    据歙县下冯塘、新洲等地出土石器证实,旧石器时代,歙县境内已有人类活动。公元前21世纪以后,西周以前,据《禹贡》天下分九州,属扬州,为“蛮夷”所属之地。

     春秋时期属吴国,战国初属越国,后属楚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置歙县,属会稽郡(治三阴,即今浙江绍兴)。楚汉之际属鄣郡(治故鄣,今浙江长兴),此时,歙县含今歙、休宁、婺源、绩溪、淳安、遂安等地。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属楚国;六年(前201年),属荆国(治今淮南);十二年(前195年),属吴国(治今江苏沛县)。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属江都国(治今江苏扬州)。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鄣郡改为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本县仍属之。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派部将贺齐出兵征服金奇、毛甘等山越部落后,从歙县析分出始新(今浙江淳安)、新定(今浙江遂安)、犁阳(今屯溪)、休阳(今休宁)四县,连同歙县、黟县共六县设新都郡。

    三国时,属吴新都郡。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属扬州。梁武帝承圣二年(553年),划出新安郡所辖歙、黟、海宁三县,置新宁郡。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562年),撤新宁郡,复置新安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新安郡并入东阳郡,歙县并入海宁县;十一年(591年),复置歙县,置歙州,辖新安郡属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歙州改为新安郡,仍领休宁、歙、黟三县,郡治在歙。义宁年间(617-618年),汪华起兵占郡地,迁郡治于歙乌聊山,筑郡城。此后至清末,歙县一直未郡、州、路、府治。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汪华附唐,受封越国公。改新安郡为歙州。贞观元年(627年),歙州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歙州改属江南东道。天宝元年(742年),歙州又改为新安郡;唐肃宗乾龙元年(758年),新安郡复改为歙州,隶属浙江西道节度使,本县隶属不变。大历五年(770年),歙州领六县,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的“一府六县”建制基础。

    五代十国时期(907年),唐亡,淮南节度使杨渥仍称唐哀宗天佑年号,歙州附之。919年,歙州隶吴。937年,吴亡,隶南唐。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称徽州,徽州得名始此,仍领六县,治所在歙县。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称徽州路,辖县不变。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称兴安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改兴安府为徽州府,直至清末。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徽州府直属中书省。洪武二年(1369年),降婺源州为县,徽州府仍领六县,即:歙、黟、休宁、绩溪、婺源、祁门。

    清太祖顺治二年(1645年),徽州府改隶江南承宣布政使司,仍领六县。康熙元年(1662年),徽州属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徽宁道。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改为安徽布政使司(取安庆、徽州二府之名)。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属芜湖道;17年8月,废道, 直属安徽省;21年10月,属安徽第十行政督察区;29年3月,属皖南行署;同年8月,属皖南行署第七行政督察区;抗战胜利后,皖南行署撤销,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4月28日,歙县解放,属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同年5月13日,属徽州专区;1956年3月,属芜湖专区;1961年4月,属徽州专区;1974年,属徽州地区。1987年11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地级黄山市,辖三区四县,即: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歙县、黟县、休宁县和祁门县。


人口构成   

  民族 
   
  本县居民历代均为汉族,抗日战争后始有少数民族迁入。1964年,全县有少数民族46人,其中回族36人,苗族1人,朝鲜族1人,满族7人,侗族1人。汉族417081人,占总人口99.99%。1982年,全县有少数民族137人、其中回族103人,苗族2人,壮族9人,蒙古族3人,布依族8人,朝鲜族4人,满族5人,水族3人。汉族576077人,占总人口99.97%。1987年,全县汉族678706人,占总人口99.98%,少数民族109人。2000年,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454364人,占99.95%;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29人,占0.05%。姓氏古时,本县为州、郡、路、府治所,山青水秀,风景优美,遂被历代文人、官宦所留恋。且地处深山,交通闭塞,外地人为避战乱,纷纷迁入本县。仅岩寺古镇,外来姓氏达20余个。徽州宗族观念极强,世代同族而居,每每全村同姓。如雄村之曹,许村之许,上丰之宋,蓝田之叶,呈坎之罗,大阜之潘,棠樾之鲍,潭渡之黄,稠墅、潜口之汪,渔梁、深渡之姚,昌溪、北岸之吴,忠堂、灵山之方,桂林、三阳之洪,定潭、黄备之张,金村、周邦头之周,水竹坑、大谷运之柯,等等。据全县居民身份证底卡统计,本县有单姓160余个,复姓1个。按其笔划顺序排列是:丁于万卫马王韦尤牛仇卞方尹巴邓孔甘艾左石龙占帅叶田卢史冯边邢毕吕朱任仰庄刘关江汤安许阮孙纪芦严苏杜杨李肖吴邱何佐余邹应闵汪沈宋张陆陈邵武范林欧罗岳金周庞郑单郎孟项赵郝胡柯查柳段侯俞饶姜娄洪宣祝施费胥姚贺骆秦袁聂贾夏顾钱倪徐殷商郭唐凌谈陶曹萧黄梅袭盛雀章梁寇屠彭蒋葛董韩程傅焦储舒童温谢楼雷赖袭虞路詹鲍窦蔡管阚谭熊翟樊黎潘薛操穆戴巍瞿皇甫人数较多的姓氏有:汪、吴、方、张、程、胡;其次为江、许、王、李、洪、朱、潘、黄、宋、周、叶、柯、郑、鲍、姚、曹、金、毕、罗、孙、庄、苏、肖、谢、蒋等。汪姓从河南省禹县迁入。东汉灵帝时,汪文和拜会稽令,迁居歙县,为徽州汪氏始祖。汪姓主要分布在县城、瞻淇、洪琴、山后、汪山、古城关、岩寺、唐模、潜口、水界山、松明山、篁墩、堨田、富堨、竦口、丰溪、信行、稠墅等地,俗有“天下汪”之称。吴姓汉长沙王吴芮第三子吴浅析居新安,为新安吴氏始祖,至六十一世孙吴少微,为唐监察御吏,其子孙散居徽州各县。吴氏在本县主要分布地区为:向呆、岩寺、枋塘、古溪、澄塘、竭田、昌溪、北岸、石潭、岔口、西溪南、葛塘、吴村、金山等地。方姓西汉末方纮为丹阳令,因避王莽之乱,隐居于歙,后又多次迁居,至唐咸通间定居歙县,均为其三世方储之后,主要分布地区为:苏村、磻溪、外磻、和溪、金川、金竹、五渡、临河、岩寺、潜口,罗田、忠堂、灵山、方家村等地,俗有“四角方”之称。程姓从河北省邢台地区迁入。晋永嘉时,程元谭为新安太守定居新安,传十三世程灵洗,谥“忠壮公”,徽州程姓,均为其后。程氏在本县的主要分布地区为:县城、岩寺、槐塘、虹梁、冯塘、竭田、岑山渡、竦口、罗田、潜口、崇村、问政、信行等地。胡姓从山东青州迁入。东晋时,先世任新安太守,遂迁居徽州。胡氏在本县的主要分布地区为;篁墩、岩寺、潜口、路口、竭田、里方村、金竹、高山、槐棠等地。许姓许氏为歙北大族,民间有“南吴北许”之称。据宋《许氏宗谱》载,“许氏自周封文叔至七十一世许远的四世玄孙儒公始入新安”。许氏在本县的主要分布地区为:许村、县城、唐模、琶塘、蕃村、呈坎、寨下、罗家湾、外竹坪、程思坑,金锅岭、洪村口、许川等地。江姓世居济阳(今河南兰考一带),东晋北方大乱,渡江南下,迁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唐广明间,避黄巢起义战乱,迁居篁墩。江氏在本县的主要分布地区为:江村、篁墩、县城、渔梁等地。 
   
  性别年龄 
   
  一、性别清光绪三十年(1904),全县人口194857人,男104407人,占53.58%;女90450人,占46.42%;性比例为115。民国17年(1928),全县人口343574人,男181352人,占52.78%;女162222人,占47.22%;性比例为112人。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县人口359306人,男172367人,占47.97%;女186939人,占52.03%;性比例为92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人口17129人,男205973人,占49.38%;女211156人,占50.62%;性比例为98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昔查,全县人口576215人,男291714人,占50.G3%;女284501人,占49.37%;性比例为103人(详见附表)。1987年,全县人口578815人,男294618人,占50.90%;女284197人,占49.10%;性比例为104人。2000年,全县常住人口为454593人,男性为230651人,占50.73%人;女性为223942人,占49.27%。性别比为102.96。二、年龄民国36年全县人口年龄分组。1982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0~14岁人口187915人,占总人口32.61%;15~64岁人口35717人,占总人口61.99%;65岁以上人口31120人,占总人口5.40%。最高年龄,男性为96周岁,女性为98周岁。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0-14岁的人口为105210人,占23.14%;15-64岁的人口为306842人,占67.50%;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42541人,占9.36%。 
   
  婚姻家庭 
   
  一、婚姻古时,盛行早婚。女子结婚年龄为十四、五岁左右,男子为十七、八岁左右。联姻形式多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建国后,普遍实行婚姻自主,双方自愿,结婚年龄多为二十岁以后。1975年,全县女性初婚人数3385人,其中晚婚人数1968人,晚婚率58.1%。1980年,女性初婚人数3275人,其中晚婚人数3103人,晚婚率94.7%,为历史上最好的一年。1985年,女性初婚人数4599人,晚婚人数1729人,晚婚率37.6%。1987年,女性初婚人数5103人,晚婚人数2344人,晚婚率45.93%。1999年,全县新婚育龄妇女2941人,晚婚率为53.5%。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15周岁以上人口为388300人,其中未婚116269人,占29.94%,有配偶236372人,占60.87%,丧偶33087人,占8.52%,离婚2572人,占0.66%。二、家庭古代境内居民聚族而居,数代同堂的大家庭屡见不鲜。南朝鲍安国,兄弟10人,宗族300余人同居。明代汪通保,五世同堂,100余人同居。建国后,宗族观念日趋淡薄,子女完婚后,大多自立门户,创业持家。1982年人口普查,全县家庭户133988户,集体户1175。家庭户人口554928人,集体户人口21287人。每一户家庭为4.14人,比1964年增加0.31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共有家庭户143802户,家庭户人口为443667,占常住人口的97.59%,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08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3.65人减少了0.57人。 
   
  文化职业 
   
  一、文化据省档案馆资料记载,民国28年(1939),全县不识字人口257126人中,女性为162785人;识字人口81306人中,女性为6737人;受过初等教育的15745人,女性为1403人,中等教育2946人,女性为176人,高等教育334人,女性为40人。1964年人口普查,每千人拥有大学文化程度1.93人,高中文化程度16.26人,初中文化程度50.97人,小学文化程度344.22人,不识字和识字很少的人占总人口36.01%。1982年人口普查,每千人拥有大学毕业生2.73人,大学肄业为0.34人,高中为43.47%人,初中为171.32人,小学为434.81人,不识字和识字很少的占总人口22.93%。2000年,全县常住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6259人,占1.38%;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30183人,占6.64%;接受初中教育的151013人,占33.22%;接受小学教育的190403人,占41.88%二、职业民国8年(1919),在业人口240420人,其中,农业161040人,占在业人口66.98%;工业24136人,占在业人口10.03%;商业55244人,占在业人口22.98%。民国36年(1947),在业人口201525人,其中,农业173850人,占在业人口80.64%;工业725人,占在业人口0.34%;商业区8878人,占在业人口4.12%;交通运输389人,占在业人口0.18%;公务164人,占在业人口0.08%;自由职业8321人,占在业人口3.86%;人事服务137人,占在业人口0.06%,其他职业9061人,占在业人口4.20%。无业人员14075人。1982年人口普查,在业人口数340197人,其中,农业287783万人,占在业人口84.59%;工业、运输业29585人,占在业人口8.69%;商业、服务业6402人,占在业人口1.88%;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5620人,占在业人口1.66%;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768人,占在业人口3.17%;不便分类的其他茔得39人,占在业人口0.01%。

自然资源

    歙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东经118°15′~118°53′,北纬29°30′~30°7′,属于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区。东北与绩溪县和浙江省临安市交界,东南与浙江省淳安县、开化县毗连,西南与屯溪区、休宁县相邻,西北与徽州区、黄山区接壤。总面积2122平方公里,丘陵面积约占总面积95%。境内河溪纵横,森林茂密,生物多样,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境内早元古代期,为沉积数千米的浅海碎屑岩地槽区。吕梁地质运动后,地壳褶皱隆起,形成走向北东的褶皱基底构造层。印支期、燕山期境内造山运动强烈,伴随有大量酸性、中性岩浆活动,形成黄山、许村、徽城、佛岭等地花岗岩体;周家村以北,杞梓里、三阳以南,以及仰坦至小洲的安山岩、流纹岩等地火成岩体。第四系新构造运动中,地层发生强烈倾升,河流改道,形成一至二级和三至四级阶梯,渐江、丰乐河、布射河、富资河、扬之河、练江两岸分布有第四系红色粘土,近代河流冲积物分布于河谷两岸阶地和河漫滩。境内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各系均有地层形成,特点是南部地层古老,北部较为年轻。境内陆层比较齐全,岩石种类繁多,岩性差异很大,地貌景观各异。


 

经济概况

 

(一)歙县2014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1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0.6亿元,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5亿元,同比增长1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5亿元,增长1.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1亿元,增长12.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48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83元,分别增长8%和12%。

(二)歙县“十二五”规划的主要预期目标

    ——综合实力。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到2015年歙县生产总值156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00美元以上(汇率按6.8:1计算),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3亿元,年均增长20%。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70亿元,年均增长18%。五年累计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3亿美元。

    ——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50:3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工业化率达到45%以上,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城镇化率达到或接近全市平均水平。

    ——城镇建设。县城区面积扩大到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扩容到15万人以上。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30平方米。

    ——改革开放。五年累计利用境外资金1.5亿美元,五年累计完成招商引资500亿元以上。五年累计旅游接待量突破3700万人次,五年累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60亿元。

    ——民生改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突破25000元,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2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0%。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50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价格总水平保持在全省平均调控目标之内。

    ——环境保护。森林覆盖率达到80%。万元GDP能耗降到全市平均水平。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10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9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90%。

 

 歙县街源加油站建筑规划设计方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